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与爱——儒家的一个本源观念
userphoto

2009.08.20

关注
我这里想传达儒家的一个非常本源的、然而却被长期遮蔽的思想观念。儒家的思想博大精深,千头万绪,归根结蒂就是一个字:仁。或者说:爱。这可以表达为:“仁者爱人。”孔子的学生问他:什么叫“仁”啊?孔子回答:“爱人。”仁就是爱。

那么,爱是什么?当我这样问的时候,我已经犯了错误,因为:爱不是“什么”。爱不是个东西——不是存在者。爱怎么会是个东西呢?怎么会是个实体、存在者呢?如果一定要问,生活儒学的回答就是:爱是生活的情感显现。

那么,生活又是什么?生活就是存在。存在又是什么?存在是无。所以,生活是无。人们可能会感到奇怪:“生活怎么会是无呢?生活明明是有啊!”其实,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假如生活是有,它就是一种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而事情本身是:不仅人、而且所有的存在者,都是被生活这样的事情所给出的。这是一种“无中生有”。

而生活本身显现为情感,我称之为“生活情感”。在儒家的观念中,生活本身首先显现为爱。所以,今天我们来阐释儒家的“仁”亦即“爱”,就不是“物”,而是“无”。这是第一点。同时,还要把握第二点:一切物都是由爱所给出的。在《中庸》这个文本中,这个观念就表达为:“不诚无物。”诚,在这里就是指的那种最真诚、最本真的、最纯真的生活情感,也就是爱的情感。所以,“不诚无物”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爱,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这就是儒家的一个最根本的思想:仁爱的观念。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也就是“孝”,都是天然的情感,原本没有任何道德的因素。而我们把它设立为道德标准,这恰恰是对我们的本源性的生活情感的一种遮蔽,尽管对于道德建构来说,这种遮蔽是必要的。生活感情,包括“父慈子孝”、母爱、兄弟之情、爱情,等等,本来是人们身处其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事情,这些情感本身不是什么东西,不是物,不是存在者。用现象学的话讲,这些都是生活情感的各种各样的显现样式;而爱本身,作为现象,同时就是本质,背后没有任何东西。但是,传统形而上学喜欢用这样的表达:“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没错,但只是认识论层级上的观念,而不是本源性层级上的观念。现象学的观念就是要指出:现象背后没有东西,现象就是本质。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中引用歌德的诗:“现象背后一无所有,现象就是最好的指南。”这个观念用在儒家思想中是非常到位的:爱的背后是一无所有的,爱本身是最好的指南。

例如男女恋爱,当有人问:“你为什么爱他(她)?”那就不再是真正的爱了,因为,这个时候,爱被看做了一种手段,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还是爱吗?再比如说,一个人面对他所爱的女孩,他不能追问:“我到底爱她哪里呢?”爱她的眼睛?鼻子?还是嘴巴?这时候,他对她进行着一种对象化的打量,她就成了一个客体,而他自己也就变成了一个主体,他们双双进入了一个认识论的架构,情感却不在了。一旦进入了知识论领域,情感便抽身而去。当你对你的爱人进行对象化打量时,她成为了一个对象、客体,即成为了一个物、一个东西;同时,你自己也成为一个东西。你们都成为物:当你把她物化时,你自己同时也被物化了。所以,真正的爱是“目中无人”、“目中无物”的。

这是儒家“仁爱”观念的一个方面:爱是存在本身、生活本身的显现,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任何物的事情。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是:人总是要作为存在者被给出的。世界总是由存在者构成的,主体性总是要确立的。那么,主体是如何生成的呢?客体对象是如何生成的呢?存在者何以可能?人何以可能?科学如何可能?道德如何可能?形而下学如何可能?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这是二十世纪思想的前沿问题。而按照儒家的观念,一切存在者都是被爱给出的。这也就是前面谈到的《中庸》所说的“不诚无物”。诚,就是本源性的爱。《中庸》还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就是成就主体性,成就人;“成物”就是成就对象性,成就物。

那么,主体和对象究竟是如何被爱给出的呢?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所谓“大者”也叫“大体”,是说的本体,也就是绝对主体性;其前提是相对主体性的确立,也就是说是“主-客”架构的确立。举个例子,这是一种典型情境:

一对男女爱人正在互相“目中无人”地、或者互相“视而不见”地在一起看电视,这是一种“本源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谁也没有把对方当做一个对象来审视。这时候,女孩子突然打了个喷嚏。于是,情况陡然之间发生了转变:那个男孩马上掉过头来,对那个女孩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打量。他们立即从本源情境中跌落出来。假如这时候男孩子仍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他对这个女孩子是没有真爱的。而正常的情况却是:他马上回头看。看什么?看那个女孩的脸色:是不是有些绯红?是不是感冒啦?发烧啦?不仅付诸视觉,还要付诸触觉,摸一下额头:是不是发热?此时此刻,那个女孩子立即被对象化了;与此同时,那个男孩子也就被主体化了。于是,“主-客”架构也就由此产生,主体性存在者由此诞生。不仅如此,男孩赶紧找出体温计,量一下,39度!赶紧下楼、打的、奔医院,找专家,进行更科学的测量。这是更加典型的对象性、认知性的行为,科学化、技术化的行为。这就是爱给出存在者的一个例子。这就是儒家所说的“成己-成物”。

总之,“生活儒学”首先给出这样一种本源情境:第一、存在、生活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爱先行于任何物;第二、爱生成人与物,生成存在者。这就是儒家的最基本的观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活与爱----生活儒学简论(下)
【黄玉顺】如何获得新生?——再论“前主体性”概念
中国儒学网 >> 爱与思
胡骄键:儒家礼教的现代转化
黄玉顺‖生活儒学的话语理论——兼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建构问题
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