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医传承 | 手法治疗详解

手法治疗者,推拿、按摩、点穴之类也。所谓推筋、拿肉、按骨、摩皮,世间习语以推拿、按摩并举,而点穴自成一派。今详细介绍各推按、点穴手法如下,悟透此篇,则针药不过锦上添花而已。

一、一般推拿

(一)推拿口诀

摸托端提理接斗,推拿按摩气血和。

母法八字传千古,手法二七变化多。

揉捏捻搓能镇痛,危垂叩掐立时苏。

捶拍㨰彻精神爽,摇转抖拉经络舒。

补虚泻实切需记,内伤外感也能医。

手法技巧随心转,起死回生妙无比。

其中包括摸、托、端、提、推、拿、按、摩,八种母法,及揉、捏、捻、搓、叩、掐、捶、拍、㨰、彻、摇、转、抖、拉,十四种子法。

(二)基本功练习口诀:

推拿摸字在晨昏,抓捻拧撑要认真。

抓和拿捏功相似,撑似按来按似撑。

四肢推与平推异,揉字应分三步行。

平推㨰法掌中练,捶在膝头排掌声。

其中摸、抓、撑、揉是练习的关键。摸应在早晨和黄昏练习,抓和捏的练法相似,撑和按的方式相似,四肢的推法和平推的手法是不一样的,揉法分为单指、多指和掌根三个步骤去练习,推法、㨰法是通过掌来练习的,捶法和排掌法可以在膝盖上练习。

手法治疗需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要求手法轻柔,内力充沛,动作准确,重点突出,远近兼治,由轻到重,由表及里。其要领在于轻重(即补泻)结合、刚柔并济,切忌浮表无里,浅而不透,要做到法施于外,力注于内,发力要快,收力要速,做重手法时要做到出其不意、恰到好处。

二、伤科推拿

古语曰:“跌打、跌打,重在推拿。'过去称伤科医师为跌打医师,可见在伤科中手法治疗的重要性。伤科推拿包括正骨八法、上骱八法和理筋八法。

(一)正骨八法

正骨,即对明显有移位的骨折进行整复。其手法宜稳、准、当,要求心无外慕、势若擒龙。其手法有:

1、把托法,此为整复骨折的准备手法,多用于四肢骨折的处理。其具体操作是助手在骨折近端,一般左手在伤肢下面托住伤肢,右手在伤肢上面把住,两手合力固定伤肢近端,这就是把托法。

2、拿掐法,此为整复骨折的基本手法。“拿法”的力点在手指,常用于粗壮的骨骼如股骨、肱骨的骨折。“掐法”的力点也在手指,多用于细小浅表的骨骼,如手掌骨、手指骨骨折的整复。

3、推按法,用于骨折整复后的修理。对剩余的成角畸形或错位进行进一步的纠正,使对位对线良好。“推法”是左右、前后用劲,“按法”是向下用劲。采用这种手法时,需用手在伤肢的对侧接应,以避免复位过度造成新类型骨折。

4、续接法,它包括很多细小动作,如拉法、抓法、压法、归挤法等等。其目的在于使骨折的断端从各种位置连接起来,让断者复续,碎者复完。

(二)上骱八法

上骱亦称复位,即治疗关节脱位的手法。上骱往往离不了治筋,常言道“骨错筋挪”,骨错位必然筋离糟。特别是陈旧性关节脱位,先要克服筋肉挛缩造成的阻力,才能顺利地运用上骱八法,让脱位的关节得到正常的整复。其手法有:

1、端提法,在整复关节脱位时端法和提法往往同时并用,有一定的连续性。一般地说关节脱位后关节头常常被筋肉固定在异常位置,不能直接推入关节囊,整复时必须先顺畸形方向牵引,克服周围组织的挛缩力,让关节头解脱出来,才有可能复位。这种解脱关节头在畸形位置的方法,称为端提法。

