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丝万缕家乡情 禺草号汉阳
userphoto

2023.03.19 湖北

关注
家母的家乡在武汉市黄陂区(天河街)的道士店。这里,到处是极平常黄色泥块铺成的土地,举目黄色间镶嵌着的几亩薄田,给人一种贫瘠荒凉的感觉......哪成想到,几十年后,竟建成为誉满三镇,乃至全球的“武汉天河国际空港”。
远近的山岚、黄色的土地、清澈小河、平静的黄花涝、简陋的农舍透出温馨,那几亩薄田总带着希望......这就是家母的家乡,一普通的江南农家村舍。随着机场航站楼等设施的落成,轰鸣声的起降向世人宣布: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楼堂馆所,其繁华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是家乡人做梦也未曾想到的。
飞机起降的轰鸣声,打破了千百年来的宁静,端庄大气的航站楼,明亮的灯塔,笔直的跑道......这些现代化建筑的屹立,随着周边配套设施铺就、绿化工作的跟进,外加摆渡车的忙碌,“天河机场”已成为,武汉三镇的一张亿万人瞩目的名片,此次疫情,更大大抬升三镇武汉在全球的知名度。
端庄、气派、新颖的航站楼,服务于南来北往的客人,各类车辆的进进出出、工作人员繁忙的身影,车水马龙喧闹,一切均随太阳东升西降而起落。“武汉欢迎您”,说出武汉人的心声;鲜红明亮的霓虹灯,醒目的巨字,那是豁达的武汉人,张开热情的臂膀。这里原居住的村民,舍小家为大家,为大武汉机场建设让屋腾地,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氏家族的秉性。克己复礼,仁善思想的范氏家族,秉承先祖之志,力争奕叶崇光,这方面只会做得更好。
新建笔直宽广的柏油马路,通往四面八方。交通的便利,各类物资的交流,在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还抹去了以往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趣景。祖祖辈辈在此生息的人们,习惯了“黄梅时节家家雨,草地池塘处处蛙”的生活。离开世世代代居住村舍的亲昵,脱离开门遇张三,屋后见李四惬意;唠嗑、家长里短的悠闲、一块下田劳作的乐趣,均令人慢慢回味。不时有人说:怀念以往熟悉的山山水水,渴望回归自然的洒脱......自搬进天河新区的楼房,没田可种,只有外出打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习惯飞机轰鸣,一日三餐为生活的奔波,只为了繁衍和生息;这里人的文化生活,似乎没太大的变化,保留不变的生活习性。现将诸多思念汇于诗中,留给后人或埋藏在心里:
远望青山映绿水,棉花稻谷库房堆。
秋来油菜金满地,荷藕鱼虾大年回①。
翻阅历史得知,这里人们生活一向清苦,地少人多,土地还很贫瘠。要是遇上灾荒年,只有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俗话说:“无陂不成镇②,”可见,黄陂人外出者之多。此话,已成为,身在异地黄陂人的荣耀。同治年间黄陂县令朱继学《黄陂城墙修复碑文》中记载:“尝闻州县为亲民之官,利于民者,无不为之。百废俱修在政通人和之后,而因时制宜又不得不筹所急。”(为了不多占篇幅,下面省去原文,仅述其意。)译文:曾经听说州县那些亲近老百姓的官员,凡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没有不做的,政通人后,以后需要将许多废置的事情,逐一兴办起来。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先筹备紧急的事项去办。
