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杂谈丨如何学中医?
userphoto

2023.10.20 黑龙江

关注

“该如何学好中医”是中医人较沉重的一个话题。本文就一位中医学子视角,分享“如何学好中医”。

——本文作者:临玄

某夜,一故友前来问我:“能跟你学习吗?”

我迟疑了许久,给她的回答是:“共同学习,互相交流”。

很久以前,我问过我的师父,具体内容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大概意思——人有了师父,就会懒散,因为觉得有了依靠。但是学习与修行,更多的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今天这篇文章,不做五运六气的分析与知识讲解,只是谈谈我对学习中医的一些见解。

ONE

时间线已经拉到2021辛丑年,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回过头谦逊地向先贤前辈学习中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学医的时间说来也不长,自2014年至今,说起来也才七年。今天所讲,只是我个人心中所感。若是引得各位前辈发笑,您开怀就好。

自1840年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到强行打破了清朝天朝上国美梦,再到人民接收新思想、新文化的各种救国运动,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很多很多。

那个时代有一句话叫:“师夷长技以制夷”。从历史上看,那一代人做的也确实是如此。但是也不乏有“师夷长技,化己为夷”的存在。这是新时代文化“颠覆”的开端,夹杂了中西思想的碰撞。再到开国,再到十年黑暗...中医走的每一步都非常艰辛。

因为基础知识建设的匮乏,从出生到小学、初中、高中,18年以来我们学子所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以“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许多中医学子,在入中医院校后的第一堂中医基础课上,内心都是充满疑问的:“精气、阴阳是什么?五行又是什么?”

这不能怪他们,因为基础学科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结构有了断层。

玄学,这是今年人们常常笑谈的词语。玄是什么?在众多古籍记载当中,“玄”字更多是用来描述高深、不可近得的事物。又或者是古人通过它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事物表达的一种描述。

放在古代,从《训诂》、《尔雅》、乃至《说文》、《论语》、再到“经史子集”等等,都是学子少年时就会涉及的内容。若是如上所言,修好地基再学医,然后熟读方药,岂不是手到擒来?


昔年国学大师黄侃有言曰:“由小学入经,出经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今诸君方学,欲求一朝而得,岂不妄乎?


若是无法潜心学习这些,对于古人如何看待世界都不了解,盲目急于求成。如何才能真正地有所得?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下面讲一些我对于学医所需要的传统世界观是如何建立的看法:我认为,真想要学习中医,应该熟读《五行大义》、《周易》、《尔雅》、《论语》、《春秋繁露》。还有《道德经》、《庄子》全篇,以了解老庄思想。《史记》当中八书的《乐》、《律》、《历》、《天官》,还有《汉书》当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地理志》。当然,还有汉朝《说文》一书。如是,才能更好地理解汉字究竟是如何创造的。还有西汉淮南王写下的《淮南子》,这书可谓是文化的高度集合。虽然粗读不能直接明白,但在往后的学习中,总能翻过去理解更多。

在后续的提高中,也有宋朝蔡元定撰的《发微论》,用阴阳刚柔的方式来阐述山川河流。又有明清时代游子艺所撰写的《天经或问》来阐述古代的天文地理基础,此后也有《周髀算经》当中的历法篇。

此类内容看似走偏了路,可常常有人问我。10天干、12地支、五行等,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我不想回答。这都是该自己去了解的内容,问得多了,就会忘记主动学习

当然,医书的参悟是不可缺少的。《素问》与《灵枢》是中医书籍当中医理描述最完善的。最近我也见到了有人说:“《黄帝内经》就是一本死书,对临床病人毫无作用”这种话语。这是他的见解,我不能说他什么。

在我个人看来:《内经》很重要,他值得一次又一次的去读。从《上古天真论》到《解精微论》。从《九针十二原》到《痈疽》这两个81篇从开篇描述人生阶段的变化,再到描述上古真人、圣人的神奇。从一日到四时,从日月运行到一年之变化,从经络、脏腑、症候、疾病、天文、地理、用药来阐述中医等等,这都不是单单背书能够学会的。这个时候,“如何培养自己通过古人的视界去观察世界”就显得格外重要。

