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辨证与论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故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薄为阴之阳,味厚者为阴。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形食味,味归形,形归气,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精食气,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阳化气,阴成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五脏:心、肺、肝、脾、肾;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是主出纳转输。传化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之腑的功能是泻而不藏;奇恒之腑的功能是藏而不泻。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而心、肺、肾、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所有脏腑的功能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
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中医诊断推测生理、病理之图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时
五色
五化
五音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藏
五腑
五窍
五形
五荣
情志
五质
五液
五声
五嗅
病变

平旦

















臊(膻)
握紧

日中









小肠








忧郁

日西



湿

长夏












呕吐

日入




西




大肠








咳嗽

夜半









膀胱


齿





战栗
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经多气少血,阳明经常多血多气,太阴经多血少气,厥阴经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白天多损阳耗气伤胆经三焦经、黑夜多耗阴损血伤肝经心包经,日夜皆活动则耗损气血伤胃经。
外感风暑湿燥寒热六淫属实证,内伤喜恨怒愤恐烦悲恼。
十二经络之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内眼角的睛明穴位),上额(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巅(百会穴处与督脉相交会、五处、承光、通天;)。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者:从巅(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入络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还出别下项脖(经脉从脑后浅出,并从“天柱穴”分别而下——足太阳经脉在头顶至后枕部有一外行线。),循肩髆(肩胛区、大椎、陶道穴位),挟脊(经过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抵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入循膂(深入体腔与骶椎骨两旁的肌肉、[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膂(骶椎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入膕窝中(殷门、委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肩胛内侧),别下贯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yixi]、膈关),挟脊内(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穴),过髀枢(胞肓、秩边),循髀外(髋关节的环跳穴),从后廉下(浮郄、委阳),合膕窝中(委中),以下贯踹(腓肠肌)内(合阳、承筋、承山),出足外踝之后(飞扬、跗阳、昆仑),循京骨(第5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至足小趾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本经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本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本经腧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 、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
十二经络之手少阳三焦经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无名指尺侧端),上出四、五两指之间,循手表背至腕部,出臂外,循尺、桡两骨之间,上贯肘尖部,循臑(上臂)外上肩,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而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入锁骨上窝的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外眼角)。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主要病候:胃脘痛、腹胀、呕恶、嗳气、食不下、黄疸、小便不利、烦心、心痛、失眠,舌本强、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身体皆重。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腧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颊、咽喉病、胸胁、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汗出,颊肿(腮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无名指运动不灵等证。
十二经络之足少阳胆经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瞳子髎穴),上抵头角(颌厌穴),下耳后(完骨穴),循颈,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至肩上(肩井穴),却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大椎穴,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风池穴)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由外眼角分出支脉),下大迎穴,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抵于出页(经眼眶下),下加颊车穴——同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颊车穴),下行至颈,合缺盆(锁骨上窝——锁骨上大窝和锁骨上小窝合称锁骨上窝),以下胸中,贯膈肌,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腹股沟),绕毛际(外阴毛际),横入髀厌中(横向至髋关节的环跳穴处)。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侧,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以下循髀阳(大腿外侧),出膝外廉(膝关节外缘),下外辅骨(至腓骨)之前,直下抵绝骨(腓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其支者:别跗上——足背(临泣穴),入足大指趾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第1~2跖骨间),还贯爪甲、出三毛(大敦穴)。