咸丰年间,广东匪寇作乱(指太平军,清朝官员贬之为匪),蔓延到湖北北部,黄陂不堪其骚扰,后,又有捻军在黄陂境内不时蹂躏乡土,环顾黄陂县城,房子寥寥无几,街上堆满了瓦砾,贼人经常进出没有任何可以屏蔽的东西(指被毁的城垣)。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开始修建黄陂县城墙,同治五年(1866)十月建成,建好后就制造军火器械作为防御武器,又命令乡民把谷物运到村内储存起来。城墙修好后,朱县令调去省城,下任县令姓马,两人正交接中,捻军突然逼近黄陂县城,马县令力主防御,朱县令也不敢置身事外,当捻军围城的时候,发现城中已有守备,捻军不敢攻打,只得离开,大家都说,今天守城之功,是当年先修城墙的功劳。
《春秋左氏转》上有这样一句话:“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就是说,“国家兴盛,在于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伤口,倍加呵护关心体恤,这是国家的福祉所在。国家衰亡则于,没把百姓当回事,视如泥土,哪还有为人民服务之理念。
几百年来范仲淹的后裔,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早已在此开枝散叶,培养出的能人志士,均在各自岗位上挑大梁,此誉源于对重视教育,文学家、语言家季羡林有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历来重视教育的范家,深知读书对孩子、家庭、社稷、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孩子有个良好的读书习惯,除孩子终生受益外,更有利于社稷国家。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家族的明天和希望......道士店浓郁的学习氛围,早晚都有读书声环绕村舍田野。明清时期,每三年一次的生员考试及秋闱(举人考试),常有报子②敲锣打鼓的登门恭贺者,奔走在这块荆楚大地上。
农舍鸡鸣书声响,细娃腹中存文章。
河滩沙盘习大字,破屋走出状元郎。
从上面这首打油诗中不难看出,范氏后裔们,在尊师重教方面,是如何按照家中堂上“天地君亲师”来抓去做的。通过诗句,还能清晰看到刻苦学习,发奋读书时的情景。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黄陂(县)③:黄陂这个地域名,仅从字面上就能知道,这里的土地不光颜色泛黄,而且还贫瘠。与众不同之处,这里的泥土层渗水性差,打湿后粘粘糊糊成稀泥,几个太阳一晒还坚硬如铁。
根据《说文解字》“陂”字来讲,“陂”泛指土堆、小坡、小丘、斜坡、水塘土坡......而“皮”字,则指动物(毛)皮,如在“皮”字左边加个耳朵(偏旁),其意竟成为,有弹性起伏和隆起的土地。一个富有弹性,还具有起伏隆起的土地,而粘连性又强,干湿两重天,让人生畏,这类缺乏适合植物生长各类元素(营养),其贫瘠状可想而知。直言不讳地讲,这里的土地,晴天黄土一把砂,雨天泞泥合泥巴。这种土质含水性差,庄稼生长完全靠天收。当然,用现代科技对土壤进行改良,加上先进的滴灌技术,其情景就大不一样。可叹,当年还未发展到这一步。
就在这样穷乡僻壤的土地上,近百年来,很走出机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范氏三龙”就是当地杰出的代表。“父子同榜”、“公车上书”等历史事件早已轰动政坛,还给这块贫瘠土地披上一层神秘外衣。人们会迷惑不解地去猜测揣摩,这里,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风水宝地?在此,我直言不讳地说:“人杰地灵是一方面,主要与范家的家规、这里尊师重教的民风,浓郁的学习氛围分不开的。”
按照《黄陂范氏源流考察记》:其祖范宣子语曰:“在虞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韋氏,在殷为唐斗氏,在周为斗氏,在晋为范氏。”古人所谓贵者有氏,贱者则有姓名而无氏。氏之起源始于人类知有父之时。追溯范氏本源,史籍记载有据也。黄陂范氏谱牒与长沙范氏谱牒相吻。两牒有记载: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吴国,称吴王,都城驻扬州。天复三年(903年)派部将范延平镇守吴郡,抵御吴越之兵。此乃吴郡范氏始祖,传十五世。宋末迁南昌,在南昌传四世。(史料记载:文天祥兵败被执后,范氏就奔于南昌。) 各地老谱中均记载 范文正公(范仲淹)为六十四世。明洪武二年(1369年)我(黄陂)始祖国公(范国七十九世)奉命从江西南昌迁籍湖北,经麻城至黄陂。自1369年至今(1988年)我范氏在黄陂已六百二十年之久。黄陂范氏正字派,系范仲淹的三十四世孙。(家母则是范文正公的三十三世孙。)
