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归真讲伤寒:桂枝汤

@所有人 今天我们继续讲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我们会讲的细一些,后面的药方大家就可以以此类推了。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上次我们讲了桂枝,桂枝是强心阳、通血脉用的。

有同学问,说,老师,我不会分析药性怎么办呢?不能所有的药都让老师给我们分析一遍呀。

我们讲格物致知,之前我们说过,致知其实还在格物之先,要先能明了宇宙生成之理,万物变化之道,天地之所由生,万物之所以成,然后才能去格物,否则即便去推理,也往往会出现偏差。所以大家要先去培养中医和道学的思维方式。

不过大家不会去格物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古人都已经把药性给我们总结好了,大家只要去看书就可以了。

就像我们吃的东西,大家不需要再去尝百草、辨谷物,看其有毒无毒,能否食用,是否平和,而只需要按照前人留下的经验,去种植五谷食用即可。

我们所种植,所吃的东西,都是古人已经帮我们筛选好了的,是最养人的。

所以我们说,开物成务,前人居功至伟,值得我们累世去祭祀。

不光谷物是如此,在中医方面来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人体的使用手册,记录长生久视之道,标绘经络穴位之所在,辨别百草药性之所长,这些便是医中之圣人。

我们对药性的使用,以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准,大家在需要了解一味药的药性时,可以首先参考神农本草经。

我们看神农本草经中对桂枝的记载。

牡桂

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神农本草经很多人说看不懂,里面列举了很多证状,不知道其主治的究竟是什么。

大家要学会对证状进行总结。

我们看桂枝的主治。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上气是气上而不下,咳逆是气上逆而咳,喉痹是气不得降而壅于喉,吐吸是气不降而吸浅。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什么证状呢?都是气逆于上的表现。

所以桂枝可以干什么呢?可以降逆。伤寒论,治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以桂枝加桂汤。气上冲,就多加桂。

然后看后面,利关节,补中益气。气上冲心,是心脏力量弱了,不能把气血打出去,所以气血壅在上部,而导致气逆,降逆就是强心。强心之后,气血从心脏出去了,桂枝又可以利关节,那这个利关节是什么呢?就是气血能量强了以后,气血可以更好地通过关节了,关节也可以更好地得到滋养,所以关节就通利了。补中益气呢?心在中,气血行于外之四末,强心就是补中,气血通流就是益气。

气血能量增强了,气血流通便利了,那人不就感觉身体轻便了吗?气血年轻,人才能年轻,气血得养,人才能得养。所以后面又说,可以通神,轻身,不老。

所以总结起来,桂枝就是活气血的。

落实在人体来说,就是强心阳,行血脉。

这就是桂枝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一个。

比如白术,我们看神农本草经是怎么说的。

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汗,热。我们先大致去看一下,这些证状都跟什么有关系?是不是都跟水和肌肉有关系?风寒是表虚,肉淖弱,也就是不是皮糙肉厚,湿痹是湿气留于关节,死肌是肌不得养,痉是水不得上承,疸是水液留于内。所有这些是不是都与水的运行有关系?

所以白术主要是干什么用的呢?就是强脾,长肌肉,行水的。

水液运行通畅了,肌肉紧实了,不该流的汗自然也就不会流了,所以可以止汗。水液不行,潴留于内而成湿热,水液行则热自去,所以可以除热。

脾运而胃消,所以可以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不饥不是说人就一直不会饿,而是说人身体好了,身体强壮了,身体储存的能量就多了,就比较不容易饿。

所以概括起来,白术就是强脾阳,长肌肉的。

这就是白术。

我这里是教大家读本草经的方法。就是大家在读的时候,先要抓住最主要的,要先看整体。你不能看到白术,本草经中说可以除热,就认为白术是寒凉的药,是清热的,这样就错了。

桂枝可以强心阳,白术可以强脾阳。那另外呢,还有一味药,就是附子,可以强肾阳。

身体上中下三焦,心肺在上,肝脾在中,肾分阴阳在下。

桂枝强心阳,白术强脾阳,附子强肾阳,山药补肺阴,山萸补肝阴,地黄补肾阴,以丹皮佐桂枝而活血,以茯苓佐白术而行水,以泽泻佐地黄而祛湿,这九味药合起来,上中下同补,阴阳兼顾,补泻兼施,这就是九阳丸。

九阳丸除去白术,再减少桂枝和附子的用量,以补阴兼行阳为主,这就是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再去掉桂枝和附子,单以补水为用,这就是六味地黄丸。

