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晉士氏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士氏世系》

一、士蔿

〇 魯莊公二十三年  晉獻公六年  公元前671年

1.《傳》:晉桓、莊之族偪,獻公患之。士蔿wěi楊伯峻注:“《通志·氏族略四》云:'士氏,陶唐氏之苗裔,歷虞、夏、商、周,至成王遷之杜,爲伯。宣王殺杜伯,其子隰[xí]叔奔晉,爲士師,故爲士氏。其子孫居隨及范,故又爲隨氏、范氏。隰叔生士蔿,字子輿,故又謂之士輿。’ 《晉語八》云:'昔隰叔子違周難[nàn]於晉國,生子輿,爲理。’理與士皆今之司法官。”“去富子,楊伯峻注:“富子爲桓、莊之族中多智術能爲謀劃者。”則羣公子可謀也已。”公曰:“爾試其事。”士蔿與羣公子謀,譖zèn富子而去之。

〇 魯莊公二十四年  晉獻公七年  公元前670年

1.《傳》:晉士蔿又與羣公子謀,使殺游氏之二子。楊伯峻注:“游氏二子亦桓、莊之族。”士蔿告晉侯曰:“可矣。不過二年,君必無患。”

〇 魯莊公二十五年  晉獻公八年  公元前669年

1.《傳》:晉士蔿使羣公子盡殺游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冬,晉侯圍聚,盡殺羣公子。

〇 魯莊公二十六年  晉獻公九年  公元前668年

1.《傳》:春,晉士蔿爲大司空。楊伯峻注:“士蔿新有功,由大夫升爲卿。”

2.《傳》:夏,士蔿城絳,以深其宮。

3.《傳》: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

〇 魯莊公二十七年  晉獻公十年 公元前667年

1.《傳》:晉侯將伐虢。士蔿曰:“不可。虢公驕,若驟得勝於我,必棄其民。無衆而後伐之,欲禦我,誰與?夫禮樂慈愛,戰所畜也。夫民,讓事樂和,愛親哀喪,而後可用也。虢弗畜也,亟戰,將饑。”

〇 魯閔公元年  晉獻公十六年  公元前661年

1.《傳》:晉侯作二軍,公將jiàng上軍,大tài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爲右,以滅耿、滅霍、滅魏。楊伯峻注:“耿,姬姓侯國,或云嬴姓國。霍,姬姓國。魏亦古國名。”還,爲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爲大夫。士蔿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爲之極,又焉得立?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爲吳大tài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且諺曰:'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天若祚大子,其無晉乎?”

▲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加注圖標(下同)

〇 魯僖公二年  晉獻公十九年  公元前658年

1.《經》:夏,虞師、晉師滅下陽。 

1.《傳》: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shèng與垂棘之璧假道以伐虢。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

〇 魯僖公四年  晉獻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656年

1.《傳》:初,晉獻公以驪姬爲夫人,生奚齊,其娣生卓子。及將立奚齊,姬謂大子曰:“君夢齊姜,必速祭之。”齊姜,申生之母。大子祭于曲沃,歸胙于公。公田,姬置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大子。”大子奔新城。楊伯峻注:“新城即曲沃。”十二月戊申,縊于新城。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〇 魯僖公五年  晉獻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655年

1.《傳》:初,晉侯使士蔿爲二公子築蒲與屈,二公子,重耳、夷吾。不慎,寘zhì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蔿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慼,憂必讎chóu焉。無戎而城,讎必保焉。’寇讎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讎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云:'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méng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及難,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奔翟。

2.《經》:冬,晉人執虞公。

2.《傳》: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〇 魯僖公六年  晉獻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654年

1.《傳》:春,晉侯使賈華伐屈。夷吾之梁。

〇 魯僖公九年  晉獻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651年

1.《經》:九月甲子,晉侯佹guǐ諸卒。

2.《經》:冬,晉里克殺其君之子奚齊。晉里克弒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此句是十年春經文,姑移此以敘事變。

2.《傳》:里克、㔻鄭欲納文公,文公,重耳。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亂。楊伯峻注:“三公子指申生、重耳、夷吾。”冬十月,里克殺奚齊于次。荀息立公子卓。十一月,里克殺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

3.《傳》: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晉惠公,夷吾。

〇 魯僖公十年  晉惠公元年  公元前650年

1.《傳》: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齊隰朋立晉侯。

2.《經》:夏,晉殺其大夫里克。

3.《經》:晉殺其大夫㔻鄭父。此句是十一年春經文,姑移此以敘事變。

3.《傳》:㔻鄭聘於秦,言於秦伯曰:“呂甥、郤稱、冀芮實爲不從,若重問以召之,臣出晉君,君納重耳,蔑不濟矣。”冬,秦伯使泠líng至報問,且召三子。郤芮曰:郤芮,冀芮。“幣重而言甘,誘我也。”遂殺㔻鄭、祁舉及七輿大夫,皆里、㔻之黨也。

〇 魯僖公十五年  晉惠公六年  秦穆公十五年  公元前645年

1.《經》:冬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

2.《傳》:晉侯之入也,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xiè梁城,既而不與。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戰于韓原,秦獲晉侯以歸。於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

〇 魯僖公十七年  晉惠公八年  齊桓公四十三年  公元前643年

1.《經》: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

2.《傳》:夏,晉大子圉爲質於秦,秦歸河東而妻之。妻以懷嬴。

〇 魯僖公二十二年  晉惠公十三年  宋襄公十三年  楚成王三十四年  公元前638年

1.《經》: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

2.《傳》:秋,晉大子圉爲質於秦,逃歸。

〇 魯僖公二十三年  晉惠公十四年  公元前637年

1.《經》:晉侯夷吾卒。此條經文在明年,依顧炎武《補正》移今年。

1.《傳》:秋九月,晉惠公卒。懷公立。懷公,公子圉。

2.《傳》:晉公子重耳奔狄,從者狐偃、趙衰cuī、顛頡xié、魏武子、司空季子。楊伯峻注:“魏武子,魏犨也。司空季子,司空是其官,季子是其字,胥其氏,臣其名,食邑於臼,故亦謂之胥臣,亦謂之臼季。”過衞,衞文公不禮焉。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及曹,曹共gōng公觀聞其駢脅,觀其裸。及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及楚,楚子饗之,送諸秦。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

二、士會

〇 魯僖公二十四年  周襄王十七年  晉文公元年  鄭文公三十七年  公元前636年

1.《傳》: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之。秦穆公納重耳。二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宮。戊申,使殺懷公于高梁。

2.《傳》:呂、郤畏偪,將焚公宮而弒晉侯。晉侯,晉文公重耳。三月,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3.《經》:冬,天王出居于鄭。

3.《傳》:鄭伐滑。王使伯服、游孫伯如鄭請滑。鄭伯不聽王命,而執二子。王怒,以狄伐鄭。使頽叔、桃子出狄師。夏,狄伐鄭,取櫟。王德狄人,以其女爲后。

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后,楊伯峻注:“甘昭公即惠王子、襄王弟王子帶,封於甘,昭其謚。”惠后將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齊,王復之,又通於隗氏。楊伯峻注:“隗氏即王所立狄后。”王替隗氏。頽叔、桃子遂奉大叔以狄師攻王。王出適鄭,處于氾fán。大叔以隗氏居于溫。王使簡師父告于晉,使左鄢父告于秦。

〇 魯僖公二十五年  晉文公二年  公元前635年

1.《傳》:春,秦伯師於河上,將納王。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晉侯辭秦師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陽樊,右師圍溫,左師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溫,殺之于隰城。戊午,晉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yòu。請隧,弗許。與之陽樊、溫、原、欑cuán茅之田。晉於是始啟南陽。

2.《傳》:秋,秦、晉伐鄀ruò

〇 魯僖公二十六年  晉文公三年  公元前634年

1.《經》:冬,楚人伐宋,圍緡mín

1.《傳》:宋以其善於晉侯也,叛楚即晉。冬,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帥師伐宋,圍緡。

2.《傳》:冬,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〇 魯僖公二十七年  晉文公四年  公元前633年  郤縠將中軍

1.《經》: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于宋。

1.《傳》: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先軫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於衞,若伐曹、衞,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於是乎蒐sōu于被廬,作三軍。謀元帥,趙衰曰:“郤縠可。”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楊伯峻注:“毛,偃之兄。”命趙衰爲卿,讓於欒枝、先軫。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犫爲右。

〇 魯僖公二十八年  周襄王二十一年  晉文公五年  楚成王四十年  公元前632年  晉郤縠將中軍先軫繼之

1.《經》: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衞。

1.《傳》:春,晉侯將伐曹,假道于衞。衞人弗許。還,自南河濟,侵曹,伐衞。

2.《傳》:二月,晉郤縠卒。原軫將中軍。楊伯峻注:“原軫即先軫,原爲其食邑。”胥臣佐下軍。

3.《傳》:晉侯、齊侯盟于斂盂。衞侯請盟,晉人弗許。衞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yuè于晉。衞侯出居于襄牛。

4.《傳》:公子買戍衞,楚人救衛,不克。公懼於晉,魯始懼晉。殺子叢以說焉。子叢,公子買。謂楚人曰:“不卒戍也。”

5.《傳》:晉侯圍曹,門焉,多死。三月丙午,入曹。

6.《傳》:魏犫傷於胸。立舟之僑以爲戎右。

7.《傳》: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衞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衞,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衞之田以畀宋人。

8.《傳》: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穀,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子玉使伯棼fén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jiàn執讒慝之口。”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guàng、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9.《傳》: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復衞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子犯曰:子犯,狐偃。“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軫曰:“不許楚言,是棄宋也。不如私許復曹、衞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說,乃拘宛春於衞,且私許復曹、衞。曹、衞告絕於楚。

10.《傳》: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退三舍shè。楚衆欲止,子玉不可。

11.《經》: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楚殺其大夫得臣。得臣,令尹子玉。

11.《傳》: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yìn次于城濮。晉車七百乘。己巳,晉師陳zhèn于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子上將右。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狐毛設二旆pèi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僞遁,楚師馳之。原軫、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

12.《傳》:晉師三日館、穀。及癸酉而還。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宮于踐土。

13.《傳》:鄉xiàng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爲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晉。晉欒枝入盟鄭伯。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

14.《傳》:丁未,獻楚俘于王:駟介百乘,徒兵千。鄭伯傅王。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jùchàng一卣,虎賁三百人,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覲。

15.《經》: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衞子、莒子,盟于踐土。陳侯如會。魯始盟晉。

15.《傳》:衞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使元咺xuān奉叔武以受盟。

16.《傳》: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要yāo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

17.《經》:六月,衞侯鄭自楚復歸于衞。衞元咺出奔晉。

17.《傳》:六月,晉人復衞侯。甯武子與衞人盟于宛濮。衞侯先期入。叔孫將沭,叔孫,叔武。聞君至,喜,捉髪走出,前驅射而殺之。元咺出奔晉。

18.《傳》:晉師還。壬午,濟河。舟之僑先歸,士會攝右。楊伯峻注:“文十三年孔疏及《趙世家》索隱俱引《世本》,謂'蔿生成伯缺,缺生武子會’,則士會,士蔿之孫,成伯之子,士季武子也。食采於隨、范,故文十三年曰隨會,昭二十年曰范會。季其字,武子其謚。”

19.《經》: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溫。天王狩于河陽。晉人執衞侯,歸之于京師。衞元咺自晉復歸于衞。

19.《傳》:冬,會于溫,討不服也。杜預注:“討衞、許。”

19.《傳》:衞侯與元咺訟,衞侯不勝。執衞侯,歸之于京師。元咺歸于衞,立公子瑕。

20.《經》:諸侯遂圍許。曹伯襄復歸于曹,遂會諸侯圍許。

21.《傳》:晉侯作三行háng以禦狄。楊伯峻注:“行爲步卒。”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

〇 魯僖公二十九年  晉文公六年  公元前631年  晉先軫將中軍

1.《經》:夏六月,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1.《傳》:夏,公會王子虎、晉狐偃、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盟于翟泉,尋踐土之盟,且謀伐鄭也。

〇 魯僖公三十年  晉文公七年  公元前630年  晉先軫將中軍

1.《經》:秋,衞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衞侯鄭歸于衞。

1.《傳》:晉侯使醫衍酖zhèn衞侯。甯俞貨醫,使薄其鴆,不死。公爲之請,納玉於王與晉侯,皆十瑴jué,王許之。秋,乃釋衞侯。衞侯使賂周歂、冶廑jǐn曰:“苟能納我,吾使爾爲卿。”周、冶殺元咺及子適、子儀。楊伯峻注:“子適即公子瑕。子儀,瑕母弟。”

2.《經》:秋,晉人、秦人圍鄭。

2.《傳》: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秦伯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初,鄭公子蘭出奔晉,從於晉侯伐鄭,鄭石甲父、侯宣多逆以爲大子,以求成于晉,晉人許之。

3.《經》:冬,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楊伯峻注:“據《春秋》所記,魯卿如京師者七次,如晉者二十八次,皆始於此。”

3.《傳》:冬,東門襄仲將聘于周,遂初聘于晉。

〇 魯僖公三十一年  晉文公八年  公元前629年  晉先軫將中軍

1.《經》:春,取濟西田。

1.《傳》:取濟西田,分曹地也。

2.《經》:春,公子遂如晉。

2.《傳》:襄仲如晉,拜曹田也。

3.《傳》:秋,晉蒐于清原,作五軍以禦狄。杜預注:“二十八年晉作三行,今罷之,更爲上下新軍也。”趙衰爲卿。《國語·晉語四》:“以趙衰之故,蒐於清原,作五軍。使趙衰將新上軍,箕鄭佐之。胥嬰將新下軍,先都佐之。”

4.《經》:冬,狄圍衞。十有二月,衞遷于帝丘。

〇 魯僖公三十二年  晉文公九年  公元前628年  晉先軫將中軍

1.《經》:冬十有二月己卯,晉侯重耳卒。

2.《傳》:冬,晉文公卒。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秦師遂東。

〇 魯僖公三十三年  晉襄公元年  公元前627年  晉先軫將中軍先且[jū]居繼之

1.《經》: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殽。

1.《傳》: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shèng韋先,牛十二犒師,且使遽告于鄭。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杞子奔齊,逢孫、揚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滅滑而還。

晉原軫曰:“必伐秦師。”遂發命,遽興姜戎。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

文嬴請三帥。文嬴,晉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jiàn而免諸國。墮huī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2.《經》:夏四月辛巳,葬晉文公。

3.《經》:秋,晉人敗狄于箕。

3.《傳》:狄伐晉,及箕。八月戊子,晉侯敗狄于箕。郤缺獲白狄子。先軫曰:“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免胄入狄師,死焉。

4.《經》:冬十月,公如齊。

4.《傳》:冬,公如齊朝,且弔有齊師也。

5.《經》:冬,晉人、陳人、鄭人伐許。

5.《傳》:晉、陳、鄭伐許,討其貳於楚也。

6.《傳》:冬,楚令尹子上侵陳、蔡。陳、蔡成,遂伐鄭。晉陽處父侵蔡,楚子上救之,與晉師夾泜zhì而軍。陽子患之,使謂子上曰:“子若欲戰,則吾退舍,子濟而陳,遲速唯命,不然,紓我。老師費財,亦無益也。”乃駕以待。子上欲涉,大孫伯曰:“不可。晉人無信,半涉而薄我,悔敗何及?不如紓之。”乃退舍。陽子宣言曰:“楚師遁矣。”遂歸。楚師亦歸。大子商臣譖子上。王殺子上。

〇 魯文公元年  晉襄公二年  公元前626年  晉先且居將中軍

1.《經》:夏,晉侯伐衞。

1.《傳》:晉文公之季年,諸侯朝晉,衞成公不朝,使孔達侵鄭。晉襄公既祥,使告於諸侯而伐衞,及南陽。晉侯朝王於溫。先且居、胥臣伐衞。五月辛酉朔,晉師圍戚。六月戊戌,取之。秋,晉侯疆戚田。

2.《經》:秋,公孫敖會晉侯於戚。

2.《傳》:秋,晉侯疆戚田,故公孫敖會之。

〇 魯文公二年  晉襄公三年  公元前625年  晉先且居將中軍

1.《經》:春王二月甲子,晉侯及秦師戰于彭衙,秦師敗績。

1.《傳》:春,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殽之役。二月,晉侯禦之,先且居將中軍,趙衰佐之。甲子,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績。

2.《經》: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

2.《傳》:晉人以公不朝來討,公如晉。夏四月己巳,晉人使陽處父盟公以恥之。

3.《經》:夏六月,公孫敖會宋公、陳侯、鄭伯、晉士縠盟于垂隴。

3.《傳》:六月,穆伯會諸侯及晉司空士縠盟於垂隴,晉討衞故也。

4.《經》:冬,晉人、宋人、陳人、鄭人伐秦。

4.《傳》:冬,晉先且居、宋公子成、陳轅選、鄭公子歸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還。

〇 魯文公三年  晉襄公四年  公元前624年  晉先且居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衞人、鄭人伐沈。

