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德《乐育堂语录》新译

《乐育堂语录》卷一 《乐育堂语录》卷二 《乐育堂语录》卷三 《乐育堂语录》卷四

树立大志 知难而进 道贵真传 色身法身

阳生之道 戒怒守拙 虚实相间 炼运底奥

迷途知返 炼心伏气 内火外火 玄关多端

修炼水火 炼魔除垢 夜半惊雷 同类相亲

明心见性 有无之用 风火药丹 久定久养

炼心归真 泥丸烹炼 结丹于无 天罡斗柄

以虚养虚 乾卦天机 心空存道 慧光慧剑

矢志寻窍 内外丹田 真清药物 我可主天

太空无知 返本还原 提撕唤醒 勉强用功

进火采药 入定止观 道即太极 真空妙有

调息用火 真意戊己 周天之要 动中修炼

久坐有禅 执天之行 不落半边 尽人听天

运神周身 听息法机 执天而行 造端夫妇

舍财近道 生精炼精 物精信解 内火外火

玉液炼己 真铅凡铅 素位若愚 操持觉照

玄牝之门 两重天地 道无底蕴 看破红尘

安炉立鼎 内药外药 养气缉熙 说不如行

四大火候 灵神服气 女子丹法 朝屯暮蒙

采取烹炼 居尘出尘 理气合一 去浊存清

阳火阴符 意为丹头 止念之法 性命二药

后天之气 升降沐浴 得守杳冥 道机普在

先天之气 灵觉真意 周天法要 保养元精

真灵之知 一念持虚 处处皆功 采炼服食

性命双修 坎离乾坤 回头是岸 神气性命

铅汞相投 积久功深 三心无著 儒道异同

精气辩证 无中生有 隐语明说

元神作主 吸舐撮闭 养对运错

炼剑铸镜 龙虎交媾

阴阳太极 性命同修

 

序一

 

阳生之道并不神秘,不外乎从无思无虑中得到。

人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事物,凡属善良正义的行为,又能做到恰好得当,使自己感到心情早已,这都是阳生的时候。

譬如说,你读书咏诗,忽然没有一点私欲,心境唯有空灵独存,这也是阳生的一种表现;朋友之间在一起高谈阔论,谈到相互默契的高尚之处,忽然有一种激情勃发,阳气飞腾其间,这也是阳生的一种表现。

可以说,于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的各类有益身心的事物中,当顺乎自然、出乎天性、无所求、也无所欲、心情畅爽、超然物外的时候,这都统属阳生现象。在这种时刻,要做到一动即觉、一觉即收,使神不再外泄,而气蕴含于身。尤其要懂得生命的道理: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才可能悟知阳就是道,道就是虚无自然。孔子的学生子思:“道这个现象,一时一刻也不能离的。”

 

卷一 阳火阴符

 

要知道,功中所产真阳之气并不是外来之气,它是我们人生身之初的先天一点氤氲元气,从天地自然落入胞胎之中后,就存留在自身之中。因为人在后天生存中,口鼻呼吸作为气息发挥功能,这点先天真息就被蔽藏起来,再也不能显露。当有朝一日,人能通过练功使心息停止,这先天真意自然就会再显露出来。不过我们需要知道,当真息现、真气生的时候,自家真意这个主人公必须正正当当坐于清静不动的中庭,方算身中有主宰。故而,丹法借用天象说,这时要“内伏天罡,外推斗柄”。这个秘诀比喻的是,真阳之气就如同北斗七星,它的斗柄就像车轮一样不停地转动,它的转动周期直接引起地球季候周期的变化,这就是一种自然周天循环。然而,这种规律的周天循环,又有其始终不变的主宰在它的中心起作用。这个主宰称作天罡,实际是北极星座。在功中,不动不摇的真心真意就是天罡内伏。有了天罡内伏,真阳之气的斗柄就会按规律运行。如果真阳药气生发后做周天运转,没有在内的真意天罡内伏,则气机没有主宰,就会发生气度运行紊乱。但真阳之气的周天运行,也不是气的单独运行,而是真意有督导作用。所以说,真气的斗柄在运行时,真意有“推斗柄”的作用,它不能死守中庭。如果真意死守中庭,真气则无生发之机。

时下有些传功的教师说,真阳之气到全盛的十五满月,阴气又从十六开始生了,按照这个说法,邓是指真阳之气到了全盛又衰微下去,阴气又滋长起来。既然阴气滋长,人必然又昏昏沉沉,那么要退符干什么?这个理是说不通的。炼出真阳来又要归于阴,那我们炼它干什么?在这里,我如果不把这个奥妙给大家说明白,恐怕大家不会知道升降进退之道,都是扶持阳气而消抑阴气。所谓退阴符不过是静养性命、神气。退,只是归藏涵养的意思,也是保存积累的意思,哪里是什么阳气渐渐消失又让阴气占了上风?他们以为退符就是昏昏沉沉归于寂静,什么迹象也没有,这可是大错特错。

我作为教师所传授的,都是万两黄金买不来的真诀。虽是这般珍贵,但对于真能领悟它的人,即使免费赠送也不毫不犹豫的。

 

卷一 元神作主

 

凡是有为而无为的都是识神,而无为而为的才是元神。识神与元神是一体的本未两端,识神有作为,元神就退避于后;元神做主时,识神也都化为元神。

元神野外迹可循的,它只能在元气的至灵情况下发现。然而,它的发现只能像山谷中的回音和物体的影子,自然而觉,自然而知,不掺杂一毫的主观安排,不容纳半点力度。(按:有人形容元神为空悬之钟,叩之即应,不叩则虚空静默。比喻最为贴切。)孟子说:猛然看到一个小孩掉入井中,人人都会生出怵惕恻隐之心,这就是元神有感而动的现象。由此推论,于日常的事物中,每个人的视听言行都有元神的作用。元神与识神的区别,有意在先都是识神,无心而动都属元神。能够以元神为主,渐入虚无的境界,想聚为一体就聚为一体,想散为万物就散成万物,超越常人的功能是无限的,决不仅仅是入水不受淹、入火不受烧那点小本事(按:此处谈到以无心和有意区别元神和识神,这个原则不错,但还有一个元神与后天习惯成自然的分别。例如,有人养成骂人的习惯,稍不顺心,未曾多想张口就骂。这在他几乎是无心的、自然的,但这毕竟还是识神。如果遇到自己的爹娘,准不会开口就骂,这才是元神。总之,元神代表着人的天良及人的真情实感,而识神则具有两面性,即可以向善或向恶,但脱离不了谋虑状态的特征。即使是习惯所构成的后天自然,也是由谋虑预先构成的)。

 

卷一 先天之气

 

为师念某弟子辛苦修炼多年,但至今尚未弄明白道气究竟是什么。虽然看起来先天之气有许多称谓,如真气、元气,关键无非在于从无声无相、不思不虑出发,才能见到它的真实存在。从人体来说,这道气不能用在外、在内去认识它,因它隐藏聚积在我们肉身之中,称为法身。道气存在于哪里呢?对此,我们很难给它以确切答案,因为任何思量和揣度都不是它的真实面貌。我们只好说,要说远,它无在无边的天际;要说近,它就和我们形影不离。孔子曾这样说:“我想仁的话,仁就跟我来了。”孔子说的仁,本质就是道。足见这个元气自然地普遍存在,并没有和我们有一息的分离。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与元气联系着,人离了元气是不能生存的。

既然人离不得元气,故而我们修道就要寻觅元气。但我们又如何才能寻觅到它呢?如果真正存心去寻觅,那又是千差万错,会为我们“寻觅”元气增添数不清的障碍。其实我借用的这个“寻觅”,就是学生们经常讨论的“一丝不挂、一切放下、万缘不染”的意思。若能这样,那么这虚无元气就在其中。

其实,这个先天虚无一气,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都是它。就人而言,不会因富贵而增多,也不会因贫贱而减少。即使人到了生死患难的关头,它也不会或即或离地改移。后天的气息因有阴阳,故而有盈虚消长。只是有些后学浅见的人,不了解人有清浊明暗和气机的运行规律,而以气之清明的状态去寻虚无一气,以为在昏浊之际这虚无一气不存在。岂知这个元气不因清明而特别存在,也不因昏浊而不存在。怕的就是人们不能消除思欲而留存保养它,怕的就是人们不能斩断邪恶而使元气返归。即使说到做功,也常常存在这种错误倾向:当气清时总有留恋顾盼之意,当气浊时又有些忧愁烦恼之心。明明这元气在无不在,就像不落的日月,时刻光明洞达,反因为有了认知判断后产生心理了障碍,就像乌云一样遮蔽得日月失去了光辉。

我们尤其要明白,这个元气本来是无任何征兆和感触现象的,它是后天精气神的根本,是先天精气神的主宰,故而,这个虚无一气,在先天它产生阴阳,在后天它藏于阴阳之中。总之,人能够将闲思杂虑打扫得干干净净,使一切切心动念的障碍都消除掉,心境不染一丝微尘,要寻虚无之气也就不必再用任何办法了。返还虚无元气,对于健康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心思单纯,修炼得法就最容易得到;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因为思虑重重,连后天的气血都难调和,采取真阳之气也就更难。那对于年老体弱者又该怎么办呢?我下面就为大家讲一个采炼的方法和程序。

《易》书上有一句话,叫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用在练功上,在元气尚未发现时,你们不妨以神光默默下照,将此神意之火去感动肾水中所埋没的那如同金子般的元气。久而久之,自然肾水因神火加热如同炼炉一般火气腾腾,那元气之金就会从肾水矿中炼出。这种以此感而彼应的办法,是一种影响法,比较便捷。所以,古人教后学于寂然不动之中,先是不知怎么采取,因而让其以神光下照的办法,便于操作下手,以采取这先天一味的最真之元气,以为炼丹的资本,道理便是这些。然而,并不是说这个生发出来的可感之气就是元气。要知道,这个元气在功中还未有感受之时,并不是不存在,在于它是清明空净的特性,不可以供人感觉得到。当在功中有所感觉时,并不是这个能感觉到的就是它,而不过只是它在发挥主导作用而已。当它呈现本来面目时,是一种杳冥惚恍的不可形容的状态,如果说可以认识它,也就只能说是见到好它的影子,你可以通过影子去品味形象,其实仍旧也捉摸不到。达到真元之气全部裸露的时候,它可以扩充到整个宇宙中去,就是可见的大自然也容载不了它。我们说产生天、地、人、万物的本源,也就是它。然而,虽然它无边无际,却仍然不离人的方寸之心。我们说能够将其藏得最隐秘,也就是在心上做这番文章。

由此我们可以推敲,功中有氤氲的气运感受,那仍然属于带有阴阳属性的真气,而主宰这阴阳真气的才是最真的元气。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大家明白了吗?

我记得古人曾这样说:“真一之气,看它,它没有形象;听它,它没有声音。”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能将它凝结成黍米般的丹珠呢?

大家今天听我讲解了先天真一之气,我相信今后就不会再将后天阴阳和先天阴阳误以为是真一之气,这将很容易使大家步入通向大道的坦途。

 

卷一 修炼水火

 

人身之中,火在哪里?它实指心中之性,性就是火。然而,性有两种分别,一种是气质之性,一种是本真之性(按:气质之性就是因为后天识见而形成的偏执之性,具角色化,称为个性;本真之性即中和之性,是超角色,称为共性)。后天气质之性不消除,先天本性不能显露,人就不免不庸俗事务中应酬纠缠,就免不了有烦恼。烦恼之心一旦生起,便化为后天凡火,烧灼一身,而先天真性便随着凡火的燃烧而逐渐消耗殆尽。所以炼丹之人,第一重要的就是凝神(按:凝神,即凝元神,元神也即真性、真火)。所谓凝神只是消除凡火,即消除后天气质之性,保持一团纯粹的无思无虑之意,这才可化凡气而为真气(按:凡气,即口鼻呼吸之气;真气即胎息之气)。怎么能入门下手呢?神真正落实之处是气穴,气穴的呼吸就是胎呼吸,胎呼吸在气穴之中一开一合,是纯乎天然的。自己的神只是顺乎这种自然,主宰于其中,不随意开合运动,这就是凝神之法,也就是凝神于气穴。这种凝神法,不用调息而息自调(按:调息之法多为守息、数息或守窍,是心神不能入静之情况下的万不得已之方法。如果能心神安静,只需凝神即可。心神不可静,还是当调息为妙)。如此下去,一日又一日之新变化,到时仙胎自然成就(凝神于气穴的状态,好像婴儿最初由父精母血所构成,处在母体子宫之内,混混沌沌,虽是有了新生命的主宰,但这主宰完全是顺乎自然,一团胎息,随母体之呼吸,不疾不徐,十月胎圆便生就成人)。

人身之中,水在哪里?它是指肾中之情,情就是水(按:水本指精。此言水即肾中之精,是从心性上讲起的。动情即是动性)。情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淫妄之情,一种是天真之情。两种如果不能明辨,修道的心就无法落实(按:淫妄之情即后天被色相勾动引发的欲情,天真之情即发之自然天生的真情实感。例如,男女之产爱美则不生淫心,为之真情;爱美而生淫欲,为之妄情)。如果妄情不除,则真情不能显露。一般情况下,真情不动,如果稍有动,那就是真气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于此时刻,练功者就应把念头集中于真情动发之处,然后进行采取。采取之后便进行上升下降的周天运行,收回中宫土釜,加上一番温养锻炼。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得大药、结大丹。

这里所说的水火,是生命的根本,更是成仙成圣的根本。

 

卷一 真灵之知

 

所谓后天阴阳,就是人身在受孕的最初时刻,借父体精子和母体的卵子所构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阴阳物质。这一生命活性物质,随着年月日十二时辰自然气运周期,到子时阴极阳生时,属坎的肾精中就会有一阳之气运行于一身内外,到午时阳极阴生时,属离的心神就会有一阴之气周流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阴阳二气交换运行,没有丝毫停歇的时间。所以,人从受孕到出生以后,就受着这阴阳二气的滋养而日渐成长起来。及至人开始成年,思虑便多了起来,神就因此而为不断耗伤,又因贪爱和纵欲的缘故,精神也为断招致衰败,使得一颓人外的阴阳失调、功能减弱,无法再继续行使良好的气运气化职能,从而导致过早的衰亡。懂得大道的至人,他们把常人由始到终偏于极化式的顺行之道,改变为由终端返归始端,消除极化的人生逆向修炼的丹道。这一修炼方式的初步阶段,就是要关闭人身对外的感官和思维活动,把一切事情都忘掉,默默回光返照于丹田这个虚无之窍中,以采取真阳之气和烹炼至阴之精。这真阳之气和至阴之精就是人的先天阴阳,它生发于不识不知的虚无境界之中,而不是功态下的有意追寻和可供感触的那些东西。如此收敛后天识神,调养后天呼吸之气,反复做这样的凝神调息,使后天的阴阳交会、后天的神气相依。这样,肾精中的真阳之气便会超越自然界固定的子午流注规律局限,而以活子时的情况发生。于是,便可以用有作为的方式去采取,使它上升下降,当活午时来到时,心神中的真阴之液也就产生了。这时就要用无用为的方式来静养,把它收于不可见、不可捉摸的那个先天虚无窍中。

