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本淳自传


周本淳字蹇斋,1921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县西乡烧脉岗(今改为肥西县)。八九岁时随兄本厚由家塾赴外家肥东六家畈吴氏养正小学。1932年移家县城,慈父见背。1933年毕业于合肥二完小,1937年初中毕业。抗战开始,辍学乡居。1938年春,入安徽一临中于流波疃。同年6月19日敌机19架次狂轰滥炸,市民尸骸狼藉,惨不忍睹。次日凌晨,冒雨沿大别山流亡武汉。后学校将迁湘西,途中罹恶疾几死。至乾城县河溪镇,当时名安徽第一中学。次年至永绥(今湖南花垣自治州)文庙,改为国立八中高二部。高中期间,得遇名师张汝舟先生(1899~1982,名渡,以字行)。张先生给余影响最大者为两点:一是桐城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必义理为之主,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之观点,强调做人为本,勿为名利所囿;二是张先生治学主张自出手眼,切勿随人俯仰。此皆对余之以钻研古籍为职志奠定根基。

王驾吾先生手迹

1941年1月高中毕业,迫于生计,去里耶镇小学教书。六月份,与同志四人步行800里,穿越湘川黔交界之群山,至遵义投考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录取为公费生。从王驾吾先生(名焕瀌,南通人)学桐城派古文,从郦衡叔先生(名承铨,南京人)学杜韩苏黄诗。其时家国多难,飘泊西南,乡关万里,读杜老乱离诸什,犹如为己而作,行走坐卧,不离吟诵,耳目所接,莫非诗材,触事成篇,形诸梦寐,几如痴迷之境。怀宁潘伯鹰先生于《时事新报·副刊》辟“饮河集”,专刊旧体诗词,余亦以“蹇斋”笔名,厕身诸老之间。

郦衡叔先生书画


1945年7月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日本虽降,道路未通,留遵义教书。先在遵义师范,后至省立高中。学生一心向学,余亦尽心尽力,师生相得。今学生皆近古稀,仍未断联系。次年六月,自费随浙大复员返回故乡。八月份,接南京一中聘,任高中国文教员。1947年钱煦浙大毕业来南京,亦供职一中,东坡生日,结成伉俪。南京解放,两人皆留用。

长兄本厚参加革命后改名伯萍,过江时任苏南行署财经副主任兼粮食局长,余侍奉老母至无锡,目睹干部之艰苦廉洁,与国民党判若天渊,乃一扫疑虑,积极投身革命。其后伯萍任华东粮食局长,老母随之住上海。当时工作学习极为紧张,上海均未暇省侍。抗美援朝时,余曾于新华日报介绍语文课贯彻思想教育之经验。南京郊区土改,余在浦口区参与。归来任一中教育工会副主席。国家成立粮食部,伯萍任办公厅主任。1953年往京探视,得览古都风貌。担任一中教研组长期间,全身心摸索经验。

1996年日本名古屋大学讲学留影。

左起:今鹰真、周本淳、钱煦、杉山宽行、周先民

1954年冬,江苏省召开语文教学会议,除代表一中介绍经验外,还与钱震夏同志共同起草江苏省语文教学纲要。1955年江苏教育代表团赴江西,其中多为省内重点师范及中学之领导骨干,语文、数学教师各两名,我负责听课之总结工作。语文课试行汉语、文学分教,南京一中为试点校,我与颜景常副组长分教初一文学和汉语。1956年春在苏州高中召开全省第二次语文教学会议,我虽已调至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仍然代表一中介绍分教经验。暑期全国语文教学会议,余亦被邀出席,并参加文学课本修订工作。为适应分教,我写了《怎样学好语文》小册子,江苏人民出版社一版再版。我亦被推为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代表。


