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 黄山市“百村千幢”的回望

黄山市“百村千幢”的回望

作者:方利山

来源:2013年3月10日中国黄山网.论坛
 
      近五年来,黄山市实施对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市场运作,专业掌控,投入巨额资金,社会反响热烈。这一工程,直接关系徽州古村落、古民居这类徽州文化核心遗产的命运,直接关联徽州乡村文化根基的存续;直接助推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直接促进徽州文化旅游的发展,直接影响黄山市的当下发展和徽州子孙后代对徽州文化的永续利用。“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是地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主体地域的黄山市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而实施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综合工程、民生工程。“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有利于重塑徽州文化形象,丰满黄山旅游形态,丰沛黄山旅游文化灵魂,带动黄山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百村千幢”五年回首
    黄山市委、市政府经过多年酝酿讨论,根据黄山市社科联“千村保护”计划前期工作的探索,在反复筛选、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五年前正式启动“黄山市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2009年11月,黄山市政府正式发布工程实施规划,对“工程”实施的目标、意义、内容、实施方法及职能部门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在5年内投入55亿,分两期对经过认真遴选出的101个徽州古村落和1065幢徽州古民居实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所属区域环境中”,使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守住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明确“百村千幢”保护利用的总原则是“保护为主,挽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为了使“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能依法有序顺利实施,黄山市政府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我市徽州文化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的实际情况,先后研究制定了七个规范性文件:《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迁移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抢修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土地转让调整办理程序暂行规定》、《黄山市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办法》、《黄山市“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资金补助暂行办法》,使工程的推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年来,黄山市领导把工程的实施作为重点工程来抓,黄山市“百村千幢”领导组和各级政府按照实施规划扎实工作,分解任务,具体落实,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截至2013年1月底,工程共投入资金44.21亿元,完成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实施了101个古村落和1165幢古民居的保护工作,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303幢,打造了事业、产业方面的新型业态19类610处,建成了一些集中保护地。目标任务的实现比预期要好。
     “百村千幢”的实施,最值得关注的是,它使黄山市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得到了六个方面的提升:
    一是徽州文化保护从单体文物向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提升。 “百村千幢”着力对古民居、古村落所在整体环境的系统修复。既重视对古民居等单体的维护,也重视其生存的周边环境的整治,既重视文保单体,也重视各类徽州文化遗产群的整体保护。
    二是从单纯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向在科学保护中有序利用的提升。突破博物馆封闭式的单纯保护维修的局限。“百村千幢”工程立足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只有在利用中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特殊性,积极寻求科学保护方法,对一些古民居内部作适当改造,实现新的利用价值,在利用中保护。
    三是从单纯徽州文化物态保护向物态、非物态保护相结合的提升。“百村千幢”工程强调在守住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的同时,要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重视徽州古村落、古民居文脉的续接,重视相关徽州文化“非遗”的复活。
