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章小学体育基本技能训练(二)

第一节  教学设计技能(二)

六、教书育人能力

教书育人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要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特殊教育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学校体育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活动,因而有其特殊的教育性。学校体育这种特殊的教育性决定了它教书育人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其教书育人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实施教书育人,学校体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教书育人效果。因此,深入分析把握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点和作用,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关键。

(一)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点

学校体育教书育人与其他学科教书育人相比,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性是指体育中的教书育人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其个性的完美发展的。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直接参与性的正确认识,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标榜自己注重教书育人,常常装腔作势,给学生讲大道理,上政治课。这是一种过去常说的贴标签式的说教现象,是违背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直接参与性特点的。在今后教学中,必须严加杜绝。

但是,需特别提出的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非但必要,而且也是必须的。教师要在强调寓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的同时,把握时机,配以恰当的说教,使二者相得益彰,以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2. 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学校体育中的教书育人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这是由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性所决定的。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在户外直接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这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易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如行人、车辆、气候)的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都会受到影响,进而一些思想问题便容易显露出来。这就为我们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机会。作为体育教师,应善于抓住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3. 身心合一性

身心合一性是指学校体育教书育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

身心合一性特点告诉我们,要根据不同运动生理负荷随不同运动心理负荷发展的特点和心理素质与个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练习,合理安排运动生理、心理负荷,以便在使学生健身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4. 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学校体育中的教书育人是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体育运动的社会性表明,学生从事各种体育运动的过程是其按照一定规则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和履行某种职责与义务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通过体育运动养成遵纪守法习惯,成为良好公民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

5. 竞争性

体育运动的最突出特点就是竞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二)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1. 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校体育教书育人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在奥运会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在第二十三、二十五届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总数名列前茅的好成绩。此外,我国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这些辉煌的体育成就,是几代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既令国人振奋,又令世界瞩目。通过对这些辉煌的体育成就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豪之情,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2)通过中华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和民族气节,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

3)通过教育学生为提高民族素质、富国强民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变为爱国主义行动。

2. 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运动的集群性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与精神提供了有利条件。体育教学大都是以班、组、队为单位组织进行的,参加者的个人行为将影响班、组、队的得失与荣誉。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可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与精神。

3. 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体育运动中各种竞赛活动的最突出特点就是竞争,而且比赛双方的实力越接近,竞争就越激烈。竞争离不开拼搏,要竞争就必须拼搏。所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游戏,可有效地培养他们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4. 可培养学生的体育美和体育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独特的美育价值。所谓高度的美学价值是指体育运动可塑造和展现各种形式的美———体育美,如健美、形态美、素质美、动作(技艺、造型)美、风度美、心灵美和行为美。因此,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美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美和体育审美能力。

1)体育美的培养。体育美的培养是指通过各种体育运动,使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体育美的发展。其中,动作美与风度美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与之成正比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动作美与风度美,就必须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2)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各种体育美的形成与发展,并对各种体育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体育审美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体育审美感受力、体育审美创造力和体育审美鉴赏力这三个方面的培养。

体育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实际上是指对体育审美感知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体育美的存在和展现,便可使学生的体育审美感受力逐步得以形成与发展。

体育审美创造力是一种塑造和表现体育美的能力。对体育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和表现各种形式的体育美。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形式,有意识地对学生的体育审美创造力进行培养。

体育审美鉴赏力是对各种体育美的鉴别、评价与欣赏的能力。体育审美鉴赏力的发展,取决于审美主体的自觉观赏兴趣和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某一形态美、动作美等)的相关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储备。所以,学生体育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的自觉观赏兴趣,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经验,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入手。

5. 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完美发展

体育运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促进他们个性的完美发展,具有其他教育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注意过程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直接影响,可促进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不断发展和个性的目趋完善,使学生变得勇敢、顽强、坚毅、自尊、自信、自强、自觉、机智、灵活、果断、沉着、冷静、豪爽、热情等。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内容,对上述这些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性特征的影响与作用各不相同。加之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又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心理素质和个性的发展水平及其差异,恰当地选择和安排练习内容和运动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以促进其个性的不断完善。

6. 可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由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过程。在人的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的缩影小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基本生活技能主要是指走、跑、跳、投、攀爬、提等基本活动技能。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活动(生活)技能。

