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不知道的长征(一)红军的游击战战法:朱德

游击战是弱军对抗强军的主要形式,这已经被中外古今的无数战例所证明。

土地革命时期,游击战是红军与国军作战的主要形式。而朱德、毛泽东、徐向前、黄公略等中共军事将领都在各自的战场,通过不断实践,不约而同、独立地形成了游击战的共识,总结了游击战的战法和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弱军对抗强军的法宝

游击战,按字面理解“游”是游走,“击”是打击,就是游动打击的作战方法和战术。

游击战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游击”一词见于汉初,汉高祖设置游击将军,把游击部队称为“游兵”“游骑”“游军”。《史记·彭越列传》载:“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握奇经·八阵总述》中游军一节记述:“游军之行,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结陈(阵)趋地,断绕四径。后贤审之,势无常定。”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准备攻打楚国,采纳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后决战的建议,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国许多地方以游击战袭扰楚军6年之久,致使楚军疲惫不堪,而后派主力入楚决战,大败楚军。

为纪念伍子胥命名的苏州胥门

中国历史上较大的农民战争,都曾把游击战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唐末黄巢领导的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起义,19世纪中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农民军处于弱小时期,大都采用出没无常,避实击虚,声东击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的游击战法,常使官军顾此失彼、腹背受击、疲于奔命。这种农民战争中的游击战,曾在反抗和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李自成等起义军因大范围流动作战被称为流寇

游击战在外国也有较长的历史。

在1337~1453年的百年战争中,法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抗英游击战。在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1808~1814年西班牙抗法战争中,1812年俄国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广大人民所进行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对战胜侵略者发挥了重大作用。

美国演员梅尔.吉布森曾经有两部影片,一部是《勇敢的心》,描写的是苏格兰人民以游击战打击英格兰正规军的故事。一部是《爱国者》,描述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故事,里面也有很多游击战的场景。

《勇敢的心》描写的是苏格兰人民反抗英格兰国王军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侵略的一些国家人民所进行的游击战,对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伟大的战略作用。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长期的游击战,发展、壮大革命力量,赢得了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印度支那、阿富汗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创造了农村游击战与城市游击战相配合,袭击战与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打武装直升机相配合的新经验。越南、古巴的游击战也是世界闻名,诞生了切格瓦拉这样的游击战大师。好莱坞拍摄的《兰博》系列里,更是出现了游击战反游击战的内容。红色游击战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潮。

切格瓦拉(左)和卡斯特罗

衣衫褴褛的阿富汗游击队打败了苏联正规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是人民战争的重要作战形式之一,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作为一种主要作战形式。

游击战理论中不能忽视的是要动员人民群众的参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到:“人民的游击战争,从整个革命战争的观点看来,和主力红军是互为左右手,只有主力红军而无人民的游击战争,就像一个独臂将军。”列宁也在其著作《游击战争》中说过:“……游击斗争是群众运动事实上已经达到起义的地步,以及国内战争中两'大战役’间的一段较长的间隔期内不可避免的一种斗争形式……运动受到破坏,并不是由于游击活动,而是由于党的软弱无力,不善于掌握这种活动。”

在战争中,中共军事将领如徐向前、黄公略都一定程度上采取游击战的方式展开对敌斗争并总结了经验和理论。而朱德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敌强我弱、敌优我劣条件下的一整套游击战战略战术原则,领导我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转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游击战第一人

朱德对游击战的认识和实践都很早,可以说是中共党内中的第一人。

虽然朱德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但父母节衣缩食送朱德兄弟三人去本姓家族的私塾去读书。13岁时,朱德又跟一个叫席聘三的先生读了8年书,席先生教了朱德大量传统文化典籍,比如《四书五经》、《史记》、《东周列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演义》、《说唐》等。

1906年春天,朱德考入南充官立两等小学堂。校长叫张澜,也就是未来中国民盟的主席。朱德从张澜那里借阅了《革命军》、《天演论》等书。这一阶段朱德对军事特别感兴趣,他仔细研究了《孙子兵法》,还研究了世界知名的战争案例,都能把几个经典战役的态势图背下来。

1949年7月,朱德和中国民盟主席张澜在中南海

在滇军时,因剿匪对游击战有了初步认识。后来在德国和俄国时,又深入学习了国外的军事理论。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开始在部队里灌输游击战思想,将一支只会打正规战的部队转变为游击战行家里手。井冈山会师后,朱毛一起总结了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并取得了党内和军内的一致认可。抗日战争期间,朱德更是将游击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游击战为主,结合运动战,创造出了新的战争形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美国作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评价朱德:“经验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内陆的民族土壤中,他熟悉中国南北的山川地势和风土人情。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士兵的充分信任及中国旧式将军的敬重。”