    四是从单一的资金渠道向多渠道合力的提升。以前文物保护主要是政府文保专项资金。现在除政府加大文保资金投入之外,以认购、认领、认租等方式参与徽州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社会力量积极性很高,各类民营企业热心建设以徽州文化资源为主题内容的文化产业项目,大力投入保护徽州文化古村落、古民居,多渠道资金的合力,缓解了徽州文化保护资金严重短缺的压力。
    五是从单一保护利用模式向多种保护利用模式的提升。以前徽州古民居、古村落,大多只是修复后供人观光一种保护利用模式。“百村千幢”工程的实施,各地乡村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在乡村古民居观光文化旅游之外,还营构出了徽州民俗民风体验、徽州民间传统技艺考察、休闲养生、绘画写生、摄影经济、宗族寻根经济等多种古村落保护利用模式。徽州文化生态在利用中得到了复活和保护。
    六是从单兵作战向联动协作的提升。以前徽州文化的文物单纯由文保部门负责保护。现在“百村千幢”工程正在推动全社会各级各部门联动协作、各负其责新机制的形成,徽州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大事。
“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实施带来的这些提升和转变,把黄山市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给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打下了好的基础,对黄山市旅游新业态的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城市对外形象都有积极的促进。
    五年来,“百村千幢”工程的实施,政府主导、规划先行、资金保障、项目推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主要成果有九个方面:
    一是有效保护了一大批徽州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除列入文保的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常态化之外,完成了101个徽州古村落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对一些重要徽州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和保护。如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中的乐彼园,是一处文化蕴涵丰厚的私家园林,在历史的岁月风霜中已损毁殆尽,几近消亡。为修复这一重要历史遗存,中坤集团计划投资4000万元,按原貌修复乐彼园。现在园内的乐彼堂等主体工程已经修葺完工。得到恢复的“彼乐园”既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又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研究中心、村史陈列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徽州府衙遗存,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  汪华文化遗存“吴王宫”旧址,也是全国不多的府衙古建筑遗存。在“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中,徽州府衙的全面修复投入1.63亿资金,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徽州府衙用传统徽派建筑营造技艺施工,按明代原貌的重现,成为徽派建筑有效保护的代表,得到了广泛的肯定。“百村千幢”工程在全面普查基础上,遴选出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率先给予抢救性保护整治、保护利用。这是徽州之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集中投入真金白银最多、涉面最广的一次徽州文化保护战役。这些徽州文化物态载体的修复和保护,对徽州文化生态空间保护意义重大。
    二是打造了一批徽州文化旅游新业态。一部分徽州古村落经过村容村貌的全面整治,正由单纯观光型旅游景点向徽州民俗民风体验型、徽州民间传统技艺考察型、休闲养生度假型,农事体验型、写生摄影型,民俗活动型等新旅游业态发展。据统计,在已完成修复的800幢古民居中,共打造了事业、产业方面新型业态19类610处,虽说这类“打造”,有的正在完备,有的困难不小,但其探索的努力值得支持和肯定。一些徽州古民居、古祠堂经过修复保护,在社会力量认购、认领、认租过程中,有的内部被改造为酒吧、艺术展馆、休闲会所、农家书屋,得到了较好利用。祁门渚口古祠堂“贞一堂”修复以后,复活的“非遗”项目祁门民间舞蹈《扑蝶舞》旅游旺季每天要在这里演五、六场,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渚口乡村民俗旅游渐入佳境。歙县许村许氏大祠堂修复以后,隆重的许氏祖祭弘扬祖德民俗得以恢复。歙县石潭村油花菜摄影在近年正在形成徽州乡村油菜花摄影经济;黟县秀里影视村也正在成为引人瞩目的影视基地;徽州区西溪南义义会馆成为艺术创作会所。休宁五福会所也作为新型休闲旅馆正在产生效益。而青年创业者叶迂民将屯溪老街李洪巷内一幢破烂不堪、一半将倒的老宅认购之后,投入巨资加以精心维修改造,11个单间被修葺成“徽舍”进行利用,让老外们来屯溪老街驻足体验徽州民间生活,直接助推了老街旅游。
    三是带动了黄山市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百村千幢”工程,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力量发力,在已投入的四十多亿资金中,民营资本占三十多亿。各类以徽州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为主题内容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使黄山市的文化旅游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百村千幢工程中一批徽州古村落经过全面整治,村容美观整洁,徽派风貌独特,成为新的文化旅游景点,例如黟县芦村经过整治后,水口、石板路、溪流,村中徽派古建更增特色,他们在保护徽州文化古村落物质遗产,着意修复古村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同时,还复活了“雉山凤舞”等村中特有的徽州民俗“非遗”项目。这一古村文化旅游景点以前30元门票,现在50元门票,到今年三月份,游客量同比增加了30%,村中从事旅游农家乐的有20多家。