1.《傳》:伐沈,以其服於楚也。沈潰。

2.《經》:夏五月,秦人伐晉。

2.《傳》: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尸而還。

3.《經》:秋,楚人圍江。冬,晉陽處父帥師伐楚以救江。

3.《傳》:楚師圍江,晉先僕伐楚以救江。冬,晉以江故告於周,王叔桓公、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

4.《經》:冬,公如晉。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晉侯盟。

4.《傳》:晉人懼其無禮於公也,請改盟。公如晉,及晉侯盟。

〇 魯文公四年  晉襄公五年  公元前623年  晉先且居將中軍

1.《經》:春,公至自晉。

2.《經》:秋,楚人滅江。

3.《經》:秋,晉侯伐秦。

〇 魯文公五年  晉襄公六年  公元前622年  晉先且居將中軍

1.《經》:夏,公孫敖如晉。

2.《傳》:晉趙成子、欒貞子、霍伯、臼季皆卒。楊伯峻注:“趙成子,趙衰,中軍佐。欒貞子,欒枝,下軍帥。霍伯,先且居,先軫之子,僖三十三年代其父將中軍,霍蓋其采邑。臼季即胥臣,下軍佐。”

〇 魯文公六年  晉襄公七年  公元前621年  晉趙盾將中軍

1.《傳》:春,晉蒐于夷,舍二軍。楊伯峻注:“僖三十一年,晉蒐于清原,作五軍以禦狄。五軍各有帥及佐,共十卿,先軫、郤溱、先且居、狐偃、欒枝、胥臣、趙衰、箕鄭、胥嬰、先都是也。三十三年箕之役,先軫死。去年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死。據文八年《傳》'晉侯將登箕鄭、先都’之文,則郤溱、狐偃、胥嬰亦先死矣,十卿惟有箕鄭、先都二人在。此或蒐于夷以謀軍帥之故歟?舍二軍,則廢新上軍、新下軍,恢復晉文公四年三軍之舊制。”使狐射姑將中軍,趙盾佐之。陽處父至自溫,改蒐于董,易中軍。陽子,成季之屬也,成季,趙衰。故黨於趙氏,是以上之。宣子於是乎始爲國政。楊伯峻注:“處父時爲太傅,故能以國老之身分爲此。”宣子,趙盾。

2.《經》:秋,季孫行父如晉。

2.《傳》:秋,季文子將聘於晉,使求遭喪之禮以行。

3.《經》:秋八月乙亥,晉侯驩huān卒。

3.《傳》:晉襄公卒。靈公少,晉人以難nàn故,欲立長君。趙孟曰:“立公子雍。”趙孟,趙盾,中軍將。賈季曰:“不如立公子樂yuè賈季,狐射姑。辰嬴嬖於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趙孟曰:“辰嬴賤,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使先蔑、士會如秦逆公子雍。賈季亦使召公子樂于陳,趙孟使殺諸郫

4.《經》:冬十月,公子遂如晉。

5.《經》:冬,晉殺其大夫陽處父。晉狐射姑出奔狄。

5.《傳》:賈季怨陽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無援於晉也,九月,賈季使續鞫[jū]居殺陽處父。十一月丙寅,晉殺續簡伯。續簡伯,續鞫居。賈季奔狄。宣子使臾駢送其帑

〇 魯文公七年  晉靈公元年  公元前620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夏四月戊子,晉人及秦人戰于令狐。先蔑奔秦。

1.《傳》: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晉,曰:“文公之入也無衞,故有呂、郤之難。”乃多與之徒衞。

穆贏日抱大子以啼于朝,出朝,則抱以適趙氏,頓首於宣子。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靈公,以禦秦師。箕鄭居守。趙盾將中軍,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軍,楊伯峻注:“上軍將爲箕鄭,已居守,故佐獨行。”先蔑將下軍,楊伯峻注:“先蔑此時已先還晉,故將下軍。其將下軍者,迫不得已耳,故令狐之役之明日即奔秦。雖將下軍,或未嘗與秦戰。”先都佐之。戊子,敗秦師于令líng狐,至于刳首。己丑,先蔑奔秦,士會從之。

2.《傳》:士會在秦三年,不見士伯。士伯,先蔑。其人曰:“能亡人於國,不能見於此,焉用之?”士季曰:士季,士會。“吾與之同罪,非義之也,將何見焉?”及歸,遂不見。

3.《經》:秋八月,公會晉侯、晉大夫盟于扈。

3.《傳》:秋八月,齊侯、宋公、衞侯、陳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盟于扈,晉侯立故也。公後至。

〇 魯文公八年  晉靈公二年  公元前619年  晉趙盾將中軍

1.《傳》:夏,秦人伐晉,取武城。

2.《經》: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

2.《傳》:晉人以扈之盟來討。冬,襄仲會晉趙孟盟于衡雍。

〇 魯文公九年  晉靈公三年  公元前618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春二月,晉人殺其大夫先都。三月,晉人殺其大夫士縠及箕鄭父。

1.《傳》:夷之蒐,夷之蒐在六年。晉侯將登箕鄭父、先都,而使士縠、梁益耳將中軍。楊伯峻注:“士縠本爲司空。”先克曰:“狐、趙之勳,不可廢也。”先克,先且居之子,先軫之孫。狐,狐偃。趙,趙衰。從之。楊伯峻注:“故夷蒐使狐射姑將中軍,趙盾佐之。”先克奪蒯得田於堇jǐn陰。故箕鄭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亂,春王正月己酉,使賊殺先克。乙丑,晉人殺先都、梁益耳。三月甲戌,晉人殺箕鄭父、士縠、蒯得。楊伯峻注:“晉殺大夫五人,《經》只書三人。梁益耳、蒯得不書者,非卿也。七年令狐之役,三軍將佐無士縠,但晉於將佐之外,別有散位從卿。士縠官至司空,宜在卿位。”

2.《經》:春三月,楚人伐鄭。公子遂會晉人、宋人、衞人、許人救鄭。

〇 魯文公十年  晉靈公四年  公元前617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夏,秦伐晉。

1.《傳》:春,晉人伐秦,取少梁。夏,秦伯伐晉,取北徵。

〇 魯文公十一年  晉靈公五年  公元前616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夏,叔彭生會晉郤缺于承匡。
2.《傳》:夏,叔仲惠伯會晉郤缺于承匡,謀諸侯之從於楚者。

〇 魯文公十二年  晉靈公六年  公元615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冬十有yòu二月戊午,晉人、秦人戰于河曲。

1.《傳》:秦爲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晉,取羈馬。晉人禦之。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郤缺將上軍,郤缺,郤芮之子。臾駢佐之。欒盾將下軍,胥甲佐之。胥甲,胥臣之子。范無恤御戎,以從秦師于河曲。

臾駢曰:“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從之。秦人欲戰。秦伯謂士會曰:“若何而戰?”對曰:“趙氏新出其屬曰臾駢,必實爲此謀,將以老我師也。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若使輕者肆焉,其可。”秦伯以璧祈戰于河。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謀,將獨出。”乃以其屬出。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君之士皆未憖也,明日請相見也。”臾駢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將遁矣。薄諸河,必敗之。”胥甲、趙穿當軍門呼曰:“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於險,無勇也。”乃止。秦師夜遁。

〇 魯文公十三年  晉靈公七年  公元前614年  晉趙盾將中軍

1.《傳》: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2.《傳》:晉人患秦之用士會也,夏,六卿相見於諸浮。趙宣子曰:“隨會在秦,賈季在狄,難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曰:中行桓子,荀林父。“請復賈季,能外事,且由舊勳。”郤成子曰:卻成子,郤缺。“賈季亂,且罪大,不如隨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其知zhì足使也。且無罪。”乃使魏壽餘僞以魏叛者,以誘士會。執其帑於晉,使夜逸。請自歸于秦,秦伯許之。履士會之足於朝。秦伯師于河西,魏人在東。壽餘曰:“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使士會。士會辭,曰:“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爲戮,無益於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乃行。繞朝贈之以策,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既濟,魏人譟zào而還。秦人歸其帑。

3.《經》:冬公如晉。衞侯會公于沓。十有二月己丑,會及晉侯盟。公還自晉,鄭伯會公于棐fěi

3.《傳》:冬,公如晉朝,且尋盟。衞侯會公于沓,請平于晉。公還,鄭伯會公于棐,亦請平于晉。公皆成之。

〇 魯文公十四年  晉靈公八年  公元前613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公至自晉。

2.《傳》:春,頃王崩。子匡王立。周公閱與王孫蘇爭政。周公將與王孫蘇訟于晉,王叛王孫蘇,而使尹氏與聃dān啟訟周公于晉。趙宣子平王室而復之。

3.《經》:夏五月乙亥,齊侯潘卒。九月,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冬,單shàn伯如齊。齊人執單伯。齊人執子叔姬。

3.《傳》:子叔姬妃pèi齊昭公,生舍。叔姬無寵,舍無威。公子商人驟施於國,商人,齊桓公之子。而多聚士。夏五月,昭公卒,舍即位。秋七月乙卯夜,齊商人殺舍。襄仲使告于王,請以王寵求昭姬于齊。冬,單伯如齊請子叔姬,齊人執之。又執子叔姬。

4.《經》:夏六月,公會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癸酉,同盟于新城。秋,晉人納捷菑于邾,弗克納。

4.《傳》:同盟于新城,從於楚者服,且謀邾也。秋,晉趙盾以諸侯之師八百乘納捷菑于邾。邾人辭曰:“齊出玃且juéjū長。”宣子曰:“辭順,而弗從,不祥。”乃還。

〇 魯文公十五年  晉靈公九年  公元前612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春,季孫行父如晉。夏,曹伯來朝。六月,單伯至自齊。晉郤缺帥師伐蔡。戊申,入蔡。秋,齊人侵我西鄙。季孫行父如晉。冬十有一月,諸侯盟于扈。十有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齊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

1. 《傳》:春,季文子如晉,爲單伯與子叔姬故也。齊人許單伯請而赦之,使來致命。新城之盟,蔡人不與。晉郤缺以上軍、下軍伐蔡。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還。秋,齊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于晉。冬十一月,晉侯、宋公、衞侯、蔡侯、陳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扈,尋新城之盟,且謀伐齊也。齊人賂晉侯,故不克而還。齊人來歸子叔姬,王故也。齊侯侵我西鄙,謂諸侯不能也。遂伐曹,入其郛,討其來朝也。

〇  魯文公十六年  晉靈公十年  公元前611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冬十有一月,宋人弒其君杵臼。宋公子鮑弒昭公。

〇 魯文公十七年  晉靈公十一年  公元前610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春,晉人、衞人、陳人、鄭人伐宋。

1.《傳》:晉荀林父、衞孔達、陳公孫寧、鄭石楚伐宋,曰:“何故弒君?”猶立文公而還。文公,公子鮑。

2.《經》:夏四月,齊侯伐我西鄙。六月癸未,公及齊侯盟于穀。

2.《傳》:齊侯伐我北鄙,襄仲請盟。六月,盟于穀。

3.《經》:夏六月,諸侯會于扈。

3.《傳》:晉侯蒐于黃父,遂復合諸侯于扈,平宋也。公不與會,齊難故也。於是晉侯不見鄭伯,以爲貳於楚也。冬十月,鄭大子夷、石楚爲質于晉。

〇 魯宣公元年  晉靈公十三年  公元前608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春三月,晉放其大夫胥甲父于衞。下軍佐胥甲。

1.《傳》:晉人討不用命者,放胥甲于衞,而立胥克。杜預注:“克,甲之子。”

2.《經》:秋,楚子、鄭人侵陳,遂侵宋。晉趙盾率師救陳。宋公、陳侯、衞侯、曹伯會晉師于棐林,伐鄭。

2.《傳》:宋人之弑昭公也,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伐宋,宋及晉平。又會諸侯于扈,將爲魯討齊,皆取賂而還。鄭穆公曰:“晉不足與也。”遂受盟于楚。陳共gǒng公之卒,楚人不禮焉。陳靈公受盟于晉。秋,楚子侵陳,遂侵宋。晉趙盾帥師救陳、宋。會于棐林,以伐鄭也。楚蔿賈救鄭,遇于北林,囚晉解揚,晉人乃還。

3.《經》:冬,晉趙穿帥師侵崇。崇國,其地未詳。毛奇齡《春秋簡書刊誤》云:“崇,秦之與國。”

3.《傳》:晉欲求成於秦。趙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吾以求成焉。”冬,趙穿侵崇。秦弗與成。

4.《經》:冬,晉人、宋人伐鄭。

〇 魯宣公二年  晉靈公十四年  公元前607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春,宋華元帥師及鄭公子歸生帥師,戰于大棘。宋師敗績,獲宋華元。秦師伐晉。夏,晉人、宋人、衞人、陳人侵鄭。

1.《傳》:秦師伐晉,遂圍焦。夏,晉趙盾救焦,遂自陰地,及諸侯之師侵鄭。

2.《經》: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臯gāo

2.《傳》: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diāo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ér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běn,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士季,士會。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liù,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羣臣賴之。又曰:“衮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衮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秋九月,晉侯飲yìn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sǒu夫獒焉,明搏而殺之。鬬且出。提彌明死之。乙丑,趙穿殺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弑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使趙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黑臀,晉成公。

3.《傳》:初,驪姬之亂,詛無畜羣公子。楊伯峻注:“獻公、驪姬不僅當時不畜羣公子,且禁後世畜之。孔疏引服虔云'麗姬與獻公及諸大夫詛無畜羣公子,欲令其二子專國’,是也。文公之子雍在秦,樂在陳,黑臀在周,襄公之曾孫周在周,文、襄之公子俱在他國,則是自獻公、驪姬以迄惠、懷、文、襄、靈,晉國踵行此令,而未改復。”自是晉無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適而爲之田,以爲公族。又宦其餘子,亦爲餘子。杜預注:“餘子,嫡子之母弟也。”其庶子爲公行háng杜預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

〇 魯宣公三年  晉成公元年  公元前606年  晉趙盾將中軍

1.《傳》:春,晉侯伐鄭,及郔yán。鄭及晉平,士會入盟。

2.《傳》:夏,楚人伐鄭,鄭即晉故也。

〇 魯宣公五年  晉成公三年  公元前604年  晉趙盾將中軍

1. 《傳》:冬,楚子伐鄭。陳及楚平。晉荀林父救鄭,伐陳。

〇 魯宣公六年  晉成公四年  公元前603年  晉趙盾將中軍

1.《經》:春,晉趙盾、衞孫免侵陳。
1.《傳》:晉、衞侵陳,陳即楚故也。
2.《傳》:秋,赤狄伐晉,圍懷及邢丘。
3.《傳》:冬,楚人伐鄭,取成而還。

〇 魯宣公七年  晉成公五年  公元前602年  晉趙盾將中軍

1.《傳》:夏,赤狄侵晉,取向陰之禾。

2.《經》:冬,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于黑壤。

2.《傳》:鄭及晉平。冬,盟于黑壤。王叔桓公臨之,以謀不睦。晉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晉人止公于會。盟于黃父,公不與盟。以賂免。

〇 魯宣公八年  晉成公六年  公元前601年  晉郤缺將中軍

1.《經》:夏六月,晉師、白狄伐秦。

1.《傳》:春,白狄及晉平。夏,會晉伐秦。

2.《傳》:晉胥克有蠱疾,郤缺爲政,秋,廢胥克,使趙朔佐下軍。杜預注:“朔,盾之子,代胥克。”

3.《經》:冬,楚師伐陳。

3.《傳》:陳及晉平。楚師伐陳,取成而還。

〇 魯宣公九年  晉成公七年  公元前600年  晉卻缺將中軍

1.《經》:秋九月,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會于扈。晉荀林父帥師伐陳。辛酉,晉侯黑臀卒于扈。景公立。

1.《傳》:會于扈,討不睦也。陳侯不會。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伐陳。晉侯卒于扈,乃還。

2.《經》:冬,楚子伐鄭。晉郤缺帥師救鄭。

2.《傳》:楚子伐鄭。晉郤缺救鄭。鄭伯敗楚師于柳棼。

〇 魯宣公十年  晉景公元年  楚莊王十五年  公元前599年  晉郤缺將中軍

1.《經》:夏六月,晉人、宋人、衞人、曹人伐鄭。

1.《傳》:鄭及楚平,諸侯之師伐鄭,取成而還。

2.《經》:冬,楚子伐鄭。

2.《傳》: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于潁北。諸侯之師戍鄭。

〇 魯宣公十一年  晉景公二年  公元前598年  晉郤缺將中軍

1.《經》:秋,晉侯會狄于欑cuán函。

1.《傳》:晉郤成子求成于衆狄。郤成子,郤缺。衆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晉。秋,會于欑函,衆狄服也。

〇 魯宣公十二年  晉景公三年  公元前597年  晉荀林父將中軍

1.《經》:春,楚子圍鄭。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春秋》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趙氏世系》

1.《傳》:春,楚子圍鄭,克之,許之平。夏六月,晉師救鄭。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楊伯峻注:“齊召南《考證》云:'先縠當是軫之孫或曾孫。’先縠清丘之盟又稱原縠者,以先軫等食采於原也。其本人則食采於彘,故又謂之彘子。”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郤克,郤缺之子郤獻子。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趙括、趙嬰齊爲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爲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爲下軍大夫。韓厥爲司馬。