2)进行规范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任何体育运动都是按照严格的规则,在执法人———教师直接监督、教育下有组织地进行的。这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增强法制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通过担任一定体育角色,并按照既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体育行为,可有效地培养义务感和责任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从而学会如何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上述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在学校体育教书育人工作中,只有充分认识、把握并根据其特点与作用,才能卓有成效,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

(三)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教书育人的方法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使他们养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的教书育人的方法。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 要求教育法

这是以社会的政治思想、意识、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激励和抑制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各种指示、要求,贯穿在体育教学的各种活动中。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要求表现为各种指令、指示、口令等,是以一种严肃、坚决的口吻给出的,具有指导性作用,并能显示出教师的权威性。间接的要求是以建议、希望、暗示的形式给出的,其主要作用在于引起学生心理因素,即感受、兴趣、愿望的变化,使其成为引起学生行为的动因。间接要求要依赖于学生的动机才能完成,因此,它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有关。体育教学中,只有把直接和间接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的效果。

2. 陶冶教育法

这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情感和美的环境,通过教师的爱心,以情染情,并借助一定的环境(景、形、声、氛围、风气等),以境触情,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使学生在品德、情感,乃至性格上逐渐完美化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和无意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各种教学竞赛的情境,各种专门性的游戏,以及严格的教学组织措施等都可以发挥陶冶教育学生的作用,并使那些不良的思想品德泯灭在萌芽之中。这要求体育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深入挖掘陶冶教育的因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思想品德教育形象化、具体化,使不同的情境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

3. 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方法。通常有讲解、座谈讨论、谈话、辩论、参观访问等方法。

1)讲解。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明道理的方法。讲解的内容一定要结合课中的活动进行,要从具体事例入手,逐步引申、提高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进而明事理,使之在明理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另外,讲解的内容要健康,要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既和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又不牵强附会,做到顺情入理,以理育人。

2)谈话。谈话是说服教育法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有个人谈话,多人谈话和课内、课后的谈话等。采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以诚相待,心平气和;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4. 实际锻炼法

这是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实际练习、交往,反复地重复某些动作,以便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方法。它常和陶冶教育法、说明教育法相结合,是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方法,而实际锻炼法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基础。体育教师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可以由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各种活动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社会义务感、荣誉感、创造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等。

2)让学生在运动竞赛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和任务,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胜不骄、败不馁、平等竞争的精神。

3)严格课堂制度和课堂常规,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使之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运用实际锻炼法时应注意:

1)要坚持从小培养、先入为主的原则;

2)要将其与说服教育法、陶冶法密切结合;

3)要持之以恒,多检查、评估,防止消极因素的干扰。

5. 榜样法

榜样法是指运用模范人物的典型范例来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它是与思想品德的直观概念相联系的,是一种道德概念的具体化。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

1)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师所表现出的那种认真工作、吃苦耐劳、知识渊博、技艺熟练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学生仿效的榜样。

2)要善于树立本班级的榜样。从教学的偶发事件中,加以提炼和引申,使学生感到榜样是具体的,就在自己身旁,不是高不可攀的,从而把效仿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3)要发挥优秀体育骨干的榜样教育作用。

6. 奖惩法

这是指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的方式来强化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通过表扬、奖励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发扬光大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通过批评、惩罚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不应有的,从而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气和思想行为。

运用奖惩法时应注意:

1)奖惩必须实事求是。要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调查核实,使奖惩公正、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批评者心服口服,使受表扬者得到大家的的赞扬和公认。

2)奖惩要及时。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处于动手、动脚、动脑、动感情的动态之中,所以,教师必须及时抓住一些偶发事件,及时评讲,及时奖惩,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3)对青少年儿童应以表扬奖惩为主,批评惩罚为辅,但是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不能过分,否则会适得其反。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七、教学调控能力

教学调控能力应包括运动量的调控能力、学生心理的调控能力和教材的调控能力。

(一)运动量的调控能力

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发现学生运动量过大或过小,应及时调控。调控方法如下:

1. 改变练习的密度。增加或减少练习的次数,例如做一次前滚翻的运动量比连续做几次前滚翻的运动量要小得多;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例如同样速度的跑,跑得时间长就比跑得时间短的运动量大。

2. 改变动作的速度、幅度或强度。例如在固定的时间内,快跑就比慢跑运动量大;同样速率的走或跑,步幅大比步幅小运动量要大。

3. 改变动作的难度,使参加练习的肌肉群增加或减少。例如做发展腰腹肌的力量练习时,在次数相等的情况下,在单杠上做收腹举腿的练习,就比在体操垫上做仰卧起坐的练习运动量大。

