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1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岳阳楼记》

一、  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二、课文精讲

 

原文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课内汇总

1)订正字音

谪(zhé   属(zhǔ   霪雨(yín  霏霏(fēi 樯(qiáng

楫(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2)词语释义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涯:边。

连月不:放晴。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谗: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波澜不: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色,湖光。

浮光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哪有穷尽。

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3)一词多义

①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②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③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④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⑤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⑥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⑦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⑧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4)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

5)词类活用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6)古今异义

 ①气象  古义:景象。例:气象万千。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    古义:没有。例:微斯人。

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①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⑤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政通人和

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3、4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答案示例: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4)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答案示例: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5)“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答案示例: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2.写法探究

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2)采用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③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3.主题理解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一)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滕子京守巴陵郡     谪:          ⑵百废       具:

⑶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于:          予作文以记之属:       之:

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政通人                     ②至若春景明

⑵①属予作文以               ②岳阳楼

⒊用原文回答

⑴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                                                

⑵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乃重修岳阳楼

(二)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⒈解释加粗词

无际横:涯:               ⑵朝晖夕阴晖:

⑶前人之述  备: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北巫峡         通:        ②政人和            通:

⑵①予夫巴陵胜状   观: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   观:

⒊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⒋“前人之述备矣”与第一节中的                                         一句相照应。

(三)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⒈解释加粗词

⑴连月不   开:                                         ⑵日星耀隐:

⑶樯倾楫摧  樯:     倾:     楫:        摧:               ⑷忧谗畏讥谗:        畏: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浊浪排空  空:          ②而或长烟一空   空:

⑵①南极潇湘  极:          ②感极而悲者矣   极:

⑶①薄暮冥冥  薄:          ②薄如钱唇       薄:

⒊本节极力描写湖上凄凉的景象,作用是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⒈解释加粗词

⑴春和    景:                                ⑵波澜不    惊:

    宠:                  偕:

⒉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而长烟一空    或:               异二者之为    或:

⑵①而或长烟  一:                    ②一碧万顷   一:

③在洞庭一湖    一:

⑶①酒临风    把:                ②把问题弄清楚    把:

⒊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⒋用原文回答:

⑴选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⑵选文中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选文中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⒌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

 

 

(五)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⒈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心:           ⑵不以己悲   以: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归:

⒉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                      D.永州之野产异蛇

⒊翻译下面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⒋⑴本段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⑵文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⒌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居庙堂之高C.先天下之忧而忧D.处江湖之远

⒍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⒎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____________退_________________

⒏解释文中加粗的词“以”的用法。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⒐根据要求填空:

⑴“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_________

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你应该有怎样的胸襟与抱负?

参考答案:

⒈⑴降职或远调⑵同(通)全,皆⑶在⑷同(通)嘱托;代词,这件事

⒉⑴①和乐②和煦⑵①记载②古代的一种文体。

⒊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⒋乃/重修/岳阳楼

……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②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①适:嫁 ②馕粥:稠粥 ③昃()太阳偏西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长,知其世家          ②五年未解衣就寝

③往往馕粥不          ④日昃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之南都,入学舍B.遂大通“六经”之旨C.方为秋田之害D.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翻译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请你在文中找出一句表现范仲淹生活或学习艰苦的句子,并谈谈从范仲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已经 ②曾经 ③足够、充足 ④才

2.A

3.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共2分,得分点:“或”、“辄”各0.5,句式通顺1分)

 

4.“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1分,任选一句即可)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坚持,专心致志,刻苦勤奋。(1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  (2)属引凄异          引:__________

3)不及返顾  顾:_________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译文: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分)

译文:

8.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5分)

 

 

(一)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突兀层崖中(             

即棹小舟入湖(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参考答案:

1.向西;高耸的样子;划船

2.心飞湖上;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答案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揣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1.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处境如何?(可用原文回答)

2.题为“西山宴游”,第一段以大篇幅文字生动概括地说明作者平时游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和在这些地方游宴时的乐而忘形的具体情景,这对写西山有何作用?

3 .文章开篇概括地指出了卓立不群的西山的特征的文字是什么?

4.第二段写始游西山,着重写在山顶的所见所感,其中写登高眺望的全景的句子是什么?

5.如何理解“山之特立,不与培塿”既是对西山“怪特”的概括,也是作者的自我象征?