现在社会上一些从事修炼的人,有些只知道静养,而不知用有作为的方式去主动采取,元气怎能返回虚无的本宫之处呢?有些或者又单知有作为的采取,而不静养,元气又怎么能够结为大丹呢?当然,动采和静养既相辅相成,用法上各有区别,两者是不可混杂的。尤其要知道,活子时到时,就会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这种有物有精的种种景象及感受,都是先天阴阳现象,而不是太极本来面貌,太极的本来面貌而排除后天思维感知后的一方感应,这种彼此的天然感应,有一动便有一觉,这就是所谓的时至神知。这种神知就是先天的真知。学道人必须在这种时刻出现的时候体认清楚,方能获得先天一气。当活午到时,属离火的后天心神虽然有至阴的精灵发生征兆之象,比如圆融通达、金光闪灼等等,但这也还不是先天真精,当然也就不是先天太极立基的根本。要知道,即使有上述种种现象发生,也应当保持虚无寂静的状态。此后,油然间一种天然的意念出现,就能够成为生变无穷的主宰,这才是古人所谓的心中之灵知,也就是先天最真主宰的精灵发现。但在这种境界出现的时刻,一些不知根本道理的练功人往往会因此心神欢悦,或存一了照之心,而这了照之心也含有欲将这种境界长存下去的念头在内。要知道,这种境界的先天本来是一尘不染的,却因为一心去了照它、留恋它,而给一尘不染的先天增设了一重蔽障,先天顿时就为后天所蒙蔽,天心就会为人心所流失。鉴于此,学功者如果遇到这先天境界出现时,只要采取既不接近它又不离开它,以及既不想念它又不忘记它析无心之心就行了。

凡未有真阳药气产生的时候,念虑又根除不尽,可以用数息法进行调息,以便有效地进入神气合一状态。当真阳药气已经返归,下一步就会生发,这时切不可再用数息法的刻漏般武火,须用任其天然自然的文火,元神才不会被识神打散。你们这些弟子虽然已练功很长时间了,但不能生真阳之气,原因就在于以上这些道理没有深刻理解领会。孔子说他弟子颜回,“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就是指他还没得真阳之气而欲求获得时,不得不使用武火,既然获得了真阳之气这一“善”,他就不再使用武火,而采用“拳拳服膺”婴儿般的天然神火来温养,真意这个主人公能坐照当中就行了。这样,丹药获得了就不会再散失。这种方法才合乎一动一静、一武一文的修养之道。

今日为师所讲的内容,是古代丹经从不轻易泄漏的秘密,我已经将它全部吐露了出来,大家要知道,这是缘分所致,并不是偶然的事情。

所谓“小人不无仁心,只旋生旋灭,无有一眼窥定,一手捏定,而不失其机”者。

然而一阳初动,其机甚微,甚气尚嫩,杳无端倪可以捉摸得,你们将怎样去用功呢?必先炼去己私,以此心游于太虚,使中和的气融贯于虚空,这才算得上妙手。为什么呢?因为玄窍本是虚的,以身心的虚合于它的虚,符合于同类相关的规律。如果从身上找出一个具体的窍来死死地守着,不但这个玄关窍不会出现,而且会因我们的执著而把这个窍给堵塞住了。

 

卷一 后天之气

 

炼丹之道,虽曰先天元气酝酿而成,其实非后天有形之气,不能瞥见先天元气。是知先后二气,两不可无者也。吾观诸子先天真一之气,不能实实在在认得真、修得足者,皆由后天色身太弱,无以勃勃蓬蓬,而洞见本来虚无妙相也。

今天再为你们专门讲讲后天之气。我们人之所以身体健康强壮,无非都是由于后天之气充足的缘故。这个后天之气在什么地方呢?它就是我们身体内一呼一吸、出入往来,且充满于血脉肌肤内外的气息。肺主出,肾则迎之而入。一出一入,往还于中黄宫内,则内而脏腑,外而肢体,无处不运,即无处不充。所谓身心健康,使人的毛发肌肤都到得滋养而润泽光亮。单以后天而言,肺之出气,肾之纳气,只要保持两相调和而均称,没有或长或短或疾或缓弊端,人自然就不会生病,就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然而,在先天是金生水,就是属于金的功能造就了后天的肾水。后天则必由脾土能生肺金。所以,必须节制何以饮食,使之合理适当;淡薄滋味,使之无强烈刺激;缓和言语,使之心平气和,以便保养肺气;同时要少思虑欲念、过分劳累、勿过分贪闲、勿过分昏睡。以保养脾气。脾土旺自能生肺金,肺金旺自能生肾水。肾水之气运化,则可使脾土滋润。这样气则光华四达,血脉经络哪会有不通的呢?

大家如果想获得先天元气蓄于中宫虚无之处,让它吹嘘不已,变化无穷,就离不开后天一出一入的呼吸之气。后天呼吸息息归根,神气就能两相融结,和合而不可解。这种状况又导致后天之气非常充足,从而为先天元气的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不在后天呼吸的调节上做文章,使它息息归根,并在这根的中宫里吹嘘,那么肺金就无所生,肾水也不能足,一身内外充其量也多是干燥焦灼之气,缺乏生机。这很像烈日当头、炎热干旱的天气,大地缺乏润泽的空气,大自然中的植物因而枯焦。由此可以看出,后天的一呼一吸之气,也为人的生生之本,是不可以忽视的。

大家当前做功,不必寻找别的什么奥妙,只需于行住坐卧之间经常调整呼吸,顺其本身的自然天然,既不要加以任何干涉,也不要放纵而不管,则可。说到调息,也无特别的奥妙,只要在日常一切言语行为上心不激动、气不喘急,劳动强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闲散无事,总是心平气和,自然能够后天气旺,先天元气就会自然返回到五脏六腑的本位之上了。不必问先天在不在,而先天之气自然就在那里。由此可见,对后天之气的调养,也是与后天身心行为的调节分不开的,属于一个系统工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不知道保养后天,而单想追求先天,这不独是徒劳,也势必如同炒沙当饭,永远不可能获得真功夫。只要使后天的气息能保养得充盈,团聚于虚无之中,先天之气自在其内,氤氲活泼,如雾般弥漫蒸腾。其状态简直无法形容,那种特殊的舒服愉快的感受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刻领略。功态中可以感受到任何现象,都是后天之气的作用,而这些都不足以返本归原,以修成我们所要追求的神仙风范。

你们知道否?先天元气到来时,如果只有一点是可供明白无误验证的,那就是心如流泉那般清澈而活泼,身如山岩那般峻峋而稳重;一身内外,无处不爽快,无处不圆融。这种状态决不是有意追求所能得到的,所以先天之气就称不虚无之气。没有虚无之心,又怎么能得到它呢?以此思考,足见先天之气既不可形容,又不可捉摸。后人勉强称它为先天一气,既然属于勉强形容,其实就是没有任何可以形容的。学功人如果想在调和后天气息的舒适状态下追寻出先天一气的实在感受来,那将是错上加错!而且,有这种探究之心,那即是后天的心意。若有这种后天心意的存在,那么先天的淳朴之气必然被后天之气打散,虽然勉强沾了点先天的边,但实际仍然是后天。

大家近来对于所传大道功夫,因为不断实践体能,已经明白一些来龙去脉,想必对为师今天要讲的这节课,能体会出实质内容来,肯定不会再将后天识神当做主人公的。一般讲,在修道的当初,老师都怕大家不明白真谛,故而要求弟子们寻师访友,交流心得,因此就设计了一些便于着实操作的下手步骤,让其在实践中层层见效,以便增加信心。然而,随着功夫的进展和对修道理论进一步阐明,大家已对先后天现象有所感受,有所领悟,那就要将以前所有的知觉感受,见解、判断、用心用意之法等一律取消,再不允许有一丝半点掺杂其中。因为先天境界是浑沌而统一的,光明而圆融的,若有一星半点思维渣滓掺杂其中,就会破坏这个混合体的圆融统一。古人说:打破虚空为了当。大家想一想,连“虚空”这个感受都不能去感受它,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往里添呢?只能儿童那样,嘻笑怒骂皆是随遇而感,完全出自天然自然,前无所思、后无所想,只是毫不思索地行为,过去后就算了,一点事前的谋虑和事后的思索也没有。这些做法虽然说起来容易,但要使它变为大家日常生活实实在在的行为,并体现得恰到好处,没有数十年的功夫磨炼肯定是不行的。

 

卷一 明心见性

 

什么叫性?性就是先天之心,心性的本体存在形式就是虚无之气。心神不能安静,精与气就会消耗殆尽,这是学习丹功的人下手之初非常重视凝神调息的缘故,这样才能达到虚的境界。我们人心的虚,这是本来的天赋之性;我们身外自然太空的虚,那是未生万物之前的虚无之性。人在未生以前,此虚无之气悬于天地之间,遍布宇宙,可说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之命。

诸位弟子要想将生命返归到本源之处,以达到阴阳不测的神化境界,只要凝神使其安静,调息使其均匀则可。又听古人这样说:“心无性无主,性无心无依。”这是说,心是性的表现,性是心的主宰。由此可知,心的作用之所以高明广大、神妙无穷,全在于性的含量之力。这就是所谓虚中有实,如此久久凝聚,自然身心内外会形成刚健中正之象和至纯至精的感受。如此见性,所见之性才能是真性。

所以说,明白了人的真心,也就是明白了真性。但性这个东西在人尚未生时,盘旋于宇宙茫茫太空,为元气。当形成人身之后便是生命的元神,其重要特征是虚而不有。学习者初步下手功,需要先将这个先天心性放得平平静静、活活泼泼,而将它混融交给虚涵广大的自然,游荡于浑莽的太虚之上,这才能够在体内收伏一身之性火情水,对外采盗天地的元阳。

久而久之,神自凝定,息自匀调,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丹田中一点天然神息流行于一身内外,人与外部宇宙无一点隔阂,浑然化为一体。那种神息一刻也不休止,似有似无,生机无穷。性功做到这个地步,命功的效益自然而然就会得到。

 

卷一 玉液炼己

 

古代得道的仙家说:“先用玉液炼己以了性,然后以金液炼形以了命。”什么叫玉液炼己?其实就是指修性。------不然,炼丹没有本真的心性作为本,哪里还谈得上产什么药呢?《悟真篇》上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上丹田就是鼎,泥丸中的神就是真种子,神就是心性。如果神不能收归寂照于下丹田的炉中,就会像做饭时锅里添了水、灶中生了火,锅中却没有下米一样,这怎么能做出饭来,岂不是白干一场。

古人说:“将神凝聚到虚无之处,将气合到广漠之所。”达到这一步,神气自然合一,丹道称此状为虚无窟子。关于这个状态,古人说它不在身中,而又离不开身中。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个玄牝的门户,不经过修炼,就见不到它自动开启的现象。修炼则必须使外呼吸断绝,以及胎息发生,并经过久久温养,就会发生胎息外接宇宙自然本体、内接生命根蒂,于脐腹之间密密绵绵、悠悠扬扬的真息鼓荡现象。然后忽然一震,则周身毛窍无处不开,且有周身酥麻微醉和通透圆明之感,这就是玄头窍开的现象(按:玄关窍开必以胎息产生为条件,故称胎息为玄牝之门。)此是我们所强调的胎息,其状态也就像胎儿还在母腹中与母亲同呼吸共命运一样。希望从此以后口鼻之气微微收敛,收敛至外呼吸若有若无。这样,玄牝的门户就会开启,胎息当然也会发生。人的这点胎息也就是人生的本源,从胎息上采取,才能获得真精、真气、真神。此三者在胎息中是混而为一的。某弟子年纪这么大,知道了这个真谛,就应昼夜不停地用功。我不是念起某弟子的一片诚心,也不敢私下将秘诀传授给你。

 

卷一 运神周身

 

至于说到命功,虽不有同的修炼层次和方式,但其原则上的要领却离不开一双眼睛。人体之中,中铸是神气显示着运行功用,但它们比不上两目的神光那样炯炯光明,没有丝毫渣滓,而且犀利洞彻。故前人说,人一身都是阴,只有目光才属阳。(按:此是强调目光的内守作用,并非是对身体阴阳的定性评价。)所以,行功时应将目光常常收敛起来。微微观照全体。(按:就像月光普照大地一般。)这样,精气神自会和合团聚为一家。等到丹田元气壮旺,直上脑中泥丸宫,周身关窍无一不能,最后归注黄庭(指心位,神气交汇之所。所谓心位,并非指心脏,而是通常心理术语“放心”的地方,意会可得)之时,自然周身阴气消尽,而阳气常存。这好比天空中有红日高照,一切云雾都会被化为乌有。

诸位弟子近期在做功时,不要再专门意守下丹田。为什么这样告诫你们?下丹田气壮,自然能升至泥丸,以锻炼泥丸丹田内的阴蒙渣滓。但是如果神气尚未壮旺圆明,却久久意守下丹田,那么头部就会有昏沉晕闷之感觉(按:这是把有限的神光守以下田,而泥丸阴气泛起之故。)这就需要对神的运用加以调整,不防以真心真意回顾默守上丹田泥丸穴,这样,泥丸穴中的阴气被真意阳光一照,自然逐渐消化干净,头、目就不现有昏沉晕闷之感,而是空朗明静。真意之光是真实的存在,泥丸神光圆明,人们可以看见它有一团圆光闪灼。古人所说“顶上圆光”即指此景象。佛道两教所谓“毫光照彻世界,照开地狱者”,实际也指的是这元神之光。尤其要知道稍用一点意念,将神气提摄到泥丸穴,过不了多久,周身就会有天清地朗、三阳开泰、乐不可支的感受。不但半夜阳生这种情况可如法采用,就是平日无事时守中,如果因意守而神气过于下沉,头、目感到昏晕,也不妨用真意将神气提摄向上。

说到丹道的功夫,并没有别的巧妙的方法,只不过在于调节升降上下、往来运度而已。我说的神气运度法,也并非让大家总是将神气运来运去,而不收敛。若神气不运于周身,则周身内的阴气不会化除,经络气血就会阴滞。这样,浑身无非是死肉一团,就谈不上功夫进步。而且,这样下去,日积一日,反而会被疾病纠缠。故而我教人修命,是教人以水火运遍周身,使血肉之躯化为活泼完美的健康生命,使一身的毛孔完整无损、肌肤红润细腻,永远不会有疾病发生,并且自由自在地适应自然与社会。但又不可贪恋神气运诸周身,贪图周身酥软快乐而不知返归。后来的阶段还要将神气收归于中宫,不准外泄。中宫即为黄庭,又称绛宫,它处于心位。但神气收归中宫,固此大体方位,却不能死死执著于这个穴道。为什么呢?要知神气收归极中处,无非是与虚同体,并进入一种什么也没有的境界,哪里还有具体的部位可收呢?在这种境界中,即使发生静极之后的动象,真神也要认真把持,不令它放纵。它也就只能像电光一样,一闪即逝。真神随之一觉,觉后仍归于寂定。此种光景真有前无所来、后无所去、内无其内、外无其外的不可思议的感受。总之这是杳冥之象,称为归还于无极。功夫到了这一步,才显示身外之身。若功夫未到此步,一切动象奇妙之事都不过是有相之灵神的种种作用,不可以称为仙。

 

卷一 安炉立鼎

 

不过,要寻见玄牝之门,除心神要百般安静的条件之外,对外呼吸的调停也很重要。要顺着自然呼吸加强入静的诱导,同时在外呼吸细绵深长的时候,渐渐与内呼吸连接,鼓荡流通周身之气脉,内外呼吸鼓荡流通之处皆会通畅剔透。这就是一个温养过程。温养过程的平静衡稳和持续,神与气就会进一步媾和,反之,则难以媾和。古人说:“玄黄著也无交媾,怎得阳从坎下飞?”这就是说,神不能真静,用意太执著,阴阳反而难以相合,欲使精中产气是很难的。