2、捺正法,关节脱位时,关节头可以脱向任何不正常的位置。其中有些位置的整复方法主要是捺正法。例如第三腰椎后脱位可以在拔伸牵引的前提下,依靠捺正法复位。

3、屈挺法,屈挺法多用于关节不完全脱位,或者作为关节脱位整复过程的部分手法。其操作是医者使关节进行被动屈伸运动,让关节头逐步进入关节腔。例如肘关节脱位后进行拔伸牵引,然后屈曲肘关节,再挺直肘关节,让尺骨头逐步进入关节腔,使肘关节脱位得到正确整复。

4、扣捏法,扣法有单扣法和双扣法。前者单手完成,后者双手完成。如整复桡骨小头半脱位时医者一手扣住伤肢肘关节的背侧,拇指放在桡骨小头上,医者的另一手拿住伤肢前臂远端,让肘关节屈伸,使桡骨小头半脱位得到整复,这就是单扣法。捏法多用于关节脱位整复后剩余的骨的轻微错位(又叫骨错缝) 。关节脱位整复后往往有剩余骨错缝,医者再用捏法使关节头和关节窠内外侧、上下方完全复位,以使关节功能得到完全恢复。如腕关节脱位整复后,功能不能完全恢复,往往是剩余错缝没有恢复,医者再用捏法让脱位关节的剩余错缝内外、上下归齐复位,这样脱位的关节才能完全复位,功能才会完全恢复。

(三)理筋八法

理筋者用于筋强、筋歪、筋翻、筋挛、筋离槽等筋伤,可疏经活络、调和气血、通关开窍。其手法有:

1、拔戳法

拔法,即使伤肢作相对牵引动作。如,膝关节损伤后关节腔窄,助手固定股骨下段,医者双手扣拿住小腿远端作拔伸牵引,让膝关节的关节腔间隙恢复正常。戳法,与拔法相反。例如腰椎压砸伤后椎间隙变窄,医者两掌相叠,压在受伤的腰椎上戳按,使椎间隙恢复。

2、捻散法

捻法,即以手指或手掌在治疗部位,作均匀、和缓的揉动。若揉法是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则其又称散法。

3、捋顺法

捋字本身作顺字解,此手法多用于四肢,由伤肢近端向远端,顺经络方向捋,医者的手掌贴紧伤肢皮肤,用窝心掌进行操作。

4、归合法

归是医者的两掌心紧贴伤肢,掌心相对,合是在归的基础上同时用劲,稍向上提,手掌沿伤肢皮肤滑动,成两掌合拢动作。例如:肢体粉碎性骨折用归合法整复,疗效较好。

三、河路推拿

河路推拿是喻德元先生祖传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经络不通的全身按摩手法。其不仅可以运用于伤科疾病,对中暑、虚脱,甚至严重的休克都有比较明显的疗效。其口诀如下:

河路推拿口诀:

一推天庭观浮云,

二推太阳吊耳筋。

三推脑后落凤坡,

四推山根入珠角。

(河路起于印堂部位。向上、后至枕部;向两侧经眉过太阳、太阴,沿耳廓后到耳垂后,向下到鼻梁,再向两侧经眼下眶,到眼外眦。)

一拿龙膛牙腮筋,

二拿膛边壅颈筋。

三拿海后颈总筋,

四拿嘴中鱼口筋。

(牙腮筋的位置在下颌角上方。壅颈筋的位置在下颌角的后下方。颈总筋的位置在两凤池穴下方。角口筋在嘴角后方。)

一推两肩合关筋,

上母下公手勾筋。

三推两肩正膀筋,

四推将台通烟火。

(合关筋位置在颈基部,手勾筋一在肩基部一在阴部,正膀筋在肩外侧,将台位置在胸部。)

一拿胸膛乳后筋,

二拿两膀护胸筋。

三拿挂膀通气门,

四拿背部凤翅筋。

(乳后筋在乳房外侧,护胸筋在腋窝前,挂膀筋在腋窝内,凤翅筋在肩胛内。)

一推矢鹅气相连,

二推挂膀通气门。

三推凤尾通下气,

四推腰部气消顺。

(医者大鱼际手法从咽下直至剑突,然后分两路到肋膈角位置;另一路从腋窝内向下至肋膈角;第三路从后颈部直下推到尾骨;肋膈角捋向髁骨处。)

