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谈五脏
1
人体的“君主之官”——心
《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比成了一个国家,其中有国王和各个部门的大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彼此之间和谐、有序,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抵御外邪的侵略,人也就健康长寿了。
 
五脏中,心的地位是最高的。中医理论认为,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身上的最高统帅,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全体国民的主宰。把心称为君主,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
 

▲清人绘《人体脏腑图》
                         
心的一大功能是主管血脉。《黄帝内经》言“心主身之血脉”,指出心脏与全身血脉的联系,明确了人的血脉都是由心来主导的。从解剖学上也可以看到,心就像一个泵,把血送到全身各个地方。《黄帝内经》还指出,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就是说血液在经脉中呈循环式地运行,内及于脏腑,外布于肌肉,是一种无休止的运行。《黄帝内经》将血液循环的几个主要环节都讲得很明确。西方医学体系中,2世纪罗马医学只认识到血液像潮水,并不知道循环;13世纪阿拉伯医学开始认识到血液小循环;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 William Havey, 1578-1657)才提出了血液循环学说。而《黄帝内经》对动脉、静脉亦有一定的认识,提到了血有“血出而射者”(喷射的动脉血)、“血出黑而浊者”(色深的静脉血)之分。
 
心的另一大功能是“心主神明”,指的是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都是由心所主持的。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人的思维、智慧、精神活动等都是心的功能的反映,所以有“心想事成”、“心灵手巧”等说法。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夸奖林黛玉聪慧用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心较比干多一窍。”这是个什么典故呢?原来比干是商朝人,曾辅佐其弟帝乙治疗殷商,后又辅佐帝乙的儿子纣王,是朝中的首席大臣。相传比干“心有七窍”,古人认为心窍多而通达,人就聪明。所以圣人聪慧过人是因为心窍多于常人,心思缜密。而人如果“迷了心窍”,就会神志不清,疯疯癫癫。
 
“心主神明”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为历代多数医家所遵从,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怎样理解神明呢?打个比方,我们的身体就像一辆汽车,零件齐备,功能众多。但如果没有司机,再好的车还是不能跑。神明就好像是驾驶员。但同时中医理论也没有忽视脑的作用,《黄帝内经》说:“脑为髓海”, “头者,精明之府”,张仲景《伤寒论》中也说: “头者, 身之元首,人神所注”;后代医学著作中也都肯定了脑与精神意识的重要关系。另外,心主神明的含义还说明,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统帅各个脏器,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活动, 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如果心发生病变,则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会出现紊乱而产生各种疾病。因此, 以君主之官比喻心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是一点儿也不为过的。
 
2
人体的“相傅之官”——肺
《黄帝内经》给肺封了一个大官——“相傅之官”。相傅,也就是“宰相”,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或首相。在身体这个王国里,肺是心国王的首席辅佐大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官员,不管内外的事情都要替心国王想着。那么它都要做哪些工作呢?
 

▲明代张景岳《类经图翼》中描绘的“肺”

在中医理论里,肺的第一个功能是“权衡治理,主一身之气”。人的一身之气,全是由肺主管的。提到气,自然先想到的是呼吸。《黄帝内经》中说“肺主气,司呼吸。”肺通过呼吸,维持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国不可一日无君”——心脏的搏动一刻都不能停,除此外呢?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不喝水,呼吸却是万万离不了的。肺一旦停止吐故纳新的工作,生命也就结束了。
 
在一个王国中,宰相要制订工作计划,协调百官,对全国事务进行治理和调节。肺作为身体内的宰相,也具有类似的作用。这就是“肺主治节”,指的是通过肺有规律的宣发肃降,来调控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各种周期和节律,对全身的气、血、津液具有治理调节作用。日常生活中,国王想了解全国事务该怎么办?——问宰相;那医生想知道各脏腑气血盛衰应如何?——问肺经。肺是人体内的宰相,它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所以有“肺朝百脉”一说,指的是全身各脏腑经脉之气都要汇于肺经。
 