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桓子,荀林父。曰:“無及於鄭而勦jiǎo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後。”隨武子曰:隨武子,士會。“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爲是征。楚軍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歲入陳,今兹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荆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shèng輯睦,事不奸gān矣。蔿敖爲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子姑整軍而經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兼弱也。《汋zhuó》曰:'於鑠王師!遵養時晦。’耆zhǐ昧也。《武》曰:“無競惟烈。”撫弱耆昧,以務烈所,可也。彘子曰:彘子,先縠。“不可。成師以出,聞敵強而退,非夫也。命爲軍帥,而卒以非夫,唯羣子能,我弗爲也。”以中軍佐濟。

zhì莊子曰:知莊子,荀首。“此師殆哉!”韓獻子謂桓子曰:韓獻子,韓厥。“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不如進也。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師遂濟。

晉師在敖、鄗qiāo之間。鄭皇戌使如晉師,曰:“鄭之從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貳心。楚師驟勝而驕,其師老矣,而不設備。子擊之,鄭師爲承,楚師必敗。”彘子曰:“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欒武子曰:欒武子,欒書。“楚、鄭親矣。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鄭不可從。”趙括、趙同曰:“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克敵得屬,又何俟?必從彘子!”知季曰:“原、屏,咎之徒也。”知季,知莊子荀首。原,趙同。屏,趙括。趙莊子曰:“欒伯善哉!”趙莊子,趙朔。

楚少宰如晉師,曰:“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háng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于晉?二三子無淹久!”隨季對曰:隨季,士會。“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羣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彘子以爲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羣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辟敵。’羣臣無所逃命。”

楚子又使求成于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楚許伯禦樂伯,攝叔爲右,以致晉師。晉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麋興於前,射麋麗龜。晉鮑癸當其後,使攝叔奉麋獻焉。鮑癸止之。既免。

晉魏錡求公族未得,楊伯峻注:“魏錡,杜注以爲魏犨之子,孔疏引《世本》以爲魏犨之孫。”而怒,欲敗晉師。請致師,弗許。請使,許之。遂往,請戰而還。楚潘黨逐之。及熒xíng澤,見六麋,射一麋以顧獻。叔黨命去之。叔黨,潘黨。趙旃zhān求卿未得,且怒於失楚之致師者。請挑戰,弗許。請召盟,許之。與魏錡皆命而往。

郤獻子曰:郤獻子,郤克。“二憾往矣,弗備,必敗。”彘子曰:“鄭人勸戰,弗敢從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師無成命,多備何爲?”士季曰:士季,士會。“備之善。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喪師無日矣,不如備之。楚之無惡,除備而盟,何損於好?若以惡來,有備不敗。且雖諸侯相見,軍衞不徹,警也。彘子不可。士季使鞏朔、韓穿帥七覆于敖前,故上軍不敗。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敗而先濟。

趙旃夜至於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楚子爲乘廣shèngguàng三十乘,分爲左右。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tún車逆之。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陳zhèn,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桓子不知所爲,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晉師右移,上軍未動。楊伯峻注:“設七覆于敖前,故不動。”駒伯曰:楊伯峻注:“杜注以駒伯即郤克,恐不然。此駒伯當是郤錡,父子同在軍。”“待諸乎?”隨季曰:“楚師方壯,若萃於我,吾師必盡,不如收而去之。分謗生民,不亦可乎?”殿其卒而退,不敗。

及昏,楚師軍于邲。晉之餘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
丙辰,楚重zhòng至於邲,遂次于衡雍,祀于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秋,晉師歸。桓子請死,晉侯欲許之。士貞子諫曰:楊伯峻注:“杜注曰:'貞子,士渥濁。’《晉世家》叙此事,以士貞子爲隨會。《說苑·尊賢篇》亦記此事用《左傳》,士貞子作士貞伯,惟誤晉景公爲昭公。”“不可。城濮之役,晉師三日穀,文公猶有憂色。左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公曰:'得臣猶在,憂未歇也。困獸猶鬬,況國相乎?’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楚是以再世不競。今天或者大警晉也,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久不競乎?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衞也,若之何殺之?夫其敗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損於明?”晉侯使復其位。

2.《經》:冬,晉人、宋人、衞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2.《傳》:晉原縠、宋華椒、衞孔達、曹人同盟于清丘,曰:“恤病,討貳。”

3.《經》:冬,宋師伐陳。衞人救陳。

3.《傳》:宋爲盟故,伐陳。衞人救之,孔達曰:“先君有約言焉。若大國討,我則死之。”

〇 魯宣公十三年  晉景公四年  公元前596年  晉荀林父將中軍

1.《經》:冬,晉殺其大夫先縠。

1.《傳》:秋,赤狄伐晉,及清。先縠召之也。冬,晉人討邲之敗與清之師,歸罪於先縠而殺之,盡滅其族。

〇 魯宣公十四年  晉景公五年  公元前595年  晉荀林父將中軍

1.《經》:春,衞殺其大夫孔達。

1.《傳》:晉以衞之救陳也,討焉。使人弗去,曰:“罪無所歸,將加而師。”孔達曰:“苟利社稷,請以我說。”春,孔達縊而死,衞人以說于晉而免。

2.《經》:夏,晉侯伐鄭。

2.《經》:夏,晉侯伐鄭,爲邲故也。告於諸侯,蒐焉而還。中行桓子之謀也,曰:“示之以整,使謀而來。”鄭人懼。鄭伯如楚,謀晉故也。

〇 魯宣公十五年  晉景公六年  公元前594年  晉荀林父將中軍

1.《經》:夏六月癸卯,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

1.《傳》:六月癸卯,晉荀林父敗赤狄于曲梁。辛亥,滅潞。

2.《傳》: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于輔氏。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雒,魏顆敗秦師于輔氏。晉侯使趙同獻狄俘于周,不敬。

〇 魯宣公十六年  周定王十四年  晉景公七年  公元前593年  晉士會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

1.《傳》:春,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三月,獻狄俘。晉侯請于王,戊申,以黻冕命士會將中軍,且爲太傅。楊伯峻注:“太傅蓋晉主禮刑之近官。”於是晉國之盜逃奔于秦。羊舌職曰:“吾聞之,'禹稱善人,不善人遠’,此之謂也夫。《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是無善人之謂也。”

王孫蘇與召shào氏、毛氏爭政,此句見上年《傳》,移此以敘事。王室復亂。王孫蘇奔晉,晉人復之。冬,晉侯使士會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殽yáozhēng。武季私問其故。武季,士會。王聞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聞乎?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公當享,卿當宴。王室之禮也。”武子歸而講求典禮,以修晉國之法。楊伯峻注:“《周語中》亦載此事,其文較繁。”

〇 魯宣公十七年  晉景公八年  公元前592年  晉士會將中軍郤克代之

1.《傳》:春,晉侯使郤克徵會于齊。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郤子登,婦人笑於房。獻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報,無能涉河!”郤子至,請伐齊。晉侯弗許。請以其私屬,又弗許。

范武子將老,范武子,士會。召文子曰:文子,士會子士燮。“燮乎!吾聞之,喜怒以類者鮮,易者實多。《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chuán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之喜怒,以已亂也。弗已者,必益之。郤子其或者欲已亂於齊乎?不然,余懼其益之也。余將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zhǐ乎?爾從二三子唯敬。”乃請老,郤獻子爲政。郤獻子,郤克。

2.《經》:夏六月己未,公會晉侯、衞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斷道。

2.《傳》:齊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會。及斂盂,高固逃歸。夏,會于斷道,討貳也。盟于卷quán楚,辭齊人。晉人執晏弱于野王,執蔡朝于原,執南郭偃于溫。秋八月,晉師還。

三、士燮

〇 魯宣公十八年  晉景公九年  公元前591年  晉郤克將中軍

1.《經》:春,晉侯、衞世子臧伐齊。

1.《傳》:晉侯、衞大子臧伐齊,至于陽穀。齊侯會晉侯盟于繒,以公子彊爲質于晉。晉師還。

2.《經》:秋,公孫歸父如晉。冬十月壬戌,公薨于路寢。歸父還自晉,至笙,遂奔齊。

2.《傳》:公孫歸父以襄仲之立公也,有寵,楊伯峻注:“襄仲殺惡及視而立宣公。歸父爲襄仲之子,故有寵。”欲去三桓,以張公室。與公謀,而聘于晉,欲以晉人去之。冬,公薨。季文子言於朝曰:“使我殺適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遂逐東門氏。子家還,子家,歸父之字。及笙,遂奔齊。

〇 魯成公元年  晉景公十年  公元前590年  晉郤克將中軍

1.《傳》:春,晉侯使瑕嘉平戎於王。單襄公如晉拜成。劉康公徼jiào戎,遂伐茅戎。三月癸未,敗績於徐吾氏。

〇 魯成公二年  晉景公十一年  楚共王二年  公元前589年  晉郤克將中軍

1.《經》:春,齊侯伐我北鄙。夏四月丙戌,衞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戰于新築,衞師敗績。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師會晉郤克、衞孫良夫、曹公子首及齊侯戰于鞌ān,齊師敗績。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婁。八月,取汶陽田。

1. 《傳》:孫桓子如晉乞師。臧宣叔亦如晉乞師。皆主郤獻子。晉侯許之七百乘。郤子曰:“請八百乘。”許之。郤克將中軍,士燮佐上軍,欒書將下軍,韓厥爲司馬,以救魯、衞。臧宣叔逆晉師,且道dǎo之。季文子帥師會之。六月壬申,師至于靡笄之下。癸酉,師陳于鞌。齊師敗績。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yǎn、玉磬與地。秋七月,晉師及齊國佐盟於爰婁。使齊人歸我汶陽之田。公會晉師於上鄍míng。賜三帥先路三命之服。司馬、司空、輿師、候正、晉旅皆受一命之服。

2.《傳》:晉師歸,范文子後入。范文子,士燮。武子曰:武子,士會。“無爲wèi吾望爾也乎?”對曰:“師有功,國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屬zhǔ耳目焉,是代帥受名也,故不敢。”武子曰:“吾知免矣。”

3.《傳》:郤伯見xiàn郤伯,郤克。公曰:“子之力也夫!”對曰:“君之訓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范叔見,范叔,士燮。勞之如郤伯。對曰:“庚所命也,庚,荀庚,上軍將。克之制也,克,郤克,中軍將。燮何力之有焉?”欒伯見,欒伯,欒書。公亦如之。對曰:“燮之詔也,士用命也,書何力之有焉?”

4.《經》:冬,楚師、鄭師侵衞。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衞人、鄭人、齊人、曹人、邾人、薛人、鄫zēng人盟于蜀。

4.《傳》:楚令尹子重zhòng爲陽橋之役以救齊。彭名御戎,蔡景公爲左,許靈公爲右。二君弱,皆強qiǎng冠之。冬,楚師侵衞,遂侵我師于蜀。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嬰齊、蔡侯、許男、秦右大夫說yuè,宋華元、陳公孫寧、衞孫良夫、鄭公子去疾及齊國之大夫盟于蜀。是行也,晉辟楚,畏其衆也。

5.《傳》:晉侯使鞏朔獻齊捷于周。王使委於三吏,禮之如侯伯克敵使大夫告慶之禮,降於卿一等。王以鞏伯宴,而私賄之。使相xiàng告之曰:“非禮也,勿籍。”

〇 魯成公三年  晉景公十二年  公元前588年  晉郤克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伐鄭。

1.《傳》:諸侯伐鄭,次于伯牛,討邲之役也。遂東侵鄭。鄭敗諸丘輿。皇戌如楚獻捷。

2.《經》:夏,公如晉。公至自晉。

3.《經》:秋,晉郤克、衞孫良夫伐廧咎qiánggāo如。

3.《傳》:晉郤克、衞孫良夫伐廧咎如,討赤狄之餘焉。廧咎如潰。

4.《經》: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丙午,及荀庚盟。

5.《經》:冬,鄭伐許。

5.《傳》:許恃楚而不事鄭,鄭子良伐許。

6.《傳》:冬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楊伯峻注:“晉原有三軍,此時增置新中、上、下三軍,共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爲卿,賞鞌之功也。

7.《傳》:齊侯朝于晉。

〇 魯成公四年  晉景公十三年  公元前587年  晉欒書將中軍

1.《經》:夏,公如晉。秋,公至自晉。

1.《傳》:夏,公如晉。晉侯見公,不敬。秋,公至自晉,欲求成于楚而叛晉。季文子曰:“不可。晉雖無道,未可叛也。”公乃止。

2.《經》:冬,鄭伯伐許。

2.《傳》:冬十一月,鄭公孫申帥師疆許田。許人敗諸展陂。鄭伯伐許,取鉏chú任、泠敦之田。晉欒書將中軍,荀首佐之,士燮佐上軍,以救許伐鄭,取氾、祭zhài。楚子反救鄭,鄭伯與許男訟焉,子反不能決。

〇 魯成公五年  晉景公十四年  公元前586年  晉欒書將中軍

1.《傳》:晉趙嬰通于趙莊姬。楊伯峻注:“趙嬰即趙嬰齊。趙莊姬,趙朔之妻,趙朔謚'莊’,故亦稱莊姬。賈逵、服虔均以趙莊姬爲成公女。”春,原、屏放諸齊。原,趙同。屏,趙括。

2.《經》:夏,叔孫僑如會晉荀首于穀。

2.《傳》:夏,晉荀首如齊逆女,故宣伯餫yùn諸穀。

3.《經》:冬十有二月己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蟲牢。

3.《傳》:許靈公愬鄭伯于楚。六月,鄭悼公如楚訟,不勝。楚人執皇戌及子國。故鄭伯歸,使公子偃請成于晉。秋八月,鄭伯及晉趙同盟于垂棘。宋公子圍龜爲質于楚而歸,華元享之。請鼓譟以出,鼓譟以復入,曰:“習攻華氏。”宋公殺之。冬,同盟于蟲牢,鄭服也。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爲人辭以子靈之難。公子圍字子靈。

〇 魯成公六年  晉景公十五年  公元前585年  晉欒書將中軍

1.《傳》:春三月,晉伯宗、夏陽說yuè、衞孫良夫、甯相、鄭人、伊雒之戎、陸渾、蠻氏侵宋,以其辭會也。

2.《傳》:晉人謀去故絳。夏四月丁丑,晉遷于新田。

3.《經》: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冬,晉欒書帥師救鄭。

3.《傳》:秋,楚子重伐鄭,鄭從晉故也。冬,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於繞角。楚師還。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禦諸桑隧。趙同、趙括欲戰,請於武子。武子,欒書。武子將許之。知莊子、知莊子,荀首。范文子、范文子,士燮。韓獻子諫曰:韓獻子,韓厥。“不可。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於此,是遷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爲辱已甚,不如還也。”乃遂還。

4.《經》:冬,季孫行父如晉。

4.《傳》:冬,季文子如晉,賀遷也。

〇 魯成公七年  晉景公十六年  公元前584年  晉欒書將中軍

1.《經》: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八月戊辰,同盟于馬陵。

1. 《傳》:楚子重伐鄭,師于氾。諸侯救鄭。鄭共gōng仲、侯羽軍楚師,囚鄖公鍾儀,獻諸晉。八月,同盟于馬陵,尋蟲牢之盟,且莒服故也。晉人以鍾儀歸,囚諸軍府。
2.《經》:冬,衞孫林父出奔晉。
2.《傳》:衞定公惡孫林父。冬,孫林父出奔晉。衞侯如晉,晉反戚焉。楊伯峻注:“戚本孫氏采邑,孫林父奔晉,戚邑或隨孫氏至晉。今反之。”

〇 魯成公八年  晉景公十七年  公元前583年  晉欒書將中軍

1.《經》: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

2.《經》:春,晉欒書帥師侵蔡。

2.《傳》:晉欒書侵蔡,遂侵楚。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范、韓也。

3.《經》:夏,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

3.《傳》:晉趙莊姬爲趙嬰之亡故,譖之于晉侯,曰:“原、屏將爲亂。”欒、郤爲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于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成季,趙衰。宣孟之忠,宣孟,趙盾。而無後,爲善者其懼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趙氏世系》

4.《經》:冬,晉侯使士燮來聘。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人、邾人伐郯。

4.《傳》:晉士燮來聘,言伐郯也,以其事吳故。公賂之,請緩師。文子不可,文子,范文子士燮。曰:“君命無貳,失信不立。禮無加貨,事無二成。君後諸侯,是寡君不得事君也。燮將復之。”季孫懼,使宣伯帥師會伐郯。宣伯,叔孫僑如。

〇 魯成公九年  晉景公十八年  公元前582年  晉欒書將中軍

1.《經》:春,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

1.《傳》:爲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於晉。晉人懼,會於蒲,以尋馬陵之盟。季文子謂范文子曰:“德則不競,尋盟何爲?”范文子曰:“勤以撫之,寬以待之,堅彊以御之,明神以要yāo之,柔服而伐貳,德之次也。”

