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家族摆手舞、撒叶儿嗬、巴山舞(湖北覃氏文化)

土家地区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摆手舞、肉连响、撒叶儿嗬即跳丧舞、打土地、铜铃舞、巴山舞等,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撒叶儿嗬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土家人爱跳摆手舞,还修摆手堂,建摆手坪。(图:摆手堂)

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摆手舞起源于远古时代,明清时期尤其盛行。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祭祀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到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这武主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摆手舞“甩同边手”的特点是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摹拟,其基本动作是表现白虎的。(唐)杜佑《通典》所载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1046—256。所以说摆手舞亦为一种古代战舞,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跳舞时击大鼓、鸣大锣、舞蹈时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在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上塑有十二个舞佣,有屈蹲、左右摇摆、舞动长衫大袖的舞姿,与现存的摆手舞的单摆、双摆、回旋摆、同边摆十分相似。说明在宋代(960—1279,土家摆手舞已十分成熟并深入民心。沿袭到清代,鄂西的《利川县志》、《来凤县志》、《长阳县志》等,湘西的《龙山县志》、《永顺县志》及文人诗词,都有对土家跳摆手舞的详细记录和实况描叙。“土王宫畔水生波,福石城中锦作窝;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施铎的竹枝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摆手舞的盛况。

从摆手舞的内容和特征上看,应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共同遵从的规律。摆手舞其身体动作主要取材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战斗中,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如,表现土家人狩猎的舞有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看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反映农事的舞,主要有挖土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烧灰积肥织布挽麻蛇插秧种包谷等。反映生活的舞主要有扫地打蚊子打粑粑水牛打架抖虼蚤比脚擦背等十多种。以前还有军前舞和酒会舞,现动作已失传。(图:摆手堂墙上的摆手舞浮雕)

道光《施南府志》、同治《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907960)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叙了一千多年前,散毛司的先祖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这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来凤覃氏取名“植桂堂”,长阳贺家坪、榔坪覃氏取名“普舍堂”,湘鄂覃氏有“百花堂”,均在族谱序言中提到这个历史记载。

撒叶儿嗬撒叶儿嗬即撒尔嗬,汉族称“跳丧”,又叫“打丧鼓”。是土家族民间悼念死者(老者)的一种隆重的丧葬仪式上的灵堂歌舞,广泛流传和流行于清江流域土家族,是把丧事当作喜事办的奇特丧仪习俗。土家人有“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四山五岭、左邻右舍的乡亲聚集在孝家堂屋里,在亡人的灵柩前,人们踏着鼓点载歌载舞,场面气氛欢快热烈,通宵达旦。撒叶尔嗬有“平常不跳、少年亡不跳、女人不跳”的俗规。

鄂西土家族跳丧舞的鼓点子及舞蹈动作因地域不同而稍有差异。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么连嗬20多个类型。巴东的鼓点子主要是3/4节拍,建始是2/4节拍。跳丧舞的舞蹈。从其形式来分,即有待尸跳丧摇丧哭丧穿丧践丧退丧,各种形式表演不同动作。从动作形态上分,即有凤凰扇翅燕儿衔泥猛虎下山“虎抱头”、“猴子爬岩”、犀牛望月牛擦痒狗舂碓“狗撒尿”、“狗连裆”、幺姑娘筛箩等。其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高昂而不狂,低沉而不悲,气氛欢跃而热烈。穿花动作主要有单穿双穿老龙脱壳黄龙缠腰等。

最早记载撒尔嗬起源的历史文献应为《隋书·地理志》,其记:湖北清江郡一带“南郡、夷陵……清江诸郡多杂蛮左”,“其左人则又不同,无哀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唐)樊绰《蛮书》引《夔府图经》载:“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蛮书》载“巴人好踏踢,代鼓以祭祀,叫哭以兴衰”,就是指清江流域的“撒叶尔嗬”。(唐)张鷟著《朝野佥载》亦记:“五溪蛮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在乾隆《石砫厅志》中记:“死亡不从凶而从吉,家家燕乐闹丧。”清朝《施南府志》也记:“施郡之民……丧葬前夕,绕棺歌唱,谓之打丧鼓,即挽歌之遗。”巴东县志》记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同治《长阳县志》记载:“临葬夜,诸客群挤丧次,擂大鼓唱曲,或一唱众和,或问答古今,皆稗官演义语,谓之打丧鼓,唱丧歌。”打丧鼓、唱丧歌,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世代承袭,保持着浓厚的巴人遗风。“撒叶尔嗬”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保留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生活画面,积淀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遗存,因此,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巴山舞:提到巴山舞,就会提到“巴山舞之父”覃发池。巴山舞是吸取了自古流传于长阳、五峰、巴东、鹤峰一带的土家民族原始歌蹈元素中的精华而改编创新的歌舞品种。从1970年代初开始,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覃发池,对长阳民间舞蹈进行了认真研究,采集土家祭祀歌舞摆手舞、丧葬歌舞“撒叶尔嗬”和土家族流传的喜庆歌舞“花鼓子”中的基本动作,选用6/8拍为主要节奏,选择土家民间音乐作为舞曲,改编创作了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集科学性、艺术性、群众性于一体的新型群众自娱自乐的民族舞蹈。根据律动特点分为“半边月”、“风摆柳”、“四合”、“喜鹊登枝”、“双龙摆尾”、“巴山摇”、“靠身子”、“百凤朝阳”等8个舞段。1990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巴山舞获表演二等奖。著名舞蹈家贾作光曾称其为“东方迪斯科”。2000年巴山舞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金奖。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巴山舞作为体育健身广场舞蹈推向全国。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派专班考察后把巴山舞列为全国八大新研发项目之一,在南京展示会上被排在第一,获得文化创新奖。(图:长阳巴山舞)

http://www.56.com/u66/v_MTAxNDc2Mzc1.html巴山舞教学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遗中国:土家族撒叶儿嗬|土家族|撒叶儿嗬|非遗
【回声与镜像】甘茂华|追寻土家风流
[非遗]土家族撒叶儿嗬
湖南土家族舞蹈《土家吉事》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土家撒叶儿嗬,原生态歌舞就这么任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