范氏家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经受十一次迁籍,在先贤祖宗们的光环下,没能庇护后裔逃过多次迁移之苦楚;在1988年城市发展(修建天河机场)的变迁中,被拆,第十二次迁籍的命运照样未能幸免。宗亲对拆迁、新居地,存在诸多疑惑和不解,范正泽(1988年)所写下的文章,其焦急和疑虑,不管从情感上、还是当地政府处理方式中,均存在诸多脱离实际和的不妥,下面的这首诗更很能说明问题:
庐舍祠塋何处寻,余年他日故园心。
祖先出土孙离土,白骨青燐泪满襟。
上面这首诗,就是黄陂宗亲,对当年搬迁存在疑惑、惆怅、不解的真实写照。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以往祖上遗传下的基业、村舍、家园、农田,均会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现代化机场建筑、飞机的轰鸣、快速的生活节奏,取缔不了宗亲对往事的留念。人们从拆迁后残缺的墙垣,瓦砾中的缝隙,路边、空地,花坛中、花卉间,那些没被水泥遮盖的土地上、欣慰看到非常熟悉过去,即:雨天稀浆泥、久旱割鞋底。那亲切奇特黄色粘土,是孩童玩耍嘻戏之物,奇特的泥巴,勾起无数往事的回忆。无数次回眸,梦中所眷念的乡土气息,铭刻在心难以挥去: 儿时所嬉戏的田坝、小河、树林,琅琅读书声的情景,眷念各自充满甜蜜温馨的小屋,和那无数个充满故事的家庭。上述等等一切,永远铭刻在范氏家族人们的心里。魂牵梦绕,铭刻于心的乡念,一辈子追思的气息,不管水泥建筑建得再高、再端庄,再大气,哪怕装饰得绚丽漂亮、现代化的设施再齐全、空气清馨剂喷洒得再多,也掩盖不住家乡泥土,散发出迷人,陶醉的气息。对家乡的情感,追思温情,只要上前抓上一把泥土,用鼻子闻闻,准能闻到魂牵梦绕深入骨髓的乡土气息。
让人难忘的是,家乡常走的那座“范四桥”,这里还有段离奇的故事:在黄陂道士店,有一范姓人家,家中的第四个儿子名叫范四,从小聪明好学,喜文舞墨样样行。一天去省城赶考,路过一个小港,在乘坐小木舟时,不小心将一串铜钱掉入港中,船手用竹槁打捞一阵没捞着,好在范四带的盘缠还有,于是又急着赶往省城。数日范四返乡,又经过这条港,只见滩上一鱼贩在叫卖着打捞的鱼,只有一条大肚的鲤鱼没有被人买去,鱼贩让范四买下,范四也觉得奇怪,这条鱼怎么这大的肚子,经过讨价还价的,范四买下了这条大肚子鱼,回到家中剖开鱼肚,只见里面有一串铜钱,他数了数,正是他赴省城赶考时掉入港中的铜钱。随后,范四用这钱请来乡亲,在港上撘建了一个小木桥,方便了过往的行人,人们称这个小木桥为“范四桥”。
前年(2020年),式贤侄哥在电话中说:“飞机场又要修建新的航站楼,新的一波拆迁再次席卷而来,很快波及到村舍、坟地。现在所住的房屋、街道,均无一幸免。就连1990年所建的天河新街,也在这次拆迁的规划中。”道士店的宗亲们要经历第十三次背井离乡,搬迁到天河镇,经受新城镇生活的考验。千百年来农耕而食,鸡鸣而起的田园生活,将成为历史。就连史悠久的“培本小学”(即培养本地人才之意),也逃脱不了拆迁的命运。“培本小学”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临时国会主席范熙壬带领宗亲捐资所建。初建的学校规模不大,校舍也很简陋。1946年暑期族亲出资翻修扩建,最终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学校。“培本小学”在武汉教育界知名度较高,培养出无数具栋梁之材的黄陂伢。建政不久“培本小学”更名为“联航小学”。式贤侄哥在电话中还特意说道:“联航小学没了,往后伢们上学就远了,得跑到'天河中心小学’去......”