2.《經》:夏,季孫行父如宋致女。晉人來媵yìng

3.《經》:秋,晉人執鄭伯。晉欒書帥師伐鄭。

3.《傳》:楚人以重賂求鄭,鄭伯會楚公子成于鄧。秋,鄭伯如晉,晉人討其貳於楚也,執諸銅鞮。欒書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晉人殺之。楚子重侵陳以救鄭。

4.《傳》: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zhí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tuō之,召而弔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爲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也。嬰齊,令尹子重。側,司馬子反。不知其他。”公語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從之,重爲之禮,使歸求成。冬十二月,楚子使公子辰如晉,報鍾儀之使,請脩好結成。

5.《經》:冬,秦人、白狄伐晉。

5.《經》:秦人、白狄伐晉,諸侯貳故也。

6.《經》:冬,鄭人圍許。

6.《傳》:鄭人圍許,示晉不急君也。是則公孫申謀之,曰:“我出師以圍許,僞將改立君者,而紓晉使,晉必歸君。”

〇 魯成公十年  晉景公十九年  公元前581年  晉欒書將中軍

1.《傳》:春,晉侯使糴茷fèi如楚,報大tài宰子商之使也。子商,公子辰。

2.《經》:夏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曹伯伐鄭。

2.《傳》:鄭公子班聞叔申之謀。三月,子如立公子繻楊伯峻注:“子如即公子班。”夏四月,鄭人殺繻,立髡頑。髡頑,鄭成公太子鄭僖公。子如奔許。欒武子曰:“鄭人立君,我執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鄭而歸其君,以求成焉。”晉侯有疾,五月,晉立大子州蒲以爲君,而會諸侯伐晉。鄭子罕賂以襄鐘,子然盟于脩澤,子駟爲質。辛巳,鄭伯歸。

3.《經》:夏五月丙午,晉侯獳nòu卒。

4.《經》:秋七月,公如晉。

4.《傳》:秋,公如晉。晉人止公,使送葬。公送葬,諸侯莫在。魯人辱之。

〇 魯成公十一年  晉厲公元年  公元前580年  晉欒書將中軍

1.《經》:春王三月,公至自晉。晉侯使郤犨chōu來聘。己丑,及郤犨盟。夏,季孫行父如晉。

1.《傳》:三月,公至自晉。晉人以公爲貳於楚,故止公。公請受盟,而後使歸。郤犨來聘,且涖盟。夏,季文子如晉報聘,且涖盟也。

2.《傳》:秋,晉郤至與周爭鄇hóu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晉侯使郤至勿敢爭。

3.《傳》:秦、晉爲成,將會于令líng狐。晉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顆盟晉侯于河東。晉郤犨盟秦伯于河西。范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齊zhāi盟,所以質信也。會所,信之始也。始之不從,其何質乎?”秦伯歸而背晉成。

〇  魯成公十二年  晉厲公二年  公元前579年  晉欒書將中軍

1.《經》:夏,公會晉侯、衞侯于瑣澤。

2.《經》:秋,晉人敗狄于交剛。

3.《傳》:晉郤至如楚聘,且涖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爲地室而縣xuán焉。郤至將登,金奏作於下,驚而出走。卒事。歸以語范文子。文子曰:“無禮,必食言,吾死無日矣夫!”

4.《傳》:冬,楚公子罷如晉聘,且涖盟。十二月,晉侯及楚公子罷盟于赤棘。

〇 魯成公十三年  晉厲公三年  公元前578年  晉欒書將中軍

1.《經》:春,晉侯使郤錡來乞師。

1.《傳》:晉侯使郤錡來乞師,將事不敬。

2.《經》:夏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曹伯盧卒于師。

2.《傳》:公及諸侯朝王,遂從劉康公、成肅公會晉侯伐秦。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爲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dǎo以伐晉,諸侯是以睦於晉。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士燮將上軍,郤錡佐之。韓厥將下軍,荀罃yīng佐之。趙旃將新軍,郤至佐之。郤毅禦戎,欒鍼qián爲右。五月丁亥,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于麻隧。秦師敗績。曹宣公卒于師。師遂濟涇,及侯麗而還。曹人使公子負芻守,使公子欣時逆曹伯之喪。秋,負芻殺其大子而自立。

〇 魯成公十四年  晉厲公四年  公元前577年  晉欒書將中軍
1.《經》:夏,衞孫林父自晉歸于衞。

1.《傳》:春,衞侯如晉,晉侯強見xiàn孫林父焉。定公不可。夏,衞侯既歸,晉侯使郤犨送孫林父而見之。衞侯見而復之。

〇 魯成公十五年  晉厲公五年  公元前576年  晉欒書將中軍

1.《經》:春三月癸丑,公會晉侯、衞侯、鄭伯、曹伯、宋世子成、齊國佐,邾人同盟于戚。晉侯執曹伯歸于京師。

1.《傳》:會于戚,討曹成公也。楊伯峻注:“十三年《傳》叙曹成公殺宣公太子而自立,諸侯請討之,晉請俟他年,至此而討之。”執而歸諸京師。

2.《經》:夏,楚子伐鄭。

2.《傳》:楚子侵鄭,及暴隧。遂侵衞,及首止。鄭子罕侵楚,取新石。

3.《傳》:晉三郤害伯宗,三郤,郤錡、郤犨、郤至。譖而殺之。伯州犁奔楚。

4.《經》: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衞孫林父、鄭公子鰌qiū、邾人會吳于鍾離。

4.《傳》:會吳于鍾離,始通吳也。

5.《經》:冬,許遷于葉shè

6.《傳》:許靈公畏偪于鄭,請遷于楚。辛丑,楚公子申遷許于葉。

〇 魯成公十六年  晉厲公六年  公元前575年  晉欒書將中軍

1.《傳》: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陰之田求成于鄭。鄭叛晉,子駟從楚子盟于武城。

2.《傳》:夏四月,衞侯伐鄭,至于鳴雁。

3.《經》:夏六月,晉侯使欒黶來乞師。

4.《經》:夏六月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于鄢陵。楚子、鄭師敗績。楚殺其大夫公子側。

4.《傳》:夏四月,晉侯將伐鄭。范文子曰:“若逞吾願,諸侯皆叛,晉可以逞tīng。若唯鄭叛,晉國之憂,可立俟也。”欒武子曰:欒武子,欒書。“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必伐鄭。”乃興師。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郤錡將上軍,荀偃佐之。韓厥將下軍。郤至佐新軍。荀罃居守。郤犨如衞,遂如齊,皆乞師焉。欒黶來乞師。戊寅,晉師起。

鄭人聞有晉師,使告于楚。楚子救鄭。司馬將中軍,司馬,公子側子反。令尹將左,令尹,公子嬰齊子重。右尹子辛將右。

五月,晉師濟河。聞楚師將至,范文子欲反,曰:“我僞逃楚,可以紓憂。夫合諸侯,非吾所能也,以遺wèi能者。我若羣臣輯睦以事君,多矣。”武子曰:“不可。”

六月,晉、楚遇於鄢陵。范文子不欲戰。郤至曰:“韓之戰,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軫不反命。邲之師,荀伯不復從。皆晉之恥也。子亦見先君之事矣。今我辟楚,又益恥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秦、狄、齊、楚皆彊,不盡力,子孫將弱。今三彊服矣,敵楚而已。唯聖人能外內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盍釋楚以爲外懼乎?”

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陳zhèn軍吏患之。范匄gài趨進,范匄,士匄。曰:“塞井夷竈,陳於軍中,而疏行háng首。晉、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執戈逐之,文子,其父士燮。曰:“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欒書曰:“楚師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郤至曰:“楚有六間jiàn,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惡è(又wù),王卒以舊,鄭陳而不整,蠻軍而不陳,陳不違晦,在陳而嚻xiāo,合而加嚻,各顧其後,莫有鬬心。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旦而戰,見星未已。楚宵遁。晉入楚軍,三日穀。范文子立於戎馬之前,曰:“君幼,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書》曰'唯命不于常’,有德之謂。” 

楚師還,及瑕,子反卒。 戰爭曲事,例如郤至與楚王交相問候以及子反死事,請參見“鄢陵之戰”。

5.《傳》:戰之日,齊國佐、高無咎至于師。衞侯出于衞,公出于壞隤tuí。宣伯通於穆姜,宣伯,叔孫僑如。穆姜,成公母,齊女。欲去季、孟而取其室。季,季文子。孟,孟獻子。將行,穆姜送公,而使逐二子。公以晉難告,曰:“請反而聽命。”姜怒,公子偃、公子鉏chú趨過,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公待於壞隤,申宮儆備,設守而後行,是以後。使孟獻子守于公宮。

6.《經》:秋,公會晉侯、齊侯、衞侯、宋華元、邾人于沙隨。不見公。公至自會。公會尹子、晉侯、齊國佐、邾人伐鄭。九月,晉人執季孫行父。冬十月乙亥,叔孫僑如出奔齊。十有二月乙丑,季孫行父及晉郤犨盟于扈。公至自會。

6.《傳》:會于沙隨,謀伐鄭也。宣伯使告郤犨曰:“魯侯待于壞隤,以待勝者。”郤犨將新軍,且爲公族大夫,以主東諸侯。取貨于宣伯,而訴公于晉侯。晉侯不見公。七月,公會尹武公及諸侯伐鄭。將行,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宣伯使告郤犨曰:“魯之有季、孟,猶晉之有欒、范也,政令於是乎成。今其謀曰:'晉政多門,不可從也。寧事齊、楚,有亡而已,蔑從晉矣。’若欲得志於魯,請止行父而殺之,行父,季孫行父,即季文子。我斃蔑也,蔑,魯大夫仲孫蔑,即孟獻子。而事晉,蔑有貳矣。魯不貳,小國必睦。不然,歸必叛矣。”九月,晉人執季文子。公還,待于鄆。使子叔聲伯請季孫于晉。郤犨曰:“苟去仲孫蔑,而止季孫行父,吾與子國,親於公室。”楊伯峻注:“聲伯外妹嫁與郤犨,故郤犨以利誘之。”對曰:“僑如之情,子必聞之矣。若去蔑與行父,是大棄魯國,而罪寡君也。若猶不棄,而惠徼yāo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晉君,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魯必夕亡。以魯之密邇仇讎chóu,亡而爲讎,治之何及?”郤犨曰:“吾爲子請邑。”對曰:“嬰齊,嬰齊,聲伯之名。魯之常隸也,敢介大國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請,若得所請,吾子之賜多矣,又何求?”范文子謂欒武子曰:“季孫於魯,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信讒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子叔嬰齊奉君命無私,謀國家不貳,圖其身不忘其君。若虛其請,是棄善人也。子其圖之!”乃許魯平,赦季孫。冬十月,出叔孫僑如而盟之。僑如奔齊。十二月,季孫及郤犨盟于扈。歸,刺公子偃。召叔孫豹于齊而立之。

7.《經》:秋,曹伯歸自京師。

8.《傳》:晉侯使郤至獻楚捷于周,與單襄公語,驟稱其伐。

〇 魯成公十七年  晉厲公七年  公元前574年  晉欒書將中軍

1.《經》:夏,公會尹子、單子、晉侯、齊侯、宋公、衞侯、曹伯、邾人伐鄭。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

1.《傳》:春王正月,鄭子駟侵晉虛、滑。衞北宮括救晉,侵鄭,至于高氏。夏五月,鄭大子髡頑、侯獳爲質於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鄭。公會尹武公、單襄公及諸侯伐鄭。乙酉,盟于柯陵。楚子重救鄭,師于首止。諸侯還。

2.《傳》:晉范文子反自鄢陵,使其祝宗祈死,曰:“君驕侈而克敵,是天益其疾也,難將作矣。愛我者唯祝我,使我速死,無及於難,范氏之福也。”六月戊辰,士燮卒。

3.《經》:秋九月,晉侯使荀罃來乞師。冬,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衞侯、曹伯、齊人、邾人伐鄭。

3.《傳》:冬,諸侯伐鄭。十月庚午,圍鄭。楚公子申救鄭,師于汝上。十一月,諸侯還。

4.《經》:冬十有二月,晉殺其大夫郤錡、郤犨、郤至。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郤氏世系》

4.《傳》:晉厲公侈,多外嬖。反自鄢陵,欲盡去羣大夫,而立其左右。胥童以胥克之廢也,怨郤氏,往昔郤缺廢胥童之父胥克。而嬖於厲公。郤錡奪夷陽五田,五亦嬖於厲公。郤犨與長魚矯爭田,執而梏之,與其父母妻子同一轅。既,矯亦嬖於厲公。欒書怨郤至,以其不從己而敗楚師也,欲廢之。使楚公子茷fèi告公曰:杜預注:“鄢陵之戰,晉囚公子茷以歸。”“此戰也,郤至實召寡君,以東師之未至也,與軍帥之不具也,曰:'此必敗,吾因奉孫周以事君。’”孫周,晉悼公。公告欒書。書曰:“其有焉。不然,豈其死之不恤,而受敵使乎?君盍嘗使諸周而察之?”郤至聘于周,欒書使孫周見之。公使覘chān之,信。遂怨郤至。

厲公田,與婦人先殺而飲酒,後使大夫殺。郤至奉豕,寺人孟張奪之,郤至射而殺之。公曰:“季子欺余!”

厲公將作難,胥童曰:“必先三郤。”公曰:“然。”壬午,胥童、夷羊五帥甲八百將攻郤氏,長魚矯請無用衆,公使清沸魋tuí助之。抽戈結衽,而僞訟者。三郤將謀於榭,矯以戈殺駒伯、苦成叔於其位。駒伯,郤錡。苦成叔,郤犨。溫季曰:“逃威wèi也!”溫季,郤至。遂趨。矯及諸其車,以戈殺之。皆尸諸朝。

胥童以甲劫欒書、中行偃於朝。中行偃,荀偃。矯曰:“不殺二子,憂必及君。”公曰:“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對曰:“人將忍君。”遂出奔狄。公使辭於二子曰:“寡人有討於郤氏,郤氏既伏其辜矣,大夫無辱,其復職位!”皆再拜稽首曰:“君討有罪,而免臣於死,君之惠也。二臣雖死,敢忘君德?”乃皆歸。公使胥童爲卿。

公游于匠麗氏,欒書、中行偃遂執公焉。召士匄,士匄辭。召韓厥,韓厥辭。閏月乙卯晦,欒書、中行偃殺胥童。

四、士匄

〇 魯成公十八年  晉悼公元年  公元前573年  晉欒書將中軍韓厥代之

1.《經》:春王正月,晉殺其大夫胥童。庚申,晉弒其君州蒲。

1.《傳》:春王正月庚申,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弒厲公,使荀罃、士魴逆周子于京師而立之。周子,孫周。二月乙酉朔,晉侯悼公即位于朝。使魏相、士魴、魏頡xié、趙武爲卿,荀家、荀會、欒黶yǎn、韓無忌爲公族大夫。使士渥濁爲大tài傅,使修范武子之法。范武子,士會。右行háng辛爲司空,使修士蔿之法。

2.《經》:春,公如晉。夏,公至自晉。晉侯使士匄來聘。

2.《傳》:公如晉,朝嗣君也。公至自晉。晉范宣子來聘范宣子,士匄。且拜朝也。

3.《傳》:夏六月,鄭伯侵宋,及曹門外。遂會楚子伐宋,取朝郟zhāojiá。楚子辛、鄭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納魚石、向爲人、鱗朱、向帶、魚府焉。楊伯峻注:“五人由宋逃奔楚國。”以三百乘戍之而還。

4.《經》:冬,楚人、鄭人侵宋。晉侯使士魴來聘。

4.《傳》:冬十一月,楚子重伐宋。宋華元如晉告急。晉侯師于台tái谷以救宋。楚師還。晉士魴來乞師。

5.《經》:冬十有二月,仲孫蔑會晉侯、宋公、衞侯、邾子、齊崔杼同盟于虛朾chēng
5.《傳》:十二月,孟獻子會于虛朾,謀救宋也。宋人辭諸侯而請師以圍彭城。

〇 魯襄公元年  晉悼公二年  公元前572年  晉韓厥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仲孫蔑會晉欒黶、宋華元、衞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圍宋彭城。

1.《傳》:春,圍宋彭城。彭城降晉。晉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歸,寘諸瓠丘。齊人不會彭城,晉人以爲討。二月,齊大子光爲質於晉。

2.《經》:夏,晉韓厥帥師伐鄭。仲孫蔑會齊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於鄫。

2.《傳》:五月,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wěi上。於是東諸侯之師次于鄫,以待晉師。晉師自鄭以鄫之師侵楚焦、夷及陳,晉侯、衞侯次于戚,以爲之援。秋,楚子辛救鄭,侵宋。鄭子然侵宋。

3.《經》:冬,晉侯使荀罃來聘。

〇 魯襄公二年  晉悼公三年  公元前571年  晉韓厥將上軍

1.《經》:春,鄭師伐宋。夏六月,晉師、宋師、衞甯殖侵鄭。

2.《傳》:夏,鄭成公疾,子駟請息肩於晉。公曰:“楚君以鄭故,親集矢於其目,非異人任,寡人也。若背之,是棄力與言,其誰暱我?免寡人,唯二三子。”秋七月庚辰,鄭伯睔gùn卒。於是子罕當國,子駟爲政,子國爲司馬。晉師侵鄭。諸大夫欲從晉。子駟曰:“官命未改。”

2.《經》:秋七月,仲孫蔑會晉荀罃、宋華元、衞孫林父、曹人、邾人于戚。

2.《傳》:會于戚,謀鄭故也。孟獻子曰:“請城虎牢以偪鄭。”知武子曰:知武子,荀罃。“善。鄫之會,吾子聞崔子之言,崔子,齊崔杼。今不來矣。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齊故也。寡君之憂不唯鄭。罃將復於寡君,而請於齊。得請而告,吾子之功也。若不得請,事將在齊。君子之請,諸侯之福也。豈唯寡君賴之。”

3.《經》:冬,仲孫蔑會晉荀罃、齊崔杼、宋華元、衞孫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戚,遂城虎牢。

3.《傳》:復會于戚,齊崔武子及滕、薛、小邾之大夫皆會,知武子之言故也。遂城虎牢。鄭人乃成。

〇 魯襄公三年  晉悼公四年  公元前570年  晉韓厥將中軍

1.《經》:春,公如晉。夏四月壬戌,公及晉侯盟于長樗chū。公至自晉。

1.《傳》:公如晉,始朝也。夏,盟于長樗。孟獻子相。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懼矣。”孟獻子曰:“以敝邑介在東表,密邇仇讎,寡君將君是望,敢不稽首?”