日和月是天地的精神,水与火、阴与阳则是人身的神气(按:在天地,月为精,日为神;在人身,阴为神,阳为气,火为神,水为气。)由此而生发的元气才能凭借外呼吸的调停进一步敛聚。起实,神与气还感觉得到各自的独立存在,久而久之则汇聚一团,不他你我,真阳就在这种状态下开始产生。如果阴阳水火为能相交合,姻蕴的元气不能敛聚,而想让真阳产生出来,那怎么可能呢?你们应当知道,真阳的生发决不仅仅是性动之精,它还包含神与气。所以必须先要纯静其神,淘汰杂念,让心灵净化到一尘不染,进而将口鼻呼吸一概屏息,然后真息可见,也就是胎息产生,元神也由此出现,元气也由此圆融。在此基础上做进火退符、沐浴温养的功法,自然会有先天一点真阳发生,可称灵光现象。用它作为药物,可以驱除一身阴邪渣滓的病废之气。此“药”久炼即成“丹”,可以成就与道合一的法身。古人曾言:“勿忘勿助妙呼吸,须从此处用功夫。调停二气生胎息,始向中间设鼎炉。”这“妙呼吸”就是真息、胎息,“调停二气”即调理有出有入的阴阳式呼吸,即凡火。由此可以知道,安炉立鼎锻炼真药,凡没有达到口鼻呼吸停止后的胎息显露,所谓安炉立鼎都是空话。即使自信,也属无知。
我曾听前人说:“人有一份阴未化,则不可心成仙。”所以,吕洞宾祖师道号为纯阳,就是无一分阴气存身。这足以判断:半阴半阳的是人,纯属阴气者是鬼,阳气壮满者就是仙。整篇《易》理所讲的都是抑制阴而扶持阳,消除阴而独存阳。然而,要达到《易》理追寻的境界,岂是那么容易的啊?必须由平日时时刻刻积精累气,去掉杂欲,独留真诚,一直修炼到没有丝毫念虑的时候,性光洞明无一丝暗昧,所谓还有念,那就是无念之念的道念,是我人身的主宰之念。内不接触任何实体实相,外不随色相感动,也不随自然造化转移,这即是丹法上所称“金液大还丹”景象。在功中只要还一丝念头没有消除,就与凡尘没有完全割断,欲得金液还丹也就不可能。大家要知道,要想修成大智大觉、与道合一、永远存在的金仙,离不开在功夫实践中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消除偏私之欲,存养公诚之心。这需要学习儒教的“君子慎独”功夫。
 
卷一 玄牝之门
 

我听前人这样说:“念头有一毫不能停止,呼吸之息就不能定;息有一毫不能定,生命就不能归自己掌握。”由此可知玄牝这个生命的枢纽,要从有息炼到无息才能得到它。达到元息那就要在定大静,而后才能见到真正的玄牝。我看有些弟子最近做功虽然气处能调,但根本上还是达不到极虚极静的境界,所以玄牝的门户就不能开启,当然无法感受到它。因此还须在日夜之间,不论有事无事,都要时时以心神之光照注下丹田,将神与气收敛于虚无的玄牝之中。(按:能虚无则能得玄窍,虚无即玄窍。)起初口鼻的呼吸一出一入,比较明显而粗壮;慢慢地它就归于细微绵长,心神也随之有了些静定;再慢慢地,鼻孔呼吸若有若无,心神也更加静定;如此渐渐达到气息与神合为一处,即不去感觉呼吸,实际上鼻孔呼吸也完全断绝。这时方称得上是大静大定,炼丹的“采药”才真正有药可采。这种时候才可以领悟玄牝之门是什么景象,才可以体验到生命产生的最初那一刻的“玄牝”消息。在玄牝的门户开启这一生命的始点上进行修炼,才谈得上采药、得药、炼丹、成丹。不然,只要有一息不能静止,气就在动;气动神就跟随,神动气就散漫,这还谈得上什么得玄牝呢?不知道定息静神,徒然在有呼吸有意念的后天神气上用工,莫说丹不可能得,就是造丹之药也不能得到。这种练功的效果,莫说生命的基础立不起来,就是有些疾病也是难以治好和的。所以说,只有玄牝才是炼丹的资本。懂得这个奥妙,就等于修道有了目标。

道家是用虚无的神去养虚无的丹。学道的人必须要靠从炼功的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去依法修持,以及一点一滴从自己身上反复验证,才能够真正的认识它,除此则无任何办法。

 

卷一 矢志寻窍

 

 我所讲的玄关一窍,是既虚又灵的一种存在,得到了它才能了脱生死,不堕入生命物质的再演化,而成为亿万年不朽的法身。领会到这个意义,在修炼中就务必使心性干干净净,像纯洁无瑕的美玉,不沾染一丝一毫的污垢微尘,这才能成为仙家。若有一丝一毫的心性污垢没有除尽。这么一想,不用说酒色财气与一切宝贵荣华的参与心、追慕心丝毫沾染不得,就是为社会、为人类立了莫大的功劳,也不要把它当做什么了不起的事,不为名而成了名,成了名就赶快隐退;不争功而立了功,立了功就不能居功。这样,心性的灵光就会闪耀出独特永恒的光辉,而不会与演化的有形物质世界混同。

 

卷一 以虚养虚

 

我讲开始练功的时候,要将神置于虚渺空无的境界,以便彻底寻求生命的本源之处。这就是以虚合虚,能够心明而性见。这种方法是随时可以用的,不必等待专门静功之下的真阳产生。最可惜的时,一般练功者只知养虚,而不知道从虚中剔除无用之物。他们大多知道心有欲念就是不虚,却不知道极力克服欲念也是不虚。我以为,如果说欲念强烈令人伤神,那么极力克制欲念也大劳人心、同样伤神。有欲和绝俗这两者虽有不同,但它作为心理障碍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所以,我现在就换个说法,不说虚,而说“阳”。因为我要用“虚”说下去,恐怕有人会走极端。我若用“阳”来讲解,则可让人明白虚中得实,这实就是阳,它含有圆明洞达的无限神通在内。只有虚到极点,阳才会从中而生,阳生之后,我即以真意采取、烹炼、沐浴、温养。一如天地初开,烟云障蔽,真阳一到,而融融春意,无非是一团太和。这个状态的保持和发展就是酝酿过程即采取、烹炼、沐浴、温养,以外悉化为乌有矣。有者既化,而无者又从此生。所以说,内丹法中的实者之虚,虚者之实,都是指自然造化于其中的一阳之气。步入这种境界时,并不要人心去参与。《走光经》讲:得道的初步效验就是,体内不管有什么疾病都能统统消除,从而身心爽快,行步如飞,肌肤润泽光滑。这都是一阳之气化生所起的作用。

平日用工,亦要识得虚字之妙,方有进步。此处得力,才算真得力,真实受用。

说到人心,它的本来面目是虚灵洞达的。只因人们老爱在有心无心这两个方面执著辨识,所以其结果就是,要么不明而昏,要么不虚而窒。如果人们能心“诚”来立心的本体,根据日常生活的实际状况来把握本心的生发之机,那就正如程子所说:“心像阳光普照万物而显不出心,情像季节顺应万物而显不出情”,就得到了炼心之道。大家能得炼心之道,即使在一刻中应付千万件事务,也会像在山中静坐一样清心静虚。如果不能得炼心之道,就是闭门静坐,也像万军千马之中厮杀,心里半点不得安宁。故庄子云:“不制其心,心不得其正;强制其心,心亦不得其正。”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心放踏实而不放纵,把心放宽又不使它迷忘。这样,心是动静合一的,是隐显不分的。但这说起来容易,要实现却颇为困难。你们要从这些道理上认真地辨审玄关一窍,既不要以假当真,也不要错过真机。真机一到,立即采取,这叫不失其时;采取时掌握好进退升降火候,这叫不违其制;然后再进行沐浴封固,对它的周期循环不马虎,这叫善始善终。这样,则神气打成一片,真机常在目前。自然天然,一任外缘纷集,此心直与太虚同体,毫不动心焉。

 

卷二 无中生有

 

《易经》上有一句话,叫做“寂然不动,感而遂能”。如果没有人与物这些相应的对象去认感,虚无仍是虚无,寂寞仍是寂寞,新的物质现象是不会从无中发生的。由此可见,凡相就的认感对象,唯能善于感,自然能够妙于应。这是善感妙应,但善感并不是指以机巧之心去逢迎,而是从无人无我,无思无虑的纯洁明静的本心上去坦荡地接受,否则就不是善感(按:由此可知,善即良,良即本。善感妙应,乃是以本感本,本感本应。人们常用善于办事、善于应酬、善于领导来夸奖某些人,而这芸芸众生中又有几人能懂得“善于”两字的真正意义呢?)如果并非善感,又如何能妙于应啊!

人在功态下,能虚静到极点,才可见了到生命产生的本原。继而就可以清楚地明白,一切可见了的物质现象,都属于后天生而又灭、灭而又生的幻化之气。真虚真无,才是先天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元神。

修先天大道功夫固然不能在后天精气神上做文章,但在阶段进程中我们却不能不从后天精气神的修炼上入手。例如,必须断绝用于性交的精,炼精化气,而先天无精才会壮旺。凡精炼化干净,男女的外生殖器就会恢复到婴幼儿那时的先天状态。例如,必须从口鼻呼吸之气下手调节,继而灭除口鼻呼吸之气,才会先天元气融融滋生。例如,又必须先从后天思虑之神入手,由自身的制约到对真意的绝对顺从,就会有生动活泼的元神出现。

从这里看出,我们追求的目的是返归先天,但在返归的过程中,又并非全然不用后天。这道理就在于,我们虽然必须依靠先天作主宰,同时也必须依赖后天来完成返归先天的使命。倘若我们不发挥后天的舟筏作用,那人的身心又以什么为寄托呢?古代就有“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的说法。等到我们先天的那个最真的生命灵物出现,我们后天这个有形的血肉之躯就成为次要的了。丹道修炼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借假修真的过程。这个真,就是先天的精气神。其中又以元神最为重要。没有先天元神的产生,元精、元气也是不可能产生的。如果练功练不出元神,那么药只能是凡药,火只能是凡火,不但成不了大丹,反而会伤害自己。

 

卷二 龙虎交媾

 

人的真气自从随着性成熟而破体以后,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容易动淫生欲,精就从肾里往外流失,而不能保全健康的体魄。真气为元精之气,它在后天就隐含于凡精里面,凡精流失,它也随之流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所以必须用心神下照丹田肾水,然后肾精之水因火的烧炼而化为真阳之气,再升上泥丸,这才不会走漏(按:只要保持本真之心,真阳之气的生发之机是随时存在的)。

 

卷二 返本还源

 

 要说练功的方法,一点也不算难事,只须稍微有意地目光收敛于体内,这就足了。

 

卷二 意为丹头

 

至于说修炼的核心奥妙,不过是以虚为君王,以阴阳为辅臣,以意为对内对外传达命令的使者罢了。

我所指的虚,不是什么也没有的空空之虚、有方有所之虚,而是无所不包的实实在在、浩荡广大、浑浑沌沌、灵灵明明之虚。

有人认为,丹道是无为之学,是无须用意的。这是天大的误解。如果炼丹过程中没有意参与运用,那么阴阳就不能返归为太虚,太虚也不能散而为阴阳。

先天真阴阳,没有开端,没有结束,说动不是动,说静不是静。我们要找到它,唯一的就是平息我们后天口鼻呼吸之气,从而采纳到那什么也不可感受到的气,那才是真阴真阳。只采纳到这真阴真阳之气,在丹道上,我们才它称为大药。

学道之人,第一要明白什么是真虚,第二要知道什么是真阴真阳。这是因为,不得真虚则不灵明;不得真阴真阳,则不能发生无穷的变化,也不会神妙不测。然而,我们又可以说,只要能得真虚,那真阴真阳也就同时到手了。

如果炼丹过程中没有意参与运用,那么阴阳就不能返归为太虚,太虚也不能散而为阴阳。

对内久久观照,忽则油然地产生混沌状态,不知不觉入于恍惚杳冥的境界。从这种无知无识境界中,忽而有知有识;从这种无感无觉的状态里,忽而有感有觉,这就是先天之真意。古人说,真意之意,方能成丹。真意之意,它的出现就在于意之前无意,意之后无意。从杳里产生一知,一知之后复不见知。从恍惚里生出一觉,一觉之前总不生觉。这才为真意之意。如人呼子之名,不觉顺口而答。不思议,不相像,此即真意之前后迹断也。

我们又怎样能得到真意呢?这就必须要将心地打扫干净,不要存在丝毫的私虑杂念。所谓有真心的地方就有真意,有了真意,然后也能得到真阴阳,真阴真阳招来先天元神、先天元气的阶段。从练功状态来讲,是处于胎息阶段。久而久之,神与气合一,人体与宇宙自然完全融合为一体。

 

卷二 内药外药

 

 古人曾指出:先天一气这种所谓的外药发生,是处在宇宙大自然的造化炉中,外药的产生,必须依赖于真性真情。如果有丝毫的念头生起,那就落于后天的感知,属于后天识神的范畴,元气又被打散,从而无法创造出生发外药的条件。人不能心纯意正,而老动识神,即伤元气,伤元气即伤人。

 

卷二 坎离乾坤

 

初步工夫,如嚼铁馒头,了无趣味。唯有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于无滋味中,不肯释手,自有无穷的真味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事来应之,事去就把它放下,方见真心。若论本心,只如明镜止水,有什么物体如日月映照在其中,它们的光亮也不减少;即使光亮的物体离开了它们,它们自身的光亮也不会消灭。如此之心,乃是真心。心到此地,即明心矣。明心可以见性,这个性指的是人的真性。

学功者欲见先天真性,从专门的打坐功夫来讲,以识神在识神所处的离宫去寻找,那是困难的。唯有下丹田肾精所处的坎宫,含有我们先天的一点真正纯阳无阴的乾阳。下手兴工时,即从此柞先用我们识神正念之神光专注了照,久而久之自会见到我们的先天本性。接下来,我们可以凭着真意的神火,借着呼吸的的巽风鼓吹神火,而从肾精中烧炼出先天元阳之真金),将它收归炉鼎(引处是约略而言,应包括周天运转之过程),再加文武火烹炼,以返复到息息归根的胎息状态,就可以沐浴温养,使其自然地飞腾变化,结丹养胎。这时就不要再有固定的部位可守可为,而归于全面的虚无。

不论何时练功,第一要收敛身心,使身心(调心使心清静,调形使形中正松柔,调息使呼吸自然)不动不摇。然后安炉立鼎,在运火行符过程中,要发挥真意这个调节气的橐龠,让心神如同调节五音六律的琴瑟一样,使它慢柔轻松地鼓动气的运化。在这其中,要默默地依附气这把神剑,以降伏我们身中气血不通、意念游荡,并以它斩灭我们不能保持清心寡欲的心念。

水火既济的方法,如同我们蒸饭下米的开始,水不能过多,火也不能过大,把握火候慢慢烹烧,自然就能蒸成很可口的米饭。

 

卷二 两重天地

 

大家要明白,元气是无形无象、不可感觉的。在练功中可感觉的那种蓬勃之气,也只是真阴真阳之气,并非天然的元气。如果认为真阴真阳之气就是元气,那就离金丹大道太远了。要清楚,任它真阴真阳之气鼓荡,我的真意在其中安然不动,这就创造了元气来归的条件。由此可知,欲使元气归附,既不能离开阴阳,也不能掺杂阴阳。所以为师告诉你们这些学生,每坐一次,务心要坐出安然的自得境界,方有见到元气这个人生本来面目的时候,千万不要执著于想象元气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你只要有一丝一毫心念不静,想刷元气是绝对办不到的。

我这当教师的,将修道的奥秘讲到这个程度,可谓把最精微的理法都说透了。至于说练功有没有功效,丝毫不必为此心存期望。只有消除这种心理,做一个无意插柳之人,到时就会进入大道之门。(按:这段话甚是至关,世上的功业都是要用心用力去做的,唯独修炼大道,云阳要用无心之心方可获得。所以,尘世上修道者多如牛毛,但得道者却少如凤毛麟角,其难就难在这无心之心上。况且,这无心之心断断不是纸上谈兵可以谈得出来,而且果从人生处世的细微之处一点一滴锻炼才能得到。)

 

卷二 真意戊己

 

