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韵芜湖之青白瓷(繁昌窑)
古韵芜湖之青白瓷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形式,表现了一千多年前南唐大臣韩熙载举办家宴歌舞行乐的场景。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景物描摹,这幅画细致入微,堪称经典。
绢本,重设色,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唐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这些年来,研究者发现,这幅画中隐藏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秘密!
一位揭开繁昌历史上千年之谜的人
在发现《韩熙载夜宴图》的秘密之前,首先要提到一个人,他叫葛召棠,安徽省繁昌县人。抗战胜利时,他作为五大法官之一,参与审判处决了“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日军中将谷寿夫。
新中国成立后,葛召棠进入安徽省博物馆工作。从此,他与文物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葛召棠经常回到故乡繁昌县进行田野考察,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难以解开的疑问:在繁昌的西郊和南郊,他自幼生活和玩耍的山坡上,到处可以看见碎瓷片。普通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而出于职业的敏感,葛召棠对这些瓷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瓷片遍布于地表,有些地方稍作挖掘便可以看到厚达几米的堆积。熟读繁昌县志的葛召棠从未看到有关繁昌当地生产陶瓷的记载,而山坡上大量的古瓷片堆积显然不是在很短的年代里形成的。为什么后人遗忘了这段历史呢?
葛召棠将瓷片带到安徽省博物馆进行鉴定,确认是宋代的瓷器,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瓷器呢?在中国三千年瓷器发展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价值呢?
正当葛召棠想进一步深入研究时,一九五八年,他被错打成右派,在劳动改造的一次事故中不幸逝世,享年五十二岁。他被后人尊称为揭开繁昌历史上千年之谜的第一人。
安徽省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之畔,隶属芜湖市管辖。十年来,随着繁昌县城市化的发展,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繁昌县的西郊和南郊多次发现古代窑址和墓葬,其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一批陶瓷文物。从器型上看,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盏、盘、碟等,墓葬规模形制一般不大,显示这类瓷器似乎广泛应用于民间。
当年,葛召棠对繁昌古瓷片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徽省考古工作者通过抢救性发掘和从民间征集,获取了一批重要的标本,经过仔细鉴别,确认它们属于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品种:青白瓷。
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陶瓷进化到唐代,青瓷及白瓷占据主导地位,其地理布局特点是“南青北白”,南方主要烧造青瓷,北方主要烧造白瓷。这一方面是因为南北天然瓷土的成分不同,导致成瓷颜色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北居民的习俗喜好不同。北方居民崇尚色泽纯洁的白瓷,河北的邢窑为其代表。南方则以温润如玉,明澈如冰的青瓷为贵,浙江的越窑盛极一时。
五代十国期间,北方战乱频繁,大批制瓷工匠避居江南。逐渐地,南方开始吸收北方的技术而生产青白瓷。青白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泽如玉。此类瓷器“光致茂美”,有“饶玉”的美称。
宋代的贵族士大夫生活奢华,讲究品茶宴饮。青白瓷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因而深得皇家贵族们的青睐,成为宋乃至元代瓷器中的代表性品种之一。
青白瓷也是承前启后的一个瓷器品种,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人们对天然瓷土材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人为控制成瓷颜色而生产出的一个新品种。
一座十分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宋代龙窑
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的青白瓷极高的评价,并从此统称其为“繁昌窑”。会议认为:繁昌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处专烧青白瓷的窑址,遗址规模大,且时代较早,对研究我国青白瓷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学者将繁昌窑青白瓷与宋代以前的瓷器进行器型比对,认为它具有五代的特征,因而大胆推测:这里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然而,这个说法几乎没有得到赞同。
说到青白瓷的发源地,陶瓷圈里的人马上会联想到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湖田窑,它是位于江西景德镇的著名古窑场。湖田窑生产的青白瓷名满天下,被认为水平最高。青白瓷当时俗称“影青”。釉层透明度高,光泽度强,多用刻花装饰。釉的质感远远超过普通青瓷,而接近于玉器,几乎达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又被称为“假玉器”。
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陶瓷史这样描述: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不过,这本书同时指出:青白瓷的早期烧制历史还不清楚。
湖田窑的早期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五代和北宋早期,湖田窑并不能烧造青白瓷,而是以烧造青瓷和白瓷为主。直到北宋中晚期,湖田窑才出现青白瓷并迅速兴盛起来。
如果繁昌窑早在五代便生产出青白瓷,那么它将比湖田窑提前了近一百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更有资格被视为青白瓷的发源地。一时间,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桩似乎永难澄清的悬案:“青白瓷的起源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在繁昌的青山绿水间,学术界迫切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的考古上的实物证据。
2001年,繁昌窑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在繁昌县城南侧城关镇有一个叫柯家冲的地方,由于村民建房、生活、生产等历史原因,这里大部分已经发现的古窑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窑炉残迹暴露于村民房前屋后,地表瓷器残片和破碎窑具、窑砖俯拾即是。
安徽省和繁昌县的文物工作者长期不懈地进行基础性的田野考察。他们几乎踏遍繁昌境内的山山水水。以往的经验表明,繁昌窑集中于县境的西郊和南郊的丘陵地带。因此,这一带的群山一直是重点考察对象。
文物工作者在柯家冲的一处山沟处有所发现。他们顺着山沟继续往山上寻找,来到当地锥子岭与笠帽顶之间交界的地方。山上植被茂盛,需要雇请当地人披荆斩棘方能前进,依稀可以辨别出山坡上古窑痕迹及两侧隆起的废品堆积。从现场情况来看,文物工作者分析判断,这里很可能埋藏着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窑址。
2002年9月至11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繁昌柯家冲古窑址群进行了为期2个半月的发掘,首先对重点地段布下探方,进行试挖掘,以寻找地下遗迹的准确方位。
幸运的是,沿着第一个探方挖下去,考古队便有了巨大的收获。他们发现了废弃物堆积处,因此推测窑本体在南。
大致确定龙窑位置后,考古队员先顺窑炉延伸的东西方向布下两排五米乘五米的八个探方,其后发现龙窑向山顶和山脚两个方向延伸,为了完整揭露窑炉,又顺其延伸的方向布方12个。最深挖到地下4米,终于揭示出一座十分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宋代龙窑。
一个推测创新工艺诞生年代的大胆猜想
龙窑是我国南方最为流行的一种窑炉形式,依山势而建,形状像龙而得名。它具有温度高,产量大的特点。在此之前,保存完整的宋代龙窑很少发现。柯家冲宋代龙窑的发掘在许多方面填补了陶瓷考古研究的空白。
从龙窑的结构来看,柯家冲古龙窑已经非常成熟,已经具备现代龙窑的各项功能特征。在发掘过程之中,人们发现大量匣钵和烧结的废品,在专家的眼里,它们透露出极其重要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到柯家冲古龙窑烧造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龙窑前部,还发现了房基,还有两个砖砌的深坑,它们有何用途呢?