联系脏器:胆、肝、膈、耳、眼、咽喉。
  本经脉腧穴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共44穴,左右合88穴。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所主病候:
外经——偏头痛,颔痛,目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瘰疠,汗出振寒,沿胸、胁、肋、髋、股、膝外侧、小腿外侧等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内脏——胁下痛,口苦,嗳气,呕吐,目眩、疟疾等。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主要证候寒热,口苦,胁痛,偏头痛,外眼角痛,颈及锁骨上窝肿痛,腋下淋巴结肿大,股、膝、小腿外侧疼痛及第四足趾运动障碍。
主治侧头、眼、耳、鼻、喉、胸胁等部位病症,肝胆、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
十二经络之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尺侧端,循手掌外侧上腕,出踝中(出尺骨茎突),直上循前臂骨下廉(侧边),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在大椎穴处[后颈部椎骨隆起处]与督脉相会),入锁骨上窝的缺盆,络心,循咽(食道),下膈肌,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以锁骨上窝的缺盆循颈上行至面颊,至目脱眦(目内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面颊部位,上拙(出页——经眼眶下),抵鼻根,至目内眦(内眼角),斜络于颧的部位。”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该经脉腧穴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共19穴,左右合38穴。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目黄,颊肿,肩臂外侧后缘痛等。下颌肿、耳聋、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失眠、落枕、腰扭伤,目黄、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十二经络之足阳明胃经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纳行入目内眦,合太阳之脉,下循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唇,下交颏唇沟的承浆,却循颐后下廉,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出大迎,循颊车(下颌角),上耳前,过客主人(上关穴),循发际,至额颅前面;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膈肌,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出体表,下乳中线内廉,下挟脐两旁(旁开二寸),入腹股沟外的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大腿前侧的伏兔穴位,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肢胫骨前缘),下足跗(足背),入中指内间——足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穴;
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入中趾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出其端(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齿痛、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肠鸣腹胀,水肿,胃肠病、目、神志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病候: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十二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食指末端起始(商阳),循指上廉——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上入两筋之中([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循臂上廉(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入肘外廉(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上臑外前廉(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髃骨之前廉(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上出于柱骨之会上(大椎穴位)、下入锁骨上窝的缺盆,络肺,下横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锁骨上窝的缺盆上颈贯颊(天鼎、扶突),入下齿槽中,还出挟口旁(会地仓),交人中(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侧之向左,上挟鼻孔旁(禾髎、迎香),接于足阳明胃经。
。”
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鼻流清涕或者鼻出血),喉痹(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脉经·大肠手阳明经病证》:“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等。此外,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循经部位的疼痛或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本经腧穴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二十穴。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十二经络之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臑内(上臂的当肱二头肌部)行少阴(手少阴心经)、心主(手厥阴心包经的天府、侠白)之前,下肘中(尺泽),
循前臂内侧上骨(桡骨)下廉(侧边)的孔最穴位,入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的经渠、太渊穴位),上鱼(手掌的大鱼际部分),循鱼际(鱼际的原意:鱼的边缘部分),出大指之端(少商)。
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直出次指内廉——食指内(尺)侧,出其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是动则病(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喉咙或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心胸闷乱,视觉模糊),此为臂厥(前臂经脉所过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前臂厥冷、麻木、疼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是主肺所生病者(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咳嗽,上气(气上逆而不平),喘喝(声粗气喘口渴),烦心不安,胸满,臑前臂内前廉疫痛厥冷,手掌心中热。
本经实症或阳症的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而欠(张口嘘气、呵气);
本经虚症、阴症的气虚则肩背痛、寒而怕冷,少气不足以息(气短、呼吸急促),溺色变(小便颜色异常)。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