当开始静坐的时候,要一心返照于生命尚未形成那种虚无然而是最本源的境界之中(心不外驰即为返,心光内守即为照),务必使心意无知无感,无思无虑。当后天知觉思虑的尘垢被扫除一净,心境空旷,清明的境界就会自然地到来。这样慢慢地就会从混混沌沌中落出一点真意。这就是先天之意。从这点上发生的感觉,即为先天之觉;从这个起点上发生的动,即为先天之动。要获得这种时刻的到来也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随时能保持一心返照虚无之窍,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获得它。但令人担心的就是,你可能已经达到了没有后天知觉思虑的空明浑沌境界,而你的心却在此时落入昏昏沉沉的寂灭态,从而丧失自主意识(此比落入顽空更糟一层,可谓死空);或者又因为空明浑沌的境界中,忽然生发浩然光明的气象,令你不胜欢欣鼓舞,从而又庆幸的心理对它进行骚扰破坏。无怪说玄关一窍,愈想寻求它,愈想保持它,它反而见不到、保不住。

为师见你们这些弟子不懂这个消息的奥妙,已经是很长久时间的事,今特将这妙理一口说给你们,使你们知道,获得玄关一窍并不难,它无时无刻不在,而它的所在也就在自然而然之处,只要有真意之神主宰就行了。至于玄关开后,气机或消或入世,就任其盛衰消长,而其间主宰之神切不可随它消长,这就是真正的妙诀。

 

卷二 入定止观

 

练功人想达到返归生命的最初形态,以恢复完美的生命,唯一的就是要将这个后天纷动的心放下,以清静的心境轻轻微微地去感受内气的循环往来。若气太粗浮,气息还在口鼻间走动,那么神也就随之耗散,而不能返还虚无的本窍,以成为我们身体的主宰。如果能感受到口鼻的气息似有似无,那就是凡息快要停断、胎息将要呈现的时候,而这时先天本心也就可以得见。古人认为,心之所以容易纷动,那是气息僵滞的缘故。因为不知道去感受气的自然运作,同时又不收心惜气,所以心神就难以凝定、气息就难以调匀,而心与息、神与气最终也难以相依相合。这种以心去感受气的“听息”法,也正是凝神调息的妙诀。如果做到了以神入气、炼息归神,那么,清气就会自然上升,浊气就会自然下降。这个小天地也就自然得以清静安宁。等到人身这个天安宁的时候,就可以清晰在感受到清空一气不断地回环在全身的下下内外,而并不是非要等到胎息发生之后才有这种现象。

真正的胎息是什么?到胎息真动真现,全身酥软如绵,无比的舒服愉快。胎息中真阳之气的冲融,流行于一身上下,无微不至。油然而上腾,勃然而下降,其气息对于血肉骨髓的薰蒸就好像人在春暖花开的阳光下熟睡方醒一样,四肢百骸的畅快之感是难以名状的。到了这个地步,恍然觉得一股清灵之气直在虚空境界里冲流,耳目口鼻等周身孔窍也有通透光明的感觉,全然与平时的通畅情况不同。虽说凡息初停之时胎息也会有一些动机,但总不像这大定大静所呈现的胎息自然自得、恒久保持。

 

卷二 炼心伏气

 

 学道之人必须于行住坐卧这个重要的行为仪态中处处不离心性明静这个道,子思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然而,这道又是非常精微细妙,也并非一抬步就可以达到,倒不如按为师所言:性是一个慈爱物,你能时时事事保持慈爱之心,也就炼好了真性;命是身中氤氲的元气,你能保养身中氤氲的元气,就获得了真命。你们可以将这个心安意顺的念头,配合活泼蓬勃之气,在炼心的同时加上调息的功夫,方才是炼命的学问,常常在身心中玩味,不许它们一时一刻离开,不许任何杂念参与其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就是指性命。

 

卷二 一念持虚

 

 在养胎阶段,如果夹杂着后天的感知意念,执著于某种功态感受,或追逐感应外部影响,这都不能构成虚无之阳神,也不能以虚无之神去采虚无之气而养炼虚无之丹。总之,说到底,养胎阶段始终就是一个虚无而已。你们若能领悟这其中的旨趣,那么,先天一阳生发时,自自然然地去蕴藏它、蓄养它,就像土壤默默滋养植物的种芽,不加任何意识的干预,这就是一念的坚持。这种纯洁天然的一念,与常人思谋策划、心驰神往,以及一刻没有静止的意念是截然不同的。在这种状态下采药,与常人在发生性交时不能主宰真觉真知,任其后天性欲情感纷驰散漫也截然不同。为什么?因为虽都是在这一念的起点上发生分别,但修道者能守持这一念,就是真意。有真意始终主持在修炼之中,就能修炼成千万年不坏的金刚之身。若真觉真知的一念不能守持,就落入了后天意识。人的后天意识只是一处幻化思维,故而可称为幻想,所以生又死,死又生,辗转轮回,竟为六道三途之鬼畜。

 

卷二 积久功深

 

大家静坐,目的是涵养先天本原。当我们在大静大定的寂然不动中,可以感到身心已化为宇宙自然的虚空和光明。这种境界,言其大它大得没有边际,言其小它小得内核。有了这个状况的出现,必定就是天然真机已经发动,就可以进行采炼功夫。

话说回来,即便大家静坐很久,仍不见有上述的那种涵盖一切、包罗万象的天机出现,而只要心神无思无虑,呼吸不出不入,身心也有一种清静虚无境界,这也是我们的真一之气已经蕴含在其中。不过,这种状态反映的是我们后天气较弱,还不能达到有力冲举而使先天壮大的缘故。但这也是天然真机常在,也可以进行采炼而服食。

以上是就静坐而谈法诀。现在不还要讲讲结合日常生活修炼法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凡言谈举止、思考问题,都要在一件件具体细微的甚至被人视为庸俗无聊的事(如大小便、打嗝、放屁、开玩笑、抓痒、看蚂蚁打架等等)上,都要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本心置于虚无之中。久而久之,如果自丹田中开始有气机发动,我们便以真意毫不分心地守住气机的自动,这种守即为收摄,而不许心神纷驰散乱,这就能保证气机不断滋养壮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要专心专操持住它,也得得上是对小气机的烹炼。因为气机是由小渐渐壮大的,它需要练功时间的积累。所以,没到时候,我们就不要强求气机有大的发动。这个情况常常被一些修炼者所忽略,极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苦恼心情。为师我现在虽说金液还丹功夫早已完成,而回想当年修道的经历,也是一步一步像登台阶段那样积累而上。如果一开始练功,就想达到真气圆融的高层功夫,认为只有在真气最壮旺的时候才采炼,那么练功人就极少有采炼的机会了。

人的后天之精在卦象征坎水,外阴内阳,它虽属后天阴精,其中却蕴含先天真阳之气。前人曾经指出:丧身殒命的东西,莫过于耗散这后天之精了。

我上面所说的采炼法,不是运行河车的周天采炼。运行河车的周天采炼,是气机壮旺之后的事。当气机尚未壮旺,采取烹炼的方式只在一念回光,收归丹田的鼎炉就行了。但这一念回光、收归鼎炉的采炼,不能够太为用意,而应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保持,否则容易引动后天凡火,口鼻之凡火必然恢复,其结果是必然伤丹。

鉴于这个道理和原因,修炼者在打坐练功时,虽然停留在口鼻呼吸这个阶段,尚属于后天凡息,然而它是顺乎自然的,未加主观意念的干预,可称为自在真火。(按:可见,天然真火有后天的、有先天的,只在一个顺乎自然而已。只要顺乎自然,后天真火就会转化为先天真火。)按照这种情形加以烹炼,经过火候的把握和时间的积累,后天的有形之精就会忽然化为先天的无形元精。(按:先天的无形元精,也就是先天的真阳之气。此精以信息而言,是先天元神的载体;以能量而言,则是先天元精;以物质性状勉强形容,则为先天元气。但以丹道而言,这时所得元精,尚是初层后天神气交合的产物,即坎中生阳,这时的阳尚嫩,需要做坎离交合之功,使坎中之阳与离中之阴进一步交合锻炼,这一过程又称抽铅添汞、取坎填离。到后来,元精化为元气,元气化合于元神。这时的元神只阳不阴,属于乾卦。以后接着再做乾坤交合之功,步步走下去,则可完成金丹大道之功夫。)到了丹田有氤氲悠扬之气萌动发生,这就是化精之候,也就是炼精化气的真实效验出现。炼精化气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个认识,即凡精是有形的物质,元精是无形的灵液。例如,口中所生的真津,它也是后天凡精,不经过真火的灼炼,也是万万不能化为无形元精的。(按:这就给练功才一个明示,功态下口中涌生的津液充足旺盛,才能炼化出更多的元精,而不要以为口中津液就是元精。)那么,凡精化为元精的可供验证的效果是什么呢?吕洞宾祖师说:“曲江月现水澄清,沐浴须当定主宾。若到水温身暖处,便宜进火办前程。”吕祖所说“水温身暖”,那的确是凡精被炼化为无精的效验。(按:在这里,笔者再为各位细解吕祖这段丹诗。“曲江月现”即指肾精中真阳初动,又称坎中生阳。“水澄清”,即心空意静的状态。“水澄清”是保证“曲江月现”的条件。“沐浴须当定主宾”,是指真阳萌发后,我们要涵养它,使它壮旺,此称为“沐浴”,沐浴的方式是真意主事。但主意虽说主事,却也只是顺应真阳生发的自然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真阳即为主,真意即为宾。俗话说客顺主便,则与此同义。从另一方面说,沐浴之时,真意主事,而识神安伏不动,那么,这时识神即为宾,真意即为主。主次关系定好了,沐浴功能就能顺利完成。“水温身暖处”便是沐浴功积累到一定程度,凡精化为元精,即炼精化气的效验。这时不但丹田有温暖之感,周身也有温暖之感。炼精化所的功夫达到很高阶段,人就拥有不畏寒暑之感。前辈仙家冬天冬天只穿一件单衣,以衣卧睡大雪之中,浑身热气蒸腾,就是这种效验。我们一般炼功人,功夫做得好,冬天打坐,练着练着还可以脱去一层层衣服而丝毫不冷,也是这种效验。但练桩功,如果出现这种效验,那就要视情而论。例如初学者在桩功中浑身发热出汗,多数则因为姿势不自然因拿劲导致肢体大动、颤动而发生的外热。如果站功深厚,身松气和,由丹田至周身发热而不出汗,那则是炼精化气的效验。“便宜进火办前程”,指真阳之气壮旺以后,就要进入周天运转,即进阳火、退阴符、卯酉沐浴的功夫阶段。)当精化为气时,即凡精化为元精之时,若不加以采取,就必然导致元精被引动起来的后天意念凡火烧灼,元精就会化为血汗从周身毛孔散发。(按:这个现象也就是元精已迅速释解并渗入到后天凡精之中,由无形渗入到有形物质中来。)所以,大家到了这个时刻,必须保持无思无虑,一任自然真火的运炼,则元精就不会改变元精的性状,元气也不改变元气的性状,这个时刻的元精动,元气就随之而生。(按:这里并不是指元精与元气有什么区别,按其至静中突然有动有觉。称为元精;按其自有形化为元形,称为元气。一物而说而已。)

元气的生发,其中会让人明察出一种浩然虚空、刚健中正现象,这与平时我们的口鼻呼吸之气在体内的运行有极微妙的区分。能从其中分辨出两者的微妙区分,若硬要说一说,那我只能勉强地说一点:凡气调节得好,在运化时也可以使身体产生光明温暖的。除过温暖外,它不会使人有更舒服的感受。真一之气生发之后,它不仅使你周身温暖,而且周身有松软如绵愉快无皆感受。(按:此种感受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的,可以说,常人在生活中,任何愉快的感受都是无法与此相比的。)这个状态,从物质现象而言,恍恍惚惚似乎可触可见,又似乎一无所有。这就是真一之气发生的现象和征验。而且,真一之气生发时,还伴随着一种清凉恬淡的趣味。久而久之,涵养纯熟,那颗真意之心也解化为空了,使人几乎已经消除了天、地、物、我之间的分别,只觉得虚涵演化的气世界充满一切。我还要强调一下,无论真一之气产生时是弱是强,都要以真一元神主事,用以招摄采取,才不会使真一之气走失。

你们现在的状况,还不可能使真一之气涵养到十分圆满的程度,所以也不必强求出现这些景象。只要有一点特殊感受生发,就都是真一之气这个丹药的真消息。我还要强调一下,无论真一之气产生时是弱是强,都要以真一元神主事,用以招摄采取,才不会使真一之气走失。为什么这样呢?这也就是我在前面讲过的,玄关窍开时,虚静状态下的真觉会忽然一觉,这个一觉叫真觉,保持这个真觉,就可以成为炼养大丹的主宰。所以,古人说:以灵觉为炼丹之主,以冲和为大药之用。你们好好地将这些道理推想推想,炼丹的法诀,也都全在这里面了。

 

卷二 听息法机

 

根据大家修炼功夫的情况,我要把更深一层的方法告诉你们。当静坐之时,应采用“存神入听”这个法诀。开始,不妨先用有意的数息,即采用武火。然后微微地将神志凝定,归于不内不外、不出不入、不动不摇的“一”的状态,这时神志就会凝静,呼吸就会平息,松静下来,而唯存心去听息。

这个听息的“听”字是大有微妙的。前代大修炼家庄子说:“凝聚自己的神志不动,让它归于原始无极的一。神志不动却不是死寂,而是处于明察一切的听。但这个听,却不要也不是以耳朵去听,而是以心在听;说是以心在听,而是以气在听。”但我们要知道,庄子所说的这个发挥“听”功能的气,不是口鼻呼吸之气,也不是肾间所生发的真阳之气,更不是识神中正念之灵气,这个气是自然太空中的虚无元气。

唯有能将真意之心投合于虚无一气,那么,人的这个真心真神,就于宇宙自然本质和太和之气同往同还、同长同消、同显同隐。所谓神气合一,烹炼成丹,就是这种功夫境界及层次。如果功夫还停留在口鼻呼吸的阶段上,那还是识神与凡息相交,又怎么能结丹成丹呢?