1937年5月,《红色中国内幕》的作者,美国女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与朱德在延安

小试牛刀

辛亥革命时期,他作为滇军的中下级军官,就在川、滇、黔同北洋军阀和土匪游勇交过手。

1911年,朱德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率部攻打云南总督衙门,立下了战功,因为资历尚浅,被任命为排长。

1913年夏,朱德升任蔡锷的云南陆军第一师第三旅步兵第二团第一营营长,率部驻扎在蒙自、建水、个旧一带。蒙自那里酷热多雨,环境艰苦,斗争复杂。朱德的任务是消灭骚扰边境的匪帮。

军阀时代的朱德

由于当地崇山峻岭、瘴气弥漫,环境十分险恶。之前官军多次剿匪,由于土匪熟悉地形,出没无常,官军来了他们跑了,官军走了他们又跑回来。当地百姓饱受匪患,可官军都没办法。

朱德到了之后,先找当地人了解情况。他带着几个人整天满山遍野地跑,观察地形,访问百姓,摸清土匪活动规律。朱德结合以往的经验,反复研究敌情,决定用机动灵活战术,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朱德时而将部队化整为零,时而又化零为整。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用机动灵活的方式打击土匪。

按照这个方法试验了几次,果然有效。以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朱德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得出一套不同于传统正规战法的战术,这是游击战术的雏形。

朱德就是靠着灵活的战术,靠着仅仅两个营的兵力就消灭了大批土匪,保障了十几个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1944年,在延安编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史座谈会上,朱德对这种游击战术的来源再次作了说明。他说:“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等打仗,打了十年,总是以少胜众。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

后来他在延安同美国女作家宁漠・韦尔斯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我用以攻击敌军获得绝大胜利的战术是流动的游击战术,这种战术是我从驻在中法边界时跟蛮子和匪徒作战的经验中得来的。我从跟匪兵的流动群集作战的艰苦经验中获得的战术,是特别有价值的战术,我把这种游击经验同从书本和学校得到的学识配合起来。”

欧洲留学

后来为追寻共产党,朱德又到了德国。在德国期间,除了寻找党组织,朱德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世界近代战争史和德国的军事理论,将欧洲的战争理论跟自身的经验相结合。

在德国柏林的朱德

1923年5月,朱德离开柏林来到了哥廷根。在哥廷根,朱德租住的房子主人是一对60多岁的男爵夫妇,老男爵曾在德皇军队中担任过将军。朱德住在这里就是为了方便向老将军请教一些战例、战法。同时他还买了很多德文的军事著作,认真研究国外军史。

朱德在盖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的入学登记卡及其译文。表中朱德填写的出生日期额为1886年12月1日。

1923年7月,经向组织申请,朱德来到莫斯科大学学习。朱德先是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中国经济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以及军事学。几个月后,朱德来到莫斯科郊外的莫洛霍夫卡学习军事。40多名来自法国、德国的革命者在这里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的战术。

教官给大家讲了苏联内战时期游击战的经验。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朱德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所以在学员中他领会得最深最好。由于朱德在国内有游击战的经验,朱德在训练班当了队长。苏联教官只是讲一些战术原则,朱德给学员具体讲解小部队如何同大部队作战,如何骚扰敌人,战术上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以及如何侦察等。

同班的刘鼎回忆说:“教官在讲授军事课的时候,我们不懂的地方,朱德就帮助解释,因为他是有亲身体会的。对于游击战术的问题,他懂得多,理解的也透彻。”有一次,苏联教官问朱德回国后怎样领兵打仗,他回答说:“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嬴就打,打不就走。必要时候拖队伍上山。”

师哲在回忆录里写道:“在莫斯科时,我曾向总司令请教。请他把建军、治军、用军等方面的经验多讲讲。他给我讲过多次,自然内容新颖,饶有趣味,使我很受启发,总之获益匪浅。”

朱德后来说:“记得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教官测验我问我回国后怎样打仗,我回答: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带队伍上山'。当时还受批评。其实,这就是游击战争的思想。”

朱德在德国和苏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军事学习,使自身的军事理论和实践得以深化。从此游击战术成为他的军事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赣南三镇

南昌起义之后,在江西南部山区,朱德领导起义军进行3次整顿,分别是天心圩整顿、大庾整编、上堡整训。“赣南三整”和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一样,在中国共产党建军的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上堡整训中,朱德开始在军事上实施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转变。他提出了新战术问题,主要是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问题。他明确指出,今后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是游击战争。他对部队官兵说,我们要由硬打硬拼,转变为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仗时就“游”。