    四是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不少村民的古民居在得到“百村千幢”工程维修补助后,积极保护利用,探索各种新的旅游开发业态模式,或乡村旅舍、酒吧,或农家乐、传统技艺手工作坊,在徽州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整体提升过程中,部分村民回乡创业有了新的施展空间。
    五是推动了徽派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技术的进步。“百村千幢”工程对许多徽州古建文物的修复,象徽州府衙的修复、乐彼园的修复等等,需要严格按照徽州传统建筑工艺规程施工,专业要求很高。徽派建筑传统手工技艺在工程推进中得到深入发掘整理,徽派建筑专家和传统技艺传承人、建筑师、老工匠在“百村千幢”工程实践中将文献和实际相结合、攻克了不少徽派古建筑修旧如旧的难关,完成了一些重要徽派建筑技术研究课题攻关,在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上有不少新的突破和创新。在徽州古建的防潮、防火、防蛀、防腐、采光通风、污水处理等保护技术方面都有许多新的探索和进步。徽州古民居营造传统技艺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建筑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弘扬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
    六是培育锻炼了徽派古建保护维修专业技术队伍。“百村千幢”工程各个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各保护点的维修,一批徽州建筑传统技艺传承人、老匠人在施工实践中传帮带,许多年青人得到了专业技术培训和学习锻炼,提高了徽州古建维修水平。歙县徽州府衙修复过程中,鲍观佑、朱成金等一些徽州老工匠、老建筑师主动放弃外出打工的优厚报酬,积极参加古衙修复,将徽派建筑传统技术无私传授给年青人。徽州府衙的修复,既是这一徽州古建物质遗产的保护,其过程又是一次最完整的徽派建筑传统技艺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活和保护。
    七是促进了新农村文明建设。普遍提升了乡村文明,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黄山市各地不少徽州古祠堂等公共建筑在政府和民间合力修复之后,有的成了乡村民间非遗项目的演示复活场所(像歙县许村的大邦伯祠、叶村叶氏祠堂、祁门渚口的贞一堂)有的成为老年协会活动中心和村民议事场所(如屯溪区宁家大院、黄山区永丰苏氏宗祠)有的在其内办起了农家书屋(像歙县苏村方氏宗祠、黄山区沟村知还山庄等),这种在利用中保护的方式,紧密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既承传了文脉,又适应了现代发展需要。
    八是整合了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运行机制。黄山市由文保职能部门牵头,各方面协调联动,政府和民间结合,发挥民众主体作用。在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中,这种协调联动机制的探索和组构,为以后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经验。
    九是进一步提高了全民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百村千幢工程的实施,上下全民动员,社会影响深广。把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两个字,最广泛最深入地烙在百姓心中。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时不我待,保护利用必须走出新路。许多古村落中的文化长者、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和热心人自发组织起了古村落保护委员会,民间自发保护徽州文化古建、古村环境的积极性猛涨。文物贩子对徽州文化遗产的盗卖更为千夫所指。这种全民保护共识的凝聚,对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愿景,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以上九个方面的成果,物态的有目共睹,精神层面的尤其珍贵。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这一黄山市迄今资金投入最多、涉面最广、影响深远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民生工程,引人瞩目,已经受到国人的热烈关注。
                                                    “百村千幢”前行献言
    “百村千幢”保护利用是黄山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一种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利用的新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工程实施不易,难题不少。