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肩背和上肢掌面桡侧痛冷),掌中热。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臂内侧前缘痛,
本经腧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十二经络之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循趾内侧赤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行过内踝的前缘),上踹内(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循胫骨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肌,挟咽(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肌,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 寸,布胸胁),交于手少阴心经。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左右各21穴。
本经腧穴: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下痢,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十二经络之手少阴心经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下膈肌,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食道),系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极泉穴),下循臑内后廉(沿上肢内侧后缘),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沿前臂内侧后边),入掌内后廉(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联系脏腑:心、心系、小肠、肺、目系、喉咙。
  脏腑病:心痛,嗌干(心经有热则咽干),口渴(阴液耗伤手少阴心经穴位则渴而欲饮)。
  经脉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手臂内侧冷痛),掌中热。
  本经腧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咽干,口渴,目黄,胁痛,手心发热等。渴而欲饮,手上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心脉痹阻则心痛;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
  主要临床表现: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十二经络之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
《灵枢·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丛毛之际(大敦穴),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上踝八寸(三阴交穴),交出太阴脾经之后,上腘内廉(曲泉穴),循股阴(大腿内侧中线),八毛中(进入阴毛中),环阴器(生殖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头顶部);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该经腧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 曲泉、 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胁痛、胸满,呃逆,遗精、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月经不调、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头痛目眩,下肢痹痛,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等证。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
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
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
十二经络之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涌泉穴),出于然骨之下(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股内后廉,上股内侧后缘(长强穴),贯脊,属肾,络膀胱,还出于前(中极,属任脉),沿腹中线旁开0.5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俞府)。
其直者: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贯肝、膈肌,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到舌根两旁)。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
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
十二经络之手厥阴心包经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肌,历络三焦(上焦、中焦、下焦这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天池穴),循臑内(腋窝下),行太阴、少阴之间(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桡侧,出其端(中冲穴)。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接于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该经脉腧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合18穴。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曲伸困难,腋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红,目黄,喜笑无常等。
十善者 
  此中前三(杀生、偷盗、邪淫)名身业。中四(妄言假话、绮语巧语、两舌挑剔、恶口粗言)名口业。后三(悭贪、嗔恚、愚痴)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中医所言之小疾大病现症。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外感六淫之气,内伤七情之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八纲辩证之寒热与气无关?外感六淫之气者,风、热、湿、火、燥、寒也。内伤七情之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忧则气郁。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所伤(《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变化、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脾应宫其声漫而缓笙;肺应商其声促而清钟;心应徵其声雄而明琴;肝应角其声呼而长箫;肾应羽其声沉而细鼓。
《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或不及,伤其正也”的记载。五谷为养(谷粮是人体养生所需),五果为助(水果是协助人体新陈代谢),五畜为益(肉类食物是增益人之体力),五菜为充(蔬菜是补充能量给人体),。
日常饮食坚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四气五昧的合理搭配,且不偏食、不偏嗜,不过食、不暴食。患病时以“热症寒治”、“寒症热治”为原则选择饮食,是古而不老的中医食疗学观点,也是现代饮食科学所大力提倡的平衡饮食。