2.《傳》:晉爲鄭服故,且欲脩吳好,將合諸侯。使士匄告于齊曰:“寡君使匄,以歲之不易,不虞之不戒,寡君願與一二兄弟相見,以謀不協。請君臨之,使匄乞盟。”齊侯欲勿許,而難爲不協,乃盟於耏ér外。

3.《經》:夏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衞侯、鄭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己未,同盟于雞澤。陳侯使袁僑如會。戊寅,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

3.《傳》:六月,公會單頃公及諸侯。己未,同盟于雞澤。晉侯使荀會逆吳子于淮上,吳子不至。楚子辛爲令尹,侵欲於小國。陳成公使袁僑如會求成。晉侯使和組父告于諸侯。秋,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陳請服也。

4.《傳》:楚司馬公子何忌侵陳,陳叛故也。

5.《經》:冬,晉荀罃帥師伐許。

5.《傳》:許靈公事楚,不會于雞澤。冬,晉知武子帥師伐許。

〇 魯襄公四年  晉悼公五年  公元前569年  晉韓厥將中軍

1.《經》:夏,叔孫豹如晉。

1.《傳》:夏,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

2.《經》:冬,公如晉。

2.《傳》:冬,公如晉聽政。晉侯享公,公請屬鄫。晉侯不許。孟獻子曰:“以寡君之密邇於仇讎,而願固事君,無失官命。鄫無賦於司馬,楊伯峻注:“晉之司馬兼主管諸侯之賦。”爲執事朝夕之命敝邑,敝邑褊小,闕而爲罪,寡君是以願借助焉。”晉侯許之。

3.《傳》:冬,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魏莊子,魏絳。以請和諸戎。晉侯使魏絳盟諸戎。

〇 魯襄公五年  晉悼公六年  公元前568年  晉韓厥將中軍

1.《經》:春,公至自晉。

2.《傳》:春,王使王叔陳生愬戎于晉,晉人執之。士魴如京師,言王叔之貳於戎也。

3.《經》:夏,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

3.《傳》:夏,穆叔覿鄫大子于晉,以成屬鄫。

4.《經》:夏,仲孫蔑、衞孫林父會吳于善道。秋,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吳人、鄫人于戚。冬,戍陳。楚公子貞帥師伐陳。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救陳。

4.《傳》:吳子使壽越如晉,辭不會于雞澤之故,且請聽諸侯之好。晉人將爲之合諸侯,使魯、衞先會吳,且告會期。故孟獻子、孫文子會吳于善道。九月丙午,盟於戚,會吳,且命戍陳也。穆叔以屬鄫爲不利,使鄫大夫聽命于會。

5.《傳》:冬,諸侯戍陳。子囊伐陳。十一月甲午,會于城棣以救之。

〇 魯襄公六年  晉悼公七年  公元前567年  晉韓厥將中軍

1.《經》:秋,莒人滅鄫。冬,季孫宿如晉。

1.《傳》:莒人滅鄫,鄫恃賂也。晉人以鄫故來討,曰:“何故亡鄫?”季武子如晉見,且聽命。

〇 魯襄公七年  晉悼公八年  公元前566年  晉韓厥將中軍知罃代之

1.《傳》:冬十月,晉韓獻子告老。韓獻子,韓厥。庚戌,使宣子朝,遂老。宣子,韓厥之子韓起。韓厥立韓起爲後,使朝。晉侯謂韓無忌仁,使掌公族大夫。

2.《經》:冬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衞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wěi。鄭伯髡頑如會,鄭僖公。未見諸侯,丙戌,卒于鄵cào。陳侯逃歸。

2.《傳》:楚子囊圍陳,會于鄬以救之。

鄭僖公之爲大子也,於成之十六年與子罕適晉,不禮焉。又與子豐適楚,亦不禮焉。及其元年朝于晉,子豐欲愬諸晉而廢之,子罕止之。及將會于鄬,子駟相,又不禮焉。侍者諫,不聽。又諫,殺之。及鄵,子駟使賊夜弑僖公,而以瘧疾赴于諸侯。

陳人患楚。陳侯逃歸。

〇 魯襄公八年  晉悼公九年  公元前565年  晉知罃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公如晉。夏,公至自晉。

1.《傳》:春,公如晉,朝,且聽朝聘之數。

2.《經》:夏,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衞人、邾人于邢丘。

2.《傳》:夏四月庚寅,鄭侵蔡,獲蔡司馬公子燮。五月甲辰,會于邢丘,以命朝聘之數,使諸侯之大夫聽命。季孫宿、齊高厚、宋向戌、衞甯殖、邾大夫會之。鄭伯獻捷于會,故親聽命。

3.《經》:冬,楚公子貞帥師伐鄭。

3.《傳》:冬,楚子囊伐鄭,討其侵蔡也。子駟、子國、子耳欲從楚,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晉。子駟曰:“請從楚,騑也受其咎。”子駟,公子騑。乃及楚平。

4.《經》:冬,晉侯使士匄來聘。

4.《傳》:冬,晉范宣子來聘,范宣子,士匄。且拜公之辱,告將用師于鄭。公享之。宣子賦《摽biào有梅》。季武子曰:“誰敢哉!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xiù味也。歡以承命,何時之有?”武子賦《角弓》。賓將出,武子賦《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獻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爲子孫藏。匄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

〇 魯襄公九年  晉悼公十年  公元前564年  知罃將中軍

1.《經》:夏,季孫宿如晉。

1.《傳》:夏,季武子如晉,報宣子之聘也。

2.《傳》:秦景公使士雃qiān乞師于楚,將以伐晉,楚子許之。子囊曰:“不可。當今吾不能與晉爭。晉君類能而使之,舉不失選,官不易方。其卿讓於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競於教,其庶人力於農穡,商工皁zào隸,不知遷業。韓厥老矣,知罃禀焉以爲政。范匄少於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軍韓起少於欒黶,而欒黶、士魴上之,使佐上軍。魏絳多功,以趙武爲賢,而爲之佐。君明臣忠,上讓下競。當是時也,晉不可敵,事之而後可。君其圖之!”王曰:“吾既許之矣,雖不及晉,必將出師。”秋,楚子師于武城,以爲秦援。秦人侵晉。晉饑,弗能報也。

3.《經》:冬,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伐鄭。十有二月己亥,同盟于戲。

3.《傳》:冬十月,諸侯伐鄭楊伯峻注:“此年六月,鄭曾朝楚,晉所以必伐鄭也。”庚午,季武子、齊崔杼、宋皇鄖yún從荀罃、士匄門于鄟zhuān門。荀罃,知罃。衞北宮括、曹人、邾人從荀偃、韓起門于師之梁。荀偃,中行偃。滕人、薛人從欒黶、士魴門于北門。杞人、郳人從趙武、魏絳斬行háng栗。甲戌,師於氾。鄭人恐,乃行成。十一月己亥,同盟于戲,鄭服也。

 將盟,鄭六卿,公子騑、字子駟。公子發、字子國。公子嘉、字子孔。公孫輒、字子耳。公孫蠆、字子蟜。公孫舍之字子展及其大夫、門子, 楊伯峻注:“門子,卿之適子。”皆從鄭伯。晉士莊子爲載書,士莊子,士弱。曰:“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聽,而或有異志者,有如此盟!”公子騑趨進曰:“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大國不加德音而亂以要之,使其鬼神不獲歆xīn其禋yīn祀,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夫婦辛苦墊隘,無所厎zhĭ告。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彊可以庇民者是從,而敢有異志者,亦如之!”荀偃曰:“改載zǎi書!”楊伯峻注:“欲改子駟之盟辭。”公孫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國亦可叛也。”乃盟而還。
晉人不得志於鄭,以諸侯復伐之。十二月癸亥,門其三門。閏月戊寅,濟于陰阪,侵鄭。次於陰口而還。

4.《傳》:公送晉侯。晉侯以公宴于河上,問公年。季武子對曰:“會于沙隨之歲,寡君以生。”晉侯曰:“十二年矣,君可以冠矣。大夫盍爲冠具?”及衞,冠于成公之廟,假鐘磬焉。

5.《經》:冬十有二月,楚子伐鄭。

5.《傳》:楚子伐鄭。子駟將及楚平。乃及楚平。

〇 魯襄公十年  周靈王九年  晉悼公十一年  公元前563年  晉知罃將中軍
1.《經》:春,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于柤zhā。夏五月甲午,遂滅偪陽。
1.《傳》:春,會于柤,會吳子壽夢也。晉荀偃、士匄請伐偪陽,而封宋向戌焉。荀罃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爲笑。”固請。丙寅,圍之,弗克。諸侯之師久於偪陽,荀偃、士匄請於荀罃曰:“水潦將降,懼不能歸,請班師。”知伯怒,投之以机,出於其間,曰:“女成二事,而後告余。余恐亂命,以不女違。女既勤君而興諸侯,牽帥老夫以至於此,既無武守,而又欲易余罪,曰:'是實班師,不然克矣。’余羸老也,可重任乎?七日不克,必爾乎取之!”五月庚寅,荀偃、士匄帥卒攻偪陽,親受矢石。甲午,滅之。以與向戌。向戌辭。乃予宋公。

宋公享晉侯於楚丘,請以《桑林》。荀罃辭。荀偃、士匄曰:“諸侯宋、魯,於是觀禮。魯有禘樂,賓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還。及著雍,疾。卜,桑林見xiàn。荀偃、士匄欲奔請禱焉,荀罃不可,曰:“我辭禮矣,彼則以之。猶有鬼神,於彼加之。”晉侯有間jiàn,以偪陽子歸,獻于武宮,謂之夷俘。偪陽,妘yún姓也。

2.《經》:夏,晉師伐秦。

2.《傳》:六月,晉荀罃伐秦。

3.《經》:秋,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冬,戍鄭虎牢。楚公子貞帥師救鄭。

3.《傳》:秋,諸侯伐鄭,師于牛首。諸侯之師城虎牢而戍之。晉師城梧及制,士魴、魏絳戍之。鄭及晉平。

4.《傳》:王叔陳生與伯輿爭政,王右伯輿。王叔陳生怒而出奔。及河,王復之,殺史狡以說yuè焉。不入,遂處之。晉侯使士匄平王室,王叔與伯輿訟焉。王叔之宰與伯輿之大夫瑕禽坐獄於王庭,士匄聽之。王叔之宰曰:“篳門閨竇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難爲上矣。”瑕禽曰:“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騂旄之盟,曰:'世世無失職。’若篳門閨竇,其能來東厎乎?且王何賴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賄成,而刑放於寵。官之師旅,不勝其富,吾能無篳門閨竇乎?唯大國圖之!下而無直,則何謂正矣?”范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氏與伯輿合要yāo,王叔氏不能舉其契。王叔奔晉。單靖公爲卿士,以相王室。

〇 魯襄公十一年  晉悼公十二年  公元前562年  晉知罃將中軍

1.《經》:夏,鄭公孫舍之帥師侵宋。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

1.《傳》:夏,鄭子展侵宋。四月,諸侯伐鄭。鄭人懼,乃行成。秋七月,同盟于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諸侯。諸侯道敝而無成,能無貳乎?”乃盟。

2.《經》:秋,楚子、鄭伯伐宋。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會于蕭魚。楚人執鄭行人良霄。

2.《傳》:楚子囊乞旅于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鄭伯逆之。丙子,伐宋。九月,諸侯悉師以復伐鄭。鄭人使良霄、大宰石㚟chuò如楚,告將服于晉。楚人執之。諸侯之師觀兵于鄭東門。鄭人使王子伯駢行成。甲戌,晉趙武入盟鄭伯。冬十月丁亥,鄭子展出盟晉侯。十二月戊寅,會于蕭魚。庚辰,赦鄭囚,皆禮而歸之。鄭人賂晉侯以師悝kuī、師觸、師蠲,廣車、軘tún車淳十五乘,甲兵備,凡兵車百乘,歌鐘二肆,及其鏄磐,女樂二八。

3.《經》:冬,秦人伐晉。

3.《傳》: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鮑先入晉地,士魴禦之,少秦師而弗設備。壬午,武濟自輔氏,與鮑交伐晉師。己丑,秦、晉戰於櫟,晉師敗績。

〇 魯襄公十二年  晉悼公十三年  公元前561年  晉知罃將中軍

1.《經》:夏,晉侯使士魴來聘。冬,公如晉。
1.《傳》:晉士魴來聘,且拜師。冬,公如晉朝,且拜士魴之辱。
〇 魯襄公十三年  晉悼公十四年  公元前560年  晉知罃將中軍荀偃代之
1.《經》:春,公至自晉。
1.《傳》:春,公至自晉,孟獻子書勞于廟。
2.《傳》:荀罃、士魴卒。荀罃,知罃。晉侯蒐于綿上以治兵。使士匄將中軍,辭曰:“伯游長。伯游,荀偃(中行偃)字。昔臣習於知伯,知伯,知罃。是以佐之,非能賢也。請從伯游。”荀偃將中軍,士匄佐之。使韓起將上軍,辭以趙武。又使欒黶,辭曰:“臣不如韓起。韓起願上趙武,君其聽之。”使趙武將上軍,韓起佐之。欒黶將下軍,魏絳佐之。新軍無帥,晉侯難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shèng官屬,以從於下軍。

〇 魯襄公十四年  晉悼公十五年  公元前559年  晉荀偃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匄、齊人、宋人、衞人、鄭公孫蠆chài、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吳于向。向地未詳。
1.《傳》:十三年秋,楚共王卒。吳侵楚。戰于庸浦,大敗吳師。春,吳告敗于晉。會于向,爲吳謀楚故也。范宣子數shǔ吳之不德也,以退吳人。

2.《傳》: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荆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洩,則職女之由。詰朝zhāo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對曰:“昔秦人負恃其衆,貪于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嶽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嘷。我諸戎除翦其荆棘,驅其狐貍豺狼,以爲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shè戍焉,於是乎有殽之師。晉禦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從執政,猶殽志也,豈敢離逷?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爲?不與於會,亦無瞢méng焉!”賦《青蠅》而退。宣子辭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

3.《經》:夏四月,叔孫豹會晉荀偃、齊人、宋人、衞北宮括、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

3.《傳》: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晉侯待于竟,使六卿帥諸侯之師以進。及涇,不濟。魯人、莒人先濟。鄭子蟜見衞北宮懿子曰:“與人而不固,取惡莫甚焉,若社稷何?”懿子說。二子見諸侯之師而勸之濟。濟涇而次。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鄭司馬子蟜jiǎo帥鄭師以進,師皆從之,至于棫林,不獲成焉。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余馬首是瞻!”欒黶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余馬首欲東。”乃歸。下軍從之。伯游曰:伯游,荀偃。“吾令實過,悔之何及,多遺秦禽。”乃命大還。晉人謂之“遷延之役”。欒鍼曰:欒鍼,欒黶弟,時爲戎右。“此役也,報櫟之敗也。役又無功,晉之恥也。吾有二位於戎路,敢不恥乎?”與士鞅馳秦師士鞅,士匄之子。死焉。士鞅反。欒黶謂士匄曰:“余弟不欲住,而子召之。余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余之弟也。弗逐,余亦將殺之。”士鞅奔秦。秦伯問於士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對曰:“其欒氏乎!”秦伯曰:“以其汏tài乎?”對曰:“然。欒黶汏虐已甚,猶可以免,其在盈乎!”秦伯曰:“何故?”對曰:“武子之德在民,武子,欒黶之父欒書。如周人之思召shào公焉,愛其甘棠,況其子乎?欒黶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沒矣,而黶之怨實章,將於是乎在。”秦伯以爲知言,爲之請於晉而復之。於是齊崔杼、宋華閱、仲江會伐秦。不書,惰也。師歸自伐秦。晉侯舍新軍。於是知朔生盈而死,知朔,知武子知罃(荀罃)子。知盈,知朔子。盈生六年而武子卒,彘裘亦幼,彘裘,士魴之子。皆未可立也。新軍無帥,故舍之。楊伯峻注:“晉之所謂無帥者,強宗世襲卿位,知氏、士氏皆強宗,而其嗣年弱小耳。”
4.《經》:冬,季孫宿會晉士匄、宋華閱、衞孫林父、鄭公孫蠆、莒人、邾人于戚。
4.《傳》:冬,會于戚,謀定衞也。范宣子假羽毛於齊而弗歸,齊人始貳。
〇 魯襄公十五年  晉悼公十六年  公元前558年  晉荀偃將中軍
1.《經》:冬十有一月癸亥,晉侯周卒。
〇 魯襄公十六年  晉平公元年  公元前557年  晉荀偃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葬晉悼公。
1.《傳》:春,葬晉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爲傅,張君臣爲中軍司馬,祁奚、韓襄、欒盈、士鞅爲公族大夫,虞丘書爲乘shèng馬御。

