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指南(试行稿)》解读

摘要:《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指南(试行稿)》的发布,全方位对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办公和生活用房等装备配备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和指导意见。本文介绍了“指南”的编制背景、目标定位、编制原则、编制内容、实施建议等,有助于各学校对“指南”的理解、贯彻与实施。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装备指南;解读


为贯彻《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和《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暂行)》(沪教委发〔2015〕139号),规范和引领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的科学配备,保障和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2017年7月24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由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编制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指南(小学分册)(试行稿)》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指南(初中分册)(试行稿)》(以下简称“指南”),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行。


一、  编制背景


(一)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

《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明确:“教育装备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出“在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的同时,注重教育装备特色发展”。

《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上海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加科学、更加优质,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中小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指南的编制和实施,是适应课程改革需求,充分满足学生健康和充分发展的基础工程。


(二)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分为文化基础、自由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

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学中需关注2个问题:一是提炼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能力和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从以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更多学生动手参与的新模式,促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育装备需关注3个问题:一是构建新型学习空间,丰富教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学习;二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鼓励学校特色化发展,实现标准化与特色化的有机统一;三是突破原有教学设施设备配置架构,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教学系统和管理方式。


二、目标定位


“指南”与“标准”解析:“标准”为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涉及要求或程序,强调“统一性”、“规定性”功能;而“指南”的具体内容主要在信息、指导或建议等方面,强调“导向”、“指引”作用。“指南”的编制,应以课程标准规定、装备标准体系和规范工作机制为引领,强化“规范”、“专业”和“导向”意识。

“指南”的目标定位:落实本市教育综合改革要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动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规范和引领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的科学配备,保障和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基于学生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设施设备深度融合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编制原则


(一)科学性

依据各类标准,保证科学规范。“指南”以现行学科课程标准、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以及教育部和市教委所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文件为依据,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和学校运行管理的实际需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安全、环保、卫生等要求。

“指南”引用各类国家及行业标准430余项,国家及地方性文件12项之多,分别列入指南的编制说明及附录部分,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


(二)基础性

满足基本必须,适应个性选择。“指南”中装备配置满足学校各类教学活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等基本需求,为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与保障。

“指南”的编制以“用房”为单位,分为“基础用房”和“拓展用房”。基础用房是根据《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暂行)》等规定,列出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必须配备的用房,含小学32类、初中36类基础用房。其中“健康教育专用室、公共安全教育体验教室”是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新增的基础用房。

“指南”中的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分为“基础配备”和“拓展配备”。基础配备是学科教学必须配备的常规仪器,是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应达到的最基本的配备要求。小学涉及10门学科,共列出1014类基础配备仪器设备,100类拓展配备仪器设备;初中涉及13门学科,共列出1445类基础配备,148类拓展配备。


(三)先进性

融入先进技术,丰富教学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产品等新兴技术延伸到课堂教学,MOOCS、翻转课堂、创客教育、STEM教育等也正在被广大教师接受,在教学中逐步推广和应用。

“指南”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装备实践成果,融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丰富和改善学习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在未来课堂中配备了学生用移动终端,并运用多屏互动、云平台、情景体验、远程录播等信息技术,为现在及未来学习者提供高效互动、资源丰富的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环境。在各学科实验室中,配备了实验操作分析系统(拓展配备),通过录制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记录实验数据,教师能够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在线指导和评价。


(四)多样性

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发展需求。“指南”在各类功能室的建设和仪器设备配备上,提供了拓展用房和拓展用仪器设备配备目录,为学校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装备配置方案,以满足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增设创新实验室、未来课堂、数学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艺术教室(初中)、录播教室、游泳馆作为拓展用房。在原有校园网络系统和广播系统的基础上,还增设了校园电视台、校园一卡通系统和校园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要求。要求学校选择配置部分或全部拓展用房。其中创新实验室每个学校至少配一个。


四、编制内容


“指南”列出的“用房”分为“基础用房”和“拓展用房”,涵盖学校教学、办公和生活等各方面。其中小学列出了41类用房(场所)的装备配备指南。初中列出了47类用房(场所)的装备配备指南。