食物
性热
性温
性平
性凉
性寒
谷类
糯米、黑米、西谷米(西米)、高粱。
大米、玉米、青稞、米皮糠(米糠)、番薯(山芋、红薯)、芝麻、黄豆、饭豇豆(白豆)、豌豆、扁豆、蚕豆、赤小豆、黑大豆、燕麦。
粟米(小米)、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绿豆。
肉类
黄牛肉、牛肚、牛髓、狗肉、猫肉、羊肉、羊肚、羊骨、羊髓、鸡肉(微温)、乌骨鸡、麻雀、野鸡肉、鹿肉、熊掌、蛤蚧(大壁虎)、獐肉(河鹿肉)、蚕蛹、羊奶、海马、海龙、虾、蚶子(毛蚶)、淡菜(水菜)、鲢鱼、带鱼、鳊鱼、鲶鱼、刀鱼、混子鱼、鲦鱼(白条鱼)、鳟鱼、鳝鱼(黄鳝)、大头鱼。
猪肉、猪心、猪肾、猪肝、鸡蛋、鹅肉、驴肉、野猪肉、刺猬肉、鸽肉、鹌鹑、乌鸦肉、蛇肉、蝗虫(蚂蚱)、阿胶(驴皮胶)、牛奶(微凉)、酸牛奶、人奶、甲鱼(微凉)、龟肉(微温)、干贝、泥鳅、鳗鱼、鲫鱼、青鱼、黄鱼、乌贼鱼、鱼翅、鲈鱼、银鱼、鲥鱼、鲤鱼、鲳鱼、鲑鱼、鲨鱼、橡皮鱼、海参(微凉)。
水牛肉、鸭肉、兔肉、马奶、蛙肉(田鸡)、鱼、鲍鱼。
鸭蛋(性微寒)、马肉、水獭肉、螃蟹、海螃蟹、蛤蜊(沙蛤、海蛤、文蛤)、牡蛎肉、蜗牛、蚯蚓、田螺(大寒)、螺蛳、蚌肉、蚬肉(河蚬)、乌鱼、章鱼。
果类
榴莲
桃子、杏子、大枣、 荔枝、桂圆肉、佛手柑、柠檬(性微温)、金橘、杨梅、石榴、木瓜、槟榔、松子仁、核桃仁、樱桃。
李子、花红(沙果)、菠萝、葡萄、橄榄、葵花子、香榧子、南瓜子、芡实(鸡头果)、莲子、椰子汁、柏字仁、花生、白果、榛子、山楂、板栗。
苹果(性微凉)、梨、芦柑、橙子、草莓(性微凉)、芒果、枇杷、罗汉果、菱、莲子芯、百合。
柿子、柿饼、柚子、香蕉、桑葚、洋桃、无花果、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香瓜)。
菜类
辣椒。
葱、大蒜、韭菜、芫荽(香菜)、雪里蕻、洋葱、香椿头、南瓜。
山药、萝卜(微凉)、胡萝卜、包菜、茼蒿、大头菜、青菜、母鸡头、豆豉、豇豆、土豆、芋头、洋生姜、海蛰、黑木耳(微凉)、香菇、平菇、喉头菇、葫芦。
西红柿(微凉)、旱芹、水芹菜、茄子、油菜、苤蓝、茭白、苋菜、马兰头、菊花脑、菠菜、金针菜(黄花菜)、莴苣(莴笋)、花菜、枸杞头、芦蒿、豆腐(豆腐皮、豆腐干、豆腐乳)、面筋、藕、冬瓜、地瓜、丝瓜、黄瓜、海芹菜(裙带菜)、蘑菇、金针菇。
慈姑(微寒)、马齿苋、蕹菜(空心菜)、木耳菜(西洋菜)、莼菜、发菜(龙须菜)、蕺菜、竹笋(微寒)、瓠子、菜瓜、海带、紫菜、海藻、地耳、草菇、苦瓜、荸荠。
其他饮食
胡椒、肉桂。
生姜、砂仁、花椒、紫苏、小茴香、丁香、八角、茴香、山奈、酒、醋、红茶、石碱、咖啡、红糖、桂花、松花粉、冬虫夏草、紫河车(胎盘)、川芎、黄芪(性微温)、太子参(微温)、人参、当归、肉苁蓉、杜仲、白术、何首乌(微温)。
白糖、冰糖(微凉)、豆浆、枸杞子(微温)、灵芝、银耳(微凉)、燕窝、玉米须、黄精、天麻、党参、茯苓、干草、鸡内金、酸枣仁、菜油、麻油、花生油、豆油、饴糖(麦芽糖、糖稀)。
绿茶、蜂蜜、蜂王浆、啤酒花、槐花(槐米)、菊花、薄荷、胖大海、白芍、沙参、西洋参、决明子。
酱油、面酱、盐、金银花、苦瓜茶、苦丁茶、茅草根、芦根、白矾。
特别注意
1.性平的食物一年四季都可食用。
2.性温的食物除夏季适当少食用外,其他季节都可食用。
3.性凉的食物夏季可经常食用,其他季节如要食用须配合性温的食物一起吃。
4.性寒的食物尽量少吃,如要食用必须加辣椒、花椒、生姜等性温热的食物。
1.根据各人体质选择食物。
2.配合气候变化选择食物。
3.在那个地方就吃那个地方的食物。
“食生冷瓜菜能暗人耳目,四时宜戒不但夏月也。夏月不问老少吃暖物,至秋不患霍乱吐泻,腹中常暖,血气壮盛,诸疾不生。”瞧,古人说了即使是夏天也不要吃生冷食物,否则秋天容易上吐下泻。
五谷为养:糯米——养胃;薏米——除湿;大麦芽——疏肝消食;红小豆——解毒利水;大麦——健脾;绿豆——解毒消暑;秫米——和胃安神;黑芝麻——补肾润燥;小米——温胃益气;芡实——固肾健脾;谷芽——消食;
五果为助:柑橘——化痰和胃;桑椹——滋肾黑发;香蕉——滑肠润便;核桃——补肾固精;佛手——舒肝止疼;莲肉——健脾止泄;木瓜——舒肝止疼;杏仁——止咳化痰;山楂——消食化滞;西瓜——清热祛暑;大枣——健脾补血;荸荠——凉血开胃;龙眼——补心安神;花生——补血利尿;梨——止咳生津;甘蔗——生精养胃;荔枝——补气养血;
五畜为益:免肉、鸭肉、龟背、泥鳅——滋阴凉血;羊肉、鸡肉、狗肉——温阳补血;牡蛎、海蜇、蚶子——软坚消积;元钱(甲鱼、鳖)、穿山甲——软坚消痞;田螺、蛇肉——除湿解毒;鲤鱼、鲫鱼——利水消肿;
五菜为充:黄花菜——解毒清热;西红柿———凉血平肝;茭白——解毒除烦;萝卜——下气消食;冬瓜——利湿消暑;藕——消瘀凉血;丝瓜——利湿通络;荷叶——和胃散瘀;磨菇——解毒散肿;白木耳——滋阴润肺慈菇——解毒散结;黑木耳——活血祛瘀;山药——健脾固肾;白扁豆——暖脾除湿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方》中所说:“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 用药尔。”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茄、菠菜、 荸荠等。
温性、热性食物大多能温中、散寒和助阳,适于体质虚寒者或冬令季节食用,如面粉、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虾、鸡、鲫鱼、 鲢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此外,祖国中医学又把食性平和的食物列为平性,健康者可长年食用,如黄豆、黑豆、蕃薯、马铃薯、南瓜、莲子、葡萄、苹果、菠萝、椰子、香菇、蘑菇、白糖、 鸡蛋、鲤鱼、黑鱼等。
食物之五味既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嗜好,又有不同的功效。
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等,大多含有挥发油,有散寒、行气、活血之功,但过食则有 气散和上火之弊。
甘味食物如白糖、大米等,宣含糖类,有滋补、缓和之力,过食则壅塞郁气。
酸味食物如青梅、柠檬等,含有有机酸,有收敛、固涩之利,但过食则痉挛。
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等,多含有生物碱、甙类、苦味质等物,有燥湿、泻下之益, 但食多则骨重。
咸味食物如食盐、紫菜等,钠盐较多,有软坚、润下之功,但多食则血凝。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食物往往同时具有多种味道,而食物的性与味又关系密切,且烹 任方法的不同可使食物之性味发生改变。
中医认为虚损之因有外因与内因之分。
外因,感寒损阳,自上而下。一损于肺,则皮聚毛落。二损于心,则血脉不荣。三损于胃,则饮食不为肌肤。
感热伤阴,自下而上。—损于肾,则骨痿不起。二损于肝,则筋缓不收。三损于脾,则饮食不能消化。
内因,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经年不愈,谓之久虚。有五劳六极七伤之分。
五劳应五脏;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力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预事而忧则劳肺,矜持志节则劳肾。
六极应六腑,血极则面枯咽肿,发坠善忘。筋极则拘挛转筋,爪黯甲痛。肉极则体瘦肉削,倦怠嗜卧。气极则喘嗽少气,皮枯毛焦。骨极则面垢齿浮,腰酸脊痛。精极则目暗耳鸣,遗浊茎弱。
七伤者,推原劳极之由。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房劳思虑伤心肾。
玄女曰:五劳七伤者,乃行事不当,一曰精出不射者骨伤,二曰精清而少者肉伤,三曰精冷而臭者血伤,四曰阳萎不举者皮伤,五曰举而不热者肾伤,六曰热而不坚者心伤,七曰未动而洩者气伤。凡此七损乃以其(房中)术治之可也。玄女曰:行八益之道不独男强女欢,有益身心。并能治小疾。要在男下.女上(<</span>周易>天地否,地天泰)。何谓八益,以八种不同姿势,使男女欢乐和还精补气。既不损男,又不损女。一曰颠倒则益骨,二曰背立则益筋,三曰相向坐则益气,四曰覆则益肾,五曰侧身则益肉,六曰背坐则益心,七曰推摇则益四肢,八曰举身则益全身。玄女曰:男动坚強,女动阙张。
男有五气者,1.骨气来则坚,2.心气来则热,3.皮气来则举,4.肺气来则壮大,5.肾气来则精射。有不至者引气以补之,勒阳关以致之。
女有九气,1.面红则心气来至,2.耳赤则肾气来至,3.阴滑则脾气来至,4.气喘则肺气来至,5.迫人则骨气来至,6.声抖则皮气来至,7.口开眼翻则神气来至,8.双足举则筋气来至,9.女精出则九气皆至。
有不至者,则行九浅一深,八迟二疾之术以调之。节欲之道在于交而不泄、多接少泄。女九气均至,采气补阳是谓大药(又曰阴符)。
玄女曰:女有五候,1.面赤则渐渐合之,2.鼻张则渐渐内之,3.气喘声抖则按之,4.举两足则深之,5.身迫人则左右之。