2.《經》:春三月,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戊寅,大夫盟。晉人執莒子、邾子以歸。
2.《傳》:晉侯與諸侯宴于溫,楊伯峻注:“溫,湨水所經。”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齊高厚之詩不類。荀偃怒,且曰:“諸侯有異志矣。”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於是叔孫豹、晉荀偃、宋向戌、衞甯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討不庭。”
3.《經》:夏五月,叔老會鄭伯、晉荀偃、衞甯殖、宋人伐許。
3.《傳》:許男請遷于晉。諸侯遂遷許,許大夫不可,晉人歸諸侯。鄭子蟜聞將伐許,遂相鄭伯以從諸侯之師。穆叔從公。齊子帥師會晉荀偃。晉荀偃、欒黶帥師伐楚。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于湛阪,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復伐許而還。
4.《經》:春,齊侯伐我北鄙。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成。冬,叔孫豹如晉。
4.《傳》:秋,齊侯圍成。冬,穆叔如晉聘,穆叔,叔孫豹。且言齊故。晉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與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穆叔曰:“以齊人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是以大請。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領西望曰:'庶幾乎!’比執事之間xián,恐無及也。”見中行獻子,中行獻子,荀偃。賦《圻父qífǔ》。獻子曰:“偃知罪矣!敢不從執事以同恤社稷,而使魯及此!”見范宣子,賦《鴻雁》之卒章。宣子曰:“匄在此,敢使魯無鳩乎!”
〇 魯襄公十七年  晉平公二年  公元前556年  晉荀偃將中軍

1.《經》: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桃。高厚帥師伐我北鄙,圍防。

2.《經》:夏,衞石買帥師伐曹。

2.《傳》:夏,衞石買、孫蒯伐曹,取重丘。曹人愬于晉。

〇 魯襄公十八年  晉平公三年  齊靈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555年  晉荀偃將中軍
1.《經》:夏,晉人執衞行人石買。
1.《傳》:夏,晉人執衞行人石買于長cháng(又zhǎng)子,執孫蒯于純chún(又tún)留,爲曹故也。
2.《經》:秋,齊師伐我北鄙。冬十月,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圍齊。
2.《傳》:秋,齊侯伐我北鄙。晉侯伐齊。冬十月,會于魯濟,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范宣子告析文子曰:杜預注:“析文子,齊大夫子家。”“吾知子,敢匿情乎?魯人、莒人皆請以車千乘自其鄉xiàng入,既許之矣。若入,君必失國。子盍圖之!”子家以告公。公恐,登巫山以望晉師,畏其衆也,乃脫歸。丙寅晦,齊師夜遁。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陰,遂從齊師。晉人欲逐歸者,魯、衞請攻險。己卯,荀偃、士匄以中軍克京兹。乙酉,魏絳、欒盈以下軍克邿shī。趙武、韓起以上軍圍盧,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門之萩qiū范鞅門于雍門。范鞅,士鞅。己亥,焚雍門及西郭、南郭。劉難nuó、士弱率諸侯之師焚申池之竹木。壬寅,焚東郭、北郭。范鞅門于揚門。州綽門于東閭。齊侯駕,將走郵棠。大子與郭榮扣馬,曰:“師速而疾,略也。將退矣,君何懼焉?”將犯之,大子抽劍斷鞅,乃止。甲辰,東侵及濰,南及沂。

〇 魯襄公十九年  晉平公四年  公元前554年  晉荀偃將中軍士匄繼之

1.《經》:春王正月,諸侯盟于祝柯。晉人執邾子。
1.《傳》:春,諸侯還自沂上,盟于督揚,曰:“大毋侵小。”執邾悼公,以其伐我故。遂次于泗上,疆我田。杜預注:“正邾、魯之界也。”取邾田,自漷kuò水歸之于我。晉侯先歸。公享晉六卿于蒲圃,賜之三命之服。軍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賄荀偃束錦加璧、乘馬,先吳壽夢之鼎。
2.《傳》:荀偃癉dàn疽,生瘍於頭。濟河,及著雍,病,目出。大夫先歸者皆反。士匄請見,弗內。請後,曰:“鄭甥可。”鄭甥,荀吳也,其母鄭女。二月甲寅,卒,而視,不可含hàn。宣子盥而撫之,曰:“事吳敢不如事主!”吳,荀吳。猶視。欒懷子曰:欒懷子,欒盈。“其爲未卒事於齊故也乎?”乃復撫之曰:“主苟終,所不嗣事于齊者,有如河!”乃瞑,受含。宣子出,曰:“吾淺之爲丈夫也。”
3.《經》:春,季孫宿如晉。
3.《傳》:季武子如晉拜師。晉侯享之。范宣子爲政,賦《黍苗》。季武子興,再拜稽首,曰:“小國之仰大國也,如百穀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輯睦,豈唯敝邑?”賦《六月》。
4.《經》:夏,衞孫林父帥師伐齊。
4.《傳》:晉欒魴帥師從衞孫文子伐齊。
5.《傳》:於四月丁未,鄭公孫蠆卒,公孫蠆,子蟜。赴於晉大夫。范宣子言於晉侯,以其善於伐秦也。六月,晉侯請於王,王追賜之大路,使以行。
6.《經》:秋,晉士匄帥師侵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
7.《經》:冬,叔孫豹會晉士匄于柯。
7.《傳》:齊及晉平,盟于大隧。故穆叔會范宣子于柯。

〇 魯襄公二十年  晉平公五年  公元前553年  晉士匄將中軍

1.《經》:夏六月庚申,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淵。
1.《傳》:夏,盟于澶淵,齊成故也。
2.《經》:秋,蔡殺其大夫公子燮。
2.《傳》:夏,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晉,蔡人殺之。初,蔡文侯欲事晉,曰:“先君與於踐士之盟,晉不可棄,且兄弟也。”畏楚,不能行而卒。楚人使蔡無常,公子燮求從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

〇 魯襄公二十一年  晉平公六年  公元前552年  晉士匄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公如晉。夏,公至自晉。
1.《傳》:春,公如晉,拜師及取邾田也。
2.《經》:秋,晉欒盈出奔楚。

2.《傳》:欒桓子娶於范宣子,生懷子。范鞅以其亡也,范鞅,士鞅。士鞅曾被欒黶所迫奔秦。怨欒氏,故與欒盈爲公族大夫而不相能。桓子卒,欒祁與其老州賓通,欒祁,欒黶妻,士匄女。亡室矣。懷子患之。祁懼其討也,愬諸宣子曰:“盈將爲亂,以范氏爲死桓主而專政矣,曰:'吾父逐鞅也,不怒而以寵報之。楊伯峻注:“不怒謂士鞅返國而宣子不怒。寵報之謂爲公族大夫。”又與吾同官而專之。吾父死而益富。死吾父而專於國,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其謀如是,懼害於主,吾不敢不言。”范鞅爲之徵。懷子好施,士多歸之。宣子畏其多士也,信之。懷子爲下卿,楊伯峻注:“下軍佐,位次第六。”宣子使城著而遂逐之。秋,欒盈出奔楚。宣子殺箕遺、黃淵、嘉父、司空靖、邴bǐng豫、董叔、邴師、申書、羊舌虎、叔羆。囚伯華、叔向、籍偃。

2.《經》: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于商任。

2.《傳》:冬,會於商任,錮欒氏也。知起、中行喜、州綽、邢蒯出奔齊,皆欒氏之黨也。樂王鮒謂范宣子曰:“盍反州綽、邢蒯?勇士也。”宣子曰:“彼欒氏之勇也,余何獲焉?”王鮒曰:“子爲彼欒氏,乃亦子之勇也。”

〇 魯襄公二十二年  晉平公七年  公元前551年  晉士匄將中軍
1.《傳》:秋,欒盈自楚適齊。
2.《經》: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沙隨。
2.《傳》:冬,會于沙隨,復錮欒氏也。
〇 魯襄公二十三年  晉平公八年  公元前550年  晉士匄將中軍
1.《經》:夏,晉欒盈復入于晉,入于曲沃。
1.《傳》:晉將嫁女于吳,齊侯使析歸父媵之,以藩載欒盈及其士,納諸曲沃。四月,欒盈帥曲沃之甲,因魏獻子,魏獻子,魏絳之子魏舒。以晝入絳。初,欒盈佐魏莊子於下軍,魏莊子,魏絳。獻子私焉,故因之。

趙氏以原、屏之難怨欒氏,趙莊姬譖原同(趙同)、屏括(趙括)於晉侯,而欒氏、郤氏爲之作證,原、屏因而被殺。韓、趙方睦。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欒氏,楊伯峻注:“伐秦之役,荀偃爲中軍帥,欒黶不肯聽命,因而大撤退。”而固與范氏和親。杜預注:“范宣子佐中行偃於中軍。”知悼子少,而聽於中行氏。楊伯峻注:“悼子,知罃之子荀盈,時年十七。知氏、中行氏皆晉大夫逝遨之後,故知盈聽從中行吳。”程鄭嬖於公。楊伯峻注:“程鄭爲荀氏別族。”唯魏氏及七輿大夫與之。晉強族范氏、中行氏、知氏、趙氏、韓氏爲一黨,欒氏、魏氏爲一黨,七輿大夫助欒氏。

樂王鮒侍坐於范宣子。或告曰:“欒氏至矣!”宣子懼。桓子曰:桓子,樂王鮒。“奉君以走固宮,必無害也。且欒氏多怨,子爲政,欒氏自外,子在位,其利多矣。既有利權,又執民柄,將何懼焉?欒氏所得,其唯魏氏乎?而可強取也。夫克亂在權,子無懈矣!公有姻喪,王鮒使宣子墨縗cuī、冒、絰dié,二婦人輦以如公,奉公以如固宮。

范鞅逆魏舒,則成列既乘,將逆欒氏矣。趨進,曰:“欒氏帥賊以入,鞅之父與二三子在君所矣,使鞅逆吾子。鞅請驂cān乘。”持帶,遂超乘,右撫劍,左援帶,命驅之出。僕請,鞅曰:“之公。”宣子逆諸階,執其手,賂之以曲沃。

初,斐豹,隸也,著於丹書。欒氏之力臣曰督戎,國人懼之。斐豹謂宣子曰:“苟焚丹書,我殺督戎。”宣子喜,曰:“而殺之,所不請於君焚丹書者,有如日!”乃出豹而閉之。督戎從之。踰隱而待之,督戎踰入,豹自後擊而殺之。

范氏之徒在臺後,欒氏乘公門。宣子謂鞅曰:“矢及君屋,死之!”鞅用劍以帥卒,欒氏退,攝車從之。遇欒樂,曰:“樂免之。死,將訟女於天。”樂射之,不中。又注,則乘槐本而覆。或以戟鉤之,斷肘而死。欒魴傷。欒盈奔曲沃。晉人圍之。

2.《經》:秋,齊侯伐衞,遂伐晉。八月,叔孫豹帥師救晉。

2.《傳》:秋,齊侯伐衞。遂伐晉,取朝歌。爲二隊,入孟門,登大tài行。張武軍於熒xíng庭,戍郫邵,封少shào水,乃還。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之,獲晏氂lái。八月,叔孫豹帥師救晉。

3.《經》:冬,晉人殺欒盈。

3.《傳》:晉人克欒盈于曲沃,盡殺欒氏之族黨。

〇 魯襄公二十四年  晉平公九年  公元前549年  晉士匄將中軍

1.《經》:春,叔孫豹如晉。
1.《傳》:春,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爲陶唐氏,在夏爲御龍氏,在商爲豕韋氏,在周爲唐杜氏,晉主夏盟爲范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禄,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大tài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bēng,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禄之大者,不可謂不朽。
2.《傳》:范宣子爲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爲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zhǎng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宣子說,乃輕幣。是行也,鄭伯朝晉,爲重幣故,且請伐陳也。鄭伯稽首,宣子辭。子西相,曰:“以陳國之介恃大國,而陵虐於敝邑,寡君是以請請罪焉,敢不稽首?”

3.《經》:春,仲孫羯帥師侵齊。

3.《傳》:孟孝伯侵齊,晉故也。

4.《經》:秋,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儀。

4.《傳》:秋,會于夷儀,將以伐齊。水,不克。

5.《經》: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伐鄭。

5.《傳》:冬,楚子伐鄭以救齊。諸侯還救鄭。

〇 魯襄公二十五年  晉平公十年  公元前548年  晉士匄將中軍趙武繼之

1.《經》: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儀。秋八月己巳,諸侯同盟于重丘。

1.《傳》:晉侯濟自泮,會于夷儀,伐齊。齊人以莊公說shuō,請成。慶封如師。男女以班。賂晉侯以宗器、樂器。自六正、五吏、三十帥、三軍之大夫、百官之正長、師旅及處守者皆有賂。晉侯許之。秋七月己巳,同盟于重丘,齊成故也。

2.《傳》:趙文子爲政,趙文子,趙武。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

五、士鞅

〇 魯襄公二十六年  晉平公十一年  公元前547年  晉趙武將中軍

1.《傳》:會于夷儀之歲,杜預注:“在二十四年。”齊人城郟。其五月,秦、晉爲成,晉韓起如秦涖盟,秦伯車如晉涖盟。成而不結。春,秦伯之弟鍼如晉修成。

2.《經》:春王二月辛卯,衞甯喜弒其君剽piào。衞孫林父入于戚以叛。夏,晉侯使荀吳來聘。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淵。秋,晉人執衞甯喜。
2.《傳》:孫林父以戚如晉。衞人侵戚東鄙,孫氏愬于晉,晉戍茅氏。殖綽伐茅氏,殺晉戍三百人。晉人爲孫氏故,召諸侯,將以討衞也。夏,中行穆子來聘,中行穆子,荀吳。召公也。六月,公會晉趙武、宋向戌、鄭良霄、曹人于澶淵,以討衞,疆戚田。取衞西鄙懿氏六十以與孫氏。於是衞侯會之。晉人執甯喜、北宮遺,使女齊以先歸。衞侯如晉,晉人執而囚之於士弱氏。秋七月,齊侯、鄭伯爲衞侯故如晉。乃許歸衞侯。冬,衞人歸衞姬于晉,乃釋衞侯。
〇 魯襄公二十七年  晉平公十二年  公元前546年  晉趙武將中軍
1.《經》: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衞石惡、陳孔奂、鄭良霄、許人、曹人于宋。秋七月辛巳,豹及諸侯之大夫盟于宋。
1.《傳》:宋向戌善於趙文子,又善於令尹子木,欲弭諸侯之兵。如晉,告趙孟。趙孟,趙武。晉人許之。如楚,楚亦許之。如齊,齊人許之。告於秦,秦亦許之。皆告於小國,爲會於宋。五月甲辰,晉趙武至於宋。丙午,鄭良霄至。六月戊申,叔孫豹、齊慶封、陳須無、衞石惡至。甲寅,晉荀盈從趙武至。丙辰,邾悼公至。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於晉。楊伯峻注:“與晉相約。”丁卯,宋向戌如陳,從子木成言於楚。楊伯峻注:“楚令尹子木在陳,向戌至陳,共同約定弭兵之會有關楚之諾言。”戊辰,滕成公至。子木謂向戌:“請晉、楚之從交相見也。”楊伯峻注:“晉、楚各有盟國,楚請晉之盟國朝楚,楚之盟國朝晉。”庚午,向戌復於趙孟。趙孟曰:“晉、楚、齊、秦,匹也。晉之不能於齊,猶楚之不能於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於敝邑,寡君敢不固請於齊?”壬申,左師復言於子木,楊伯峻注:“左師即向戌,左師其官。”子木使馹謁諸王,王曰:“釋齊、秦,他國請相見也。”秋七月戊寅,左師至。是夜也,趙孟及子皙盟,子皙,楚公子黑肱。以齊言。楊伯峻注:“齊言者,統一盟辭,至盟時不得復訟爭也。”庚辰,子木至自陳。陳孔奂、蔡公孫歸生至。曹、許之大夫皆至。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曰:“視邾、滕。”既而齊人請邾,宋人請滕,皆不與盟。叔孫曰:“邾、滕,人之私也。我,列國也,何故視之?宋、衞,吾匹也。”乃盟。晉、楚爭先。乃先楚人。乙酉,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子木問於趙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范武子,士會。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無隱情。其祝史陳信於鬼神無愧辭。”子木歸以語王。王曰:“尚矣哉!能歆神、人,宜其光輔五君以爲盟主也。”晉荀盈遂如楚涖盟。荀寅,荀吳之子。九月,楚薳罷如晉涖盟。