丹经上说:“不发挥主观作用的神,才是真神。没有呼吸运动的息,才是真息。”我们应当于混沌的功态境界中流露出先天那点真意,用它来聚合元气,从后天返先天这个意义上讲,这就是元神与元气相交。有这个步骤的奠定,大道就能修成。

如果我们的口鼻呼吸还很明显,而心意已能够安静下来,那么就轻轻微微地依着这个呼吸,渐渐收敛,以至完全平静下来,直到口鼻呼吸完全停止。可以不管元气动与不动,而元气自然就在其中。这时就将识神退让。真意主事,而行使听盵之法,这也是达到阴阳交媾的一种形式。况且,下手行功之时,我们的口、鼻、眼这些孔窍,都可以让它们关闭起来,但唯独耳孔是不能用什么东西勉强把它塞上的。也就是说,别的孔窍容易关闭,耳窍不好关闭。然而,我们运用听息之法,以真意听合于元气,那么耳窍就自然关闭了。既然耳窍能保持关闭状态,那么其他的孔窍自然对个也都不会再起作用。由此可见,听息这个方法,是第一等的修炼方法。坚持运用听息之法,且久久延续下去,真阳自然会日日生发壮旺,玄关之门就会经常打开。

 

卷二 执天之行

 

我们学道人要效法自然。人的神好像太阳的光和热,称为火,人的精好像江海里的水。当神火照射精水时,就会化为真阳元气,在身体内蒸腾循环。这种蓬勃的气感就好似春夏之际万物滋荣的那种现象,而我们在练功中就要用真意主持。这真意就好比大地,虽然春夏之际万物茂盛,土仍是土,它平静自然,并不随气机之动而动。这就是阳里生阴。体内的气机生动到一定程度,它会平静下来,这是神火降于精气中,精气又归伏于神火,两者团聚而归于安祥静默之状。因这时神火与精水的蓬勃交合阶段已经完成而告一段落,就像自然办的水分含太太阳的光热而潜入地下深层,体内就像外部大自然的秋冬季节处于归藏之象。这时,我们的真意就必须进入恍惚杳冥的境界,既不使自己昏昏入睡,也不使自己非常清醒,却要于静寂虚无之中保持着一点明白的意思。这也像大地,秋冬季节来到,大地的表面看起来是静寂荒凉的,然而它却默默地蕴藏着富于生机的热能,外象是沉睡的,内在是清醒的,不随气机之静而静。这就是阴中含阳

我再进一步告诉你们:修道的人务必将一切私心杂念扫除干净,把激动的心态和粗猛的气息都收摄得归于平静。然后,识神的凡阳与情情的凡阴,以及它们的载体凡阴凡阳之气,都被平息在外。这样一来,元神元精这真阴真阳才开始生发于内。古代修炼家有一句经验之谈,叫做“要想人不死,除非死过人”。这是说,人要想长生不死,就得将你的凡心凡念先死掉,死掉得就像死人停止了一切思维活动那样才行。这叫“人心死,道心活”。唯有将心境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口鼻的呼吸之气若有若无,思虑的心神既不出也不入,自己在这种状态下完全由身心内外的静寂和杳冥境界自然存在,唯有仅以真意这个主人公大大堂上主持一切,不动不摇。这样温养下去,自然会有真阳之机从虚无飘渺的境界中生出。如果不由真阳之机自然地生发,自然地运动,却以人的意念推动这个根植于天道的、好像北斗星的斗柄,具有主宰生命功能的真阳之机,这些都不过是人为做作的存在方式。即使是任你这样“搬运”周转不停,并经年累月地坚持,其所动用的也不守是后天识神。后天识神发动的是后天意念,而后天意念的动用,必引起且依赖于后天口鼻呼吸的凡气。只要后天识神不除,凡气不灭,那就谈不上有什么可能修炼成丹。

 

卷二 灵觉真意

 

我常说,玄关一窍是天、地、人、我发生的根源。其道理是什么呢?这是在于,天、地、人、我在生成的最初,都是处于混混沌沌、一团太虚和没有任何迹象可寻的状态。但我们所说的这一虚无,不是什么也没有的虚无,而是包含一切、生造一切的虚无。太虚一气由于静极生动的本质所致,等气机静到极点,就会忽然发生动象。就会忽然发生动象。就在这静极忽动的瞬间,会凭空跃出一种灵明的知觉,这就是天、地、人、物的主宰。依我的观察、判断和分析,世上的修炼之士,有此人知道应该以虚无为本,一任天然自然的造化。但他们在实际的修炼中,一股脑儿地归入了虚无,而不知自然中还有灵明知觉的作用。这种抛弃灵明知觉的修炼后果,常常导致堕于顽空。也有一些人,他们认为,既然是修炼,那就应有作为,因而不知追寻先天的虚无之气,所以就在偏离本源、支离破碎的后天有形有象的方面大做文章。他们确实得到了一些功夫,然而这类功夫因为背道而驰,其结果不但害人,也害了自己。

你们这些弟子,如果候修炼成最上上乘的天仙,那就必须从杳杳冥冥、虚静静笃之后,寻出我们人身未生之前那一点太虚之气的生命本体,以此作为丹头,方才不流于偏颇和极端,如果在练功中不能虚无至极,偶尔仍有思维着落某种事物,哪怕只是一点点,但它不能使前无所想、后无所思,前后两空,中无意念立足之地,所以这也就不是我们生命本初的虚无妙相,不是我们的真元心体。我们如果认得清这个既不沾染任何污垢,又不沾染任何思虑意念的虚无元气,又知必须以及灵觉之神作为这虚无元气的主宰,那就能由药而丹,由丹而胎,由胎而婴,渐炼渐凝,渐凝渐结,最终成为上上乘的大觉金仙。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虚无元气是生命的根本,能够招摄团聚这虚无元气,用以将我们成就不不生不灭、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显则为有、隐则化无、变化莫测的金仙的真主宰,那就全在这个明觉之神。

对这个明觉之神,我们怎样才能够去寻找把握它呢?这不是要将后天识神彻底消除,则是要达到大静大定的至阴状态。这时恍恍惚惚,完全放弃了任何知觉,然而,就在这毫无知觉的恍惚态中,忽然生出个知觉,这个知觉,不是提前注入的意识,不是环境影响刺激出的感知,也不是自我欺骗的空想假设,而是是万缘皆空的情况下,由于气机的静极生动产生的知觉。如果我们在练功入静中,稍微夹杂点思虑意念,也就不可以成为我们永恒不死的生命主宰。所以说,真觉这东西,静的时候不是,动的时候也不是。它的呈现时机在静极而动的最初阶段,其间不过只是一瞬间的事。学道之人应当具备把握虚无境界的手段,方能驾驭得住这个时机,运用真觉采摄虚无元气,归于人身这鼎炉之内,再以真意守之。

在这里我还需指出,觉与意虽是两个说法,却是一回事。所谓真觉,不过于无心无意之中偶尔发生一种天然的知觉。所谓真意,就是在这一觉之后,我们要加意用心将这个真觉调停蕴含于不沾不染的境界之中,这就叫真意。这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加意用心保持这个真觉,但这个加意和用心仍然是心真觉保持一致的,说加意实未加意,说用心实未用心,这才叫真意。所以,我们可下这样一个判断:无心忽觉为真觉,一心内守为真意。学炼内丹之人,想采药炼丹,除了这一真觉则无根本,除了这一真意则无作用。没有根本,缺乏作用,想修成顽皮金仙,则只能是空想空谈。所以古人说:“游思杂念,不是真意。”真意,实际就是从那一真觉之后保持纯洁的一心,而无二念罢了。这如同一个走路的人,顺着一条大道一心往前走,并没有丝毫念头要寻找岔路小径,这就是真意。在丹道功夫中,莫说小周天、大周天离不得真意,即便后来丹成道备、分身化气、神游太虚的最高境界,还包括有了广大神通后,对各种信息的感知,对良善人发出心灵求助的呼应回报,对人间危难的救助,等等,都离不开真意的作用。

我观察你们这些弟子,近来虽然已经能够体会得到大道本体的内涵,偶尔也可能有深刻的体验,但你们的后天身心上所有的属阴性的渣滓还未能根除干净。对于意的真与伪、先天与后天之意的区别,都尚未能分辨清楚。所以,我在这一节里对意讲得比较仔细。希望你们要敬诚地体会,在实践中比较分辨,而不能有所忽视。

 

卷二 泥丸烹炼

 

到了真阳之药已至泥丸宫内,尤其要一意不散,不使渗入任何杂念,凝聚精神团结于泥丸宫内,使之温养片刻。然后,脑中阴精化为甘露神水滴入中丹田。至中丹田冶炼一个时间,而后化为“金液”自然归于下丹田。(按:所谓甘露神水,一般是指气与津两种现象。气的感受大多像清晨或雨过天晴时,密林间浓密清新的雾露,弥漫式下降,清爽舒愉无比,赛饮醍醐美酒;津的感受是口腔内涌生甜润清沏的津液,分次缓缓咽下,顺喉管汩汩有声,下降过程中喉道与胸部皆有润畅爽快的感觉。以上两者合称为甘露神水。)然后温养成珠。(按:所谓珠,是以河沣养珠为比喻,非真有实在的珠。然而,它也会给人以珠的感受。)

泥丸宫原本是极其清虚玄朗的,然而人落于后天,识神思虑过多,导致渣滓污垢的阻塞(按理讲,应当是脑机制的紊乱),所以造成神不清、心不灵,常常不免有昏乱的症状。这时能凝聚片刻,就会使浊气下降、清气上升,而保持与天地轻清之气相通。)(按:浊气下降,清气上升的说法,只是与大自然比附的象征说法。但这个说法用在丹道里,也会导致一些误解和糊涂问题。应当是浊气退潜,清气周流。)如果能久久温养,那么清气就会不断充实,而浊气不断消失,这不但可使人身体健康,肌肤的颜色润泽光亮,反而能够完成金液还丹的功夫。

 

卷二 升降沐浴

 

阴阳二字,在宇宙自然现象中,均是相对概念,并非绝对分别。例如,甲物与乙物从层次上分,甲物或为阳物,乙物或为阴物。但就甲物、乙物个体而言,却是阴阳共存的。如以神与精来分,神气为阳,精气为阴。那么,具体到气上,而是以气之动静升降来分阴阳的,气动为阳,气静为阴。然而,气又非自主气,气受神使,神主动,气则为阳气,神主静,气则为阴气。后天肾精生出真阳之气,此称为阴中生阳。肾精如果没有经过神火的锻炼,那它自身是无法生出真阳的。但神火既是火,只能为阳,为什么又是阴呢?其道理又在神之运用文武之法上。如武火为动为阳,文火为静为阴。肾精产生真阳,正是文火为用,即处于大静大定的状态。这时神归于静,不是其信息能量的消失,恰恰是其能量信息的内聚。这就像自然界,夏天的烈日像武火,到了秋天,太阳虽不强烈,但它的热能却被大地所蕴藏,这就是天然武火、文火。蕴藏到一定时候,真阳之气就从大地中生发。“乾遇巽”,即真阳之气十分旺盛时,自然由动而静、由升而降、由长而消之现象。这就像自然界的水蒸汽,上升到一定高度,积聚量大,遇到高空冷气压,由云变雨又降落到大地。它上升时为阳,降落时为阴,并非是有截然的阴阳。
卯酉沐浴,它是考虑到练功者在功态下,阴中生阳和阳中生阴,常常会由先天元神主事落后于后天识神参与,所制定的提醒纠偏方法。如真阳生发后,因为欣喜之心生起,不免有拔苗助长之意,这就会使真阳之气急剧升腾。导致的结果,就像兵员不足、训练无方,元帅就令他们上阵打仗,必然导致损兵折将。所以这时就要行卯沐浴。实际情况就是去掉自主意识,顺应客观天道。酉沐浴也是同样之理。阳极生阴本是自然现象,但在阴气下降时,我们若生出下降之意念,就好像大自然的环境遭到破坏,该下绵绵细雨,却变成了冰雹和暴雨,有益的阴气反而变成为害的阴气了。所以,阴气下降时,如果意识有了下降的参与,我们就要收回这个参与。总而言之,卯酉沐浴的方法,是我们效法自然中还不能顺应自然时所采取的回归自然的方法。如果我们在练功中已能达到完全顺应自然,那卯酉沐浴就无必要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功夫修炼又发生了一个质的超越。

 

卷三 女子丹法

 

 为师劝你等人间宝贵恩爱。纵多亦不过五六十年,终要分离,又何如道修于身。趁此看破红尘,一心一意日夜观照于乳房之中,出入之息,任其天然存在。其呼而出也,上不至冲动头目;其吸而入也,下不至于冲于水府。听它缓缓而行,悠扬自得。呼吸的遍数,无论千次百次,任它自行自运,不可留心记忆,唯一的是凝神于乳房,调息于乳房,顺其气息一出一入就行了。这样久久修持,自然阳气发生,身体非常的健旺,较平时金玉财帛,夫妻儿女之乐为大矣!此虽微阳偶动,仍收归炉内,日积月累,大有成效。

 

卷三 风火药丹

 

 我再向你们谈谈外药和内药。丹经一般都说,必等到内药有形,才可以采取外药。那么内药、外药都指什么?内药,就是我们身中的元气;外药,就是大自然虚空中的元气。这种虚空元气的外药,在自然中永恒存在,无处不至,而且不增不减。但非内照内养之功,必不能招回外来之药。故大集经云:“佛成正觉于欲色二界天中。”即以元神寂照于中下二田,内之元阳发耀,外之元气蓬蓬勃勃包裹一身,浑不知天地人我。此殆内外合一,盗得天地灵阳,归还于我形身之内,久之则炼形而化气。所谓神仙无别法,只是此气充满一身内外焉耳。

 

卷三 物精信解

 

 老子有一句话:“信不足,有不信焉。”表面看,这话似乎是说,人信的事少,所以他就对许多事不相信。这实际也是对的。但他深层的含义却是一种普遍哲理:获得的真实信息量、信息质不足,就不可能正确择时相关的信息质、量。宇宙自然信息奥秘和人类后天知识信息,都是无限丰富的。一个人接受了多少信息,才能反映出多少信息。一个不练功的人,他不能体悟到元气的奇妙信息,故而他也就缺乏资格表述这种信息;他们可能因为抱定见已有成见,这都是“信不足,有不信”的表现。

 

卷三 执天而行

 

 学功人打坐,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神凝于、合于冥漠之境。能进入虚漠之境,就说明神气能混合为一。并返还于先天浑沦一气。这就是真药,这就是灵丹。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什么可以称得上是药是丹的了。

 

卷三 夜半惊雷

 

 要说玄关一窍指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指正当真阳产生的活子时。古仙说:“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当先天本来面目出现后,如人乘千里骥,绝尘而奔,暂一经眼便认识,不可延迟。迟则无及矣。故曰:以前不是,以后不是,露处只在一息,一息之后不复见矣。如此坐一次,必有一长益。从此以后,你们第一要先将杂念和口鼻呼吸之凡息治得死。所谓凡心凡息治得死,真阳真阴才生得出来。到这个程度,耳不听,目不视,万缘放下,一尘不染,从此跃出,非大道而何。若夫年老之人,不从此妙觉修去,何以四大牢固,能久岁月?然但知此窍为主,而不知流行一身进火退符,自鼓荡其阴霾,调和一身血气,又安能长久耶?