4. 增加或减少竞赛因素。

5. 增加或减少练习的距离。例如同样速度的跑,距离长的就比距离短的运动量要大。

6. 改变练习的条件要求。例如将活动场地扩大或减小,将器材重量、高矮加以改变等。

7. 增加或减少辅助练习。

另外,利用讲解、示范、提问或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也可以调整运动量。

对运动量大小的判断,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自我感觉的反应要进行分析。例如有些学生怕苦、怕累,意志力较差,会表现出一些假象。教师不要被假象迷惑而减少运动量,应该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态度,树立为国家而学习的思想,克服困难,坚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二)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活动,要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加以考虑。要估计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可现的情况,以及如何诱导启发,使学生心理活动向有利于教学的方面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体育课由准备部分转至基本部分后,学生在身体操练的同时,思维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通常学生能做到精神集中,思想活跃。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个别学生有特殊表现。现举例如下:

1. 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经常无动于衷,不按要求去做。

2. 对于跑的练习,不按规定跑全程,而是中途草率结束退出跑道了事。

3. 对于有节拍及方向要求的练习,在技术并不复杂、体力要求也不高的情况下,屡次出现错误,却无意改正。

4. 对教师的讲解不认真听,注意力分散,甚至有小动作。

5. 对外界环境干扰不能抵制,甚至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此时教师不仅要从学生身体情况、技术水平方面分析原因,还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加以分析,摸清情况后再采取措施。

调控的方法如下:

1. 在安排课时计划时,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考虑相应的教法措施。要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包括一些游戏和富于比赛性的活动,尽量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小学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师应多用适合儿童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而且教法要灵活,不要太呆板,球类活动也要不断改变规则和方法,以适应小学生的体能、体力。

2. 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喜爱体育活动这个基本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法措施,使课堂气氛热烈、兴奋、欢快、明朗,力争在每次体育课中,做到有张有弛,有高潮,有缓冲度。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练习,在练习中进行思想交流,使体育课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气氛。

3. 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具体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认真地启发诱导。

(三)教材的调控能力

为了增强教材的适应性,要善于灵活运用教法措施,以利于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对统一的教材,要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法上要有适应性。有时可提高要求,加大难度,加重条件使之复杂化;有时可降低要求,简化内容,减轻条件使之简单化。

这两种变形练习,只是为了提高或降低要求,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式的、规范的练习。因此,任何形式的加重条件或复杂化的练习和减轻条件或简单化的练习,都不能脱离教学任务或教材要求。

减轻条件或简单化的练习如果运用得法,不仅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动作,进一步掌握动作。而加重条件或复杂化的练习,则可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动作的水平及体质、体能。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加重条件或复杂化的练习:

1. 超过规定距离的跑。如教材安排有六 十米跑,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有必要提高要求,加重练习条件,改为八十米跑或一百米跑,以提高六十米全程跑的能力。

2. 篮球的跑、跳、投、运、传等动作组合的多人循环练习。这种练习本身就是一种加重条件或复杂化的练习,它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加强了基本动作的适应性。这项练习还可检查学生所掌握的各项篮球基本动作及模拟竞赛因素的条件下知识的实用程度。

3. 加大动作难度和高度。如要求前滚翻在滚动过程中保持直腿或直腿起,增加跳马的高度等等。

减轻条件或简化的练习:

1. 斜杆跳高。跳高练习时越过一头高一头低的斜杆,可降低练习难度,同时能使学生体会过杆时的技术动作。采用这种手段时,通常把模杆较低的一端作为下肢过杆的高度标准。

2. 减轻重量的投掷练习。

3. 高姿俯卧撑。

4. 简化的高抬腿跑练习。行进间高抬腿跑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练习,初学的学生是很难较好地掌握其完整动作的。因此有必要简化或减轻练习条件,以此作为过渡手段。可以先将这一练习简化为有支撑的原地高抬腿练习,也可以简化为慢节拍的原地高抬腿跑练习。通过这些简化练习,学生掌握比较正确的技术后,再做行进间的练习。

八、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教材内容、场地、器材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

教学组织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教学组织工作是否严谨、合理,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课的组织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课的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体育教师都应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组织工作的内容,包括体育课堂常规队列、体操队形的运用,编班分组和分组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以及体育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项教学组织工作是交错进行的,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性别、年龄特点,以及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各项教学组织工作,做到统筹安排,相互配合,讲求实效。