在人体脏腑中,肺所处的自然位置最高,《黄帝内经》还赋予它另外一个称谓叫“华盖”,就是古代皇帝头顶打的黄伞,很形象地比喻它保护和遮盖心脏的作用。肺站得高看得远,因而全国的物资分配、运输流通它也起决断作用。管仓库的脾送来的优质物资——精微物质,肺指挥给全国发下去,通过“宣发作用,把由脾运来的水谷精微发布到皮毛,去滋养、润泽全身;而无用的糟粕则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肺通过它特有的宣发、肃降作用,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宣发,是开宣发布的意思。肃降,即清肃下降。宣发是向上向外,肃降是向下向内,这两方面的作用是相反相成的。宣发可促进肃降,肃降有利于宣发。中医理论还认为“肺主皮毛”,肺通过口鼻和皮毛直接与大气接触,具有敏锐感受外部季节变化的功能,并能根据变化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使人体脏腑组织器官适应各种气候环境。肺像总指挥一样统率三军,外邪袭来,国门的侦察兵——皮毛和鼻窍马上就有了反应,寒冷、喷嚏、鼻涕都是他们求助的信号。宰相意识到敌人来了,马上派出他的嫡系部队——卫气作为先锋到边防线上抗敌,随后通令全国,要求百官认清形势,制订出作战方案。卫气骁勇善战,与外邪在国门激战,这时疾病的表现都在身体的表层,就是中医说的“表证”;要是先锋打败了,敌人攻破了防线,疾病就深入于里了。于是,国内百官民众——各脏腑经络都要出力打击入侵者,疾病就进入“里证”阶段了。
 

▲清代医家王清任(1768-1831)因见古书对脏器的描述与实际多有不实,多次亲赴刑场义冢,观察人体内脏结构,著成《医林改错》。图为书中所附“亲见改正脏腑图”。

3
人体的“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封肝为“将军之官”,是武将之首,全国的兵马大元帅。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疏是疏通,泄是开泄,肝通过调畅全身气机,使国家上下内外各安其所、各司其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人的心情就开朗乐观,各脏腑功能正常协调,这就像作为大将军要外御强敌,内平动乱,上下协调来确保国王的统治,保卫国家的安宁。
 
肝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大将军,主管军队,是力量的象征。清代医学家周学海( 1856-1906)在《读医随笔》中说: “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肝对人体健康具有总领全局的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或郁闷,就会抑制肝的疏泄和生发功能,就会气郁。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1693-1765)博闻多才,满腹经纶,但由于性格孤傲,仕途坎坷,生活很清苦,再加上他心忧天下,于是得了肝气郁结之证,时常感到胸闷不适,胁肋隐痛,胃口不佳,日渐消瘦。家人忙请医生来诊治,可是他连医生的面也不愿见。一天,看见窗外疾风下的竹子仍然枝节坚韧、不屈不挠,郑板桥突然有了灵感,画下了一幅清雅坚劲的《风竹图》。画毕,挂在房中,自赏自叹,喜爱不已。从此,他天天画竹。过了些日子,郑板桥渐渐觉得胸膈宽松,胁肋隐痛慢慢消失,吃饭也有了胃口,气色也转为红润而有光泽。恰巧好友张衡来访,见他病态全无,诧异不已。张衡略通医道,沉思片刻,顿悟道: “肝藏血,主疏泄气机。你是怀才不遇,又忧国忧民,日久而忧郁伤肝。肝不疏泄则肝气郁结,于是有胸闷、叹息和肝脾不和的症状。后来你经常画竹,精神有所寄托和转移,感情上得以宣泄,郁结的肝气不知不觉地随之疏泄。这便是你画竹解肝郁的道理所在。”
 


中国人形容一个人生气,有一个词语叫“大动肝火”。肝的性格就如同将军一样勇猛善战,但也好动好斗,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容易拍案而起,怒发冲冠。所以肝病易使人发怒,就像古代那些蛮横无理、下可一世的大将军。将军有了病,就失去了约束下属的能力,于是全身气机乱窜,这就是因肝的疏泄作用失调而导致的。
 
将军不好管,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时候连皇帝的圣旨都不听,所以肝火可以扰心神。本来肺属金,能克肝木,但是肝有时候反来欺侮肺,武官不服文官管,就像历史上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不服文臣蔺相如,将相不和,总想找个机会挑衅一下。将相不和,则国家有难;在人体也是如此,肝火犯肺,则咳嗽连连。
 