坑边有泥沙,坑底沉淀有较细的瓷泥,专家判断它们是过滤池,是当年工匠们反复进行筛洗瓷土的地方。这个细节让研究者陷入深思。古代制瓷工匠当时反复淘洗的是一种什么原料,可以烧造成功青白瓷呢?
一般来说,淘洗瓷土需要大量的水。就在山下附近有两个比较大的水塘,专家推测,它们就是当年制瓷取用的水源。
大约离柯家冲古窑址不过数百米的山南边,有一处地貌独特的山崖,当地叫翻车岭,主要由瓷石构成。这里应该就是当年最主要的制瓷原料开采场。
在中国南方如浙江、江西和安徽等地盛产各类瓷石,瓷石可以单独用作制瓷原料。这种只用瓷石一种原料制作瓷胎的技术,就是中国制瓷史上所谓的“一元配方”工艺。在中国瓷器诞生后的很长时间内,它是我国南方地区窑场唯一掌握的制瓷技术。
但是这种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最主要是瓷石原料中铝的含量相对较低,因而坯胎在高温烧成时,既容易产生大量的玻璃气泡,又容易变形,同时难以达到莹润的釉面。观察繁昌窑出土的青白瓷,却相当完美地避免了这些缺陷。专家据此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即繁昌窑可能采用了两种以上的原料配方,即著名的“二元配方”工艺。
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在发掘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传统的制瓷工艺流程,对繁昌窑瓷胎及制瓷原料主要元素的化学组成作了一份详细的理化检测实验。
通过对繁昌窑瓷胎与制瓷原料元素组成的对比分析,研究者得出结论:繁昌窑瓷胎中铝的含量远高于制瓷原料中铝的含量,这种量上的较大差异单纯依靠对原料的粉碎、淘洗过滤等物理过程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通过在制胎原料中加入其他富铝的粘土类物质才能实现。而繁昌地区确实存在类似高岭土的来源。
因此,可以肯定,以柯家冲古窑址为代表的繁昌窑,采用了当地原料加高岭土混合制胎的“二元配方”的工艺,成功烧制出高质量的青白瓷。一直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首先发明“二元配方”工艺的是江西景德镇窑,时间在元代初中期,而繁昌窑兴盛于北宋。中国陶瓷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新工艺“二元配方”诞生年代,据此提前了300多年。
在柯家冲古窑址的发掘过程中,通过对窑床剖面分析,可以看见三道窑墙和四层窑底互相叠压,表明此窑道曾经被反复利用。最令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的是:龙窑最下一层堆积中发现了具有五代特征的瓷器标本。
五代十国时期的繁昌县在南唐国境内。南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生动地反映出那个时代贵族们生活的常态,人们听歌观舞,饮酒作乐。
在这幅画中,繁昌窑的研究者们偶然注意到,画中一共描摹了三十二件瓷器用品,而这些瓷器用品竟然与出土的繁昌窑青白瓷十分神似。无论是荷花托盏、花口碟、还是葵花口温酒壶、执壶等等,无一不呈现出繁昌窑青白瓷的明显特征。因为在那时候景德镇还没开始烧隐青瓷。这佐证了繁昌窑青白瓷的烧制年代应该是五代时期,也就是公元十世纪左右;也更加证明,繁昌窑生产青白瓷要领先于宋代才开始生产青白瓷的景德镇,从而,据推测繁昌窑很可能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
长期以来,繁昌窑在国内并不十分知名。原因是它的烧瓷历史非常短,从五代兴起、短暂繁荣之后,到北宋南宋,距离繁昌不远而各方面条件更加优越的景德镇窑迅速崛起,同时期繁昌高质量的瓷土资源却逐渐枯竭,以至于最终消失于历史,隐藏在深山厚土之下。直至千年之后,人们才得以窥见它的真面目,怀念它创烧青白瓷和创造“二元配方”制瓷工艺的辉煌。(转自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解说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繁昌窑青白瓷概说
国保繁昌窑12年后再现龙窑 出土大量精美青白瓷
安徽繁昌窑瓷器
揭开南宋官窑的秘密,杭州这两座遗址的发掘有大功劳
考古汇
小瓷片大名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