一拿两肘弯弓筋,

二拿燕气通三筋。

三拿虎口龙彪筋,

四拿十指通肝经。

(弯弓筋在肘部,燕气穴在腋部,龙彪筋在手部。)

一推挂胯通胆宫,

二推胸膛胃气门。

三推胆宫四路通,

四推大腿栋梁筋。

一拿肚角肾子筋,

二拿总筋通气海。

三拿腿边琵琶筋,

四拿子间坐马筋。

(肾子筋在大腿内侧,总筋在下腹部,坐马筋在会阴部。)

四、二十四气推拿

二十四气推拿亦称二十四把还阳手,为民间武医所常用。所谓二十四气即人体二十四个部位,其为沟通人体气血之开关,乃人体气机之所在,故称之为二十四气。其即可用于一般新旧损伤的治疗,特别是伤科疾病应用广泛,又可用于回阳救逆,对闭症、痧症、痛症乃至严重休克等可起到明显的醒脑开窍、消肿镇痛、通经活络等作用,故亦称之为二十四把还阳手。

二十四气分布如下:

1、天门:位于前额两眉间(印堂穴),推拿时男左女右往两边太阴太阳穴推开。

2、筋锁:位于颈项两侧前后,前筋锁位于锁骨上与颈部中间,后筋锁位于乳突后一寸处往下与颈部中间。

3、心筋:位于耳垂之下与颈部中间。

4、井栏:位于两侧肩井穴及其邻近部位,推拿三下。

5、大成:位于前胸部两侧腋前至乳旁四指部位。

6、后成:位于两侧腋后线至肩胛骨外缘四指部位.

7、将台:位于锁骨以下至两乳腺以上之间。

8、还魂:位于心窝平行往后臂内后四指部位。

9、曲尺:位于肘关节下端小臂邻近部位。

10、脉筋:位于腕关节寸关尺及其邻近三个部位。

11、三关虎口:肩、肘、腕为三关,合谷部位为虎口。

12、晒郎:位于两手上臂小老鼠部位。

13、五腑(左五腑、右五腑、掇五腑、坐五腑、游五腑名为五腑):位于腹部神厥穴及其上下左右四寸部位。

14、背(心))筋:位于背部两边大杼穴与膈俞穴之间。

15、肚角:两拇指平行神厥穴至肚角之间,两侧左右推拿八层筋,另分上下,名为“肚角八层”。

16、上马:位于腹股沟偏外侧四指部位。

17、下马:位于腹股沟偏内侧四指部位。

18、腿峰:位于大腿前侧四指部位。

19、了詹:位于大腿后侧脚窝从下往上四指部位。

20、弯子(分内弯子和外弯子):膝关节呈90度,位于大腿两侧四指食指部位,左右各一。

21、弯弯子:膝关节呈90度,位于下肢两侧四指食指部位,左右各一。

22、下了詹:位于小腿肚内外侧部位。

23、鞋带:位于踝关节(系鞋带处)纹线部位。

24、金勾子:位于足后跟腱部位,脚掌平伸直推拿。

二十四气推拿口诀:

一推天门定心中,五腑六脏即可通;

二推筋锁分阴阳,推法急救保安康;

三推心筋能开关,金秋落井转湾凡;

四推井栏要精通,左血右气不宜凶;

五推大成并气门,后紧大成如神灵;

六推后成紧背心,班兰八卦要分明;

七推将台气不止,咳嗽劳伤要谨防;

八推还魂左右边,即时吐血能回生;

九推曲尺凤砖尖,牵牛进栏手不能;

十推脉筋寸尺关,两手受伤转推盘;

十一推进三关虎口通,中指放箭眼活用;

十二推帅良复手生,采掇归位立位全;

十三推五腑掇还原,闭关开声急救全;

十四推背心要开招,转婆晒日针刺劳;

十五推肚角有八层,腹痛呕粪掇还原;

十六推上马到盆弦,肚角丹田转回生;