玄女曰:交接之道,女致九气,男则不衰。动而不泄,固精之法。以阴茎抽送10次为一动,100次为十动。有十动不泄之功效。一动不泄气足气力强,二动不泄精固耳目聪明,三动不泄气力增众病消亡,四动不泄耳目清五神咸安,五动不泄齿发生血脉充长,六动不泄筋骨长腰背坚强,七动不泄形骸換(返老还童)尻股益力,八动不泄遍体生光身体生光,九动不泄性命未央(长生不老),十动不泄通于神明。声音洪亮、肌肤致密、精神充沛、津液通畅、体质坚实。玄女曰:不独阳可养,阴亦可养也。女子养阴之法:定心,定意,与男人适从,勿令动摇,使气专一(不要想着别男人)。戒妒忌(吃醋)。男子二八天癸至,而血气不足,精神未定,故戒之也。年至二十,血气渐盛,而精聚肠胃,三日而一泄焉。三十而血气壮盛,而精在两股,五日一泄焉。年四十,精聚要脊,七日一泄焉。五十而血气将衰,精聚背膂,半月一泄。年至六十四岁,天癸尽,卦数满,血气衰,精液竭矣。六十已上,能保全余气,兴壮者尚可泄。至七十,不可妄思欲动情。
中国古代“房中术”认为,古人经过仔细观察,认为依据男女性兴奋的外在象征,能恰当地把握性爱时机。简而言之,就是“男候四至,女候五欲”。中国长沙马王堆古代汉墓医简《合阴阳》中就有相关论述。所谓“四至”,即男性阴茎呈现充备、勃起、坚挺、久而发热;女性达到“五欲”,即通过亲吻、拥抱、触抚性敏感区、吮吸舌唇和紧贴缓摇,使其产生面颈红润发热、乳房隆实、鼻出微汗、口津润滑、女阴流液。如双方分别达到“四至”、“五欲”,则性交时气血舒畅、性欲满足;若不能协调,匆忙交合、动作粗鲁,则容易引起对方反感,使得美事难成。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挫折失败是衰,背后诽谤是毁,背后称赞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漫骂攻击是讥,艰难痛苦是苦,愉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的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就是八风不动。情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七情的归类——《礼记·礼运》说:喜、怒、惧、爱、欲、哀、恶;或中医理论的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或儒家的指喜、怒、惧、爱、欲、忧、憎。从佛经来的七情:喜、怒、乐、爱、欲、哀、恶。六欲: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此六法能起人之贪欲心,故称欲。女人所乐求之六种欲望。即:(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欲,(四)姿态欲,(五)言语欲,(六)细滑欲。此外,复有音声欲,摄于言语欲;人相欲,摄于威仪欲、姿态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六欲,即六种欲望: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六欲是指生存欲、饮食欲、观赏欲、形貌欲、表现欲和色性欲。
另外,还要记得《黄帝内经》提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五久伤身,以及七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馁、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
阴木性人易怒,就是看到别人违背了自己的意思而大发脾气,或者看到某些事情不合理而愤愤不平,不满的情绪发泄于外,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粗鲁莽撞冲动激忿,这时人的理智啊什么的全没了,严重时甚至会不顾一切地做出某些蠢事。
  阴火性人易恨,就是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欲望没能得到满足,或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时候,耿耿于怀,没有机会发泄愤懑,便将其藏在心里,伺机发泄,盘算着如何报复,如何出气。这种心情就是恨。严重的恨,会一刻也忘不了,时时刻刻盘算着怎么报复,恨不能马上食其肉而寝其皮。
当然,阳性人也易恨,因为他们的牵挂心特别浓厚!
  阴土性人易怨,就是当自己受到欺侮或压抑的时候,当事情不顺心的时候,或当自己吃了亏的时候,有苦难言的那种心情。怨,总是不甘心、只会埋怨别人,觉得都是别人不好,挑剔别人的毛病、说别人的坏话、诽谤造谣,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觉得自己太委屈了,于是心里越来越憋屈,严重的时候很容易妒忌他人。怨人不会伤人,只会伤到自己。
  阴金性人易恼,就是在对待自己不喜欢又不能摆脱的人和事的时候的那种心理状态。恼人往往出于嫉妒,觉得别人不应该有这么好的待遇背景地位、不应该有那么好的成果样貌,总觉得事情不顺心,说不出,道不明;有时做一点小动作,或表现出虚伪,又被人发现了,于是更加懊恼不已。不服人成功或者不服人管理、好争理,挑毛病、争强好胜。不服气!想自由却被困境刁难住的矛盾心态(进退两难、骑虎难下)。
  阴水性人易烦,烦是一种窝囊、自卑的苦闷心境。自己无能,做事缓慢,却总是嫌别人不合自己的心意;遇事不果决,好犹豫,好后悔;严重的就是总在自我封闭中生闷气(自己没做好本职却指责别人)。
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火热邪以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皇帝内经之素问卷·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辩证。表是外感六淫疾病;里是内生五邪疾病。实是内外疾病、虚是气血津液亏泄。
症状:胸闷胸痛喘息;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火轻则疮疖痈,火重则肿疼惊;呕吐,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软无力;肢动脖硬;头晕眼花;腹胀腹臌;湿重湿滞;
病机十九条,实际是七条:肺、心、上、肝、脾、热、肾。
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又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大凡肾气大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这是实喘之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肺脏本身以外,涉及肝肾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的区别,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
诸痒痛疮,皆属于心。李中梓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疮疡初起病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延久病重,病重则热炽,热炽则痛,进而热极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脓,此类病证属于阳毒热证,阴疽不在其例。我治疗疮疖痈毒初起,常用《本草从新》所载之忍冬藤酒一方,该方由忍冬藤、生草与黄酒三味药物组成,药味少而药量大,符合《内经》“大方”的组方要求,方中忍冬藤用量特大为每剂五两(旧制),加入黄酒一碗同煎,忍冬藤与黄酒二味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功用。治疗疔痈疮疖时一般不用凉血清心之品,这也印证了本节心字的涵义所在,虽然个别疔疮、发背重证,热毒炽盛时也可出现邪陷血分、高热不退、神识不清的症状,属于邪入营血、热伤心神,这属于疾病反常发展的个例。因此本节“皆属于心”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须活解。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本节症状为痿、喘、呕吐,病变所在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内藏心肺,其中的心与痿、吐二症无直接的关联,惟有肺与痿、喘、呕三症的关系密切,如《素问·痿论》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又痰壅于肺则病喘、饮邪迫肺亦病喘、肺气大虚亦能病喘。