家母虽然生在北平,长在北京,对家乡故土更是情有独钟;对亲朋好友的眷念更是魂牵梦萦,步入老年以来思念倍增。作为范文正公的后人,替他人作想秉性,贯穿家母九十七年的人生。乐善好施的家母,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抽出10%支助家乡学校建设,这一捐就是十几年直到谢世。
上前年(2011年5月)五月间,家母要我推着她,坐着轮椅回黄陂。她说趁自己还能走动,多回去看看,看看那里的乡亲、朋友,看看外公缔造的"培本小学"、看看那片生息繁衍范氏家族的土地。原本和宗亲们说好,第二年还要回去,哪知,天不假人,竟成了家母最后一次(回乡)。
那天,年逾九十五岁的家母,不顾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执意要到黄陂区,去探望黄陂老年大学的同仁、黄陂区文联的新老朋友。在回黄陂的前半个月里,适逢梅雨(季节),家母天天盼梅雨季节快过,常催我看手机,看明天会不会晴。天刚放晴,家母就催促着我和阿姨,快推她去黄陂。
记得去的那天,我们做了较周全的准备,考虑了路上所需的一切。我推着轮椅,乘电梯下楼,面对住宅前的三四步台阶,我把轮椅倒过来一步一地退,顺着台阶,平稳地将家母推到马路边。我让阿姨在路边照看家母,独自一人到路上拦车,打算租一部“的士”去黄陂,“的士”除便捷外,还要舒适一些。哪知,足足拦下了五六部车,均因后备箱内装有煤气罎,没法放进轮椅而拒载。时间一分一分过去,眼看出门一个多小时,还没找到合适的“的士”,我干脆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乘轻轨到新荣村客运站,在座搭班车去。从轻轨到新荣村还算顺利,下轻轨后绕了一小段路,经问询处打探,很快就坐上到黄陂的班车。市郊班车上座位狭小,司机性子急,猛加油门急踩刹车,这种颠簸的驾驶方法,让家母遭受了不少罪(途中提醒司机请开慢点,刚说时管用,时间一长就给忘了)。要不是阿姨用劲将家母抱住,说不准在哪次突刹车时,会磕碰着家母。
一路就这样艰难地扶着推着家母,还转了三趟车,并在黄陂县城,还是雇了一辆“的士”,拖着轮椅四处找人。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母坚持寻觅下,黄陂老年大学校长吴方法校长,用电话八方联系,家母这才见到,所想见到的所有人。久违相见的情景,亲切而温馨,欢聚的惬意总是一晃而过,白驹过隙的时钟飞逝而去。分别时,彼此互相勉励保重外,并约好,来年再相见。
回来时,天河小学和黄陂区老年大学,争着派车送家母回家,均一一被家母婉言谢绝。我们三人照旧原路返回。在回来的路上,家母还不止一次说道:“等明年开春,我还要到天河镇上去看看,到那时,天河镇会修得更好,宗亲们才会住得更安逸......”
期盼雨霁太阳红,赶早起身见四兄④
年迈体弱何所惧,璀璨余热晚霞红。
注:
1.大年,指好的丰收年景。
2.“无陂不成镇”典出《易经》六十四卦之十一挂:“无陂不成镇,无往不复。”这句话哲理颇深,除总结自然社会起伏不定外,反映出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句话还告知人们,历法取整日,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只有“闰”能镇住“陂”。有“陂”才有“闰”即:“无平不陂”(历法与天文两层皮的关系,错了就得复位,复位方法就是闰。)这句话,还有层意思,那就是指:500年前,黄陂人打造了中国四大名镇—汉口镇。
3.黄陂历史悠久,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旧石器时期(约3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夏周属荆地,春秋属黄国之地(始于鲁桓公八年,即公元前704年,见《左传》),公元前648年楚成王灭黄归楚,盘龙古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统一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代属西陵郡,三国时西南部划属荆州江夏郡安陆县,东北部划属豫州弋阳郡西陵县。魏时在西陵县西南设石阳县,隶江夏郡。晋沿魏制,石阳县并人西陵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置滠阳县。南朝属郢州,西南部属江夏郡滠阳县,东北部属西阳郡西陵县。南齐时在北部另置木兰县(属司州安蛮左郡)。梁时仍分西陵县、滠阳县和木兰县3县,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合并为黄陂县,县名始于此。从隋朝至清代,除隶属关系曾移治黄州府、安陆府、鄂州府、青山矶、汉阳府管辖外,但仍保留黄陂县名。1931年6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建立陂安南县和陂孝北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黄陂县制,隶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9月撤销黄陂县设立黄陂区。
4. 四兄,指家乡黄陂乡中的那座范四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丝万缕家乡情 蒂尕字汉阳
西陵县[汉高祖始置江夏郡的十四县之一]
黄陂的由来
给新武汉人讲黄陂历史系列之一 ▎黄陂,曾经被湖北直管,两次更名木兰县!
郑树成 | 闲话“黄陂到孝感,县过县”
通过地图,了解湖北省武汉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