十七推下马痢尿症,小便来血急救人;

十八推腿峰吊肾边,膀胱坐马定乾坤;

十九推了詹雷手多,老损急痛自息和;

二十推弯子反卦边,推法鬼眼有奇工;

二十一推在弯弯子,脏腑活血此一关;

二十二推下了詹,外有三里定端然;

二十三推鞋带穴,老龙放针急为仙;

二十四推勾子清,全身推挪复回生。

五、弹拿

弹拿,亦称开锁,又称拔筋。其操作是医生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拿捏病人某些部位的肌腱,使之提起,然后医者手指突然放松,让筋腱回复原来位置。是一种强刺激急救手法,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中突然昏仆,如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之闭证等,也可用于某些痧症(如中暑、晕厥等)及溢死(吊颈) 气绝等的治疗,有起死回生之妙。民间把颈筋、腋筋、腰筋和裆筋称之为为八锁,故称开锁。喻德元先生曾言道:“弹拿开锁及二十四把还阳手,屡用屡验,真乃手法之精粹也!”

其具体操作如下:

1、颈筋,又称青龙锁,位于颈肩交接的斜方肌处,左右各一把。民间也有称为“井锁”或肩筋。开锁方法:患者坐卧皆可,术者面向患者或站立背后。操作时采用蝴蝶手法,即四指拼拢微屈,与大拇指相对,用食指第一、二节指外侧缘,与大拇指外侧缘捏住肩筋的斜方肌,根据患者承受力程度,用劲拧动即可。

2、腋筋,又称返魂锁,左右各一把。位于腋窝处,有前、中、后三关,前为腋窝的前壁肌,中为腋窝与手臂接壤处,后为腋窝的后壁肌。前为总筋,中为痹筋(拿此筋手臂有麻痹感),后为背筋。开返魂锁时,术者侧向患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部,使患者手臂成外展姿势,另一手在患者腋前、腋后、腋中分别用蝴蝶手法开锁,先拿总筋,再拿背筋,最后拿痹筋。所谓“返魂锁,锁中又有锁,单开一锁无效果”,即是指返魂锁前中后三关必须依次开全方才有效,单开一关是不起作用的。特别是中锁(即痹筋),一定要开准,要拿到患者手臂有麻痹感方才有效,否则,此锁仍未打开。

3、腰(腹)筋,又称紫金锁,左右各一把。位于脐下部腹直肌下段,相当于足阳明胃经之外陵与大巨穴之间。民间称为吊筋的便是此锁。开紫金锁须由旁人扶起患者,使腹部肌肉松弛,术者面向患者,一手扶住患者腰背部,另一手四指并拢微屈,用食指指侧顺势向上兜起,拇食两指(大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指侧)同时拿住吊筋,用力拧动,顺气而开。

4、裆(腿)筋,又称白虎锁,左右各一把。位于大腿根部,腹股沟内侧端直下三寸大筋处,分前、中、后三关,大筋为中锁,中筋前开一寸处为前锁,后开一寸处为后锁。开白虎锁时患者坐或卧皆可。术者面向患者,一手握住患者小腿部或腘窝处,使患者大腿成外展姿势,另一手在患者大腿根部用蝴蝶手法依次捏住三关所属的肌肉组织,分别施用手法。白虎锁与返魂锁一样,锁中有锁,也有前中后三关,必须先开三关中的中锁(即大筋),依次再开前锁与后锁。

开八锁时,用劲要由轻到重,不能突然用力,动作须缓和。只要具有一定的指力,能恰到好处用劲,瞬间的挤压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尚有总锁一把,位于前后阴之中点,相当于会阴穴处。开总锁采用食指指法:患者仰卧,术者站在患者右侧,左手掌放在患者下腹部关元穴处并向下按压,与此同时,用右手食指指肚于会阴穴处向内顶掐,缓慢作为到一定程度时维持一、二分钟即可。