6.体现作者感受的最后升华的句子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醉翁亭记》

文学常识

1.创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2.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二、课文精讲

原文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谋篇立意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文章脉络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作者从大处落笔,由远而近,层层进逼,为全文张本。

第二段,写朝暮四时之景,即景生情,“山水之乐”体现得更加具体细腻。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极其清晰。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才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写作方法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最奇。待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一篇主旨。

2、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的自然结合。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来由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

文中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现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全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词语解释

1.环:环绕。         2.皆:副词,都。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山谷。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9.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10.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1.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2.潺潺:流水声。

13.而:表承接。                          14.酿泉:泉水名。

15.回:回环,曲折环绕。   16.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7.然:......的样子。    18.临:靠近。

19.于:在。   20.作:建造。

21.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2.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3.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4.曰:叫做。

25.辄:就。   26.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7.得:领会。    28.寓:寄托。

29.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30.乎:在乎。           

31.林霏:树林里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开:消散,散开。  33.归:聚拢,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34.暝:昏暗。      35.晦:阴暗。

36.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37.芳:香花。

38.发:开放。 39.佳木:好的树木。

40.秀:植物开花、结实。   41.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2.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43.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负者:背东西的人。 45.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46.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提携:小孩子。

48.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49.渔:捕鱼。

50.酿泉:名作状,用泉水。 51.洌:清醇。

52.山肴:野味。   53.野蔌:野菜。蔌,菜蔬。

54.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55.陈:摆列。

56.酣:尽情地喝酒。  57.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58.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59.射: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62.觥:酒杯。   63.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64.苍颜:脸色苍老。

6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66.已而:不久。     67.阴翳:形容枝叶茂密遮盖成阴。

68.翳:遮蔽。     69.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0.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7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2.谓:为,是。    73.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名词作状语。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4.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   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7.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词

1.非丝非竹            古义:管乐器;  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开放;  今义: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

 

中心思想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文体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化和类目的增减,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记”作为一种文体其内涵发生的变迁。

合作探究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0、“太守之乐”有哪些?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的词注音。

伛偻(   )            (  )(  )        筹交错(   ) 

明(  )              (  )

2、解释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饮少     辄:                  伛偻提携     伛偻:

乐其乐   乐其乐:                  ④非       丝:          竹:

3、本文“也”字有很多,试根据要求给下列句子分类:

⑴环滁皆山也。                        ⑵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⑶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⑷故自号曰醉翁也。

⑸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⑹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⑺……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⑻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⑼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⑽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①表判断:

②表解释:

③表感叹:

4、选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选出各组中词语用法或意义不同的一项。①(  )②(  )③(  )④(  )

①而:A.蔚然而深秀  B.野芬发而幽香  C.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②之:A.禽鸟知山林之乐  B.名之者谁  C.四时之景不同  D.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者:A.前者呼  B.作亭者谁  C.晦明变化者  D.弈者胜

④于:A.行者休于树  B.泻出于两峰之间  C.临于泉上  D.来饮于此

6、从课文中选问题填空,组成反义词。

——(   )            前——(   )              朝——(   )

——(   )            ——(   )

7、译句。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有予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予也。

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  )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

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炼,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9“禽鸟知山林乐①而不知人之乐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④其乐⑤也”句中五个“乐”字,各自的含义分别是:①②③④⑤

10、全文自始至终九下用“太守”自称,而不用第一人称“我”,为什么?

二、同步解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阵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第一段写了哪几方面的景色?

12、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

13、这两段选文哪一段更像风景画,哪一段更像风俗画?分别寄托了太守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将第二段分层,并用原文中语句概括层意,分别不超过三个字。

                                                       

15、本文既写太守之醉,又写太守之乐。其中     是表象,是实质。写      是为了写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每空填一个字)

16、为什么说“太守宴”是很典型的“野宴”,请将原文概括成一句话回答。(不超过20个字。)

丰乐亭记(节选)

修(即欧阳修自称)既治滁(即滁州)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潝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指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晨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三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亭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辜生无事之时也。

1、“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写景为主。试概括第一段段意。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下则幽谷         则:                ②顾而乐之     乐:

③掇幽芳而荫乔木    荫:                ④于是疏泉凿石     疏:

3、本文写景也有它的顺序。第一段和第二段写景各主要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4、下列句子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看看左右,四面一瞧,我便爱上了这地方。

B.乐其地僻而事简:喜爱这地方偏僻而公务少。

C.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高大的树下歇阴乘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秋冬的)风霜冰雪,使山显露出峭峻清秀的姿容。

5、欧阳修在几篇文章都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思想。请你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与民同乐”思想的句子来。

(一)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1][2]盘屈,不可名状[3]。清流触石,洄[4][5]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6]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7]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8]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9],俾[10]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11]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1]攲:倾斜。      [2]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

[3]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

[4]洄:水回漩而流。[5]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6]荫:遮蔽。      [7]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

[8]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

[9]芜秽:杂草积土。[10]俾:使。    [11]裨:补助,增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②悉皆怪石()

③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④乃疏凿芜秽()

⑤植松与桂()

⑥遂命之曰“右溪”()

2.此文可分为两层,如何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1层:

2层:

3.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4.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

①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

 

②文中如何叙述整治右溪的经过?