朱德根据形势的变化把部队转变为游击队,到山区和农村开展工作。把一部分中共党员、青年团员分配到连队中去,加强基层工作。

同时,朱德开始系统讲授游击战的思想。起义部队中的指挥员,多数是原来叶挺独立团的,还有不少黄埔军校的学生。他们打仗都是军校里学的正规战斗的那一套。而士兵之前在北伐战争中打的也是正规战争。现在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敌强我弱,部队需要在山区站稳脚跟,必须要学习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开始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

这段时间朱德认真抓了军事训练课,天天上小课,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改变只有正规战的旧观念,实行向游击战转变。他强调用游击战术训练部队,把一线式战斗队形改为“人”字型战斗队形;进攻中避实击虚,避免消耗熟练使用手中武器,以提高命中率等,从而使部队很快适应了军事战略的转变,改变了过去的旧观念。

将当时起义部队所习惯的正规战转到游击战上来,这是一项重大的转变。正像朱德所说:“大败之后重新整理队伍,恢复元气,转变方向,深入农村,得到了群众的拥护,オ得以生存与发展。”“方向正确,革命力量就能存在,而且还能得到发展。”

要问红军游击战的源头在哪里,很多人都会说是井冈山。其实准确的起源应该是南昌起义之后,朱德带领起义军残部在江西、福建、湖南游荡的那段时间。

正是那一年多的经历,南昌起义时代国民党正规军转变为机动性十足的早期红军。他们就是游击战最早的实践者。原因很简单,不搞游击战,那点人早就完蛋了。主力部队没搞游击,结果在潮汕失败了。朱德上井冈山之后,部队的战法也就延续下来。

游击战十六字诀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当时朱德42岁,毛泽东35岁。之后,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的第一支主力红军,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朱德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从此开始了朱毛长期的合作。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写道:“在中共命运的危机关头,两个人都从对方汲取力量。”

朱毛红军开始点燃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燎原烈火,为革命的发展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道路。朱德也被誉为“红军之父”。

朱、毛二人合作,创造性地展开了革命的游击战争,朱德把他从国外学到的军事思想、过去带兵打仗的经验与井冈山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紧密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游击战原则。

刚到井冈山时,像在云南剿匪时一样,朱德走遍了整个山区,勘察地形和防御工事。朱德找了王佐和袁文才聊天。王袁对他讲起土匪朱老三的故事。

朱老三说过:“你用不着知道怎样打仗,只要知道怎样包围敌人就行了。”王佐和袁文才按照朱朱老三的话办事,尽管他们手中的武器非常原始,但井冈山在他们这一生中从未被攻破过。

朱德说:“我学了朱老三的很多战术,国民党军队完全采用经常见到的日本军事战术,永远以一路纵队前进,前有前卫,旁有侧卫。除了这些、他们就什么都不懂了。可是我们分成了小股快速部队,进入他们的后卫和侧翼,把他们切成几片。这种战术并没有什么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军阀们后来也想用来对付我们。他们却失败了,因为游击战术不但需要熟知战斗地区的地形,还要有老百姓的支持。”

毛泽东、朱德检阅部队

1928年5月至6月,朱德亲自指挥红军三打永新,三战三捷,他和毛泽东一起打开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当时他用以克敌制胜的法宝,不是别的,正是流动游击、运动战术。

云南剿匪时,朱德是官军,在剿匪中摸索了一些游击战的战术原则。到了井冈山,朱德的身份由官变成了“匪”,朱德的同学和以前的同事是官。朱德的同学金汉鼎和前同事陈诚等人仍然是正规战斗的套路,怎么能不败。以前是官军剿了匪,现在是“匪”把官军打得大败。可见,无论剿匪还是当“匪”,朱德的能力都是同时代军人中的佼佼者。

在粉碎湘、赣敌军多次“进剿”中,善于思考总结的朱德、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以弱胜强的实际情况,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岗山斗争多次作战的经验,提出了“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

1929年4月5日,红四军前委在向党中央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战原则。这是红四军广大指战员实践的产物,也是红四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总结的理论成果。至此,毛泽东和朱德共同创立的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已经形成。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九月来信),第一次将其归纳为“十六字诀”。这简单的十六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包括防御和进攻两个方面的内容。

十六字诀的基本原则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利用农村和山区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有利条件,在强敌进攻“围剿”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机动灵活地以求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以夺取游击战争的胜利。

十六字诀不但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而且是中共指导游击战争的正确原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它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如何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作战指导方针上最重大的问题。

朱德和毛泽东在战争实践中,积累了“撒开两手,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消灭敌人”,“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乘追击”的战争经验,总结出“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等带有素性质的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

