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寺主人: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

  最近一篇叫《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的文章在朋友圈里蹿红,然后接着同一个作者的另一篇《致low逼》又跟着蹿红。两篇文章全文充斥着感叹号和脏话,读者大呼有共鸣和过瘾。

这如同大字报般的文章和疯狂的转发却让我觉得不寒而栗。并不是因为出现了令人发指的实际行为和结果,而是离你如此近距离的人,平时看起来也很理性,竟然也中了“暴力合理化”的毒。

▍暴力合理化第一步:放大不悦,点燃愤怒

在看完这些让你觉得淋漓尽致的鸡汤的后,回过头来想一想,文中说的事情在发生的时候,你真的有那么愤怒吗?大部分也只是“不悦”罢了,随口和别人吐吐槽也就结了。

可为什么读完鸡汤以后似乎你就由“不悦”变成“愤怒”了呢?

悲愤会在它几乎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

——《狂热分子》

是的,“共鸣”使得你的不悦放大了,你的不悦通过他人的共鸣得到了赞同,这种赞同并没有让你豁然开朗,而是加剧了你的不悦,不悦变成了愤怒。

还记得“五道杠”黄艺博吗?当年被多少网络暴民口诛笔伐的小学生,在家里哭着对母亲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喜爱读人民日报错了吗?天天看新闻联播错了吗?关心国家大事错了吗?热爱学习错了吗?喜欢政治想要从政又错了吗?

一个被符号化和标签化了的小学生,变成了那么多成年人对社会的不满的出气筒,“积极进取”被丑化成“贪图名利”。和其它天天打游戏不好好学习校园暴力伤害其他同学的孩子相比,他究竟做了什么恶会让你觉得一定要嘲笑和丑化他呢?

你恨的到底是什么?

每当你为了一件事情心烦意乱,你就问问自己:假如明天就要死了,这件事值得你花费时间生气吗?

这一类不可理喻的仇恨是从何而来,它们又为什么能发挥凝聚的作用?它们是我们拼命要掩盖自己的贫乏、无价值、罪恶感和其他缺点的一种表现。自卑就此被转化为对他人的怨恨。

——《狂热分子》P112

而就《致贱人》这类鸡汤来说,你有没有想到过,你的愤怒或许正是来源于你没有“拒绝别人的能力”呢?

你转发又想表达什么呢?

想表达你被人需要的价值?

还是你有辱骂他人的能力?

▍暴力合理化第二步:贴标签,妖魔化

“绿茶婊”,“圣母婊”,“白莲花”,“过来人婊”...将你不喜欢的一切打上标签,套在妖魔化标签下的人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妖魔,于是便可以诋毁他们一切的行为。

当别人指责你缺乏道德时,你可以骂“圣母婊”,哪怕你真的有错,你也可以用此标签来正义化自身的行为,因为对方是“圣母婊”,是错的,所以你就是对的,你的言论和行为也是对的。

如此简单,只需加个标签,你的一切暴力都可以变成正义。

别人或许只是想给你分享一下经验,听不听,信不信,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喜欢别人的经验,于是便可以骂其“过来人婊”,全盘否定别人的意见,无论正确与否,为自己不肯虚心学习找到了极佳的理由。

于是你和一起骂的人形成了一种默契,一种联系,你觉得他和你站在同一边的。

当我们受到伤害、渴望报复时,总会希望有别人站在我们同一边。

但让人费解的是,当我们的恨不是出于明显的理由,而且看来是站不住脚的时候,渴望盟友的心理会更加迫切。而这种恨,也是最有力的凝聚剂之一。

——《狂热分子》

▍暴力合理化第三步:群体压力

你自己既不敢拒绝,又不敢骂出口,看到别人写了这样的文章,最初还不敢转发到朋友圈,然后看到别人转了,于是胆子大了,也转了,顺带骂上两句脏话,觉得爽了。

一个群体或者一群民众就是摆脱了束缚的社会动物。道德禁忌松弛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消失了。人们通常都在暴力行为中表达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情感,以及所有的英雄主义、野蛮残暴、稀奇古怪和自我牺牲。

在群体里,你以前不敢说的话,现在敢说了,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你现在敢做了,因为别人都做了,你毫无愧疚感,你只有和“大家”一起共鸣的激情。

在所有团结的催化剂中,最容易运用和理解的一项,就是仇恨。仇恨可以把人从他的自我快速卷走,使他忘记自己的幸福和前途,不去妒忌他人也不会只顾自己。他会变成一颗匿名的粒子,渴望跟同类汇聚融合,形成一个发光发热的集体。海涅说过,基督宗教的爱所无能为力的事,可以靠一种共同的仇恨去做到。

▍有这么严重吗?

一定会有人说:“饲主,我们也就是转发转发文章,吐吐槽,你就要上升到暴力合理化的地步,也太小题大作了。”

严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这种思维逻辑和行为的改变。

当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旁观者,很容易看出别的群体非理性的狂热行为,而当涉及自己,我们会为自己的狂热行为作出合理化和正义化的解释,觉得“没什么”,“都是小事”,“理所应当”。

你是否意识到了,也许你平时并不会轻易用“贱人”这样的词来恶毒地攻击一个和你有过小摩擦却没有更大恩怨的人,而在此刻,这样的用词竟然变得如此“没什么”了起来。

Passionate hatred can give meaning and purpose to an empty life.

炽烈的恨意可以给空虚的生活带来意义和目的。

细想一下,这样的小事都可以通过一篇文章能让一个平时温和的从不说脏话的人的语言暴力化,不难理解那些暴乱的民众在一系列煽动和洗脑的状态下发生肢体暴力行为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甚至你自己在那个情况下也难以避免成为那些高举着手的暴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安理得的骗子
“就那个变态,别放过他!”
有五分之一的德国人支持对难民实施暴力犯罪
不尊重女孩是青春期男孩的“特权”?
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从犯罪心理学视角剖析暴力犯罪动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