除以上九锁外,其他可以弹拿的部位还有一些,如:后颈部,足后跟部位等等。

六、点穴

此所言点穴者,乃医家之点穴,非武术家之点穴也。医家点穴乃是以指代针,施于患者特定的部位,以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种指针疗法。其原理与针法类似,选用穴位包括体穴(即十四经穴)、手穴、足穴、耳穴、董氏奇穴及小儿推拿穴位等等,不一而足。

点穴八法:

1、点:点之又点谓之点,如雀之啄。

2、按:点而不动谓之按,力贯其穴。

3、揉:点而旋之谓之揉,补泻以施。

4、掐:以爪切之谓之掐,人中急救。

5、推:循经而行谓之推,以通为用。

6、拨:点而拨之谓之拨,用之在筋。

7、捏:提皮使起谓之捏,用之在脊。

8、摩:以指摩皮谓之摩,小儿常用。

点穴以手法为重,手法精妙,则效果良好。所谓“点穴不难在选穴,而难在手法。”,正是此意。关于点穴之道,个人认为以王雅儒先生《脏腑图点穴》一书论之最详,诸君可以参看。

附:武术点穴概要

武术之点穴与医家之点穴不同,其主要取其致伤作用,讲究按时击穴,限时取命。其所言穴位亦不同于传统经穴,乃是人体某些特定的重要部位。点穴一术,历来为各门派之秘传,皆口口相授,辗转传抄。关于穴之分布、时辰流注等各派所传不一,武当少林亦难踪一指。(详细了解可参考本公众号之前相关文章。)要之,人体有大穴三十六品,其分布如下:

1、天丁穴

部位:头顶中央处。

经属:督脉经,亦为膀胱、肝经所会。

点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太阳穴

部位: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经属:奇穴

点中:轻则头昏、眼黑、耳鸣,重则血窜两目,目中出血,晕死在地。

3、黄蜂耳穴

部位:耳门处

经属:三焦经,亦为胆经所过。

点中:耳鸣头晕倒地。

4、架梁穴

部位:鼻栓中央突起部,眉心与鼻尖之正中。

经属:督脉。

点中:气上逆,血上涌,伤重血出如箭。

5、对口穴

部位:颈后陷窝中入发际五分。

经属:督脉

点中:冲击延髓中枢,失语、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6、风池穴

部位:在枕骨粗隆直下凹处与乳突之间,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腱之间。

经属:足少阳胆经

点中: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7、神庭穴

部位: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点中:头晕、脑胀。

8、睛明穴

部位:眼内眦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点中:流泪、头昏、眼花倒地。

9、二仙传道穴 (乳根)

部位: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

经属:胃经。

点中: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0、将台穴

部位:即乳上三肋间。

经属:胃经,亦脾经所会之处

点中: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1、咽喉穴

部位:喉窝部。

经属:任脉

点中:气滞血淤,头晕。

12、中管穴

部位:即胸正中部剑骨下鸠尾缘处。

经属:任脉

点中:饮食不纳,抬不起头,四肢无力,气逆上涌,人事昏迷。

13、肩井穴

部位:肩上正中窝部。

经属:胆经。

点中:二指点伤,全身疼痛无力。

14、静平(净瓶)穴

部位:乳下两肋间。

经属:肝经。

点中:恶寒发热、咳嗽疼痛,重必吐血。

15、气门

部位:胸中线第二肋骨交接部。

经属:任脉。

点中:胸部胀闷,气滞血淤,伤重神智昏迷,即亡。轻者半年,气急咳嗽而亡。

16、乳中穴

部位。即乳头中央。

经属。胃经。

点中: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伤重人事不知。

17、中脘穴

部位:胸中线部,脐上四寸

经属。任脉。

点中: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18、平针穴

部位:在胸中线部,两乳间下一寸五分。

经属:任脉。

点中:口吐血,心如刀割,不食不饮,冷汗不干,夜间烦燥,

19、膀胱穴

部位:即脐下四寸正中线。

经属:任脉。

点中:重伤小便不通,小便胀急。

20、血平穴

部位:即脐下一寸三分,旁开四寸。

经属:脾经。

点中:轻伤气滞血淤,疼痛难忍,重伤吐血而亡。

21、命宫穴

部位:即第五第六两根肋骨尖端之间。

经属:胆经。

点中,呼吸疼痛,咳嗽带血,久则成痨。

22、肚脐穴

部位: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

点中: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

23、双燕入洞穴(天池穴)