再则肺主气之降,肝气主气之升,一升一降,合为和平,若其人肺虚,金不平木,以致肺降不及而肝升太过,肝逆犯胃,胃气上逆而病呕吐与喘息,此类证候,治不在胃而在乎肺,或肺胃同治,叶香岩应用麦冬、沙参、枇杷叶、石斛、竹茹等治疗恶心呕吐的佐金平木法,临床中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气喘,俱属此类。以上痿、喘、呕三证发生皆系乎肺,故曰“皆属于肺”。但临床所见亦非尽然,举痿证而言,按《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理论,笔者治疗痿证围绕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原则展开,重点在中焦脾胃,而非本条所讲的上焦肺。临床中下肢痿软无力的患者,表现为肺阴不足或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者也非罕见,但采用相应的清养肺阴、滋养肺肾、滋补肝肾的治法,疗效明显的不如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治法。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热极生风。痉挛是指:肌肉紧张,不自主地抽搐、肌肉突然做不随意挛缩,俗称抽筋,会令患者突感剧痛,肌肉动作不协调。角弓反张,是指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的病症。在《金匮》称为痉证,分刚痉与柔痉,刚痉由外风所致,柔痉系内风引发,刚痉属外感表虚有汗,柔痉为内伤表许无汗,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证情同样严重,而且具备风的特征。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治疗方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风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至于郁冒证,《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痉为肢体强直,项强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二者性质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区别,以上症状由湿邪所引发。脾阳内虚,一则土德不振,旋运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二则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经焉得并行,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肌腠而成浮肿,这是肿满之证生于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邪乘隙袭入,邪郁肌腠,肺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脾,而致胀满,此属《金匮要略》之风水证,其病在肺,但细究病机,脾病亦包括在内,故立方用越婢加术汤、黄芪防已汤。再者肾为水脏而内寄元阳,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之失职,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内则中满,治用《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合春泽汤之类,如若气为水阻,气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脾饮,此方以附子温肾,干姜温脾,白术健脾,茯苓渗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气散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证生于脾病的变局。按本条所云,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首责脾土,实非局限在脾。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火,故曰“皆属于火。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一般的风热外感与伤寒、温病初起,其邪在卫表,不致出现上述严重见症,当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邪热炽盛,一则里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寒战身抖、鼓颔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厥冷,即为热深厥深,二则热伤心神,表现为噤通失语及神不守舍。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瘛瘲。师古云:卽今痫病。按今小儿病惊也,瘛之言掣也,瘲之言纵也。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病性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病性属痰;有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病性属热;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史者,病性属瘀。《灵枢·经水》:“是动则病肺胀,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瞀,音茂(mao),目眩、眼花或心烦闷乱、神识昏糊。瘛,音翅(chi),四肢抽搐。多由于火热上扰心神,亢阳伤血灼筋或引动肝风所致。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盖瞀者,神昏也;瘛者,肉动也。”吴昆《素问吴注》:“瞀,音茂。瞀,昏也。瘛,手足抽掣而动也。火有内暗之象,故令瞀;火有焰揺之象,故令瘛。”张介宾《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一》:“瞀,昏闷也;瘛,抽掣也。”发热昏昧模糊蒙乱郁闷抑压头晕眼花与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热者火之渐,火者热之极,热之与火,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温热之邪,表邪内传,陷入厥少,每每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心藏神,主神明,中医把属于意识、思维、记忆等部分大脑活动功能归属于心,当热病(不论伤寒、温病)极期,发热不退,营阴内耗,正虚邪陷,热入营血,邪犯厥少,除高热不退,口乾舌焦,尿少色赤以外,热伤心神,神无所主,神志昏瞀,热盛生风,风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体僵直,角弓反张,归入痉厥范畴。瞀瘛症状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一般来说,温病初期,叶氏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肺卫,不致于出现发热与瞀瘛并见的危重症状。亦有例外者,如高年营阴久虚,婴幼稚阴未充,或因所感邪热特甚,以致发病未几,随即内传,陷入心包,热扰心神,风因热起,此为逆传心包之证,属于热病之反常传变,证见高热、神昏,幼儿与年老体弱者也可出现四肢抽搐。邪陷营血与逆传心胞均属重证,症状有所类同,其病程的长短与营阴耗伤的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别,治疗时,在祛邪与扶正的药物的应用上,孰主孰次,孰轻孰重,迥然不同。热病发展至热入心包或邪陷厥少的时候,热势已炽,热之极便是火,因此曰:“皆属于火”,这也符合五气俱从火化的道理。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临床中突然出现而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如外风引动内风,风气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风;外感风热,挟痰迫肺,肺气上逆的咳喘,暑热犯胃,胃气逆上之呕吐等。火性炎上,暴病多实,李士材曰:“阳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证发病骤急,证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者居多,热之极谓之火,故曰“皆属于火”。