(一)体育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常规的设定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实施体育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严密的课堂组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体育课堂常规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无需强求一律。常规条文的规定应明确具体,其内容包括师、生两个方面。

1. 课前常规

1)有关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规定,如教师课前的备课和判定教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卫生情况以及服装的准备等等。

2)学生因病、伤,女生因例假不能正常上课,课前应由体育干部或学生自己主动地向教师说明,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3)规定师生于上课前几分钟到达操场,等候上课。

2. 课中常规

1)准时按指定地点集合上课。上课铃响后,体育干部进行整队,向教师报告,教师向学生宣布课的目标、内容及教学程序等。

2)学生上课时,必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场地、器材;服从教师提出的要求,配合教师努力完成课的各项目标和要求、规定。

3)教师按教案进行教学,不得随意更改;关心全班学生,循循善诱,并注意安全、卫生;检查见习生执行任务、要求的情况等等。

4)课结束时,教师进行小结和讲评,提出课后锻炼的要求,宣布下次课的内容;布置学生课后归还器材和场地整理工作,有始有终地结束一堂课。

3. 课后常规

1)教师每次课后,应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写好课后小结。

2)教师检查、布置学生课后归还器材等工作的执行情况;对缺课学生应进一步调查清楚,必要时给予补课或辅导。

(二)编班分组和分组教学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课编班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 按原教学班上课,即男女生混合班上课。

2. 男女生分班上课。

在编班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其分组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

1. 按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将学生分为基本组、准备组和保健组。

2.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组。

3. 根据学生的性别、技能水平灵活分组。

第二、三两种方法可在小学高年级中运用。

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有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种。

分组、并组是教学过程中组织形式的变换。有时教师要统一掌握全班,有时可让小组分散活动。任何组织形式都必须从教学效果和教学需要上考虑。

在运用分组、并组时,所涉及的问题有:

1. 上课学生人数多少;2. 场地、器材的情况;3. 是否便于教师的观察、分析、矫正;4. 是否有利于密度的要求;5. 为了达到竞赛的目的;6. 教材项目轮换上的要求;7. 练习的安全因素;8. 气候的影响。

分组时,可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技能水平分组,按指数分组、水平分组和临时分组。总之,分组的运用有其目的性,要适应教学的要求。

例如,一定距离的反复跑练习,可以参照学生的体力强弱进行分组,使各组跑的情况接近,免得前后距离相差悬殊。

分组、并组在教学活动中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课时计划的安排上,要认真考虑。

教师为了适应教学上的要求而采用不同的条件分组,这种措施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如各项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状况、活动能力等。在分组、并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妥善变换队列、队形,恰到好处地合理运用时间,做到有条不紊。

分组后,怎样进行教学呢?传统的做法基本有两大种:一种是分组不轮换,一种是分组轮换。

分组不轮换: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按教材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分组不轮换的优点是便于对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掌握时间,统一指导,也便于合理地安排教材的顺序和运动量。不足之处是:如果场地、器材数量不够,课的密度和运动量就会受到影响。

分组轮换: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体育小组长、体育积极分子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材,并按预定的时间和顺序依次进行轮换。

分组轮换的具体运用形式很多,通常有下列几种形式。

1. 两组一次等时轮换:2. 三组两次等时轮换:3. 四组三次等时轮换:4. 四组三次不等时轮换:

分组轮换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在场地小、器材少的条件下,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不足之处是:在安排教材的顺序和运动量,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全面指导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运用此法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选择教材的生理负荷量相差不能太大;第二,教师要把主要的力量放在新教材上,如果是复习,应重点关照困难的或有危险性较大内容的教材;第三,教材的轮换顺序有一组或两组不很合理时,要照顾体弱组和女生组,使他们获得较好的学习条件。

除上述几种具体的分组教学形式之外,常见的还有一种分组轮换与不轮换结合运用的形式:

这种形式一般是在一次课中有三个主要教材,各教材之间运动量的差距较大,有的教材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而有的教材是在受到场地、器材限制的情况下采用的。

总之,分组教学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究竟采用哪一种方式,时间如何分配,应根据教学的内容、任务、学生人数、组织纪律及场地、设备等情况而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议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
体育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探索
体育课的组织教学
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体育训练的快乐
雨天如何上室内体育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