    一是保护资金仍严重不足。古徽州人称“文物之海”, 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建筑遍布城乡,3500多个古徽自然村落,13438幢古民居,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冲刷,除损毁塌倒的之外,大多亟须抢救维修,保护的压力很大。仅工程遴选出的重点古村落、古民居,要修旧如旧,守住这些中华农耕文明的根,其维修保护就需要巨额资金投入。2011年一年,黄山市共投入保护资金总计11.38亿元,国家和省投入支持补助项目是4460万,其中中央财政下拨2395万,省财政下拨2065万,这对于维修保护的现实需要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至于对徽州文化众多‘“非遗”活态文化项目的抢救性发掘、整理、复活,同样严重短缺资金。
    二是对异地搬迁要加大掌控。工程实施中,十几个异地搬迁古民居单体选址复建的“集中保护点”,把一些已拆毁的徽州古民居留在了本土,使一些实在无法原地保护的古民居单体得到异地保护利用,是保护模式的一种探索,一种无奈之举。异地搬迁存在的问题:第一是这些移建的古民居、古建筑单体,大多缺失其原生态历史文化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归档,被断了文脉文根,失去了原生态环境和历史记忆,大多只保住了“形”,丢失了“神”;第二是有的开发商用力撬挖“百村千幢”之外目前尚无力作保护的那些徽州古村落中有价值的徽州古民居、古建筑单体,异地搬迁组建新的“徽州古村落”,无形中对徽州之域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正在造成新的创伤和损毁。近年这种“异地搬迁”风潮的兴起,徽州古民居、古建筑、古构件盗买盗卖的阻而难止,严重冲击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已形成对徽州本土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影响极坏,引起社会公愤;第三是这类“异地搬迁”保护点,目前大多是只存“村落”躯壳的“空巢村”,既无文根,也缺少新业态的有力谋划,有的甚至可能是变相的房地产开发或私人置业,和“保住筋、骨、肉,守住精、气、神”的宗旨相去甚远。
    三是保护和利用需调适平衡。徽州古村落、古民居自身的实际决定了必须在利用中才能作有效保护,而最不易处理的是保护和利用两者的平衡:不利用难以保护,利用又需要合理,开发更必须适度。徽州区唐模“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项目”的实施,继善堂等旅游高端会所的建成,使该村的保护在旅游利用中步入了良性循环。而休宁“同安”古宅,歙县苏村“燕翼堂”老宅的维修,就面临着修复后怎么利用的困惑。大阜潘氏宗祠等一些文保古建目前也还无法走出“保护——缺少有效利用——再维修——再损毁”的怪圈。而秀里村里“异地搬迁”来的徽州古祠堂被改造为欧式教堂风味游泳池的“开发利用”,则基本上就不是什么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一种断文根式的“恶搞”了。徽州古祠堂是古徽州宗族文化的主要物态载体,是人们触摸感知徽州宗族文化实态的重要空间,是徽州宗族的圣殿,如可任意如此“恶搞”,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将从何谈起?当年张导演拍《菊豆》,将南屏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叶氏古祠堂享堂掘成水池变为“老杨家染坊”,已迭遭非议;秀里村如此新奇的设计,恐有背徽州文化保护。
    屯溪区黎阳“城西拆迁公司”企业家在参与屯溪旧城改造,拆迁几条老街的过程中,用心收购了几十幢徽州古民居建筑和许多徽派建筑古老构件,在黎阳建起了一个“黎阳故邸”古村落,意在开发一个“徽州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的文化产业项目。一方面,对于这些失去了原生根基的徽州古建单体而言,在“故邸”内被完好修复重建,其建筑躯壳是得到了“保护”,可能在未来的经营中,也有新的利用价值;而另一方面,这种缺少徽州文化文脉续接,颠覆徽州文化原生态的新组装,对徽州文化资源又是一种新伤害。在其新移建的文化根基不明的“大夫第”门口,有从千年徽州古村落隆阜三门里收购来的一个“×氏古井”石井栏,这可是在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故居前“异地搬迁”来的一个文化古迹。据说当年戴家和吴家为此井还有惊心动魄的官司故事,是戴学研究的重要遗存之一。现在这个古井,不明不白,没有文化由来地飞到了“黎阳故邸”的“大夫第”旁边,这种硬性嫁接,生生斩断了戴震故居、戴、吴宗族在隆阜故地的历史记忆。在“黎阳故邸”内,还有不知从何地搬来的祠堂变成了挂有穿龙袍“祖容”的“官厅”;各类民居单体大多没有了前世,亦未卜其今生。这种“搬来再说,凑起来再说”,虽也可说是一种“保护”,但要形成真正的徽商文化产业加以利用,还需要做不少“文化”方面的努力。现在,在徽州域内不少“异地搬迁”重建的新“徽州古村落”,几乎都有这类问题。
    四是专业人才呈饥渴短缺。百村千幢工程中,亟须大批徽州古建专业技术人才和工匠、艺人。徽州古建传统手工技术人才本来就青黄不接,许多徽州古建传统手艺濒临失传,而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徽州古建筑在防潮、防火、防虫害等方面也需要能扎根乡村的各自的专业技术人才。徽州古村落、古民居文保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也需要配备专业人才,诸多专业人才的普遍短缺,培训的滞后,影响了工程的实施。
    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中显露出来的亟待重视的问题,还有: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门政策缺失、理论探析相对滞后;社会力量、民营企业进入的政策性制约不少;古民居认购后遗问题多;不少村民产权所有的古民居保护存依赖思想,复杂的产权实态增加了保护难度。
     “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已实施五年,这样一个旨在保护徽州文化遗产的大工程,在阶段性总结之后,仍需继续前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郑重建言:
    一鼓作气做好项目后续工作。气可鼓而不可泄。那些正在实施中的徽州古村落、古民居修复整治项目,需要继续有强力的支持和关注。难题的攻坚关系整个“百村千幢”的成败。好的开局要有一个好的结果。
    在“守住筋、骨、肉”基础上着力“传承精、气、神”。维修好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守住了“筋、骨、肉”,更需要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徽州物质遗产要“凝固住”、非物质遗产更要“活起来”。我们还得继续拓展筹资渠道,加大维修保护力度,同时大力克服徽州文脉保护不够、“非遗”复活比较欠缺的薄弱环节。古民居、古建筑单体异地搬迁后,保“精骨肉”和传“精气神”同样重要。有序复活徽州文化各类特色“非遗”,使徽州古村落、古民居活起来,一村一品,异彩纷呈,任务更为艰巨。
    实施“百村千幢” 延伸工程。由于财力等因素所限,市内目前还有许多未被列入“百村千幢”保护工程的徽州古村落、古民居,这些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其徽派古风貌完整性虽已多有损坏,但其各类徽州文化历史遗存仍很丰富,历史文脉仍很清晰,历史记忆仍很丰厚,一些代表性古建筑仍保存完好。特别是作为徽州古村落的特色村形村貌、水口、街区布局的脉络、遗痕仍然存在,是我市目前尤其需要着意加以抢救性整体保护的特色徽州文化生态空间,这些古村落、古民居的文化生态空间保护,更需引起高度关注。政协委员关于实施“百村千幢” 延伸工程的提案,提出把“百村千幢”工程延伸成一项长期的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在“百村千幢”工程取得初步成绩的基础上对市域内的古民居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摸底清查,对民国(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遗存等逐一建立档案,并编号挂牌保护;对一些没有业主的古建筑、古遗存确定相关责任人,负责对该建筑的保护和监管;对所有挂牌保护的古建筑凡维修、改建房屋必须履行报批手续,必须符合古村落整体规划;把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纳入乡镇领导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并进行长期的目标考核。提案及时而又重要。我在2011年《文化生态保护的担忧》一文和2011年9月《对“百村千幢”的三点建议》等文中都曾提请特别关注“百村千幢”工程之外这些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市领导也有考虑。市里应适时出台针对性相关法规,对这类古村落、古民居,分层次、区别情况,或暂不开发利用,尽量多地给后人预留永续利用发展的空间。
    总结和宣传“百村千幢”的经验。五年来,这项工程已经有许多新模式探索和新业态打造,有的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既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又是美好乡村营造的实绩,有些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的保护经验,已走在全国前端,有典型示范意义,需要认真总结、归纳提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在大力发挥本土专家作用的同时,注意加强与业主单位、旅游公司、项目主体的沟通,注意加强与国内相关专业机构、高校相关专业的沟通,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
    高度重视民众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村民百姓保护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维护村民权益,落实补助措施,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完善镇村各级保护利用管理机制、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支持民间古村落保护委员会发挥作用。
   
    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市新世纪发展的四大战略平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之一,而“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则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大实施。徽州古村落、古民居是徽州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徽州文化的主要物态载体,是徽州文化“非遗”栖身的主要生态空间。保护利用好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实现“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的完美收官,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第一战,是一份历史责任。 “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做成有利民生、不存遗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工程。我们都应支持和关注这一工程,群策群力,助推黄山市又好又快地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文化保护的“徽州实验”
“老房子”,这样“起死回生”
黄山市出台八项措施保徽州古建筑"十古"
你了解“马头墙”吗?那是耸立徽州的文化“图腾
保护好古村落:黄山许给未来的承诺
黄山旅游全攻略速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