治疗方法,亦以清热、泻实、降逆为法。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躁者自觉烦躁不安,神志不昧,其证尚浅;狂越者,昏狂无制,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病已危笃。躁与狂越皆系热扰心神,神明失治所致。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越症状者,躁证多见于气分无形热盛与阳明实热证中,为热扰心神之轻者,表现为神情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而问之能答,应用辛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神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见于邪陷厥少之候,热伤营阴,邪热炽盛,内陷心包,神明被扰,神识昏昧,胡言谵语,甚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伴肢痉项强,治用清营汤加吞安宫牛黄丸之类,以挽危急。此为热扰心神之极者,故曰“皆属于火”。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不论气臌、水臌、血臌、虫蛊,多属于有余之阳证与实证,有表现为热证的,也有表现为寒证的。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诊断臌胀证时也采用以手扣腹的诊法,听其声音,响亮如鼓声者为无形气滞,属气臌,音低而沉闷者乃有形邪积,为水臌、血臌、蛊臌之类。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鼓音,系中空无物之特征,常见于气臌。气臌由肝失疏泄,气滞失运,结于腹中,引起腹胀,甚者腹大,病邪为郁结之气,其证为实但未必属热,治疗方药如柴胡疏肝合沉香苏合丸,药性偏于辛温,符合“藏寒生胀满”之经旨,故“皆属于热”的热字,也不宜纯作热邪、热证解释,姑且存而不论。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风为百病之长,三者的属性不同而引发的症状相同。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实热。?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厥”、“固”、“泄”,病变所在为“下”。“下”即“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肾二脏。厥,轻者四肢厥冷,重者人事不省,《素问·厥论》分厥证为寒厥与热厥,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内经》还有“肾气虚则厥”之说,都属于因虚至厥。阳气指元阳,阴气指元阴,肾气即元气,肾阴即元阴,皆藏于肾,为生命之根,由此可见厥证与肾密切相关,故曰“皆属于下”,“下”即“肾”也。再如血气奔逆之大厥,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烦劳阳气内张之煎厥,以上三种厥证,大怒与烦劳皆属诱因,血气奔逆乃引发厥证的病机,肾阴不足乃本证的主要病因。良以肾阴大虚,水不制火,肝阳暴张,风火相煽,以致血气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证,其病在肝,亦在乎肾,乙癸同源,肝肾同处下焦,亦符合“皆属于下”。总之,厥证从性质讲有虚寒、实热之异,从标本论,有在肾、在肝之别,从致病的原因来说,主要在于下焦之肾。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肾主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肾的关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如常用之四神丸治五更泄泻,半硫丸治老年虚闭,右归丸、缩泉丸治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以及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治小便癃闭证等,都按照其病在肾,治亦在肾的机理处理。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吐物泻液。?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元阳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同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本节所病之寒邪,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气之虚,还有气血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已不能单纯应用温肾祛寒为治,宜以化瘀祛痰为主,佐入温经补虚,也许尚能减轻症状。以上所说的证候以经脉挛急,关节曲伸不利为主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肌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之为转筋证,同样可以应用本节原文的理论指导治疗。所以读《内经》不能死啃,必须活解,要结合临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伸,否则,真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六淫与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气的运动变化称之为六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使人体发病。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急骤冷、暴热等),机体不能适应,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因此,是六气还是六淫,主要与机体是否发病有关。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外寒、外湿、外燥、外火(热),故冠以“内”字,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一般都没有表证,多表现为或虚证或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外感六淫作用于机体后,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而且多属实证。单纯暑邪伤人,一般无表证可见,但常兼湿邪,称为暑湿,则有表证。只有外邪直中时,才径见里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辩证。表是外感六淫疾病;里是内生五邪疾病。实是内外疾病、虚是气血津液。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六淫伤人,由表人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风邪
凡具有其性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热)等邪的先导,故为“六淫之首”。
风邪的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肺、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风疹具有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
3、风性主动。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风邪入侵,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4、风为百病之长。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寒邪
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
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故寒邪属于阴邪,感受寒邪,最易损伤阳气。