 

卷三 三心无著

 

 我可以这样说,玄关之窍是随时随处都存在的。只在于我们一点灵机敏捷地发现它,好像捉云拿雾,凭空而取,不失时机。即颜子“知几其神”之意也,即吾道“活子阳生,时至神知”之语也。如果活子时未到玄关未开,真阳未生,我们就先预料它、等待它,这种意念称为未来心。如果活子时到了,玄关开了,真阳生了,当时并未意识到,过去了而忽然回忆起来,这种意念称为过去心。如果既无未来心,也无过去心,而老在眼前分析判断所处的状态感受,这种意念称为现在心。这三种心都不是先天本心,而属于后天凡心。著此三心,即为道之障也。三心无著,一尘不染,不谓之神,又谁谓乎?此为真正药物,自然生清净法身也。古来大觉金仙,莫非由玄关一窍下物,其后百千亿万法身,亦由气机微动,随时采炼,积累而成。问题在于,这个微弱的真阳发生,是无时无处不存在的,人们通常不能认识它,不去采取它,而是任它丧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江大河。总在人看穿此道,处处提防,在在保护,日积月累,未有不成无上菩提者。

 

卷三 养气缉熙

 

我经常教你们要学会“缉熙”之法。“熙”,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就是光明。这个光明要发自于心上。人心的光明,它的外露表现在人的眼目上。我们在做功时要将目光返过来与心光相照,从而使心灵的闪灼之光不由眼睛对外使用而散失,而由眼睛的内观而反射。这样,心灵之光就会越积聚越充足,延续不断,自然也就胸怀浩荡,不会因一物一事而骚扰我们这个最灵明的心府。经过久而久之的涵养,我们的体内就有一片灵光普照,不亚于日月普照万物。(按:这是真实现象,决非比喻之词。)怕的就是我们在做功的时候,一会儿心境很明郎,一会儿又后天念虑起动,使明郎的心境不能保持不间断。

孟子好像偏重于气的培养,而忽略了心的保养。其实不是,因为心与气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心是气的灵明主宰,气是心的供养差使。人能安伏住气,不使它妄动,那么神也就自然安宁下来。神一安宁,心也就自然爽泰。所以,孟子不言养心而言养气,道理就在此。由此可见,谈养气的方法不正好也是养心的方法么?如果不把气上养得深厚又深厚,而急切地从毫无着落的空谈上去追求养心,这就无怪乎终日谈养心而心却成天都不安宁。

实际上,我常所以真意收摄中丹田,进行温养锻炼,也就是养气的功夫。

 

卷三 周天法要

 

仙真和凡人的区别,并无高深莫测之处,只在于对这先天之气是否把握,就那么一点微妙之分。

吾教所以有玄关一窍,佛祖所以有“有情来下种”之论也。稍不及防,即落于尘垢,不堪为药。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而有知觉,此震雷发动,复见天地之心,是其旨矣。

须知先天元气,必要先天阴阳水火调养,始能同类相亲。由是以我元神引之,上泥丸,我头目之昏晕者,被此神火一照,尽化为神水,入于绛宫,一片清凉。此即《易》所谓“山泽通气”也。然此气此液,实为长生大药。学人果得此真气灵液,多年顽疾,可从此而消。只怕一杯之水,难救车薪之火耳。可知玄关一动,其间才有本来人、仙家种。除此一点动机,就是虚室生白,亦是幻境。

 

卷三 虚实相间

 

大自然运化无穷,本质并无特别的奥秘,用一个“虚”字就概括了。修道人若能把这个“虚”把握得好,从虚中立稳根基,自然能够一天一天的积累成果,由幼嫩的真阳逐步采取到壮旺,成为大光明。

虽然人的本体与大自然的本体一样,都是一个虚,但人出生以后,本体的虚就被后天的气质和物质所掩蔽。就像一座空屋子,本来又开阔又明亮,因为后来屋子里堆放了杂乱的东西,既不有序摆放,又不清扫,则本来的开朗又不开朗了。虚,若言其用处,则是至灵至妙。但又因为被人后天恶劣习气沾染上污垢,就像金子陷入泥沙,则光明就显不出光明。即如水底金生,有蓬勃姻蕴之状,此虚也。而上升下降,听之自然,出以无心,则实也而虚矣。又如灵阳一气,原无声臭可言,此虚也。而彼此感召,自归炉鼎,炼成婴胎,则虚也而实之矣。如此虚中实,实中虚,才是成仙证圣之本。无奈当今一些从事修炼的人,知道养炼修静很重要,就执著于虚静一边;知道功夫有验证,验证就是有实在的感受和下手的实在部位,于是他们又落入执著于实的一端。这两者,前者为泛泛之虚,而不是真正之虚;后者为死死之实,而不是确确之实。为什么这样说,大道本来无名无象,无方无所,然而也必须从无方无所又似乎有方有所去把握。按着虚实相兼的要领打坐,即或功态下稍微生出怠懈厌烦之心,也不要紧,不必找其他方法解决,只需要审察一下自己心虚还是不虚,气是实还是不实。如果心太虚,落了空处,因为心无着落,必然会走神,生出游思杂念。如果心太实,守住某个部位不撒手,就会像肩上挑着东西、手上又提着东西那样,走起路来负担过重,那么练功心神不得安闲,自然会倦怠不堪。这就需要把握虚实相间的火候,这样就会得到大道的微妙之处。

对于一个初学的人来说,还达不到神清气爽的状态,虽然天心元神存在,他却不能十分透彻地去认识。我今天就向初学者介绍个方法:首先要把身心调整到寂然不动的状态,并为保持这种状态创造无任何干扰的心态环境,这即是炼我们的天心。及至静极生动,感而遂通也要有个空空灵灵的主宰,不要让我们的真阳之气被意念所动而走失,这即是炼我们的元神。

 

卷三 不落半边

 

你们也不要想求速效,须知急成者非大器,躁进者无大功。不如老老实实地养神养气,让神气达到极度的刚健中正。不但代替了玉液还丹,还直接便利地跨入了金液还丹的层次,不需要九载十年的出壁之苦。(按:笔者以为黄先生此语是在强调修性的功夫。平时性修得好,入功便能神洁气爽,功夫势如破竹,直趋上乘。平时性功修得差,那就要在功中多磨炼,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慢慢跨越。)无奈当今一些学道之人,只认为“守中”是历代仙圣们遵循的法则,先下手守有形之中,继而守无形之中,就可以成仙作圣。岂知守中得药,就只是修炼大道的半边学问。纵是阳生,这个阳只算孤阳,而无真阴灵液相配,总还是不能结成仙胎。这就如凡世中生儿育女,只有男没有女,不能发生婚配。(按:此是强调周天运转法的丹派理论,极合道理。)

(按:这一节将守中视为半边学问,道理在于,守中一法只是一种寻根的方法,因为修道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它必须要同自然一样做周天运化。而这个周天运转的起始点和回归点,以至必要的阶段,守中才具有特殊作用。)

 

卷三 周天之要

 

 丹经说:“要问我酉沐浴在何时,就在任督二脉相合时,此进若没有黄婆为媒,调和阴阳,药物如何能顺利育养?”这所说的酉沐浴,就是以气息退藏蕴蓄于绛宫中丹田。如何判定绛宫的所在呢?一、降宫是神气交会之地,神气在这里凝聚时有充实的气势。二、退符时口中有甘津下降。三、神、气、津三宝会于绛宫后,有一种腾腾火势,会使周身感到发热。酉沐浴,就是在绛宫上述情况出现后,唯以中和之意温养保守,而气息上下往来,随其自然,这个方式不但是退阳火,连退阴符的退意到此时也要停止。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沐浴温养,然后将药物收回下丹田继续温养,便形成了太和之气。

 

卷三 道即太极

 

 那么我就谈谈怎样以后天返先天的方法。依你们现在的功夫层次,下手行功之时,先要认清自己的太极。太极,就是无分别的先天性命、先天神气、真元之气,就是所谓的本来人,我们认出了它,就以一点慧烛般的神光了照它,操持住它。这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净知妙圆,体自空寂”状态。,当无知无觉时,忽然生出明觉,就是净知,就是妙圆,就是本来人。所以说,这个一觉也不是特殊的用意效果,只是以虚觉虚而已。我们在混沌的状态下有了这一明觉,就要摄提本真之念,那就是运用真意主事。我们虽然说以真意主事,并不是说要真意采取什么特别行动,而是让它一心不二,与本来人保持一致。所以,真意与道是相亲相近的。真意生自脾土,以此真意来交媾心火肾水,和合肺金肝木,久久地烹养,使后天心肝脾肺肾所藏的精、神、魄、意之五行炼为一团,浑然都是先天的真阳真阴。这时的状态,就是所谓的返于原始、太初,仍旧是当初未产生我们生命之前的浑然一团元气,达到这个程度,就接近大道了。

 

卷三 道无底蕴

 

 为师从我们这一门弟子的修炼情况看,有的虽然行功已久,到现在不过才达到阴极生阳的效验。在这个初步阶段,忽然阴阳交争,谁都想胜过对方,所以表现出气血不畅的明显特征。(按:依笔者之见,人在后天已造成经络不畅的局面,而真阳初步发生时气势微弱,一时不易疏通某些受阻的经络和病灶,往往会感到身体的某一部位不适或严重不适。例如,在小周天循行线上,背部会有酸疼、大椎所不通、颈脖不活、喉管不畅、心口堵闷等等。)

 

卷三 理气合一

 

我看你们中有些人,常常哀叹自己年老气衰,神气欠亏。岂知先天元气无虚无实,无处不在,它是谈不上有欠有亏的。不比后天事物有形有质、有消有长,你们所说的神气亏欠,那指的实际是后天神气欠亏,今天我把其中的道理再给你们说破。人不怕后天神气欠亏,只怕炼心养性而无功。果能明心见性,得到了那个天地造我的元神,那么元神一凝聚,元气就融结,便有精的凝聚。这个时候,不必求口中有什么津液生不生,味道如何甘美。这只属于枝节未叶的小效验,即使有也不足称珍贵。总之,只要神凝气聚,周流不息,不但腔子里元气浩荡,而且能畅达四肢。自然会出现油然而上升、融然而下降、充固内外、盘旋上下、其仁至诚、其气至广至大的包罗万象的境界,以及刚健中正、纯粹的气象。

大家行功已经很久,我认为这个神气之机只是未曾经过连续不断的长久酝酿,所以你们见不到这种先天气机大化流行长久不息的景象。只要不间断地去炼功,这种获得也就不验证。切莫以为自己年老药少,天天养虚无之神,却不见满口生出津液。这是后天未节,不足挂齿。你们当前只要能达到神气凝聚,周流不息,不但腔子里元气浩荡,而且能畅达四肢,那也就很不错了。

 

卷三 心空存道

 

我看某弟子行功多年,气机虽然已经顺畅,但筑基功夫却没有打牢。这说明从练功开始一直未能达到玄关窍开,没有见到先天本来面目,所从事的都只是妄采妄练,夹杂有后天识神的渣滓在内,所以不能直入大道境界。(按:可见,初步用意会导引也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这种效果只能以后天口鼻之息来调理气机,但不能进入胎息元气层次。)今后你大凡打坐,必先将任何事情都放下,心中不要有任何杂思乱虑的牵挂。即使身心进入虚无飘渺的境界,也不要有意去领略这种感受,用真意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到了浑浑沦沦,好像自己也不存在了,这就是真性。真性就是仁,仁就是育生的源,这即是真正的见性,由这个真性发挥的信息能量作用,就称为元神。从采炼主宰作用讲,它们属于后天的主观精神。然而它们是由先天而来的。它们与先天真心真性是相通的、一致的。所以说,有了这个先天真性,生命就有了根本;得了这个后天的真意之心,才能发挥作用。

应当注意,当能见到自己的真性之后,这时就要将身中生发的最精华的元气,采用河车功夫,运行于一身上下内外,这就是以元神炼大药。采取这样的烹炼方法,才不是后天的凡神凡气,也不至于枉费心力,劳而无功。依一般经验而率,大约从见到真性和真气生发开始,认真修炼,快则半年,慢则一年,筑基功就可完成。就能成为抵御任何病魔、适应任何恶劣气候、无病无灾、延年益寿的金刚不坏之体。

总而言之,练功之初就要认真去寻求真正的性命,把先天的性命与后天的性命分别清楚,舍后天而采先天。这样,经过一个特定的练功周期,自然成就一个特定层次先天大道。如果夹杂着后天的神气,这就像庄稼地里长满杂草,决不会有很好的收成。

我们说,虽然先天之性并不难获得,但为什么成道的人少之又少呢?这原因就在于,只要保持一个时刻的清静之心,获得真性并不难,然而要维持真性常住不去,而且终生都要保持住它,那却是极难的。尽管如此之难,既然发誓修道,那就应该要时刻操持住它,日积月累,就像热能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变成光一样。初时见性,不过是混沌中那短暂之一觉,不能持久而圆明,必须久久炼养,自身的元气与宇宙的元气虚浑无间,方能达到纯熟圆明的境界。有一种说法:“功夫做到人身与天地都化为一气,没有了我们个体之私的概念,完全都归于大自然了,道离我们还远么?”欲达到这种程度,必须做到心空无物,性空似水,以至于忘物、忘人、忘我,那才会有太和一气。学功人想与太虚化为一体,又必须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就是自己的呼吸也不存在,一齐化为光明,只觉得自己无非也就是灵光的一部分而已。这种境界常被经过实践的丹道家们比喻为“元始天尊在空中所现手中一粒宝珠”、“释迦牟尼炼成一粒宝珠”等。要达到这种高层次境界,如果不从炼精化气做起,先从肾精中炼出先天一点真阳之气,再用神火慢慢进行锻炼,继而引导做上升下降的周天运行,再收回五行归元的中黄虚无之宫,那么,想达到这种“明珠空悬”的境界就是空想。我讲的这种最高境界,也就是见性到了极处,是无尘无染的先天元性。达到这种境界,并维持这种境界,那也就即将成为能分身变化的法身之时。

 

卷三 真清药物

 

某位弟练功已经多年了,河车运转的周天功夫练的时间也不短了,但为什么筑基功就是不能完成呢?这都是由于下手之初,从来没有得到真清药物,而时常夹杂着后天思欲念虑,这样你练的岁月再久,也不过就同那还未进窑中烧炼的砖瓦坯子一样,杂有渣滓,质地低劣,纵是终生苦修也是劳而无功。我要告诉你,以后日夜行功的时候,先要静定一会,将一切思维活动全部消除掉,心情安静得像水一样澄净。如此清静一番,果然达到身心松静自然、呼吸非常柔和的时候,就微微闭上双目,凝聚起自己的心神,默守住自己的呼吸,任呼吸之气和鼓荡的内循环之气在身内自自然然地一往来、一开一合。气息呼而出,不要让它粗犷;气息吸而入,不要让它急躁。这样久而久之的操持,口鼻呼吸就自然达到了无出无入、无声无息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安然自在的,不是有意制造的,它是呼吸进入最中和状态的体现,也是呼吸返归先天本源的体现。这是真正凡息停止的时候,也是胎息发现的时候。当凡处停止以后,就要保持这种状态慢慢涵养。(按:练功人要特别体味黄先生告诫的“久久”和“慢慢”之苦心。修道不同别事,快一点就能出效率,而恰恰在“久”上“慢”上出效率。何况修道是在净心上下工夫,如履薄冰,如过沼泽,若无久久慢慢之功,必遭祸患。)自然真气冲动,上达中丹田心府。这就叫玄关展窍。(按:玄关窍开,其景象难以尽言,此只是简略言其过程。)真气能上达心府,是由于真气有力才可能的事。真气只要能上达心府,用不了多久,全身的毛窍就会统统打开。所谓“一窍相通,窍窍光明”,就是指这时候的现象。行功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从会阴穴起导引真气往后沿督脉达尾闾、过夹脊,直上泥丸之宫。如果气机只是初步的微动,或者仅仅冲动心府,五官七窍不见通透清明的感觉,又不见一身的毛眼打开,这就不是真的展窍,万万不可立即贸然地运转河车。况且,玄关没有展窍,就说明肾精之水尚未炼化成气,这时贸然运转河车,就是只有神而无气,丹法叫做无水无火,其结果必然烧灼一身。因此,务必要有展窍的景象出现,才有内呼外应、外感内灵的奇妙收获。也就是我们身上的元气与宇宙自然的太虚元气合为一体,丹家称为真药,又称为人采取天地灵气而成的丹。你们身上如果有真药发生,流通一身内外,那么,身体中多年凝滞的阴杂病邪之气自然就会化成热汗从毛孔里排出,身体内的一切浊垢污杂就会消失干净。从这时起,我们的身心就会产生质的升华变化,渐渐接近得道者的功夫程度。

我还要告诉大家,我以前让大家在下手之初采用意守的方法,文武火兼用,这样的方法你们练的时间都较长,几乎都形成了习惯。但现在我要让你们完全抛掉意守,纯归自然,你们恐怕还丢不掉老法子。这也不要紧,不妨用个过渡的方法,将我们意会聚于虚无飘渺的境界里,无知无觉,就像一个愚痴人一样。其实,这是后天人心死、先天神气活的状态。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呢?古人认为,筑基功即使能完成,但人的后天识神不能消除干净,还常常参与功夫中。它好比在金子中拌土和沙,丢在熔炉里烧炼时夹有大量渣滓,到后来炼精化气、玉液还丹时,不能坚固耐久。因为炼精化气的过程,人坐着就像个活死人,你的后天识神灭不净,老生念头,那当然不能耐久。既然不能耐久,真气就难以生发。真气不能生发壮旺,身心又如何能够坚固?所以功夫到了这一步,必须要将以前用意的阶段手法一概抛弃,完全返归到纯乎自然天然的状态,才能淘汰一切后天渣滓之私。我们所说的真意会聚虚无之窍,是返归天然的手法之一。(按:读此一段诫语,回忆笔者修道之历程,也大有惭愧之处。深知修道之难,难就难在去心而无心。在通常情况下,即使是一个修性炼功做得相当不错的人,他能守住玄窍,但最后的毛病就出在这个“守”字上。一守则堕入执著,不守则流于走失。笔者以为有两种法子:其一,功外之德修之又修,功外欲心洗之又洗,功外尘事淡之又淡、了之又了。这样一来,入功的心神方可臻于纯之又纯、静之又静。其二,下手过程可试验各种调心方法,得一法而后抛一法。然此必得反复试验、反复修炼,终有所悟所获。笔者以前从事书画创作,曾有过书画人的经历感受:每当自己的创作希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就有无限探索之苦恼;当已经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时,就有一番“知了知了”“得矣得矣”的幸福感。然而这幸福感是短暂的,又一个新的高度摆在面前,即又陷入一个新探索的苦恼之中。艺术创造的升华,就在这不断苦恼、不断克服苦恼、不断获得幸福、不断陷入苦恼的磨炼中酝酿,达到艺术的炉火纯青,修道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卷三 结丹于无

