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贴骨泥


    所谓"骨泥"是指用瓷土模印制作的动、植物或人物按图案的需要进行装饰的一种技术手段,通常情况下,骨泥在贴附后外表不施釉,完全借助瓷土的本色来与釉色产生色差效应,因而才有了"贴骨泥"的专业术语。

    图为南宋时期龙泉窑生产的粉青釉刻花骨泥鱼纹折沿盘。[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此盘形制规整,制作工艺精湛;通体施粉青釉,釉色纯净,釉表肥厚滋润,玉质感强烈。粉青釉下先刻出缠枝花卉纹,在盘中花卉的空白处用模印好的骨泥鱼贴附其上,两条小鱼首尾相顾,鱼的形象生动逼真。与常见的骨泥鱼纹不同,采用刻花加骨泥的装饰在南宋龙泉窑瓷品中尚属首见。

    龙泉窑的瓷土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富含铁和硅的普遍瓷土;其二是色泽稍偏白的瓷土;[笔者注:多数藏家认为是白胎,其实它仅仅是在氧化铁含量上略低而已,并非是所谓的白胎龙泉]其三是出自当地的紫金土,用此土做胎体就是文献记载的黑胎龙泉。本文图例中的骨泥小鱼实质上就是胎土的本色,只是因在髙温作用下,铁元素的少量溢出才使鱼的色泽稍显暗深。

    用骨泥做装饰始于南朝,此后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而退出了历史舞台。南宋龙泉窑采用骨泥来强化陶瓷的美感,一来是出于审美上的需求,二来是恢复古老的传统工艺。当骨泥在消失了近千年之后,它的再现使习惯于素色的国人感觉到一股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新颖的创作设计,在强化陶瓷美学的同时,也提升了它的文化品味。南宋贴骨泥的复烧成功,对于元明清陶瓷在利用骨泥作装饰上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反映最明显的事例是明万历时的青花骨泥双鱼盘。

    恢复并二度对陶瓷工艺的改进与创作,使龙泉青瓷的装饰向多样性发展迈出了实质化、具体化的第一步,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证明,龙泉窑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弘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中国陶工的艺术坐标
龙泉瓷与龙泉窑-景德镇陶瓷在线
五代至北宋早期的龙泉窑瓷器及鉴定
龙泉窑古瓷大全
【李邦强●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获奖作品推荐】失传600年龙泉明代官窑青瓷烧制技术重现
德化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