此一阶段以教改为中心,全力以赴,古典文学则不暇顾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约编《宋诗选》,订立合约,业余时间全部投入,星期日总在颐和路南图古籍部阅览抄录。全部选目,曾请汪辟疆先生过目审订。文学课本古典分量大增,余开设“文学概论”及“中国古典文学”两门。搁置多年,忽开专课,饥汉得食,涸鮒逢泉,其乐无对。方期温故知新,尽力耕作,整风号召鸣放,余自恃清白,胸怀坦荡,据实陈词,罔顾当局颜色,遂遭不白之冤。1958年6月补为右派,五类处理,降薪三级。《宋诗选》二月份即催稿发排,出版社以政治理由撕毁合约。从此写稿不许署名。9月份,成立南京师专,余调管图书。

周本淳《林从龙见示汤阴岳王庙诗次韵奉酬》手迹

1960年摘帽,工资调一级,1963年又调一级。两年右派,受害多端,但我以老庄自我排解,不为痛苦得失所困扰。管图书,正可借机多接触古籍,过去闻名而未见之书,可以按图索骥。比起同冤者,我时间最短,未离单位,聊以自慰。1965年去盱眙马坝劳动锻炼,亲眼见大跃进、人民公社之恶果,群众之贫困,绝非城居所能想象。劳动回来,长女初中毕业,幼子幼儿园结业,余携上北京。单位党委书记见告,伯萍已确定出国任大使,来人了解我之政治情况。心里暗忖 ,右派冤案可以了结。于是北京归来,游济南,登泰山,心情大快。岂知浩劫之来,摘帽仍为右派,仍受批判,然余怀坦然,心宽体胖,日饮无何。惟珍藏字画付诸劫火,不能忘情。1969年单位撤销,皆入市五七干校。干部下放,全家主动要求,余夫妇为厌倦城市之尔虞我诈,老母则向往自然。十一月份至淮安平桥公社孟集大队陆庄生产队落户。原拟力耕自给,岂知“一打三反”,又为宣传队,领导社直机关运动。1972年又至平桥中学任教。老伴先我半年至平中。

  “四害”既除,高校恢复。淮阴地区成立南师分院,1977年2月调余至政文科,8月老伴亦来,举家迁清江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平反冤假错案,余恢复发表权。分院改为淮阴师专,余在中文科。1981年,评为副教授,先是已为学术委员会主任。1982年初兼副校长。1983年淮阴撤区改市,成立政协,被推为副主席。1988年连任一届。1986年被评为教授。1977年接受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约,校点《唐音癸签》,我借机读书,四处求索,凡胡书所引材料能见原书者必取以检对,钩稽胡氏史实成《胡震亨家世、生平及著述考略》发表于杭大学报,获江苏省第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年谱综录》收入其中以代胡氏年谱。该书1981年印出,1985年再版,为余最初校点之书,用者称便。其后陆续出书,罗列于后:《震川先生集》(1985,上古),《唐人绝句类选》(1985,浙古),《唐才子传校正》(1987,江古),《小仓山房诗文集》(1987,上古),《诗话总龟》(1987,人民文学)。又主编全国师专通用教材《古代汉语》(1990,华东师大),《读常见书札记》(1983年以前论文选集,1990,江苏教育),重订《苕溪渔隐丛话》(1992,人民文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曾宪梓教师奖。1993年底退休,仍为学报编委。1996年应日本名古屋大学邀请前往讲学,相交几位汉学教授。为中日友好尽其绵薄,亦退休后一乐事。

周本淳著《读常见书札记》

纵观余之一生,少罹忧患,中历坎壈,晚如啖蔗。但不管忧患或得意,余所求者不失读书人之本真。守此勿失,不问升沉荣辱,是为信条。
                                                                             

1998年6月写于淮阴师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师60年 | 回忆父亲周本淳(二):父亲的学问
繁华落尽现真淳 ———忆恩师周本淳先生
傅璇琮:出版社是能出人才的,编辑是能成为专家学者的
我所见到的程千帆
淮阴语文精华作品(五)
藏书记·诗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