 

如果没有元气来养元神,元神安得充壮?既然元神不充壮,再遇到什么艰难困苦的遭遇,则必懦弱。孟子养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乎天地,又有何事之可扰哉!所以,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经过修炼,元神养得充壮;凡人不修炼,身中缺少元神,在遇到患难和利益时,不能处之泰然。这个区别,就在于他们将元气化成元神。当时之时,气即神,神即气,神气融合,所以能如此也。(按:南怀谨老师说,引用宇宙物理的“光”“热”“力”来作比方。“精”是生命的“热”,“气”是“力”,“神”便是“光”。)

所患学人有求速之心,如果生起暴躁之心,那么真阳的出现不但不是好事,反而成为坏事,因为暴躁之气对真阳的烧灼会加害于身体。不知是清清净净一个物事,反生一心,加一意,因之夹杂后天,即使送归鼎炉,由于不是纯净之物,也就成不了胎。古人谓药老不成丹,即夹杂后天之故。药嫩无可取,即是阳气未见兀兀腾腾、氤氤氲氲之象,以意采之。如此行火,反而大大耗散元气元神。

 

卷四 炼运底奥

 

我所讲的玄关一窍,是修道人的立足之本,是学功夫的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它不像中下乘的功夫,一说窍穴,就需要指向人体具体的部位,并有个具体的名称。

我要求你们追求玄关一窍,须从进入无思无虑,无人无我的混沌境界做起,混沌了再混沌,这样丹药的产生才要根本,仙真的成就才有根基。(按:这是黄先生对功夫修炼有了相当基础的弟子而言的上上乘之法,但人们通常修炼则一般必须经由小乘渐达中上乘,我们知此道理,就不会因黄先生对相同功夫术语在前后不同之处说法不一而感到矛盾。

起初打坐,必须使身心达到无挂无碍、虚空浑沦、浩浩荡荡、圆圆灵灵,心仿佛存在于广漠无际的境界,呼吸仿佛在虚空无边的疆域,似内非内,似外非外,逐渐达到我们心中之气与天地自然灵阳之气相通相融。

我们开始是从凝神调息做起的。等到神凝聚了,息调中和了,我们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恍恍惚惚的混沌境界,好像上上下下都不着边际,无挂无碍。这就是虚到极点、静到极点的时刻和状态。以玄关一窍开启后所产生的那一点元阳之气主宰其间。微微用意运起自然的呼吸,关照住先天元阳之气,只让它不断归于体内发挥主宰作用,而不许它有半点渗漏。(按:这时稍动后天念虑,它便渗漏。)

这元精元阳产生后,我们只能顺应自然的呼吸,停止任何心神的念虑,专注在元精元阳上,有意收回它,但又要放下它;既要放下它,又不能让散失,还要关照它。这就叫采取先天元精。接下来将此精降入下丹田水府之中,以元神勾起泥丸乾宫,落下一点元气来,这就是以精炼气。如果玄关之窍初开就降到下丹田水府去炼,药物则显得幼嫩,不可以采取。如果气机蓬勃,充满周身已很久,如花将谢,这种情况则是药物已老,错过了时机,也不可以采取。通常练功人处在这种状态下很少去体认药物的老嫩,就盲目去采炼搬运,得到的大多不是正当火候的药物,往往造成空烧炼、空搬运。

上面讲到以乾宫之元气落下水府炼精,那么由此精入气中,火降水里,然后再运起天然神息,自阴跷穴则收摄入中丹田(阴跷穴即会阴穴。这里的收摄法当有整体的自下而上之意,似不必专注于某一点上。因黄先生本节首句已讲,他所谈上上乘法窍不指具体位置。所以,本节所讲乾宫,是最上之意;中宫,虽指中丹田,也指虚空之中、中和之中),与心神离中之精配合。自然水火相济,神气扭抱一团。这个时候就要懂得“常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既顺其自然、保持自然,再不要向阴跷去采摄就行了。

精化为气,与元神元气在中丹田汇聚,称为神气交媾。当神气初交时,就会觉得有姻蕴之气自脚掌涌泉穴一路直上,运贯周身。顺其自然久久温养,就会感觉浑身上下气机勃发,这个时候正是河车搬运的时机。然而说起来,人身之气本来是周流不息的,也有自然的运行规律,又何必要人为地去引导呢?这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人自出生以后,知识渐开,欲望不断增长,为了生存的满足而劳神、劳形,许多身心行为损害、破坏了人身之气的先天自然运行规律,小周天任督二脉这条人之气运行的主循环线大都闭塞不通。在练功中,若不用意引导气,若不对气进行符合先天运行规律的管束,一旦游思杂虑参入其中,就把元气打散了。这样,阳气当升而不得升,阴气当降而不得降,升降不定,阴阳失常。如同大自然,天地阴阳不交时万物就不得生,人身阴阳不交时四肢百骸也得不到养育。从卦象上讲,就是晦蒙否塞之象。你的气炼来了,但你没有把它排上用场,你不引导它,放任不管,它又散失了,任督二脉还是闭塞不通。

将元气运至泥丸这个人体的顶峰,好比天上的云彩升上了最高空,再也不能升高了,它就要化为雨露转而向下。由最高处开始向下逆转的时候同,就叫做阴之初生。降到中丹田黄庭宫时就要“归炉封固”,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什么都不要想,仍然归于混沌状态,就像练功之初入静等候玄关开窍的情况一样,这便是一个周天河车运转之功的完成。接下去又再养之,有动有觉时再采现炼,再进行周天运转。气静时归于养,气动时归于炼,气冲时归于引,气行时归于导,如此循环不已,筑基的功夫就可以完成。

 

卷四 同类相亲

 

 你们打坐,若得到了这个玄关窍的开启,忽焉神融气畅,入于恍惚杳冥,那就是真阳大现,可以进行河车运转之功。如果还没有达到这种情况,就表明身心这个炉鼎中还未产生生命的真种子。这时若盲目进行采炼运转,那则是以身中阴气去驱赶阳气,导致的结果则是阴气长而阳气消。时间久了,身中就是一腔邪私之气在用事。这种误炼的特定阶段,尽管会出现预知未来的功能,也能于虚暗中发光,不明其理还以为是得丹成圣的效验,其实是自身的阴魔渐修渐成。人们一般不会知道,人身中就是阴阳二气,修炼的过程不是炼阳消阴,就是炼阴消阳。炼阳消阴是以先天元神即纯阳之神主事,炼阴消阳则是以后天识神即浊阴之神主事。由于识神主事,它主的是阳气的消耗,并阻止先天阳气不能渗入。所以,炼下去就把身心中的阳气驱逐完了,而原来阳气所占的空间也就被阴气所占据。一个没有经过修炼的人,他身中的阴阳是旗鼓相当的,有时和平共处,有时又互相背离,犹之主宾皆弱,惧不能斗。但修炼中误用识神主事的人就不一样了,他那识神中的阴气很专注,所以就能不断聚积阴而克败阳,日积月累修炼下去,阴气也就成了大气候。

 

卷四 玄关多端

 

夫玄关一窍,是先天混元一气之玄关,了无声臭可寻,色相可见。此为最上上一乘炼虚一著天机。从古仙子,鲜有下手之时即得悟入此际者。若论玄关不止一端,如炼精化气之时,则有精生之玄关;炼气化神之时,则有气劝之玄关,此等处亦不可不明(按:此言实为至理,道无底蕴,玄关也无底蕴。同是一精、一气、一神,又有层层深入之玄关。玄关玄关,真是妙之又妙、玄之又玄)。

什么是精生的玄关呢?如下手打坐,即便凝神调息,到得恍惚之间,神已凝之,息已调之,斯时一点真精,即藏于阴跷一穴之处,我从混沌一觉,急忙摄取阴跷之气,归于中黄正位,与离中久积阴精,锻炼为一。斯亦有药嫩药老之说。何谓嫩?如未混沌,斯为无药;若已混沌,未能神气融和,混化为一,即便去阴跷采取,斯为药嫩,不堪入炼。若混沌一觉,又复觉及他事;一动之后,又复动而外驰,斯为药老,更不可用。

什么叫气生之玄关呢?盖从此精生,摄之而归,与我离宫灵液,两相配合。斯时神入气中,气周神外。其始神与气犹有时合时分之状,不为合为一区。神邓离宫之神火,气即坎中之神水。至神与气融成一片,宛转于丹田中,悠扬活泼,吾身灵气,与天地外来之阳气,不觉合而为一,此气生之玄牝,所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露即外来灵阳之气。此时须从混沌中一觉,方是水清至源,不染纤尘,于此采取。若未到玄牝大交而采,是为药嫩。既已大交,犹不急采,则新生灵气已散,是为药老不堪用。吾再示一捷法:能混沌固佳,如不能混沌,只要自家绵绵密密,寂照同旧;恍惚之间而有象,杳冥之而有知;不起一明觉心,又复见吾身之气,与外来之气,姻姻蕴蕴,蓬蓬勃勃,周身踊跃,苏软快。正其时也,急运河车,大丹在指顾间矣。

 

卷四 操持觉照

 

人之所以具有灵明不昧、知晓过去未来的功能,无非就是有觉照之心罢了。对于这个觉照之心,佛家称为“长明灯”,道曰“重关窍”,儒曰“虚灵府”(按:内丹修炼中,指的就是真意,可称明神、觉神,一般人所说良心也指它)。这个觉照之心,要描述它的存在情况,无非就是无思无虑,消除善恶价值判断之后,所存在的一种虚空灵明的心神状态(按:这种心神就是阴阳相抱的太极之神,为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因具有后天个性特征,故称先天之后天;因把持着先天的客观公正,故称为后天之先天。它一头连着先天无极的元神,一头通着后天有极的识神,称为生命的主宰)。下手练功,如果不首先寻出虚无无极的元神来,那就没有见到先天之性,没有先天之性则无炼丹的基础。然而,见到了先天之神、先天之性,如果不能从这个虚无境界中养育出一个灵明妙觉、洞彻内外的真意之神出来,炼丹则无主宰,你就是日夜勤苦练功,也只是终日昏头昏脑,练的时间再长也没有用。

怎样从虚无境界中炼养出真意明神呢?首先要把心头牵挂的事一概放下,利用练功中意守丹田,以及配合意守丹田调运的自然呼吸之神火,将各种杂念慢慢炼化于空虚的境界。过一阶段,自己可以对身心内环境起一明觉观照之心,身心已经既无挂念又无不适的束缚,一片空空荡荡,似乎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到何处结局,这就是见到了本性。本性一见到,又要有个明觉之心,但却是照而不照,不照而照,这就是主宰常存(按:这种觉照方式说的容易,做起来却难,常常不是忘记,就是过分执意,非得千百次调训而不能把握得当)。前人将这个主宰说成“主人公”,有这个主宰,就能炼成丹;无这个主宰,就像一个家庭没有当家的,怎么会兴得起家呢?所以这个主人公就是炼丹的统帅。至于说元神、本性,那是炼丹的丹头。(按:所以说,元神、明神是两码事,元神是药引子,明神是炼药的人。有些人将元神、明神的概念混淆,以致练功中不知怎么个用法。有些人则不知明神,一味守元神,终久无用。有些人则以为消除识神,就只有一个元神,同样终无所得。所以炼丹之事,理不明即遭不真,学道之人能不慎之又慎吗?)

就修炼的过程而言,如果一开始练功就想见到本性,就想进入浑沦无际、浩瀚无边的境界,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开初只要松静自然,安然无事,心地畅爽,有那么点开阔的意思也就行了。若想达到清清朗朗、浩浩荡荡、其在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那就必须等火候纯熟才行。因为能守住真意明神,浑沦的境界也必然会到来,先天本性必然能见到。只要我们这颗心常常保持明觉,稍有一点闲思杂虑就能随时觉照化解,真意的主宰也就常在。

 

卷四 真空妙有

 

 景岑说:“学道之人不悟真,只因当初错认神。”是指只认识神,而未认元神。元神则真空不空,妙有不有,所以与天地而长存。如果我们不知元神是湛洁静寂、万古长明的,却以迷幻是空虚而不可捉摸,而且不知我们融和、豁达、顺畅、灵明的心境,那就是元神所在。朱子云:“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天理运行的状态是,神没有一时一刻不舒畅,气无一时一刻不流通。这等玄妙天机,大家多少都有亲身感受,我想不会不能辨别的。然莫切于孔子云:“乐在其中,乐以忘忧。”子思子云:“素位而行,无入不得。”这里的关键问题,无非是顺其天然而动,任其先天的本性表现。假使还有意念的思虑辨别活动和主观做作的行为,那就不是真性,而是人为的假象,若这样练功,就是成天谈玄说法、时刻打坐,那也会跟没学道的人一样。

 

卷四 天罡斗柄

 

下丹田因居下位,是藏精之所,故属阴、属水。阴与水其性质属寒。中丹田绛宫是心神所居之所,属阳、属火。阳与火其性质属热。故而,人身上半部为天为阳,下半部为地为阴。没有上半部属阳的神火对下半部属阴的肾水进行烧炼烹煎,必须水寒金冷,只会沉淀而不会蒸腾。对于人的生命而言,以前混乱以后还会更混乱,以前气血不通以后还会更不通。我之所以要求以神入气,就是主张应用阴阳水火互相交合的方法。水火一交,精化为气,那氤氲之气蓬蓬勃勃发生起来,就称为水中生出了金,又称为铅中炼出了银,或称为阴中产生了阳。总之,都是比喻这个人的生命之蒂,是长生不死之根。

为师常对你们说“后天之先天”这指的是什么呢?“后天”,我们指的是识神、呼吸之气、有形之精、有形之血,这一类属于与肉体关连的可见物质。以这些东西修炼金丹是毫无用处的。只有下手之初,将神凝于虚空境界,将气混合到广漠之处,这虚空与广漠才是后天之先天。我直截了当告诉你们,打坐的时候,虽不能离开有形的丹田,也不能脱离眼光、心光和口鼻呼吸的综合运用,然而必须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运用,并体现得极融洽和谐,符合天然,极为通畅活泼,这才能返还玉液之丹。

什么叫做“玉液之丹”呢?具体说,我们人身有鼻窍之涕、眼窍之泪、口腔之唾液、舌头之津、毛孔之汗、血脉之血、骨中之髓、肾中之精,以及各脏器种种的营养分泌、呼吸之气,这些物质只能是滋养调节有形肉体必不可少的后天精华。修炼家认为由它们所构成的肉体最终是会腐烂的臭皮囊。只有通过修炼出那一点虚无灵秀的真阳元气,才能获得后天中的先天。因为这后天中的先天真阳之气温润灵秀,可祛病养年,故而称为玉液之丹。