〇 魯襄公二十八年  晉平公十三年  公元前545年  晉趙武將中軍

1.《經》:秋,仲孫羯如晉。
1.《傳》:夏,齊侯、陳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晉,宋之盟故也。楊伯峻注:“宋之盟謂晉、楚之從交相見,故蔡侯等朝晉。”八月,孟孝伯如晉,告將爲宋之盟故如楚也。九月,鄭游吉如晉,告將朝于楚以從宋之盟。子產相鄭伯以如楚。十二月,爲宋之盟故,公及宋公、陳侯、鄭伯、許男如楚。
〇 魯襄公二十九年  晉平公十四年  公元前544年  晉趙武將中軍
1.《經》:夏,仲孫羯會晉荀盈、齊高止、宋華定、衞世叔儀、鄭公孫段、曹人、莒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夏,晉侯使士鞅來聘。冬,仲孫羯如晉。
1.《傳》:晉平公,杞出也,故治杞。六月,知悼子合諸侯之大夫以城杞,知悼子,知盈。孟孝伯會之。夏,獻子來聘,范獻子,士鞅。拜城杞也。冬,孟孝伯如晉,報范叔也。

〇 魯襄公三十年  晉平公十五年  公元前543年  晉趙武將中軍

1.《經》:五月甲午,宋災,宋伯姬卒。冬,晉人、齊人、宋人、衞人、鄭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于澶淵,宋災故。
1.《傳》:爲宋災故,諸侯之大夫會,以謀歸kuì宋財。冬十月,叔孫豹會晉趙武、齊公孫蠆、宋向戌、衞北宮佗、鄭罕虎及小邾之大夫,會于澶淵。既而無歸於宋,故不書其人。

〇 魯昭公元年  晉平公十七年  公元前541年  晉趙武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公子圍、齊國弱、宋向戌、衞齊惡、陳公子招、蔡公孫歸生、鄭罕虎、許人、曹人于虢。

1.《傳》:會於虢,尋宋之盟也。三月甲辰,盟。

2.《傳》:季武子伐莒,取鄆。莒人告於會。楚告於晉曰:“尋盟未退,而魯伐莒,瀆齊zhāi盟,請戮其使。”樂桓子相趙文子,樂桓子,樂王鮒。欲求貨於叔孫,而爲之請。使請帶焉,弗與。召使者,裂裳帛而與之,曰:“帶其褊矣。”趙孟聞之,乃請諸楚。楚人許之。乃免叔孫。

3.《經》:夏,晉荀吳帥師敗狄于大鹵。

4.《傳》:冬十二月,晉趙孟卒。

〇 魯昭公二年  晉平公十八年  公元前540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春,晉侯使韓起來聘。夏,叔弓如晉。冬,公如晉,至河而復。季孫宿如晉。

1.《傳》: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韓宣子,韓起。宣子遂如齊納幣。楊伯峻注:“爲平公聘少姜。”自齊聘於衞。夏四月,韓須如齊逆女。齊陳無宇送女,致少姜。少姜有寵於晉侯,晉侯謂之少齊。叔弓聘于晉,報宣子也。秋,晉少姜卒,公如晉,及河,晉侯使士文伯來辭,曰:“非伉儷也,請君無辱。”公還。季孫宿遂致服焉。

2.《傳》:冬十一月,鄭印段如晉弔。

〇 魯昭公三年  晉平公十九年  公元前539年  晉韓起將中軍
1.《傳》:春王正月,鄭游吉如晉,送少姜之葬。
2.《傳》:齊侯使晏嬰請繼室於晉。
3.《傳》:夏四月,鄭伯如晉,公孫段相,甚敬而卑,禮無違者。晉侯嘉焉,授之以策,曰:“子豐有勞於晉國,子豐,公孫段之父。余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勳。”伯石再拜稽首,受策以出。
初,州縣,欒豹之邑也。及欒氏亡,范宣子、趙文子、韓宣子皆欲之。文子曰:“溫,吾縣也。”二宣子曰:“自郤稱以別,三傳矣。楊伯峻注:“郤稱爲晉大夫,劃州與溫爲二,始受州,又傳于趙氏,又傳于欒豹,故云三傳。”晉之別縣不唯州,誰獲治之?”文子病之,乃舍之。二宣子曰:“吾不可以正議而自與也。”皆舍之。及文子爲政,趙獲曰:“可以取州矣。”文子曰:“退!”豐氏故主韓氏,伯石之獲州也,韓宣子爲之請之,爲其復取之之故。

4.《傳》:晉韓起如齊逆女。公孫蠆爲少姜之有寵也,以其子更公女而嫁公子。人謂宣子:“子尾欺晉,晉胡受之?”宣子曰:“我欲得齊,而遠其寵,寵將來乎?”

5.《傳》:秋七月,鄭罕虎如晉,賀夫人,且告曰:“楚人日徵敝邑以不朝立王之故。敝邑之往,則畏執事其謂寡君'而固有外心’。其不往,則宋之盟云。進退,罪也。寡君使虎布之。”宣子使叔向對曰:“君若辱有寡君,在楚何害?脩宋盟也。君苟思盟,寡君乃知免於戾矣。君若不有寡君,雖朝夕辱於敝邑,寡君猜焉。君實有心,何辱命焉?君其往也!苟有寡君,在楚猶在晉也。”

〇 魯昭公四年  晉平公二十年  楚靈王三年  公元前538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于申。楚人執徐子。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吳。遂滅賴。

1.《傳》:春王正月,許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鄭伯,去年鄭伯如楚。田江南,許男與焉。使椒舉如晉求諸侯,二君待之。晉侯許之。夏,諸侯如楚,魯、衞、曹、邾不會。六月丙午,楚子合諸侯于申。徐子,吳出也,以爲貳焉,故執諸申。秋七月,楚子以諸侯伐吳。遂以諸侯滅賴。

〇 魯昭公五年  晉平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537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春,公如晉。秋七月,公至自晉。
1.《傳》: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夏,莒牟夷以牟婁及防、兹來奔。莒人愬于晉,晉侯欲止公。獻子曰:“不可。人朝而執之,誘也。討不以師,而誘以成之,惰也。爲盟主而犯此二者,無乃不可乎!請歸之,間xián而以師討焉。”乃歸公。秋七月,公至自晉。
2.《傳》:晉韓宣子如楚送女,叔向爲介。薳啟彊曰:“韓起之下,趙成、中行吳、荀吳。魏舒、范鞅、士鞅。知盈。荀盈。

〇 魯昭公六年  晉平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536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夏,季孫宿如晉。
1.《傳》:夏,季孫宿如晉,拜莒田也。杜預注:“謝前年受牟夷邑不見討。”晉侯享之,有加籩。固請徹加,而後卒事。晉人以爲知禮,重其好貨。
2.《傳》:夏六月,楚公子棄疾如晉,報韓子也。
3.《經》:冬,齊侯伐北燕。
3.《傳》:冬十一月,齊侯如晉,請伐北燕也。士匄相士鞅逆諸河。杜預注:“士匄,晉大夫。”晉侯許之。十二月,齊侯遂伐北燕,將納簡公。

〇 魯昭公七年  晉平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535年  晉韓起將中軍

1.《傳》:鄭子產聘于晉。子產爲豐施歸州田於韓宣子。宣子受之,以告晉侯。晉侯以與宣子。宣子爲初言,病有之,以易原縣於樂大心。楊伯峻注:“樂大心,宋大夫。”

〇 魯昭公八年  晉平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534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夏,叔弓如晉。
1.《傳》:春,石言于晉魏榆。於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夏,叔弓如晉,賀虒祁也。游吉相鄭伯以如晉,亦賀虒祁也。
2.《經》: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
2.《傳》:楚使穿封戌爲陳公。
〇 魯昭公九年  晉平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533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春,許遷于夷。杜預注:“許畏鄭欲遷,故以自遷爲文。”楊伯峻注:“許凡四遷,俱楚所爲。”

〇 魯昭公十年  晉平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532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秋七月,季孫意如、叔弓、仲孫貜帥師伐莒。
1.《傳》: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gěng
2.《經》:秋七月戊子,晉侯彪卒。九月,叔孫婼如晉,葬晉平公。
2.《傳》:秋七月戊子,晉平公卒。鄭伯如晉,及河,晉人辭之。游吉遂如晉。九月,叔孫婼chuò、齊國弱、宋華定、衞北宮喜、鄭罕虎、許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晉,葬平公也。

〇 魯昭公十一年  晉昭公元年  楚靈王十年  公元前531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楚公子棄疾帥師圍蔡。秋,季孫意如會晉韓起、齊國弱、宋華亥、衞北宮佗、鄭罕虎、曹人、杞人於厥憖yìn。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師滅蔡,執蔡世子有以歸,用之。
1.《傳》:冬十二月,楚子城陳、蔡、不羹láng。使棄疾爲蔡公。
〇 魯昭公十二年  晉昭公二年  公元前530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夏,公如晉,至河乃復。
1.《傳》:夏,齊侯、衞侯、鄭伯如晉,朝嗣君也。公如晉,至河,乃復。取郠之役,莒人愬于晉,晉有平公之喪,未之治也,故辭公。公子憖遂如晉。

2.《傳》:晉侯享諸侯,子產相鄭伯,辭於享,請免喪而後聽命。晉人許之。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中行穆子,荀吳。投壺,晉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chí。寡君中此,爲諸侯師。”中之。齊侯舉矢,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亦中之。

3.《經》:冬,晉伐鮮虞。
3.《傳》:晉荀吳僞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歸。
〇 魯昭公十三年  晉昭公三年  公元前529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晉歸于楚,弒其君虔。秋,楚公子棄疾殺公子比。
2.《傳》:棄疾即位,楚平王。封陳、蔡,復遷邑。
3.《經》:秋,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公不與盟。晉人執季孫意如以歸。
3.《傳》:晉成虒祁,諸侯朝而歸者皆有貳心。爲取郠故,晉將以諸侯來討。叔向曰:“諸侯不可以不示威。”乃並徵會,告于吳。秋,晉侯會吳子于良,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車四千乘,遂合諸侯于平丘。八月辛未,治兵,建而不旆。壬申,復旆之。諸侯畏之。邾人、莒人朔于晉曰:“魯朝夕伐我,幾亡矣。我之不共gōng,魯故之以。”晉侯不見公。甲戌,同盟于平丘,齊服也。公不與盟。晉人執季孫意如。
4.《傳》:晉荀吳以上軍侵鮮虞,大獲而歸。
5.《經》:秋,蔡侯廬歸于蔡。陳侯吳歸于陳。
5.《傳》: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荆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隱大子之子廬歸于蔡,悼大子之子吳歸于陳。
6.《傳》:冬,公如晉。荀吳謂韓宣子曰:“諸侯相朝,講舊好也。執其卿而朝其君,有不好焉,不如辭之。”辭公于河。乃歸季孫。
〇 魯昭公十五年  晉昭公五年  公元前527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秋,晉荀吳帥師伐鮮虞。
1.《傳》:秋,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圍鼓,以鼓子䳒鞮yuāndī歸。
2.《經》:冬,公如晉。
2.《傳》:冬,公如晉,平丘之會故也。
3.《傳》:冬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后,籍談爲介。
〇 魯昭公十六年  晉昭公六年  公元前526年  晉韓起將中軍
1.《傳》:春王正月,公在晉,晉人止公。夏,公至自晉。
2.《傳》:三月,晉韓起聘于鄭。宣子有環,其一在鄭商。宣子謁諸鄭伯,子產弗與。
2.《經》:秋八月己亥,晉侯夷卒。子頃公去疾立。

3.《經》:秋九月,季孫意如如晉。冬十月,葬晉昭公。

〇 魯昭公十七年  晉頃公元年  公元前525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秋八月,晉荀吳帥師滅陸渾之戎。
〇 魯昭公二十一年  晉頃公五年  公元前521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夏,晉侯使士鞅來聘
1.《傳》:夏,晉士鞅來聘,叔孫爲政。季孫欲惡諸晉,使有司以齊鮑國歸費之禮爲士鞅。士鞅怒,曰:“鮑國之位下,其國小,而使鞅從其牢禮,是卑敝邑也。將復諸寡君。”魯人恐,加四牢焉,爲十一牢。

2.《經》:夏,宋華亥、向寧、華定自陳入于宋南里以叛。

2.《傳》:冬十月,華登以吳師救華氏。十一月癸未,公子城以晉師至。曹翰胡會晉荀吳、齊苑何忌、衞公子朝救宋。

3.《經》:冬,公如晉,至河乃復。

3.《傳》:公如晉,及河。鼓叛晉,晉將伐鮮虞,故辭公。

〇 魯昭公二十二年  周景王二十五年  晉頃公六年  公元前520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春,宋華亥、向寧、華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2.《傳》:晉之取鼓也,既獻而反鼓子焉。又叛於鮮虞。六月,荀吳略東陽,遂襲鼓,滅之,以鼓子䳒鞮歸,使涉佗守之。
3.《經》:夏,王室亂。劉子、單子以王猛居于皇。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冬十月,王子猛卒。周景王崩,王子朝與王子猛爭位。王子猛卒,其母弟王子匄立,爲敬王,王子朝復與敬王爭位。
〇 魯昭公二十三年  晉頃公七年  公元前519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叔孫婼chuò如晉。晉人執我行人叔孫婼。晉人圍郊。
1.《傳》:邾人城翼,還自離姑。武城人取邾師。邾人愬于晉,晉人來討。叔孫婼如晉,晉人執之。
晉人使與邾大夫坐。叔孫曰:“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邾又夷也。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請使當之。”乃不果坐。
韓宣子使邾人聚其衆,將以叔孫與之。叔孫聞之,去衆與兵而朝。士彌牟謂韓宣子曰:“子弗良圖。所謂盟主,討違命也。若皆相執,焉用盟主?”乃弗與。使各居一館。士伯聽其辭,士伯,士彌牟。而愬諸宣子,乃皆執之。杜預注:“二子辭不屈,故士伯愬而執之。”士伯御叔孫,從者四人,過邾館以如吏。杜預注:“欲使邾人見叔孫之屈辱。”先歸邾子。士伯曰:“以芻蕘ráo之難,從者之病,將館子於都。”叔孫旦而立,期焉。乃館諸箕。舍子服昭伯於他邑。
范獻子求貨于叔孫,范獻子,士鞅。使請冠焉。取其冠法,而與之兩冠,曰:“盡矣。”
2.《經》:秋七月,天王居于狄泉。
3.《經》:冬,公如晉,至河,有疾,乃復。
3.《傳》:公爲叔孫故如晉,及河,有疾,而復。
〇 魯昭公二十四年  晉頃公八年  公元前518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春,婼至自晉。
2.《傳》:三月庚戌,晉侯使士景伯涖問周故。士景伯,士彌牟。士伯立于乾gān祭,而問於介衆。杜預注:“乾祭,王城北門。介,大也。”晉人乃辭王子朝,不納其使。
3.《傳》:鄭伯如晉,子大叔相,子大叔,游吉。見范獻子。獻子曰:“若王室何?”對曰:“老夫其國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爲將及焉。’今王室實蠢蠢焉,吾小國懼矣,然大國之憂也,吾儕何知焉?吾子其早圖之!”獻子懼,而與宣子圖之。乃徵會於諸侯,期以明年。
〇 魯昭公二十五年  晉頃公九年  公元前517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夏,叔詣會晉趙鞅、宋樂大心、衞北宮喜、鄭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黃父。
1.《傳》:會于黃父,謀王室也。趙簡子令諸侯之大夫輸王粟,趙簡子,趙鞅。具戍人,曰:“明年將納王。”
2.《經》:九月己亥,公孫xùn于齊。
〇 魯昭公二十六年  晉頃公十年  公元前516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冬,天王入于成周。
1.《傳》:夏四月,單子如晉告急。秋七月己巳,劉子以王出。辛巳,王次于滑。晉知躒、趙鞅帥師納王。冬十月丙申,王起師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癸酉,王入于成周。晉師使成公般戍周而還。
〇 魯昭公二十七年  晉頃公十一年  公元前515年  晉韓起將中軍
1.《經》:春,公如齊。公至自齊,居于鄆。秋,晉士鞅、宋樂祁犁、衞北宮喜、曹人、邾人、滕人會于扈。
1.《傳》:秋,會于扈,令戍周,且謀納公也。魯昭公出在外,晉謀納之。宋、衞皆利納公,固請之。范獻子取貨于季孫,謂司城子梁與北宮貞子曰:子梁,宋樂祁。貞子,衞北宮喜。“季孫未知其罪,而君伐之。請囚,請亡,於是乎不獲。君又弗克,而自出也。夫豈無備而能出君乎?季氏之復,天救之也。休公徒之怒,而啟叔孫氏之心。不然,豈其伐人而說tuō甲執冰以游?魯昭公與三桓戰,“公徒釋甲執冰而踞”,見二十五年《傳》。叔孫氏懼禍之濫,而自同於季氏,天之道也。魯君守齊,三年而無成。季氏甚得其民,淮夷與之,有十年之備,有齊、楚之援,有天之贊,有民之助,有堅守之心,有列國之權,而弗敢宣也,事君如在國。故鞅以爲難。二子皆圖國者也,而欲納魯君,鞅之願也,請從二子以圍魯。無成,死之。”二子懼,皆辭。乃辭小國,而以難復。