肝还主藏血,有滋养筋脉、指甲的作用。若肝血不足,就会出现指甲脆薄而软,或是“抽筋”、麻木。同时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就会出现两目干涩。
 

4
人体的“仓廪之官”——脾
《黄帝内经》中说: “脾胃者,仓廪之官。”这里讲的脾胃,并不是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上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消化系统的其他部分,远远超出解剖学的范畴。中医称脾胃为“仓廪之官”,意思是管理粮仓的“部长”,我们吃下的东西都由它转化为人体所能利用的物质。人没有出生之前,是由先天之肾精为胎儿生长发育供应营养物质。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来供给。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但即使先天基础非常好,如果不重视后天脾胃调养,那仍然会多病减寿。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是当之无愧的生命之源。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粮食是国库最重要的物资。而在现代社会里,脾胃更像能源部的部长,为我们的一切生命活动提供了必须、基本的能量。所以,人体有病,经验丰富的中医在辨证治疗时,都不会忘了调理脾胃,使用药性强烈的药物时也都会想着保护脾胃,这就叫“有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机”。
 
金元时期的医药学家李杲(1180-1251)对脾胃很有研究,他根据自己和其他医家的临床经验,写出了著名的《脾胃论》一书。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就是说脾胃受损后,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出现障碍,人们不仅不能享受美食,身体健康也会同时受到影响,于是就会引起各种疾病了。
 
除了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外,脾胃还有很多其他功能。“脾主肌肉”——脾气足,人体肌肉的气血通畅,人就有力气。脾气虚,肌肉就会无力。相反,总是不运动,不刺激肌肉的功能,脾胃消化能力会变差,食欲也会下降;“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易导致水肿。当我们脸和眼皮浮肿时,就要考虑到是脾的问题了。正因如此,使用中医方法减肥时,经常用的不是“泻”,而是“补”,通过补脾的方法让脾把不该停留在体内的水、湿、痰都运走,人就可以苗条。还有“脾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冲出脉外的功能。这好像遍布全国的输油管道,当脾气虚,无力统血时,管道闸门合不住了,就会到处出血。“牌主升清”——脾可以把吸收转化的精微物质输送全身,特别是将清阳升到头面部,还能通过气机的左右维拮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气不升,人就会头晕、无力、大便不成形,还可能出现脱肛、内脏下垂等症状。
 
5
人体的“先天之本”——肾
《黄帝内经》中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化之源,生命力源源不息地从这里释放出来。肾就像国家宝库的大总管,这位大总管“深藏不露”,可权力却十分了得。肾为“先天之本”,国家历代传下来的宝物“先天之精”都在它的宝库里藏着,作为国家发展的启动资金。就连人的生命源泉——水,也要交到“肾大总管”手中,由它来维持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这就是“肾主水”的功能。
 
肾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当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肾藏的“精”充盛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叫“天癸”的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之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盛,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男女生殖机能的物质。当人体发育到青春期时,由于肾的精气进一步充盛,体内便产生了天癸,于是男性能产生精子,女性出现月经。天癸的产生,标志着男女性机能开始成熟。而天癸枯竭,无论男女也就进入了更年期,会丧失生育后代的能力。
 
中国民间一向把耳朵大作为有福和长寿的象征,传说中的很多帝王将相都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浓眉大眼,两耳垂肩”。中医理论怎么说呢?中医认为耳郭厚大是肾气健旺的征象。《黄帝内经》中说,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说明先天遗传基因好,身体健康,于是就不爱得病,容易长寿。健康长寿不就是有福吗?
 


▲耳穴图

照照镜子看看我们自己的耳朵,形状像什么呢?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在下,脚在上。相当于“胎儿”头的部位,就是耳垂。耳穴是指耳郭上一些特定的刺激点或刺激部位。体内发生病理变化时,耳郭上会呈现反应点,在此穴位加以刺激,可以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埋耳豆”就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文化——医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十二集 五脏的奥秘(上)
中医脏腑理论
张翼远:神奇的中医,望而知百病
五脏调和百病消 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
人体气机升降理论
藏象学说知识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