很幸运,历代有很多杰出的医家,他们纷纷做解,留下了自己的思考。拿《内经》来说,明代张介宾的《类经》、马莳的《黄帝内经 素问 注证发微》、《黄帝内经 灵枢 注证发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可惜,如今的中医学子连《黄帝内经》的现代注本都是选读,从未仔细理解过。

还有一类,或许是选择的方向不同,但在我看来很容易误入歧途。那就是直接学经方,乃至直接学习历代经方使用者的理解。

张仲景,汉朝长沙太守。著有《伤寒杂病论》、《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书。可惜除了杂病论其余都失传了。他的方子很厉害,也很好用。可若是直接对照形症治病,将医理、用方原则抛掷脑后,这样学习中医,不能活学活用,与方医有什么区别?《黄帝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所有病因的用药方宜,在成无己心中,这就是伤寒论立方的根源。所以他在方药后有注。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成无己是这样注解的:

  1.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

  2. 《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

  3. 《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又或者,古人抓药三年开始学医。那么药物的内容也很重要。《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经集注》等等也是十分重要。理解药的性味,才能理解至真要的意思。

如下为《本草纲目·序例》

《内经》真的是死书吗?这可能是自身无法潜心学习的一个说辞罢了。今天就说这么多。若是真的能潜心学习,真正以古人的方式看待世界,那么自己就知道需要读什么书了。

不同的人缘法不同,悟性不同。加之这个时代的急功近利心,使得《伤寒》成为一个很好的方向。不过《伤寒》也分古今,有从气化而论,也有方证对应。不管走什么方向,也应当了解或者知晓基础结构,以期在未来的时间里可以回头补足。

至于我为什么那种注重天文,这就是另外一个原因了,改日再另做闲谈。

一次杂谈,略微凌乱。

希望读者能理解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就行。不可急于求成啊,也别因为一两次医疗有效就沾沾自喜。切莫自满。

愿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附黄侃的治学思想:虽然不是医家捷近路,但也值得自省深思。

1
应读之书

《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子》、《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不读《通典》,不能治《仪礼》)、《文选》、《文心雕龙》、《说文》、《广韵》,以上诸书,须趁三十岁以前读毕,收获如盗寇之将至;然持之以恒,七八年间亦可卒业。

读经次第应先《诗》疏,次《礼记》疏。读《诗》疏,一可以得名物训诂,二可通文法。《礼》疏而后,泛览《左传》、《尚书》、《周礼》、《仪礼》诸疏,而《谷》、《公》二疏为最要,《易》疏则高头讲章而已。陆德明《经典释文》宜时时翻阅,注疏之妙,在不放过经文一字。

2
读书之法

语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舍此则一无可通。

由小学入经,出经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小学之事在乎通,经学之事在乎专,故小学训诂自本文求之,而经文自注疏求之。

治经之法,先须专主一家之说,不宜旁骛诸家。治经须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读唐人义疏始。

治史之要,以人、地、官、年为入门之基;四者亦即历史之小学也。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

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

初学之病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凡阅今人书籍,须先调查其材料。

清人治学之病,知古而不知今;明人治学之病,知今而不知古。治中国学问,当接收新材料,不接收新理论。佛经云,依法不依人,即此义。汉学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

刘申叔年三十五而学成,即得择要之法。不有根底之学,而徒事翻书,此非治学之道。然真有根底之学,而不能翻书,亦不免有鄙陋之讥。翻书者因所知以及所未知,其用有二:

  • 己所不知,翻之而得;

  • 己所不记,翻之而记。凡临时检查而得之者,必其平时能翻之者也。

3
为学之道

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由己成”。戴东原先生学术提纲挈领之功为多,未遑精密,其弟子段懋堂、孔广森、王念孙,靡不过之。

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天下人之所长,非己所能有;己之所长,为天下人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自立。

学问最高者,语言至简。

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少人问,想自学中医,读什么书呢?
医话杂谈------也谈我的学习方法
一味中药就可减肥?送你一个减肥方,还你纤细小蛮腰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太阳篇总结
学中医看哪些书最好?哪出版社的?
“黄帝内经”批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