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治人無治法

在清朝統治者的治國理念中,“有治人無治法”當屬於最具政治特質的一項,尤爲康雍乾三帝大力倡導,也正因如此,清朝政治往往被斷言爲尚人治而不重法治。

那麼,“有治人無治法”是否可以僅就其字面進行解讀?其內在的語義究竟是什麼?它能夠成爲清朝盛世皇帝的治國理念,又是緣於它自身的哪些能量呢?對此,是有必要進行探討的。

“有治人無治法”一語,出自先秦思想家荀子。《荀子·君道》曰:“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

何謂“治人”?“治人”是指有仁心仁德的賢人。何謂“治法”?“治法”是指使國家長治久安的良法。荀子“治人”與“治法”這一對範疇的提出,是針對“人”與“法”的辯證關繫進行的討論,而非否定“法”的作用。荀子是說,“治法”是由“治人”創建,且只有得到“治人”的執行,才能在治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與《論語·衛靈公》中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離婁上》的“徒法不能以自行”是一個道理。

“有治人無治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治人”與“治法”共同構成了權力主體中的兩個要素,在二者的關繫中,“治人”是第一位的,無論任何“治法”,最終都要通過人來貫徹和落實。這就是“有治人無治法”的真實語義,它被統治者奉爲治國經典,對中國古代國家的意識形態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清朝皇帝的認知世界中,“有治人無治法”從理論認識上升爲主導國家的統治思想,具有原則與實踐兩方面意義。在“治人”與“治法”的關繫上,康雍乾三帝都重視“治人”的作用,將“有治人無治法”作爲原則,奉行不悖。同時,“有治人無治法”的思想在管理官僚的政治實踐中發揮著指導作用。

“有治人無治法”追求的是“王道政治”,並非與依法治國相對立。對於國家而言,它強調要有一個好皇帝。對於皇帝而言,它意味著需要一支精明強干的官僚隊伍。

我們今天在闡發這一概念時,要注意到,“治人”不同於“人治”。“治人”是強調有治理才能的人;“人治”是強調單純依靠人的力量去治理,其背後的寓意是不要法制。同樣,“治法”強調的是治理方式和途徑;“法治”則是運用法律去治理。而且,古代君主用以統治臣民的“治法”,也絕非我們通常意義下的“法律”。(《朱批-康雍乾用人與吏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子斗不过小人
人治与法治的博弈,“长治久安”路在何方?
40、人治还是法治?
儒家思想(其三)
法治为什么优于人治.pdf
最好的政治就是人治,最坏的政治就是人不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