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友杂谈】衣冠何以易天下?(转自中国药科大国学社)

【衣冠何以易天下?】

——汉服运动现状及前景探析

 

03年,郑州,王乐天唤醒了沉睡358年之久的华夏衣冠。

04年,天津,方哲萱开始了“一个人的祭礼”。

05年,济南,释菜礼举行,被绑架了三百余年的华夏礼仪得以定位。

06年,百度明朝吧,被称为“血色红五月”的圣战被点燃。

07年,百度汉服吧,老吧主溪山琴况去世,死而后已。

……

可以说,我们的前辈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民族精神逐渐觉醒的时代。然而从民族精神的觉醒走向民族文化的崛起,却又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程。我们将这段路程称为汉服运动。

 

一、汉服运动与汉服的定位

汉服运动的最终走向是华夏文化的一次整体性的“文艺复兴”。这就是所谓的“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这就决定了“汉服运动”是我们“以衣冠而易天下”的途径。汉服是我们借以复兴民族精神的物质凭借。

所以对于汉服的地位,就不存在所谓“复兴汉服是复兴到礼服程度还是复兴到常服程度”的问题。这就好比现在大部分国人在正式场合穿西装,然而也有很多人将西装当做常服来穿。因为当“穿西装”这一行为不会被误解、不会被视为异类,而被视为“正式”的时候,是否常服化就纯粹取决于个人爱好了。同样地,当国人接受并尊重汉服作为“礼仪与文化”的象征的时候,“礼服常服之争”就是不存在的了。

 

二、汉服复兴的必由之路及现状

汉服复兴的最终目的是复兴华夏,也就是复兴华夏民族本该具有的思想、信仰、艺术等文化方面的优秀内容。这样的话,汉服运动就必须经历三方面的“必由之路”:

1、要能产生一个既根植于汉服、又不偏不倚地反映华夏文化的积极且明确的精神内涵与思维方式,并使这种思维方式与精神内涵成为汉服运动的准则,保证汉服复兴运动不会背离汉服复兴理想。

2、汉服复兴运动要能衍生并促进礼仪、茶艺、香道、武术、书法、御射等多方面传统文艺形式的复兴,使单文化载体(汉服)形式发展为多文化载体相互促进的形式,使汉服复兴运动能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源。

3、汉服复兴运动要能衍生并促进汉服制造、租凭行业的发展,并产生几个规模庞大、区域覆盖广阔的集团运营单位,并以此为直接物质资本凭借推动汉服运动的发展。

换言之,就是汉服运动的成功需要经过“文化载体与文化本体相互融合、主文化载体与辅文化载体相互促进、文化载体有强大的物质实体源作为资本给养”这样一条必由之路。

 

而就这“必由之路”来说,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三个方面的:

1、我们目前没有一个广泛的“既根植于汉服、又不偏不倚地反映华夏文化的积极且明确的精神内涵与思维方式”:

就汉服圈来说,大部分参与者是没有对华夏文化有什么真正的深刻的思考与理解的,甚至绝大多数人由于各种原因,是没办法真正地去独立主动地学习、思考的,这类人只能先以述而不作的方式去引导其接近华夏思维。然而真正能“述而不作”或不偏不倚地起到引导教育的“导师”级人物,在汉服圈实在是太少了。

而就传统文化圈来说,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搜索“传统文化”、搜索“国学”,占绝大多数的书籍都是《弟子规》这类充斥着奴化教育的伪国学书籍;占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有关佛教分子打着“慈善”、“传统文化”的旗号推广佛学的新闻;占绝大多数的网页都是有关宣扬“禁欲”、“服从”、“适应环境而不要改变环境”等奴化思想的网页。可以说,现在的传统文化圈的总体环境是很令人担忧的。

以上原因,使得我们在各地的汉服推广活动并不能真正高效地起到推广效果。且组织内部因观念不同而发生争执的事件,组织与组织间因观念不认同而产生矛盾的事件,组织与群众间因为思维方式、宣传方式的不认同而产生误会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汉服运动与礼仪、茶艺、香道、武术、书法、御射等多方面传统文艺形式的相互促进的作用并未起到理想的效果:

从汉服运动的人员组成来说,有一部分来自于兴汉圈,有一部分来自于传统文艺圈(包括认为汉服“很美很帅”的青年群体)。兴汉圈04年以来的“复兴华夏”的指导思想与学术研究日趋成熟,然而其指导思想的推广度却很低。相反地,传统文艺圈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大众认可,可是大多数圈内人士在华夏精神上没有思考。

而对于诸如书画圈、茶道圈、武术圈等传统文艺形式圈来说,其内部又如同前文所述的传统文化圈一样,信仰核心复杂且混乱,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崇尚佛教教义中与华夏精神截然相反的孤立主义思维,淡漠于汉服运动。而书画、茶道、武术等艺术形式在国人心中“文明、高雅”的形象已经存在且不可动摇,其淡漠汉服运动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汉服运动在国人心中的文化象征地位。

以上方面。使得兴汉圈前辈的诸多著作渐渐被人们遗忘。而汉服圈整体的平均文化影响力却又愈显苍白。

3、汉服行业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汉服行业内部就形制问题、是否机器化问题、立领问题等多方面问题矛盾重重甚至互相攻讦。

而发展得好的汉服作坊不愿与差的作坊合作,发展得差的几个汉服作坊又没有更多的资本来促成合作。

这使得汉服成本高、利润低、制作耗时。最终导致汉服运动无法得到强大的经济支撑。

 

三、汉服运动的人才情况

汉服运动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各方面的人才。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各个层面、各个方向的社会精英。而现在汉服圈的人员组成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部分:

1、壮年、中年及老年人:从认识上讲,这类人往往对华夏的文化有一定认识,对华夏的国族概念、文化概念和精神信仰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而从行为上说,这些人可以分为两类:

(1)、坚持积极的复兴路线,学习、研究华夏经典,并乐于教授他人。这些人是汉服圈乃至传统文化圈真正的后盾。

(2)、行为较为保守,趋向于自娱自乐,理论资源和知识资源上可以借助他们,行动推广方面却不能依靠他们。

2、年轻人:这一类人往往有学习、工作方面的生活压力。所以从事汉服运动的初衷要么是真正的“热爱”,要么对文化没多少了解,而仅仅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类人可以分为三类:

(1)、对华夏文化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敬仰或爱慕,对汉服乃至华夏历史有一定掌握甚至研究,可以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对华夏、汉服的理解并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类人是汉服圈乃至传统文化圈真正的中流砥柱。

(2)、对华夏文化的一些表象有好感,对华夏文化中“艺”的部分较为关心而对“道”的部分不去过多关注,参加汉服运动的同时,往往也对其他诸如琴、瑟、书、画等国粹中流于表象的层面有所造诣,而对核心精神几乎没有了解。这类人本身往往趋于保守且在核心信仰上很容易被诱导,如果能被真正的“汉服同袍”领导,能为汉服运动带来很多文娱艺术方面的优势影响;而如果被伪同袍或打着复兴传统的宗教人士利用,则贻害无穷。

(3)、对传统文化没多少了解,甚至对汉服也没多少文化方面的了解,仅仅是看见了汉服在服饰方面的魅力或是汉服在民族主义方面的代表作用,出于爱美或是从民族仇恨角度发泄自己的生活压力等原因加入汉服圈,而参加汉服运动则更多的是出于排遣工作压力或个人服饰爱好方面的需求。这类人,或有一定的民族血性,或能使汉服更加美观而符合当代人审美风格;可一方面也很可能既在强化服饰考据及改良的同时淡漠汉服的文化载体作用,又在宣传民族主义的同时给汉服带来负面宣传。可以说这类人是亟待教育的。

(作者:司承运  转载:主页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空问答
汉服史|第一讲
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华夏,不是复古,是传承!
汉服在中国流传千年,为何明朝灭亡后就彻底消失了?
汉服简介及漫画美图
盘点汉服运动口号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