 

参考答案:

1①汇合,汇人②全部③适宜④于是⑤种植⑥因此就 

2.第一层:第1段,描写小溪的景色。第二层:第2段,为小溪命名的经过。 

3.小溪的位置在道州城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小溪在州右,因而命名为“右溪”。 

4①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②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二)对比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林壑尤/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     D.昨/游江上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参考答案:

1.①临:靠近(高踞)。    ②意:情趣(乐趣)。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确实(果真;实在)。要求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2.  D

3.要求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①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4.(1)(2分)要求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

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3分)要求与评分: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湖心亭看雪》

文学常识

1.作者链接: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作品链接:《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托在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二、课文精讲

原文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中心思想】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字音

崇祯(chóngzhēn)  更定(gēng)                   拏一小舟(ráo)               

衣炉火(cuì)  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对坐(zhān)  焉得有此人(gèng)  

饮三大白(qiǎng)    喃(nán

字义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通“桡[ráo]”,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而已:罢了。

毡:毛毯。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1.是日更定:代词,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  )定      拥(  )衣   崇(    )雾(       )

砀沆(    )(   ) 与余舟一(   )  铺(    )对坐    

(     )饮

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        

②湖中人鸟声俱        

③余一小船           

④拥衣炉火            

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而别

                    ⑩下船

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⑨客居 ⑩等到

3.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陶庵 , 明末清初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陶庵梦忆   张岱

4.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凌晨  

  (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  

 (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

二、综合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余一小舟(     )  ②雾凇沆砀 (         )

③余饮三大白而别 (   )  ④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上下一白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①上下一白       ②及下船

C.①是日更定矣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千山鸟飞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5.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①通“桡”,撑(船)。②白气弥漫的样子。③尽力 ④客居

2. D

3.①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5.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6.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8.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9.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0.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1.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2.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4.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用“/ ”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5.《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一)对比阅读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乘奔御风(   间千二百里(   日更定(   ④湖中人鸟声绝(  

2、下面各组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多趣味     此皆                     B、飞漱其     又何

C拏一小舟   荆国有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     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答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                    _______  (朝代)文学家。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余一小舟(                                     B.上下白(                   

C                                         D下船                   

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C.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日,更定矣     

D.其   问其姓氏                其如土石何

 9.翻译下列句子。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0.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

1.作品作家:《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2.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二、课文精讲

原文   

邹忌12齐王3纳谏4

邹忌修5八尺6有余,而形貌昳丽7。朝服衣冠8,窥镜9,谓其妻曰:“我孰10 11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12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3,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14,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15。暮寝16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17,私1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19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0。今齐地2122千里,百二十城,宫妇23左右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25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26,王之蔽27甚矣。

王曰:“善28”乃29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3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1;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32,闻33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4;期35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6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字词理解

1.邹忌(zōu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2.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3.齐王:即齐威王。

4.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5.修:长,这里指身高。

6.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7.昳丽:光艳美丽。

8.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9.窥镜:照镜子。

10.孰:谁,哪一个。

11.与:和……比。

12.及:比得上。

13.旦日:明日,第二天。

14.孰视之:孰,同,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15.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

16.寝:躺,卧。

17.美我者:以我为美。

18.私:偏爱,动词。

19.诚知:确实知道。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

21.地:土地,疆域。

22.方:方圆纵横。

23.宫妇:宫中的姬妾。

24.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25.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6.之:音节助词,不译。

27.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28.善:好。

29.乃:于是,就。

30.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31.受:给予,付予。

32.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33.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4.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35.期()年:满一年。期:满。

36.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一字多义

(一)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问之(代词,)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e.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h.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i.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j.臣之妻私臣(的)    k.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l.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m.数月之后(无意义)n.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二)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三)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四)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五)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六)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9.虽欲言,无可进者             古:即使         今:虽然

通假字

受:同”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同“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倒装句

忌不自信(即“信自”) (宾语前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状语后置)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

与坐谈

文章主旨: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才能富强。

内容理解

1、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答: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语句是:

答: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

答: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

4、邹忌为什么时候么会劝谏成功?

答: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

5、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

6、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7、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答: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

8、揣摩妻、妾、客回答邹忌时不同的感情色彩。

9、就本文最后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出一段译注的文字:

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11、文中三写进谏的效果,告别是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2、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别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如果都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3、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历史意义: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杀菌剂和缺点。

14、文章开头用了哪些语句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表现他什么特点?