正像第一次反“围剿”时毛泽东亲拟的一对联所写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按照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在朱德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前三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第四次反围剿中,朱德与周恩来一起,指挥红一方面军打破了国军的围剿,歼敌三个师。

前三次反围剿斗争,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天才军事思想成熟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朱德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二人关系一直磕磕绊绊,因为毛泽东性格很强势,他的天才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第四次反围剿,基本还是朱德指挥的。周恩来虽然也在指挥,但人马是朱德的,周恩来只是来自中央的一个外来户,军事能力相比也差很多。

升级版游击战法

从井冈山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除中间几年外,朱德带领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进行的主要是游击战,并且在游击战中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中,朱德领导和指挥了世界战争史上最为宏大、最为壮观的敌后游击战争,并提出一套完整、全面的抗日游击战术,与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略相辅相成,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和最终的胜利。

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游击战从来没有中国的抗日战场上那样具有战略上的决定意义,具有如此广泛的群众性。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创造出了麻雀战、地道战和地雷战等多种形式,巧妙地打击敌人。

朱德与彭德怀

在此期间,朱德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日军的特点,写出了《抗敌的游击战术》。总结和概括出了游击战六条要诀,是对“十六字诀”的一个发展。这六条要诀是:

1、熟虑断行,主动机动;

2、不打硬仗,不攻坚锐;

3、胜不骄惰,败不馁颓;

4、稳扎稳打;

5、绕圈子,打敌人。

6、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新四军主要的战争形式是采取游击战,但也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朱德认为:“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三种的配合,是战胜敌人所必须采取的战法,是每个优秀的军事家所应当郑重考虑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战争路线为指导,集古今游击战争之大成,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朱德兵法

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朱德与毛泽东一起制定了敌强我弱的条件如何开展斗争和作战的整套战略战术,还运用马列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了战争规律性的内涵。

朱德提出了一切战争都离不开政治、经济、人员、武器、交通五要素,在这五要素的具体条件和敌我对比之下来定出具体战略战术。

朱德有一段名言可以概括为:“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仗。”他善于从复杂的战争形势中抓住最关键的核心环节,进行全面的统筹。

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朱德提出“战略上要寻找敌人的主力,战术上要寻找敌人的弱点”。抗战时有人提出“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意思就是要知彼,对国民党是一种战法,对日军是一种战法;对强敌是一种战法,对弱敌是一种战法。朱德非常重视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提出“让敌救我,我不就敌”。朱德常说:“如能经常保持主动,虽劣势之兵力,亦能战胜强敌。”

朱德现在给大家的印象比较多的如朱德努力寻找党组织,比如朱德在南昌起义后在三河坝分兵后为党保存了珍贵的火种,比如朱德热爱劳动等等,感觉更像是一个慈祥的老爷爷。

很多人认为朱德能当上第一元帅是因为资格老。朱德在加入共产党之前在军阀的位置已经很高了。但就入党时间来说排在很多将帅后面。军内竞争很激烈,单凭老资格是没办法一直坐在总司令位置上的。朱德能一直坐在那里,因为实力,否则那些从血海拼杀出来的骄兵悍将怎么可能佩服你。

就说井冈山上吧,朱毛会师后的主力部队就是朱德从三河坝带出来的那波人,那支队伍中走出了陈毅、林彪、粟裕、黄克诚等元帅大将,在大家信心动摇的时候是朱德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战争形式就是游击战,而朱德是游击战战法的绝对权威。早在上井冈山十几年前,朱德就开始实践游击战战术战法。之后在德国、苏联又吸收了国外战争经验,经过赣南、湘南那段时间的磨练,游击战法日趋成熟。到了井冈山和毛泽东总结出游击战十六字诀,成为红军、八路军的看家本领,打的国军和日军百万大军满地找牙。

1945年4月,朱德在七大上作报告

别人是打仗厉害,朱德是除了打仗厉害,还能总结经验形成理论。除了这些,朱德的眼光也很犀利,林彪的才干就是朱德首先发现并加以重用的。红军时代,林彪还是将才,到了东北之后成为帅才。

军内资格老、打仗水平高,理论水平更高、学贯中西、意志坚强、识人善用,再加上宽以待人,第一元帅众望所归、名副其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六字诀”毛泽东和朱德提出游击战争基本原则——人民军队军史
杨如轩晚年回忆井冈山之战:毛泽东的指挥艺术令我无计可施
毛主席游击战“十六字诀”牛刀小试:打败江西两只“杨”|毛泽东|游击战|杨如轩|红军|杨池生|井冈山
游击战争“十六字诀”,究竟由谁创造?想听朱德讲述的真相吗
红军游击战的“十六字诀”
毛泽东游击战“十六字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