我们知道,要获得玉液还丹,最先要从意守丹田,即神入气穴做起。但切切不可将意念死死地执著于丹田,不可将目光专注不移地照住丹田,总之不能有心有意。心意只是虚虚的,似有似无,不急不缓,这样做下去,所获得的才会是玉液之丹,才算得真正大药。老子所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句话,已将玄关之窍的微妙说尽了。“谷”就是山谷空虚之象,有涵养之义;“神”就是灵明;“不死”就是自然、生动、活泼,决不落于昏昧。这是说人想炼成大道,必须确认虚灵不昧的先天为本。元神自身其实无极也无形,如果玄关之窍不开,胎息不能形成,要单独呈现是不可能的。仙家修真也无不是从胎息的运化之中立根基的。

 

卷四 内火外火

 

说到真性的发生,也实在的容易,顷刻之间便会出现。但是,真性发动的时候,浑浑沦沦,既无一丝念虑,又保持极清明的境界,要从中认得什么是成为圣人仙佛的真药并加以采取,这样的人就少了。不要说认得的人少,就是认得的人多,当先天本真初步萌发的时候,也由于他后天凡性就像衣服上沾染了很厚的油污,同样会影响修道的进展。昔日颜子因为运用行善事、发善心的方式去追寻本真之性,所以就获得了青少年那样健康完美的身心。由此我想你们也已明白,一念回头,一念就是道,念念回头,念念都是本真,当然,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树立坚固耐久之心。我看当今练功的人,当这个纯真一念已经出现,本来体现了纯洁完美的生命种子所携带的基因信息的完备性,但他马上就怀疑这是否真是道,于是就加了一意而掺杂其中。所以,纯真的本性反而由于后天识性的掺杂又堕入蒙昧。你们既能认识这先天一念之动为我们成仙成圣的唯一资本,那当然也会清楚,就是太上老君服不老的“神枣”再多也无济一事,只能是先天本真一念的最初萌生以元神召元气、神气相抱,日积月累而成的。

这里再讲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常说采取先天以补后天,究竟应该怎样采补尼?不外乎先天真阳一动,不要去干扰它,不要让它从身中渗漏。长此下去,身中都是这一气薰蒸。有了这薰蒸之气,从外面聚于内,这叫采取。采取以后收回上、下丹田的鼎炉中温养,这就叫滋补。人得太和一气,无半点闲思杂虑,只见空洞了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微觉气机之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即道也。

 

卷四 动中修炼

 

一般人开始练打坐静功,心神难以爽快,气机也不能流畅。这个情况好比宇宙形成之初,鸿蒙混沌的状态正要发生,万物的生成尚处于孕育阶段,任何一种作为都还没有表现出来。这时我们不要急于追求什么,只用消除杂念,用纯一的思想将自己的神气会聚于虚无中和、无染无著的境界之中。这也好比宇宙自然有一个静定不动的主宰立于其中,在这种状态下,任自己的呼吸极其自然,一呼而出,类似天地之气轻清地上升;一吸而入,类似天地之气重浊地下降。我只管保持着自己虚无的状态,而内心却有主宰。至于说在这种状态下发生了气机阴阳升降的现象,我们也只能顺其阴阳升降地自然运度。到真阳之气积累雄厚,力量强大了,它自然就有不可遏制的蓬勃气势,气机不流畅和心神不爽快的情况就会改变。

然而,当真阳之气旺盛强大的时候,又要懂得持盈保泰、归根返本的方法。否则,阳气旺盛过了头就会转变为阴,想修炼成纯阳之体就难了。故邵子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此非知道者孰能明之。我看你们练功,每每到了气机壮旺、心神开朗的阶段,就不能持衡静定,往往生出一些拔苗助长的意念。这好比一堆火,它本来在自然中燃烧,而你却要往上泼油,或用棍子乱拨,弄得乌烟瘴气,因气机发泄得太甚而导致生机的断灭。

至于讲到“守候”,也就是等待真阳之气发生的方法,古人曾说:“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其意思是指,将元神真意处于虚空之境安伏不动,好像处在一个无边无际大圆的中心,任其气机围绕着这个具有主宰作用的圆心自然运化。用这种方法观照玄窍,用不了多久,先天真阳自然会从虚无中生出。这时的身体就如万丈雄峰那样稳沉不动,心意就如冰天冷灰那般静寂。这个时候,氤氲蓬勃的气机,就是所谓的真阳生于活子时,也就是要行周天河车功夫的时候。前面的守窍是练精,也称为二候采牟尼。现在所说的阳生子时,也就是四候运河车。这两个阶段虽然是连贯的,但给人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不能混淆。

一般来说,静坐修炼的事,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动中修炼这个奥秘,人们大多则是不清楚的。仁、义、礼、智这四种心的发生,常常是极微妙的,一般人都忽略了它,虽说懂得一点,也不过只从一般意义上懂得慈爱、善良之心是人的本真。当这本真之心微妙发生时,你们却很少知道应将它采纳入丹田之内。

我今天将这个奥秘给你们道破。从今以后,凡在日常言谈举止发生的一切喜怒哀乐情感,都属于我们先天真机的发动。我们必须将它们收养起来,纳入丹田,用静默的心神回光返照就行了(按:回光返照后的状态,即孔子所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方法是为这种真情实感的冲动一出现,即让它归于平静,保养在丹田之中,但不能用压抑的手段,而是以平淡心态去淡化它)。

 

卷四 尽人听天

 

我看你们练功,常常是做做停停,所以造成的情况就是,看着要进入大堂里,可马上又退出了门外;看着走进了内室,可马上又退出在厅堂。总是不见一直向前深入,以致始终徘徊在浅层次阶段。古云:“藏神于心,藏气于身”,则不死之丹得矣。

如果要问怎样才能令神气收藏于身心,而且时时不失呢?这个方法就是,从玄关窍开的那一刻,太极一动,阴阳分化运行,根据形势可进行上升则上升,当下降则下降,当停止则停止,当温养则温养。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玄关窍开时,只是我们后天属离的心神返归到了先天,引发了先天元神的萌动,这种情况称为“性阳生”。然而,这只是元神的偶动,并不是真阳之气的萌动。这时我们只能以元神为主,配合自然呼吸这种天然神火慢慢温养,听任由呼吸运动起的内气一上一下、一往一来在体内运行,而将元神真意坐镇于不内不外、不上不下的中黄正位。这就是“守中”的一大妙法。守中得法,周身便会油然而生酥软美快之感,这时可以意守下田,称为神火下照,肾精之水遇到心神之火,自然就化为一气,其状态氤氲活泼、冲冲腾腾、有飘飘欲仙之感,丹法上称为“水底金生”。古人说:“阳生活子时”就是这时的情景,又称为“命阳生”。前阶段“性阳生”是指先天性最先出现,此阶段“命阳生”是性与命的结合产物。如果出现“命阳生”的气机之动,就不必等到蓬蓬勃勃非要充塞一身内外,只要初步有个苗头,证实它是由于神火交于肾水,属于“坎离相交”而产的药,不论它多么微弱,也要勤劳地采取,进行河车搬运,而主神再栖居于脑部泥丸宫。除了这“守中”和“河车”两种方法坚持不断修持外,其他再也没有积累精气的妙法。

虽然我们讲“神火”是天然自然的,但在用“火”的火候中,还是有些分别。例如,“守中”的用火,我们所用的是似守非守、勿忘勿助的温火,但到了“河车逆运”的时候,那就有子、午、卯、酉,或文火或武火的分别。这就像季节一样,春天未到来之前,阳气在孕育过程中,这就是温火;春天一旦到来,就有了文火和武火。说到底,尽管火候有区别,但贯穿其中而不变的,总是一个温养之火。我们如果能做到常常温养,行止坐卧之间,使元神归藏于心,使元气潜养于身,神与气始终相抱在一起,达到这个境界,不是神仙又会是什么呢?

 

卷四 性命二药

 

天地之间,一团元气。生育万物,亦只顺其气机之常。而浑浑沦沦,不识不知,所以亿万年而不朽也。人身包罗一段氤氲之气,何以不如天地之长存?盖以七情六欲,日夜摧残,先天元气,耗散者不少,是生老病苦也。人能力法天地,以呼吸之神息,运于其中,绵绵密密,寂寂惺惺,也同样可以永久长存,与大自然同寿(按:此是生命长寿的微妙真谛!)

丹法中属离的识神,阳中有阴;属坎的肾精,阴中有阳。阳中之阴为真阴,阴中之阳为真阳,真阴真阳合化精华一气,就称为药。有了这味真药,就可以返过来再制伏后天易动的性情,使其浑浑沦沦还归太极之状。(按:这是指真阴真阳交合后,后天性情的全部寂灭和先天神气的进一步凝聚。此时归于大定大静,人天结合,一气流通。)总之,修炼中要分清两种药:一是心性之药,一是命气之药。

什么是心性之药?它又是怎样发生的呢?消除后天思欲念虑,进入空没事恍惚的先天心性状态,就是心性之药;在虚无的境界中生现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就是心性之药的发生。对此孔子描述为“乐在其中”。这话的意思是说,真正感受到乐,身心应处于无内无外、四方上下无挨无着的中空境界。练功人守住了这个“中”,感受到真实乐趣,那就是最初发生的新嫩心性药苗,也正是采取的时机。

什么是命气之药呢?它就是身心处于杳冥混沌状态下,从零点上所产生的先天元精。此精发生后,丹田有姻媪之象(类似酒曲在酒中发醇)和活泼之机(如气流上下回荡、气团四处滚动、气状如流云飞雾等);或一身上下流通,洋洋洒洒,无空不钻,无窍不开,如冰在水中溶化,如空谷八面来风等。(按:前者性药为识神中的真阴,后者命药为肾精的真阳。)

对于初学功的人来说,采取性命之药,也不必要求达到上述最壮旺的程度,只要原来身体不够舒展,此时有了舒展之意,原来心胸不畅爽,此时有了畅爽,就可心进行采取。这道理在于,天下事物处于稚嫩的时候,正是具有生机的时候,若到了老壮则生机也就衰退了。所以丹家采药取嫩不取老,老则气散而不能用。果然能从新嫩之药采取,久而久之,后天已经发生的疾病和潜在的疾病都会一一消失。(按:药的老嫩问题,是就每次练功中气生现象而言的。所谓微弱与壮旺,即嫩与老,也是根据每次练功体验而言的,例如,每次练功真阳之气刚萌发时,为嫩。经过一次或数次周天搬运,再萌发时,尽管仍为嫩,但后来的嫩却先前的嫩壮旺得多。现例如,前一月和后一月,前一年和后一年,虽然都有嫩的阶段,其证验状况却是不一样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此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知精生药产,实有真效验。若去符信一至,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洋,犹是粗一层景象,即还未达到精微的地步。只有等到真精真药发生到虚而能灵明,灵明而又虚,就像太空没有始终的概念,就像日月的推移运转没有间断,虚达到了无极,量达到了无限,所谓与天地合德,与日月长明,这才是最精微、最上乘境界。

 

卷四 采炼服食

 

 胎息一生,一往一来,阴阳配合,互为转化,充满于一身内外,让人感到似乎既不知从何而起,也不知会从何处止。人有于这个状态下保持下去,直养无害,就能够超越于自然的阴阳造化之外,并能像日月那样发挥无穷的功能,与局限有限的自然界相比就要广大得多。要达到这种成就,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关键也不过是神光内聚,不间断地反观内照,加之调节后天呼吸,引发先天胎息,而元神元气自然蕴含在其中,成为我们肉体生命永远不朽的主宰。由此可知,凡息一旦停止,胎息也就自动。胎息就是真息,是大自然的永恒之息。一旦这个真息在体内大动起来,我们就把神仙果采摘到手了。

 

卷四 性命双修

 

性这个东西,其本质就是虚无,不可用任何现象事物去类比。然而,必须通过达到虚无,才能体会它的实存就在其中包含;必须通过达到空茫,才能知道它是一种实有。这才不会堕入那种将“无为”绝对化,最后却落得什么真收获也没有的“顽空”一类的悲惨下场。

我们这一派教学生练功,必须将万缘放入,使思想净化到一尘不染,使心神虚静到极点,进入恍惚杳冥的境界,从而有灵光照着整个宇宙,这种境界就是宇宙自然本体之“灵”在它的至静至湛的本位上出现的形象。佛家称此为“大觉如来”,道家称此为“灵知真知”。但一一般的人自从有了这个肉体之身以后,这一点先天的真灵面目就渐渐被后天思想行为的尘洉所污染,当然就不能再见到它。所以,大修行的人就必须驱除心神上受社会影响的杂思邪虑,从而于明静的心神中修养出先天真灵的面目来,这也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大家在修功中探获到这个消息,方能知道人的生命本真之性无时不在,并不是因为静它才产生。不过是由于静,就像擦去明镜上的灰尘,它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并得以存养罢了。人的心放到它最根本的地方,它才是人的真正主人。心的根本地方,那就是静。心一静,就像阳光高照于冰山雪峰之上,身心的一切阻碍就会不知不觉中冰融雪化。然而,心静之后先是周身血脉气道的冰融雪化之感,一切都通达圆融后,就会忽然现出一线或一片灵光。这种景象莫说外人不能知道,就是自己也无法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这时人与宇宙是圆融不分的,整个一个光明澄彻,没有任何的念头产生,觉得天地万物无不在这片境界之中;时空在这种境界中被超越,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或是未来,都一概在这境界中贯通。这种境界也即孟子所说的,“养我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充祝塞天地之间”。用这种方式见性,方为真见;用这种方式养性,才称得上直接无碍地直养。这个时候,神游于广穆的宇宙,气贯于太和的自然,它们既是静寂明湛的,又是浑然圆融的,只有这种修炼方式所达到的境界才不至于使学练者堕入顽空,而让先圣的大道学问背上谎言谬论的骂名;才不至于使学练才始终摆脱不了对世俗名利的追逐,而让先圣的大道学问流于支离破碎的曲解和滥用。虽说妙道的本质就是虚无,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就会左右逢源、四能八达、一通永通。前人称,掌握了大道的人能在针尖上打跟头,能在瞬间的电光中立脚根。这就是从虚中求实,从无中求有,而不像旁门左道那样——教来教去,教不出实在可供验证的功夫,老在依稀仿佛的空圈子里打转转。
你们定要按照我传的大道功夫去修持,要重在使心神既不纷乱又不寂灭上做文章,这步功夫做好了,本性就可以长存;接下来再配合做调息的功夫,一直做到外呼吸断绝、息无出入的程度。古人曾说:“心在丹田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许多修养者不知道以清静为本,以真实为目的,或者他专务于虚静,而不能把最粗浅知识和最高深知识本来原理的一致性搞清楚,说虚静就将静搞成死寂,处处呆板,干不成实事,或者专事于社会参与,而不懂大自然的德与社会政治治理之道的相互贯通,可用顺乎自然规律的无为而治获得成功,而将天道与人道隔离开来,处处主观行事,结果也就处处犯错误、处处失败碰壁;抑或是专门从事心性研究,企求造化的奥妙在哪里,但不知道性为气的本体,气是为性发挥作用,性与命是不可分的。没有性,命就不能生存;没有命,性就不能立足。不要单单说尽性就可以完善命的生存,同时要清楚,只有奠定好命的生存基础,才可以最终尽性。我们常见他人讲修炼,把功夫单花在存性上,而没有关于气的功夫修炼。因为这样做不能立起命的基础,所以功夫是徒劳的。虽然追求性的虚静固然不错,但性能虚静,气必生动,气动起来,那性的虚静也就难以维持,势必随着气动而勾动神思意念。神动则气散,气散则命耗,还是不能逃脱生死。由此可见,修性是个很重大的课题,而炼命尤其是当务之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元吉先生道奥精要(四)
【修真后辩~~~先天真一之气】
乐育堂语录(二)
凝神入气穴
廖贤阳
心意六合拳之玄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