这就是中药单味药的加减,也就是方义的演变。

我们学中药要以药证为主,而不是以方证为主,只有明确了每味药是做什么用的,才能根据患者的情况去进行加减,因为很少有人会照书生病的。

上面主要是跟大家讲一讲关于药物的一些使用,如何去读书,如何去加减。

我们接着来看桂枝汤。

桂枝汤第二味药是芍药。

这里的芍药指的就是白芍。

芍药有白芍和赤芍两种,这两种是不同的植物,而不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炮制方法。

现在用的白芍一般是浙江产的和安徽产的比较多,分别叫做杭白芍和亳白芍。而赤芍一般是东北产的比较多。

桂枝用的是枝,而芍药呢,则用的是根。

相比于地上的茎,芍药的根长的很大,也很坚实,很重,含水分。

植物的根是从地下吸取营养而后上供枝叶花果使用的,一般来说植物多以种子而繁殖,但是我们种植芍药呢,很少用种子去种的,而是多采用分株的方法,也就是把芍药的根不停地分开,一棵主根又可以分出很多新的根茎。

也就是说明什么呢?说明芍药的根保留了植物本身很多的营养。相当于芍药的根把营养从土壤中吸收过来以后,会先把很大一部分存在自己这里。

当然不止是芍药,像这种块根的植物很多,这是一类植物的特征,像我们吃的红薯、土豆,等等都是。像很多参类的,地黄、黄精这些,也都是。这些植物我们一般多用根。

所有这些根大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补养,可以阴成。

阴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阴成形,把营养聚集在自己这里,为自己所用。

芍药是多年生草本,根可以年年生,并且发的很快,另外,芍药的根很长,根茎很大,色白,味酸涩,芍药的花开的很大,很艳丽。所有这些都提示我们一个什么特点呢?就是芍药可以主阴成而收,可以把营养聚集而后上供于心。

如果说桂枝是把气血从心脏打出去,那么芍药就是把气血汇聚而后上供于心的药。

因为其上供之力强,所以芍药花才能开的这么大,这么艳丽。

所以说桂枝是行阳的药,而芍药呢,就是补阴的药。

伤寒论中用芍药是怎么用的呢?腹痛加芍药,胸满去芍药。

腹痛是腹中急痛,腹中气血不得养,所以用芍药,将气血集中于腹部,腹部气血足了,缓急则止痛。那胸满呢,是胸部气血聚集太多,心脏疏之不及,所以胸满,这时就不能再用芍药去汇集血液聚于心,所以胸满要去芍药。

那为什么又说芍药可以敛相火,可以缓急呢?大家想想人体什么时候会急,会相火不藏?是人体处于津液不足和急迫状态的时候。也就是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他就会很急切地想要去找吃的,身体的功能会调动起来,而当一个人吃饱之后呢,身体就不想动了。就像一个国家如果很穷,那么打仗的时候就会全面皆兵,积极备战,而如果一个国家如果很富有,兵强马壮呢,那么打仗的时候,百姓就不会有感觉。为什么熬夜会让人相火不藏呢?因为夜里人已经很累了,精神已经不济了,这时人要强打精神,让人体去工作,身体要积极调动起来,把精气、津血调动起来供身体使用,所以人才会相火不藏。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相火不藏就是通货膨胀,芍药就是让货币回流,让大家增加储蓄,让货币安定下来,这就是敛相火。

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芍药,那就是:莫急。

这是芍药的作用。

桂枝和芍药,一个行阳,一个补阴,两者相辅相成。

除了桂枝和芍药之外,桂枝汤中还有三味药,就是姜枣草。

我们有补中四味,参姜枣草,这里面只用了三味。

先说甘草。

甘草又叫国老,内蒙产的最多,它的根深入土中,长的很长很长,并且是黄褐色的,吃起来很甜。

甘草,大家都说它能调和百药,基本上很多方子里面都有甘草。很多单味的药也都配合着甘草一起使用,比如甘草干姜汤,大黄甘草汤,等等。

调和百药,这句话说的太笼统了。如果实指其意来说呢,甘草的作用就是为了让药更容易被人体所接受,能够更好地被人体所使用。

我们以烧饭来举例子,这样大家就更容易明白。

比如我们现在要炒一个菜。我们先要有一个锅,然后呢,锅下烧火。不管我们是要炒什么菜,大多数情况下呢,我们都要先烧油,也就是起锅烧油,然后再放菜进去炒。

炒菜为什么要放油呢?因为油的温度比较高,可以让菜受热均匀,让菜更好的炒熟,并且不会粘锅,防止菜炒糊,锅受损。并且用油炒过的菜也更香,更好吃。

我们的甘草呢,就是我们炒菜用的油。我们的胃呢,就是这口锅,药里面加了甘草,第一个,我们的胃更容易接受,可以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另一个呢,也让药更容易为我们的身体所接受。