2、寒邪凝滞。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暑邪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
3、暑多挟湿。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湿邪
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
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着。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
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燥邪
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致病具有干燥的特点,因此也易损伤津液。
2、燥易伤肺。由于燥邪秋季袭人致病最多,而秋季的所主之脏为肺,肺为娇脏,又与外界直接形通,最易受邪,因此,燥易伤肺。
火(热)邪
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火(热)邪的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
2、火性炎上。“火曰炎上”,因此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上部。
3、火热易伤风动血。“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火热易扰心神。
5、火邪易致疮痈。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彭祖摄生养性论》,养生专篇。阐述了神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及养生方法。全篇宗旨在清静养神,摄精爱气。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柔弱畏威,神强也。鼓怒骋志,气强也。凡人才所不至而极思之,则志伤也。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也。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积悲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久言笑则脏腑伤,久坐立则筋骨伤。寝寐失时则肝伤,动息疲劳则脾伤,挽弓引弩则筋伤,沿高涉下则肾伤,沈醉呕吐则肺伤,饱食偃卧则气伤,骤马步走则胃伤,喧呼诘骂则胆伤,阴阳不交则疮痱生,房室不节则劳瘠发。且人生一世,久远之期,寿不过于三万日(大概八十三年)。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修补,徒责神之不守,体之不康。岂不难乎!足可悲矣。是以养生之法,不远唾,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及极。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诫过多,勿极渴而饮,饮诫过深。食过则症块成疾,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不欲甚劳,不欲甚逸,勿出汗,勿醉中奔骤,勿饱食走马,勿多语,勿生餐,勿强食肥鲜,勿沐发后露头。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冷。冬极温而春有狂疫,夏极凉而秋有疟痢。勿露卧星月之下,勿饥临尸骸之前,勿睡中摇扇,勿食次露头,勿冲热而饮冷水,勿凌盛寒而逼炎炉,勿沐浴后而迎猛风,勿汗出甚而便解衣,勿冲热而便入冷水淋身,勿对日月及南北斗大小便,勿于星辰下露体,勿冲霜雾及岚气。此皆损伤脏腑,败其神魄。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此并应于五行,潜禀四体,可理可究矣。志士君子,深可慎焉。犯之必不便损,久乃积成衰败。是故心为五脏之主,气为百体之使,动用以太和为马,通宣以玄寂为车,关节烦劳即偃仰导引。若不营摄养之术,不顺和平之道,须臾气衰于不竟之际,形枯于声色之前。劳其渺渺之身,憔其戚戚之思。闻斯道,养深可修慎。是以真人常日淡泊,不亲狂荡,而愚者纵意未至,损身已先,败其神魂,伤其魄矣。悲夫!
学习中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人体结构(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七情六淫、判断邪正消长)。
第二阶段,明白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内伤、外感)、病性(虚证、实证)、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分析病势(寒证、热证)、病机,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如寒凉药虽能清热,但又易伤阳;辛热药虽可祛寒,但又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又能伤正;滋补药固能扶正,但又可恋邪等。
扶正之药效:助阳或升阳、益气或补气、补血或者活血、养血或凉血、滋阴或养阴、壮阳或潜阳、补各脏(补脾、补肾)。补火泻火
祛邪之药效:解表、解热、解毒、祛风、发散风寒、发表散邪、宣散风热、止痛止痉、止咳、止呕。
祛邪:祛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祛邪适用于邪气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而有发表、攻下、清解、消导等不同方法。
第三阶段,熟悉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使用中药、针灸、刺血、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我今天在《本草集要》上面看到一段话,跟学中医的朋友分享'故学医之道莫先于读本草,识药性,药性明然后学处方,知处方然后讲病因,知病因然后讲治法,知治法然后讲脉理,以及乎察色、听声、问证之详。斯学有次第,而医道可明也。'我看到了几乎要跳起来,因为为了寻找学习中医次第,我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时间,开始从内经和中医基础学起,发现不对路,然后经过不少周折,才总结了一条路:药—治法—方—中医基础 内经等—诊断学—开始临床—专科 医案的道路。
最方便和容易学习而且也最经济便宜的治疗手段是刮痧、拔罐、按摩,当然,刮痧的首要条件是学习刮痧的禁忌内容,并且注意室内的温度,当温度低于25度就不合适刮痧。除了环境的温度这个外因需要注意,还有内因:过饥过饱、喝醉、孕妇、身体的重要部位或者器官都不合适刮痧。至于拔罐就没有温度的限制,但是,也必须保证病者在室内避免风邪吹袭身体。而拔罐的内因方面的禁忌与刮痧的内因方面的禁忌是一样。按摩就是通过手或足对人体进行或按或摩或点或推或拿或者摸、接、端、提等等操作手法。通常有武术、气功、擒拿等功底的人群最容易学习按摩,因为这样的人才知道人体那些部位应该用大的力去推拿,那些部位必须轻力去按摩。至于什么部位首先按摩、什么部位延后推拿就必须根据病情、病者等情况而决定。
针灸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因为必须要了解人体经络的走向、人体各穴位的分布、人体各穴位的功能主治、人体各穴位的针刺手法和禁针禁灸的穴位。另外,还需要了解人体经络在什么时间是旺盛,在什么时间是衰弱,根据病情以及病者的情况而因时施针或施灸或施刺血的治疗手段。
药物疗法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糖浆、茶剂、冲剂等不同剂型。不管是那些剂型都必须对中药的四气五味以及药的功能主治有深刻地了解。另外,还要注意中药配伍禁忌之十八反和十八畏。比如,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补血防凝滞;活血防耗血;止血防留瘀;辛散防耗气;收敛防呆滞;温阳防伤阴。孕妇用药禁忌也是必须学习、了解的医药知识。对于汤剂方面,还要学习汤药煎煮方法和中草药特殊煎法以及中药应择时而服和汤剂的服食方法。
至于食疗的知识与与药物疗法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
三阴交《针灸甲乙经·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师承笔记
取穴原则(转载)
中医入门三字经(一)
针灸学模拟试题(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