“用房”的内容包括“功能”、“要求”、“设备配置目录”三大部分。


(一)功能

“功能”是对各用房的定位和作用提出要求,通过用房及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指南”注重各用房的常规功能的提升。例如,自然实验室,除开展小学自然课程相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外,增加了“实验探究与设计、制作、展示活动”的功能。普通教室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接入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支持课堂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二)要求

“要求”是对各用房的整体环境建设做出规定,包括“选址”、“面积”、“布局”、“环境”、“基础设施”、“设备配置目录”等内容。

“要求”突出环境氛围,强化育人功能。强调整体环境建设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创设基于学科学习特点、融合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设施设备为一体,满足学生实践、体验、合作、探究等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建筑设计(选址、面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环境布置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和导向性意见,重构学习环境。例如,英语视听说教室要求“创设情景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活动环境,美观、宽松、愉悦的教学语境氛围,满足学生英语视听说训练及综合实践活动需求”。


1.选址


是对用房及其辅助用房的朝向、楼层、位置等提出要求和建议。

有特殊要求的用房,选址中都做了特别说明,例如,自然、生命科学、科学宜朝南或东南,便于植物生长;化学药品室应独立设置并避免阳光直射;音乐教室应与其他教室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远离嘈杂场所。


2.面积


主要依据或参照上海市地方标准《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DG/TJ 08-12提出的相关要求,规定了相关“用房”和“面积”。有的是按相关文件规定,例如健康教育专用室要求“应满足《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条件设施设置及建设要求(试行)》(沪教委体〔2011〕22号)的有关规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规定“应满足《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及《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沪教委德〔2011〕57号)的有关规定”。


3.布局


根据各用房的功能属性对功能区域划分、设施设备布局等提出建议。

(1)功能区域

是以“资源离学生最近”为原则,集多媒体、器材、工具、图书、信息资源、情境布置、学生作品展示于一体,方便师生互动,满足多样化学习方式。

例如,物理实验室,要求在保证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区域的基础上,宜设置互动体验区、信息查询区、加工制作区、作品展示区等。有利于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实验室的功能更加丰富。

(2)布局要求

规定了室内书写板、桌、椅、台、柜等设备的布置要求,符合《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中有关台面尺寸、空间的安全通行距离等规定。

例如:小学普通教室规定:

①书写板下沿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0.80m~0.90m;

②沿墙布置的课桌端部与墙面或壁柱、管道等墙面突出物的净距不宜小于0.15m;

③课桌椅应根据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进行布局,确保不影响室内空间和走道的安全。


4.环境


主要指室内空间的物理环境。包括通风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噪声控制等要求,有的对灯光、吊扇、窗帘等提出要求,列出了部分技术指标。

环境设计遵循科学性和安全性原则,参照了国家或地方的标准,确保身心健康、舒适、学习效率高。

(1)通风和空气调节

一般规定室内优先采用自然通风,采用机械通风时,新风量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有关规定。实验室、仪器室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应符合《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的有关规定。

(2)采光

一般规定室内采光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有关规定。桌面采光系数不小于2.0%。为避免阳光直射,一般用房窗户宜安装窗帘。自然实验室、物理实验室、英语视听说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因做光学实验或避免阳光直射屏幕,窗户宜安装遮光窗帘。

(3)照明

普通教室、专用室的室内照明应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和《上海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室照明设计规范》DB 31/539的有关规定。

(4)噪声控制

室内噪声控制值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劳动技术教室要求有震动或噪声时,应采取减振、减噪措施。


5.基础设施


规定了墙地面、强电、弱电、给排水、安全、环保等设施建设要求。

(1)墙地面

一般要求地面应采用耐磨、防滑、防尘、易清洁材料,应有防潮处理。实验室的地面材料增加“耐酸碱、耐腐蚀,设密闭地漏”要求。音乐、形体、录播、艺术教室的地面要求“宜用木地板,墙面、顶棚应作吸音处理”;计算机、英语视听说教室、网络控制室、安防监控室的地面要求“宜采用防静电架空地板”。

(2)强电

要求演示台、学生实验桌、空调等需要的电源插座及照明电源均应分设不同支路。电源插座数量及位置满足教学设备配置使用需求。实验室、劳动技术教室建议“学生实验用电宜采用可伸缩上方供电方式”。