那有没有炒菜不放油的呢?当然有呀。有些菜要用清水煮,放油就不好吃了。所以甘草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用的。甘草味甘而行缓,长在沙土中又可以蓄水,所以如果中满,需要药力迅达的,就不能用甘草了。

所以甘草的作用呢,可以护中,可以行缓。

大枣也可以护中,但是大枣的护中主要是补充胃液以护胃。比如我们用十枣汤,先煮一碗枣茶,然后用枣茶去服用药物,这样药物就不会刺激胃体,损伤胃中津液。这个时候为什么不用甘草来护胃呢?因为是为了逐水,取其迅疾,所以不能用甘草,而是用大枣去护胃。

如果我们的胃是一口锅,那么甘草就是油,是滋润胃体的,调和药物的,大枣呢,就是炒菜的时候加水,姜呢,就是给锅加热,而参呢,就是补锅本身。参的作用就是让锅变的厚实而耐用。

所以如果一个人胃不好,那么就用参去养,胃津不足,用枣,胃热不足,用姜,胃不纳受,用草。

这就是补中四味的一些基本区别。

这里我主要是从补中的角度去讲,当然这些药还可以有其它的作用,我们先讲其最常用的。

桂枝汤这里为什么没有用参呢?因为病人只是外感,胃又没有坏,所以不需要用参。

有了桂枝和芍药一阴一阳,然后呢,用大枣补水,生姜呢,散水,让水升腾,甘草呢,护中。这样整个方子就很完整了。

这就是伤寒论第一方,有津液之补,有阴阳之行。如行军布阵,内外兼顾,攻补兼施,严谨而有序。

然后我们看方后注。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右五味,㕮咀三味。

㕮咀,指的就是打碎。

㕮咀,就父且。不是用嘴去咬,而是放在砧板上用斧子去斫。父,是斧的本字,字形是一个人手里拿着工具去打,引申为外出打猎的人,后来借用为父亲的父。且呢,是肉放在案上,也就是后来刀俎的俎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就是案板的意思。且,是肉放在案上,是祭祀之用,所以旁边加个示,又引申为祖先的祖字。拿肉祭祀祖先,祖先并不能享用,而是表达心意,所以又引申为姑且的且。父且,简单理解,就是刀俎的意思,就是用工具把药打碎。

㕮咀三味,三味指的就是桂枝、芍药和甘草。大枣和生姜因为含水多,所以不一起打,生姜用切,而大枣用擘,也就是用手掰开。

然后呢,用水七升,煮出来三升,喝一升。

一升是多少呢?就是现在两百毫升。

然后呢,温覆以取汗。温覆,也就是给身体一个温暖适宜的环境,不要再让身体受风受寒。

有哪些忌口的呢?是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生冷,就是生的冷的,比如像水果之类的,或者是凉的或没有煮熟的饭菜。

粘滑,就是比较粘腻的,比如年糕,汤圆,糯米等等。

肉面,这里的面不是指的面粉和面条。面条是很好消化的,是可以吃的。这里的面和粘滑一样,是形容词,就是指面哒哒的东西。肉面,就是把肉剁成肉末,做成像饺子馅那样,然后可以用来煮粥或者做肉饼。不能吃肉面,就是指不要吃肉糜或肉饼之类。

生冷,粘滑,肉面,这些都是不好消化的。

五辛,是各种辛辣的。

酒酪,酒一般是粮食发酵而成的酒,酪是乳浆,也就是奶或者水果发酵而成的酒,酒酪指的就是酒类。

恶臭,就是味道比较重的,腌制或熏过的东西。

五辛,酒酪,恶臭,就是刺激性比较强的,比较刺激胃的。

总结起来说,就是不要吃刺激胃的和不好消化的。

这就是忌口。

好了,关于桂枝汤我们就讲这么多。

今天就讲到这里。

声明:文章内容归“归真医学”所有,严禁私自转载、盗用,严禁私自翻制音频、视频等内容,严禁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经过授权。文章内容只为普及医学知识,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科要旨
倪海厦《伤寒论》续2012-03-06 18:53三一: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心下满, 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经方一百首
刘希彦讲伤寒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1)
846.经方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