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留守儿童一些偏爱

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农村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很多外出务工的家长把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里由他人照顾,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年老体弱者,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放任自流,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纵观种种现象,不难发现,留守儿童更加需要爱,更加渴望爱,家庭,学校,社会需要三位一体,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偏爱。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    学校    社会   

一、留守儿童概述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由于户籍制度及其它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或者因为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而将孩子留在农村由亲戚代养或寄养,致使父母和孩子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境地。学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应为小学和初中生。据统计,全国流动人口现已超过1.13亿人,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近100万,如此之多的打工父母抛家弃儿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创造经济条件。但事与愿违,他们的子女由于家庭监护缺失、教育滞后、社会引导偏差等原因所造成的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严重,难以顺利完成学业,很可能来会重复他们四处奔波的命运。从各地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其中单亲监护又以母亲监护为主。

二、留守儿童心理特点

    据有关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出现许多的问题。

(一)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二)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三)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三、给留守儿童一些偏爱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我们要多给他们一些偏爱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也能茁壮健康地成长。

()偏爱来自家庭

   随着农业体制的改革,农村种地机械化的广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放下手中的农具奔向向往已久的大都市,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父母们,摆脱了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日子,告别了拖儿带女的烦忧跻身于城市打工的行列。他们忙忙碌碌一年下来可以说收入颇丰,少则每人存个三五万,多则攒个七八万,这给他们原本不够富足的生活很大的帮助,也更加坚定了下一年再出去打拼的决心。可是不知道这些奔波的父母有没有想过:家中年迈的父母需要他们在膝前尽孝,年幼的儿女需要父母的关爱呵护。

   现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父母的教育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迟到、无法完成课业、无故旷课、打骂同学,老师的教育收效甚微,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孩子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孩子的学习情况很糟,原因是爷爷奶奶不但无法指导年幼的孩子学习还放纵他们胡作非为,这使得这些孩子成了班里的学困生、品困生,他们缺乏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的正确人生导向,是父母的悉心教育,金钱不是万能的,它能给孩子送去新衣服、送去玩具零食,却不能带给孩子应该拥有的童年围绕父母身边的天伦之乐。在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关爱孩子二者之间,他们更应该偏爱孩子,这些爱的缺失使许多留守儿童性格扭曲,在带人接物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偏差,没有父母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没有父母的童年是灰色的童年,本该色彩斑斓的记忆里写满的都是暗淡,谁的爱都代替不了父母的,这一点作为老师的我也是望尘莫及。农村的留守儿童给农村教育带来了许多困扰,尤其是给一线教师带来的影响更大,面对那些缺失父母关爱的面孔,面对那些脆弱的灵魂,教师又该怎样的小心翼翼。

   近年来留守儿童倍受社会的关注,其实给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让他们的父母回到他们的身边,父母的爱谁也不能代替。在和有些学生的父母交流中他们不无感慨地说:“我们也不想背井离乡的啊!到外边打拼也不容易啊!我们的目的也是给孩子更好的未来。”他们说这些的时候也是满脸的无奈,但我要说一句:给不了孩子快乐的现在还提什么美好的未来 ?原本无忧无虑的时代他们却是暗淡的、孤单的,所以请这些父母好好地想一想,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不再让那些幼小的灵魂孤单徘徊,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

(二)偏爱来自学校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0.3%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儿童专家提醒: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常常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关注较少,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过问生活上及学习上的问题,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制,导致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进网吧等现象出现,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时刻处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出现异常,教师、监护人、家长可联合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孩子能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过程,也是教师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我们每个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对留守儿童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从细微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这些孩子能顺利地走过这段艰难的人生之路。

(三)偏爱来自社会

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四、小结

    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是我们每个家庭,整个社会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教育工作者狭隘的理解就是学校的管理者、班主任、科任教师、后勤教辅人员等,不光是班主任的事;广义的看,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中坚力量,不光是学校的责任。在经济、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家庭、学校、社会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越来越多地完成着协同作战的任务。不管留守儿童在校受到的是思想行为上的教育,还是家庭社会受到的品质教育,虽然采取的形式方法不同,但本质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使其身心健康都要得到发展。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紧密结合,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周卓民的博客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建议
关于长顺县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方式
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