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专家的一席话让人震惊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学》申明了儒家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格物致知”提出后,简直成了儒家的千古难题,多少朝代多少大儒都是试图做出完美的解释,但都无法一以贯之的说服后人。到了宋代,最著名的二程程颐程颢,司马光、还有朱熹、陆九渊都以自己的理解解读过。唐朝,乃至两汉期间也有不少大儒为此伤过脑筋。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格物致知的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王阳明不主张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方法,主张“心即理”,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从“心即理”的观点出发,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说。所谓知,主要指人的道德理念和思想意念;所谓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而知与行两者的关系,则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给了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最强烈的牵慑力和震慑力,使得“万事凭良心”成为华夏儿女在行事之时的内心道德律令,从根在上促进了道德系统内在CPU的集成,形成了中华民族稳定有效、极富自觉性的道德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心学的““良知””说(2)
“心外无物,心外无意”,心学大师-王阳明(王守仁)
【朱熹与王阳明,谁的儒学成就更高?】悟空...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读王阳明,知行合一很好理解,但为什么学不会做不到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