部位:乳头外一寸。

经属:心包经。

点中:心如刀割,四肢麻冷无力,全身疼痛,吐血、咳嗽成痨。

24、丹田穴

部位:脐正中线直下一寸五分。

经属:任脉。

点中:气向上攻,四肢无力,面黄肌瘦。

25、肚角穴

部位:脐中线直下四寸三分旁开四寸。

经属:脾经。

点中,冲击六腑,多见气逆呕吐不止。

26、吊筋穴

部位:脐上两寸,下脘旁开0。5寸。

经属:肾经

点中:受重伤,常有呃逆吐,两目斜视,昏迷不醒。

27、涌泉穴

部位:足心前三分之一处,即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

点中: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28、太渊穴

部位:仰掌、腕横纹之桡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

点中:阻止百脉,内伤气机。

29、仙桃穴

部位:即睾丸部。

经属;肝经部分。

点中:睾丸常缩入腹,人事昏迷,重伤即亡。

30、铜壶滴漏穴

部位:即尾闾骨下五分。

经属:督脉。

点中:受伤多见大便不收,小便长流,腹内疼痛。

31、凤尾穴

部位:第十一、十二椎骨两旁各一寸五分处,即脾俞、胃俞二穴处。

经属:膀胱经。

点中:血气不行,腰眼疼痛,人又黄又肿。

32、腰眼穴

部位:在腰上两旁微陷处。

经属:经外奇穴

点中:立刻昏倒,面失神色,甚至会发笑声。

33、仙人托印穴(辄筋)

部位: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著胁。

经属:胆经

点中:血气上涌,神智昏迷,两目直视。

34、盆弦穴

部位:即十一肋骨尖处。

经属:肝经

点中:气往上涌,食欲不佳,腹内剧烈疼痛。

35、凤翅穴

部位:即背部第五胸椎旁开三寸。

经属:膀胱经

点中:全身麻痛,四肢无力,精神倦怠。

36、海底穴

部位:即二阴之间。

经属:任脉

点中:大便闭塞不通,腹内膨胀,面唇苍白,心惊。

七、腹部推拿

腹者,先后天之所聚,乃五脏六腑所居之处,冲任督带所发之处,有肝、脾、胃、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在此分布,任脉、带脉、肾、胃、脾、肝、胆经,在此汇集,中脘、神阙、关元、中极、天枢各要穴星罗棋布,其重要性不待多言。腹部按摩常用手法如下:

1、分推:两手掌着力,自剑突下缘沿腹中线向下推至脐下,以降胃浊,或沿左右肋弓分推至两肋弓下缘,以舒肝气。此法可用于呕逆、胸闷、消化不良、饮食积滞等。

2、团摩:用一手手掌心掩于脐部,另一手手掌重叠其上,从脐下两横指处的气海穴开始,手掌紧贴壁,作以脐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即升、横、降结肠方向,自右向左旋转按摩。直径由小到大,呈现螺旋状的揉摩,一直扩展到整个腹部。如此反复数次。此法可用于胃肠病、腹胀、便秘、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失眠等。

3、捏拿:左手捏住腹部肚脐以上的部位,右手拿住肚脐以下的部位,两手同时着力向上拿捏,再轻轻放开。此法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引导元气到达丹田。

4、掌振:手掌平放在腹部,如拍皮球般,随呼吸上下振动以细微而高频率的振动刺激腹部,重点治疗部位在肚脐上下或关元处。此法可温肾经、增补元气,以防治痛经、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三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李业甫:病证合参,筋骨并举
中医养生之常见推拿手法
推拿按摩学术流派------撑法推拿
拿法:推拿按摩手法详解
中医推拿理筋手法分享,简单易学,助您快速打通体内的气滞血瘀
秘传九把锁开启法--------起死回生之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