(3)弱电

要求室内应覆盖无线网络,预留网络、广播、有线电视端口,端口数量和位置按设计要求配置。计算机、英语听说教室、数字化实验室中,若室内使用移动终端,应建设专用无线网络。

(4)给排水

一般实验室应设给排水设施,水槽、水嘴可集中设置,也可以在实验桌旁分别设置。化学实验室要求水槽、水嘴应设置到实验桌。

(5)安全

物理实验室、劳动技术教室、图书馆、体育馆,应设置消防设施和急救箱。自然、化学、生命科学、科学、数字化实验室,增加急救冲洗设施。

(6)环保

化学、生命科学、科学、数字化实验室,应设置抗氧化、防腐蚀、耐酸碱、阻燃的废物回收箱。


(三)设备配置目录

列出了学校各用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所需的设备,包括多媒体设备、书写板、桌凳、橱柜、台、冰箱、空调等设备。

“数量”是按小学每班40人、初中每班45人为标准计算。有些设备的数量为“适量”,学校可根据教学班级数、学生人数等实际情况按需配备。

“功能、规格”是指设备的主要功能和规格要求。主要强调了“功能”要求,如对设备的规格有特别规定,便提出“规格”要求。

“备注”作为补充说明和注意事项,或表示当具备所列条件,才能配备该设备。


(四)教学仪器配备目录

含小学10门学科,初中13门学科,分为“基础配备”和“拓展配备”。

“基础配备”是学科教学必须配备的常规仪器,是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应达到的最基本的配备要求。“拓展配备”是为配合课程的可选择性或适应不同教学方法列出的仪器,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该目录是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标准》(沪教委基〔2012〕64号)的基础上,经试用后修订的。

“数量”是按小学每班40人、初中每班45人为标准计算。

“功能、规格”是对仪器设备的基本教学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的描述。

“执行标准代号”栏目列出了该教学仪器应该执行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学校可以通过该执行标准代号查阅相关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对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仪器,其产品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备注”栏目主要指配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五、实施建议


(一)科学配备,鼓励特色

1.坚持科学配备,满足基本必需

学校要坚持“够用、好用、实用”的原则,按照“指南”的规定,确保“基本用房”的要求,及时更新、补充教学仪器设备及消耗性材料,保障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2.提升装备品质,鼓励特色发展

学校应根据特色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配备相应的“拓展用房”和“拓展用仪器设备”。例如,根据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创新实验室。围绕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充分发挥教育装备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提升建设品质,打造品牌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规范管理,保证质量

1.规范配备机制,确保技术质量

各区、学校在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前要做好项目设计,做好预算管理,从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等多方面提前进行科学论证。

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应严格按照《招投标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实施招标采购。采购的各类教学设施、设备产品的技术、质量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经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合格,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学校。


2.用好评估体系,促进规范管理

以《上海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运行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切入点,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等装备建设、管理相关文件要求。

各区、学校以评估指标为工具,对学校实验室工作开展系统评价,发挥评估指标的目标和导向作用,以评促建,整体提升实验室工作均衡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水平。


(三)强化应用,注重效益

1.强化实验教学,促进深度应用

学校要通过强化实验教学、促进教育装备与课程建设和学校文化深度融合,推动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


2.促进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

学校要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管理制度,推行实验室、专用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安排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科之间共同的仪器设备,应该做到学校内共同使用;创新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充分考虑学生的受益面;体育场馆、游泳馆、图书馆、创新实验室等,可以引入区域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降低运维成本,切实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


(四)培训队伍,促进研究

1.加强队伍培训,提升应用水平

对相关专业教师、实验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装备应用与管理培训,特别是加强教师的装备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2.开展装备研究,提供创新动力

区、学校应围绕教育装备各个层面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推进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提升装备应用效果。如设立装备研究课题,探索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方法与策略,开展装备应用效果的研究,实验教学规范性研究,教学仪器设备改进及自制教具研究等,增强创新能力,全方位推动基础教育装备领域的科学研究。



【小编有话说】


如果您想投稿——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

如果您想获取更多教育技术装备资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崇州市农村中小学功能室和功能室装备情况调研报告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文件
国家教委 教备[1997]6号 《“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学实验室工作的意见 》
最新版《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