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说明邹忌外形魁梧美丽,“朝服衣冠,窥镜”说明邹忌自觉自美,流露出自我欣赏的心理。

15、原来邹忌认为自己是齐国最美的人,事实上他并不如徐公美,那么他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因为他的妻子偏爱他,他的妾惧怕他,他的客人有求于他,所以都告诉我他比徐公美。

16、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类比的手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复杂变简明,把逆耳变顺耳,委婉、含蓄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之“指代什么事?

答:齐王纳谏使齐国政治修明。

18、邹忌巧妙地进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齐王欣然纳谏,并采取了有效措施。群臣争相进谏,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不通过武力即可战胜他国。

19、从文中可见“妻”“妾”“客”判断美的原则是什么?邹忌判断美的原则是什么?由此你在生活中应该如何看待别人对你的赞美?

答:妻、妾、客:利益。邹忌:实际情况。启示:要辩证地、理智地、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万不可被赞美声冲昏了头脑,迷失了自己。

20、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

答: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

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一)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纳,接受

2、《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

二、注音

邹(zōu     忌昳()丽      朝(zhāo      服衣冠(guān

窥(kuī       期()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三、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明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

5、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睡觉地方

四、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五、一词多义

1、修 乃重岳阳楼(兴建,建造)    雨村便急忙书(撰写) 邹忌八尺有余(长,高)        

2、朝 于齐(朝拜)              于是入见威王(朝廷)  服衣冠(早晨)

3、孰 我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帝感其 (诚心、诚意)

六、段落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八、开放试题

1、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本文的内容对于今天来说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分析问题。直言讽谏。齐王纳谏,能取信于民。

5、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从中我们应受到这样的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6、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怎样的启迪和教育?

答:在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要审慎对待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被他人所利用。要广开言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

(二)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①逮: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④资:借。⑤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 )  (2)欲言,无可进者    (  )

(3)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    )  (4)主人问衡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_____ 

(2)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_____ 

3.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各限两处)

(1)臣 诚 知 不 如 徐 公 美    (2)邻 居 有 烛 而不 逮

4.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匡衡勤学无烛                B.邻居有烛不逮

C.衡乃与其佣作不求偿             D.学时习之

5.对文章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 一项是(  )

A.【甲】文运用设喻说理方式行文走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B.【甲】文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C.【乙】文运用了对比手法。

D.【乙】文运用记叙方式,讲述匡衡勤学的故事。

6.乙文中匡衡“凿壁偷光”的勤学事例在我国古代还有很多,请试举两例。

:    

参考答案

1. (1)偏爱 (2)即使 (3)报酬 (4)觉得奇怪

2. (1)所有的大臣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可以得到上等奖赏。

(2)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

3.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邻居/有烛/而不逮

4.D  

5.C

6.程门立雪、 孙敬悬梁、 苏秦刺股、韦编三绝、孙康映雪。(任选其二即可)

(一)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卫鞅:即商鞅。     孝公:指秦孝公。   商:古代地名。     至行:贯彻到底。

讳:避忌。               黥(qíng)劓()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咨臣以当世之事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能谤讥于市朝       欲传于商君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赏不私亲近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

3.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4.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                       

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      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

参考答案:

(二)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

【注释】①弭():消除。         ②鄣:阻塞。            ③壅(yōng):堵塞。

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时时面  (  )   ⑵期年之后  (         )

⑶厉王 (   ) ⑷国人  (         )

2.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能谤讥市朝          受任败军之际

B.门庭若            愿为鞍马

C.乃不敢            若无兴德之

D.于国人莫敢出言           问今何世 

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⑵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4.【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          ”(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5.【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  

(三)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禄秩:俸禄秩爵。   ②规:贪求。   ③公仪休:公仪,复姓。休,名。战国时鲁相。④秦惠王:即秦惠公。   ⑤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

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做借鉴的前事。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臣之妾         (2)地千里       

3)性      4)师随而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2)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3.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

              

4.请根据甲乙两文分别谈谈从两文中分别获得的启示。

                   

.完成下列练习 

(一)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注】①栖:退守。        ②昆:兄。            ③种:指文种。        ④进对:进谏。⑤资:积蓄,准备。  ⑥絺(chī):细葛布。    ⑦爪牙之士:指勇敢的将士。

1.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朝服衣冠

2)皆以美于徐公

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4)乃号令三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不求闻达于诸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甲】文中邹忌和【乙】文中文种在进谏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二人都是通过           的方式委婉进行劝谏。文种以商人夏天就要积蓄皮货,冬天就要积蓄细葛布等“以待乏也”,暗示君王平时就要                                                  

(二)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

③厚币:丰厚礼品。                      ④饰诈:作假骗人。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宫妇左右莫不王(               ⑵时时而进(   

⑶自子之即墨也(                  之万家。(    

2./”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译文:                                                                             

4.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              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                          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2)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用关?先概括作答

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8年各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3
中考语文试题之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专题
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萃
(2)[转载]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