2.《傳》:冬十二月,晉籍秦致諸侯之戍于周,魯人辭以難。

〇 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頃公十二年  公元前514年  晉韓起將中軍魏舒繼之
1.《經》:春,公如晉,次于乾gān侯。
1.《傳》:春,公如晉,將如乾侯。子家子曰:“有求於人,而即其安,人孰矜之?其造於竟。”弗聽,使請逆於晉。晉人曰:“天禍魯國,君淹恤在外,君亦不使一个辱在寡人,而即安於甥舅,其亦使逆君?”使公復于竟,而後逆之。
2.《傳》:晉祁勝與鄔臧通室,杜預注:“二子,祁盈家臣也。”祁盈執之。祁勝賂荀躒,荀躒爲之言於晉侯。晉侯執祁盈。祁盈之臣曰:“鈞將皆死,憖使吾君聞勝與臧之死也以爲快。”乃殺之。夏六月,晉殺祁盈及楊食我。食我,祁盈之黨也,而助亂,故殺之。遂滅祁氏、羊舌氏。楊伯峻注:“楊氏即羊舌氏,以叔向食邑於楊,故其子稱楊食我。”
2.《傳》:秋,晉韓宣子卒,魏獻子爲政。魏獻子,魏舒。分祁氏之田以爲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爲三縣。

〇 魯昭公二十九年  晉頃公十三年  公元前513年  晉魏舒將中軍

1.《經》: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鄆。齊侯使高張來唁公。公如晉,次于乾侯。
1.《傳》:春,公至自乾侯,處于鄆。齊侯使高張來唁公,稱主君。子家子曰:“齊卑君矣,君祇辱焉。”公如乾侯。
2.《傳》:冬,晉趙鞅、荀寅帥師城汝濱。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爲刑書焉。
〇 魯昭公三十年  晉頃公十四年  公元前512年  晉魏舒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2.《經》:夏六月庚辰,晉侯去疾卒。秋八月,葬晉頃公。


〇 魯昭公三十一年  晉定公元年  公元前511年  晉魏舒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季孫意如會晉荀躒于適歷。夏,晉侯使荀躒唁公于乾侯。
1.《傳》:晉侯將以師納公。范獻子曰:“若召季孫而不來,則信不臣矣,然後伐之,若何?”晉人召季孫。獻子使私焉,曰:“子必來,我受其無咎。”季孫意如會晉荀躒于適歷。夏四月,季孫從知伯如乾侯。知伯,荀躒。公欲從之,衆從者脅公,不得歸。

〇 魯昭公三十二年  晉定公二年  公元前510年  晉魏舒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2.《傳》:秋八月,王使富辛與石張如晉,請城成周。范獻子謂魏獻子曰:范獻子,士鞅。魏獻子,魏舒。“與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實云,雖有後事,晉勿與知可也。從王命以紓諸侯,晉國無憂,是之不務,而又焉從事?”魏獻子曰:“善!”

3.《經》:冬,仲孫何忌會晉韓不信、齊高張、宋仲幾、衞世叔申、鄭國參、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

3.《傳》:冬十一月,晉魏舒、韓不信如京師,合諸侯之大夫于狄泉,尋盟,且令城成周。

〇 魯定公元年  晉定公三年  公元前509年  晉魏舒將中軍士鞅繼之
1.《傳》:春王正月辛巳,晉魏舒合諸侯之大夫于狄泉,將以城成周。魏子涖政。魏獻子屬zhŭ役于韓簡子及原壽過,韓簡子,韓起之孫韓不信。原壽過,周大夫。而田於大陸,焚焉,還,卒於甯。范獻子去其柏椁,以其未覆命而田也。
〇 魯定公三年  晉定公五年  公元前507年  晉士鞅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公如晉,至河,乃復。
2.《傳》:秋九月,鮮虞人敗晉師於平中,獲晉觀虎。
3.《傳》:蔡昭侯爲兩佩與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裘於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欲之,子常,楚令尹。弗與,三年止之。蔡人固請,而獻佩于子常。蔡侯歸,及漢,執玉而沈chén,曰:“余所有濟漢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晉,以其子元與其大夫之子爲質焉,而請伐楚。
〇 魯定公四年  晉定公六年  公元前506年  晉士鞅將中軍
1.《經》:春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衞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于召shào陵,侵楚。

1.《傳》:春三月,劉文公合諸侯于召陵,謀伐楚也。晉荀寅求貨於蔡侯,弗得,言於范獻子曰:范獻子,士鞅。“國家方危,諸侯方貳,將以襲敵,不亦難乎!水潦方降,疾瘧方起,中山不服,棄盟取怨,無損於楚,而失中山,不如辭蔡侯。吾自方城以來,楚未可以得志,只取勤焉。”乃辭蔡侯。晉人假羽旄於鄭,鄭人與之。明日,或旆以會。晉於是乎失諸侯。

2.《經》: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2.《傳》:沈人不會于召陵,晉人使蔡伐之。夏,蔡滅沈。
3.《經》:五月,公及諸侯盟于臯鼬。
4.《經》:夏六月,許遷于容城。
5.《經》:秋七月,楚人圍蔡。
5.《傳》:秋,楚爲沈故,圍蔡。
6.《經》:秋,晉士鞅、衞孔圉帥師伐鮮虞
7.《經》: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舉,楚師敗績。庚辰,吳入郢。

〇 魯定公五年  晉定公七年  公元前505年  晉士鞅將中軍

1.《經》:冬,晉士鞅帥師圍鮮虞

〇 魯定公六年  晉定公八年  公元前504年  晉士鞅將中軍

1.《經》:春王正月癸亥,鄭游速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
1.《經》:春,鄭滅許,因楚敗也。
2.《經》:春二月,公侵鄭。夏,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
2.《傳》:二月,公侵鄭,取匡,爲晉討鄭之伐胥靡也。夏,季桓子如晉,獻鄭俘也。陽虎強使孟懿子往報夫人之幣。晉人兼享之。孟孫立于房外,謂范獻子曰:“陽虎若不能居魯,而息肩於晉,所不以爲中軍司馬者,有如先君!”獻子曰:“寡君有官,將使其人,鞅何知焉?”獻子謂簡子曰:簡子,趙鞅。“魯人患陽虎矣。孟孫知其釁,以爲必適晉,故強爲之請,以取入焉。”
3.《經》:秋,晉人執宋行人樂祁犁。
3.《傳》:秋八月,宋樂祁言於景公曰:“諸侯唯我事晉,今使不往,晉其憾矣。”公謂樂祁曰:“唯寡人說子之言,子必往!”趙簡子逆,而飲yìn之酒於緜mián上,獻楊楯dùn六十於簡子。陳寅曰:陳寅,樂祁宰。“昔吾主范氏,今子主趙氏,又有納焉,以楊楯賈禍,弗可爲也已。然子死晉國,子孫必得志於宋。”范獻子言於晉侯曰:“以君命越疆而使,未致使而私飲酒,不敬二君,不可不討也。”乃執樂祁。

〇 魯定公八年  晉定公十年  公元前502年  晉士鞅將新軍

1.《傳》:趙鞅言於晉侯曰:“諸侯唯宋事晉,好逆其使,猶懼不至,今又執之,是絕諸侯也。”將歸樂祁。士鞅曰:“三年止之,無故而歸之,宋必叛晉。”獻子私謂子梁曰:獻子,士鞅。子梁,樂祁。“寡君懼不得事宋君,是以止子。子姑使溷hùn代子。”溷,樂祁之子。樂祁歸,卒於大行tàiháng。士鞅曰:“宋必叛,不如止其尸以求成焉。”乃止諸州。

2.《經》:夏,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公會晉師于瓦。

2.《傳》:夏,齊國夏、高張伐我西鄙。晉士鞅、趙鞅、荀寅救我。公會晉師于瓦。范獻子執羔,趙簡子、中行文子皆執鴈。
3.《經》:秋,晉士鞅帥師侵鄭,遂侵衞。
3.《傳》:晉師將盟衞侯于鄟澤。杜預注:“自瓦還,就衞地盟。”趙簡子曰:“羣臣誰敢盟衞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衞人請執牛耳。成何曰:“衞,吾溫、原也,焉得視諸侯?”將歃,涉佗捘zùn衞侯之手,及捥wàn。衞侯怒,乃叛晉。秋,晉士鞅會成桓公侵鄭,成桓公,周卿士。遂侵衛。
4.《經》:秋九月,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侵衞。
4.《傳》:九月,師侵衞,晉故也。

〇 魯定公九年  晉定公十一年  公元前501年  晉士鞅將新軍

1.《經》:秋,齊侯、衞侯次于五氏。
2.《傳》:秋,齊侯伐晉夷儀。杜預注:“爲衞討也。”晉車千乘在中牟,中牟人伐齊師,敗之。杜預注:“獲齊車五百乘。”

〇 魯定公十年  晉定公十二年  公元前500年  晉士鞅將中軍

1.《經》:夏,晉趙鞅帥師圍衞。
1.《傳》:晉趙鞅圍衞,報夷儀也。初,衞侯伐邯鄲午於寒氏,楊伯峻注:“午爲晉邯鄲大夫。”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jiān。及晉圍衞,午以徒七十人門於衞西門,殺人於門中,曰:“請報寒氏之役。”反役,晉人討衞之叛故,曰:“由涉佗、成何。”於是執涉佗,以求成於衞。衞人不許。晉人遂殺涉佗。成何奔燕。

〇 魯定公十一年  晉定公十三年  公元前499年  晉趙鞅將中軍

1.《經》:冬,及鄭平。
1.《傳》:冬,及鄭平,始叛晉也。楊伯峻注:“杜注:'魯自僖公以來,世服於晉,至今而叛,故曰始。’晉因趙、范內鬨,同盟解體,於是齊、鄭、衞、魯四國之好逐漸形成,晉遂失諸侯。”

六、士吉射

〇 魯定公十三年  晉定公十五年  公元前497年  晉趙鞅將中軍

1.《經》:春,齊侯、衞侯次于垂葭。
1.《傳》:春,齊侯、衞侯次于垂葭,實郹氏。使師伐晉。將濟河,諸大夫皆曰不可,乃伐河內。
2.《經》:秋,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冬,晉荀寅、士吉射入于朝zhāo歌以叛。晉趙鞅歸于晉。

2.《傳》:晉趙鞅謂邯鄲午曰:午爲晉邯鄲大夫,趙氏同族。“歸我衞貢五百家,吾舍shè諸晉陽。”午許諾。杜預注:“十年,趙鞅圍衞,衞人懼,貢五百家,鞅置之邯鄲。今欲徙諸晉陽。晉陽,趙鞅邑。”歸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衞是以爲邯鄲,而寘諸晉陽,絕衞之道也。不如侵齊而謀之。”杜預注:“侵齊,則齊當來報,欲因齊而徙,則衞與邯鄲好不絕。”乃如之,而歸之于晉陽。趙孟怒,召午,而囚諸晉陽。楊伯峻注:“蓋午侵齊而後歸衞貢,鞅嫌其遲耳。”使其從者說tuō劍而入,涉賓不可。杜預注:“涉賓,午家臣。”乃使告邯鄲人曰:“吾私有討於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殺午。趙稷、涉賓以邯鄲叛。稷,趙午之子。夏六月,上軍司馬籍秦圍邯鄲。

邯鄲午,荀寅之甥也,荀寅,范吉射之姻也,范吉射,士吉射。而相與睦,故不與圍邯鄲,將作亂。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趙氏之宮,范氏,士吉射。中行氏,荀寅。趙鞅奔晉陽。晉人圍之。

范皋夷無寵於范吉射,而欲爲亂於范氏。杜預注:“皋夷,范氏側室子。”梁嬰父嬖於知文子,賈逵云:“梁嬰父,晉大夫也。”杜預注:“文子,荀躒。”文子欲以爲卿。韓簡子與中行文子相惡,杜預注:“韓簡子,韓起孫不信也。中行文子,荀寅也。”魏襄子亦與范昭子相惡。杜預注:“襄子,魏舒孫曼多也。昭子,士吉射。”故五子謀,將逐荀寅而以梁嬰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代之。荀躒言於晉侯曰:“君命大臣,始禍者死,載書在河。今三臣始禍,賈逵云:“范、中行、趙也。”而獨逐鞅,刑已不鈞矣。請皆逐之。”

冬十一月,荀躒、韓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二子伐公,國人助公,二子敗,從而伐之。丁未,荀寅、士吉射奔朝歌。

韓、魏以趙氏爲請。十二月辛未,趙鞅入于絳,盟于公宮。

〇 魯定公十四年  晉定公十六年  公元前496年  晉趙鞅將中軍
1.《經》:春二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孫佗人師師滅頓,以頓子牂zāng歸。
1.《傳》:頓子牂欲事晉,背楚而絕陳好。二月,楚滅頓。
2.《經》:夏五月,於越敗吳于檇zuì李。
3.《經》:夏,公會齊侯、衞侯于牽。秋,齊侯、宋公會于洮。
3.《傳》:晉人圍朝歌,公會齊侯、衞侯于脾、上梁之間,謀救范、中行氏。析成鮒、小王桃甲率狄師以襲晉,杜預注:“二子,晉大夫,范、中行氏之黨。”戰于絳中,不克而還。士鮒奔周,小王桃甲入于朝歌。秋,齊侯、宋公會于洮,范氏故也。
4.《傳》:冬十二月,晉人敗范、中行氏之師於潞。又敗鄭師及范氏之師于百泉。
〇 魯定公十五年  晉定公十七年  公元前495年  晉趙鞅將中軍

1.《經》:春二月辛丑,楚子滅胡,以胡子豹歸。

1.《傳》:吳之入楚也,胡子盡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又不事楚。二月,楚滅胡。

〇 魯哀公元年  晉定公十八年  公元前494年  晉趙鞅將中軍
1.《經》:春,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
1.《傳》:春,楚子圍蔡,報柏舉也。蔡人男女以辨。使疆于江、汝之間而還。蔡於是乎請遷于吳。
2.《傳》:春,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遂入越。三月,越及吳平。
3.《經》:秋,齊侯、衞侯伐晉。
3.《傳》:夏四月,齊侯、衞侯救邯鄲,圍五鹿。杜預注:“趙稷以邯鄲叛,范、中行氏之黨也。五鹿,晉邑。”秋,齊侯、衞侯會于乾侯,救范氏也。師及齊師、衞孔圉、鮮虞人伐晉,取棘蒲。
4.《傳》:冬十一月,晉趙鞅伐朝歌。
〇 魯哀公二年  晉定公十九年  公元前493年  晉趙鞅將新軍
1.《經》:夏四月丙子,衞侯元卒。晉趙鞅帥師納衞世子蒯聵于戚。
2.《經》:秋八月甲戌,晉趙鞅帥師及鄭罕達帥師戰于鐵。鄭師敗績。
3.《傳》:秋八月,齊人輸范氏粟,鄭子姚、子般送之。士吉射逆之,趙鞅禦之,遇於戚。鄭師大敗,獲齊粟千車。
4.《經》:冬十有一月,蔡遷于州來。
〇 魯哀公三年  晉定公二十年  公元前492年  晉趙鞅將新軍
1.《傳》:劉氏、范氏世爲昏姻,cháng弘事劉文公,故周與范氏。趙鞅以爲討。六月癸卯,周人殺萇弘。
2.《傳》:冬十月,晉趙鞅圍朝歌,師于其南,荀寅伐其郛,使其徒自北門入,己犯師而出。楊伯峻注:“此言荀寅,士吉射亦在其中。”癸丑,奔邯鄲。
3.《傳》:冬十一月,趙鞅殺士皋夷,士皋夷,范皋夷。范氏也。
〇 魯哀公四年  晉定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491年  晉趙鞅將中軍
1.《經》:夏,晉人執戎蠻子赤歸于楚。
2.《傳》:秋七月,齊陳乞、弦施、衞甯跪救范氏。庚午,圍五鹿。九月,趙鞅圍邯鄲。冬十一月,邯鄲降。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墮huī臨。國夏伐晉,國夏,齊大夫。取邢、任、欒、鄗hào、逆畤zhì、陰人、盂、壺口,會鮮虞,納荀寅于柏人。
〇 魯哀公五年  晉定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490年  晉趙鞅將中軍
1.《傳》:春,晉圍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齊。

(文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左传全译》(卷九 襄公二) - 长春好吃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左傳(左氏春秌傳)7 宣公
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卷十三 ---- 卷十五
孔子《春秋》原文续
晋悼公
晋世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