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闿运: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一身帝王术,输在了那个无龙的时代

公元1916年10月20,王闿运病逝在湖南湘潭的家中,年八十四。十一天后,黄兴病逝于上海,又八天后,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这三位都是湖南人。

星辰坠落,三湘悲歌。当然,黄兴、蔡锷都为众人熟知,是救亡图存、民族革命的先驱,但王闿运何许人也?再来一组名字,齐白石、杨度、夏寿田、宋育仁,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域都作出了一番事业,别看他们专业各不相同,但是王闿运就把他们联系了起来,王闿运是他们的老师。

教出了这么多优秀弟子,王闿运的一生也是极不平凡,晚清有名的几个重大事件中都有他的影子,虽然不是主导,但是却造就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并且导致他决意仕途、一身所学无处施展。王闿运是名士,自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生走过了怎么样的历程,因此死前给自己撰了个挽联,也是对自己最贴切的评价:

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读诗礼;纵横计不就,空留高咏满江山。

到头来的一抔黄土,管你誉也好,毁也好,真不如自己活得明明白白,王闿运一生做了很多事,当然想做的没做成,这不能怪任何人,也不能怪他处的时代,他只是输在了那个时代。若在楚汉之交,他觉得自己应为张良、陈平;若在元明之际,他也可比刘伯温一类的人物。

祺祥政变,刚起步就夭折的帝王绝学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 年),王闿运出生在湖南长沙,家境甚贫。但是家里一直有读书的传统,他三岁时就由母亲教授,读书识字,三岁就能识字,也算是早慧了,但说实话,早慧真的不太利于一个人的成长。当然,早慧只是一时的,拥有国士之才,还得靠坚持不懈的努力。七岁,王闿运师从善化李鼎臣先生读书,就开始读《论语》、《孟子》了;十岁,因家境贫寒不能延请名师,他就跟随叔父读书。王闿运自己自称天资很一般,但是人的资质相差都不大,关键还得靠后天努力,能有他这样的努力,学习这件事真的不难。

昕所习者,不成诵不食;夕所习者,不得解不寝。——《清史稿》

什么叫废寝忘食,这就是,早上学的文章,背不出来不吃饭,晚上学的知识,不能理解不睡觉,再回过头来想想我当时求学时的态度,真是差距太大。因此得益于这么好的学习习惯,王闿运打下了坚实的经学功底,让他得到了一身才华,就是在孜孜不倦中,他学成了帝王之学、屠龙之术,然后就准备出山干大事了。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 年),十九岁的王闿运参加县试,考得第一,入县学。

一年后,咸丰元年辛亥(1851 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即太平天国起义。

到咸丰七年丁巳(1857 年),期间王闿运多次上书给在湘督办团练的曾国藩抗敌之法,但是都没有被采用,他本人想从军,但因为“节母在堂,孤子当室”,家里就他一个壮劳力,最后还是没去成。只能潜心读书,准备科举。这年清政府补行壬子、乙卯两科乡试,王闿运参加乡试,中第五名举人。 这年他二十六岁,按照“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在科举这条路上,他已经时赢在起点了,但是他却过早的达到了终点。

两年后,咸丰九年(1859年),王闿运赴京城参加会试,落第了。正常人第一回会试落第很正常,科举不确定因素太多了,随便哪里出点错就会被刷掉。因此王先生也很能理解,所以就想着等第二回。留在京城不容易啊,加上自己家境又很一般,就得想办法来钱,读书人做什么来钱方便?这个到现在都是一个绝佳的办法,开补习班做家教啊,所以通过朋友介绍,王闿运成为肃顺的家庭教师。

肃顺是谁?当朝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鼎鼎有名的肃中堂,这要处好了,以后还不得平步青云。加上肃顺也是满人里的一个异类,人家特别尊重汉族知识分子,自身也有才识,这下俩人整一起了,真是山水好相逢,肃顺还要和王闿运结为异姓兄弟,这可是多么大的看重啊,因此王闿运上车了,本来这辆车非常不错,一生抱负可以借此实现了,但是,没成想,出车祸了。

咸丰在世的时候,肃顺受到重用,王闿运很多的建议也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因此作为一个谋士还是比较开心的,并且他为湘籍将领平叛太平天国也出了不少力,一是通过肃顺游说清廷重用汉族将领,二是成功化解左宗棠被弹劾案,救了他一命。王闿运也因此名满天下。

但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病逝,本来肃顺前进了一步,成为了顾命八大臣之一,并且掌控了朝政,但是肃顺当政有点独断专行,为了大清好啥都不顾,极大触动了慈禧为代表的满清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被慈禧、慈安联合鬼子六恭亲王奕䜣发动了“祺祥政变”,不仅把他们几个都收拾了,肃顺也在菜市口被斩首了。

王闿运因为朋友严正基提前预见了肃顺的政治下场,当时在山东,因此并没有被一起收拾了,但是他的身上已经被打上了肃顺党的标签,这样一来,慈禧在一天,王闿运就不可能在仕途顺畅的一天,他后面也就没必要在参加会试了。

纵横捭阖,仍固执着一言可决天下事

王闿运信奉纵横捭阖的先秦之学,想着能因为自己的三言两语就改变国家的大政方针,但是不涉及到最根本的利益,没有谁会轻易出手。他自己的固执他可能最后都没想明白,但是曾被他多次游说的曾国藩非常清楚,为什么,因为在王闿运代表的满清改革利益集团里,王闿运只是一条小鱼,他开不出足够的价码,而曾国藩是湘军集团的话事人,他肯定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就在“祺祥政变”前,王闿运修书建议曾国藩带兵进京,帮助肃顺彻底掌控朝政,阻止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干政,这样就把咸丰遗命里的部分内容给透明化,但是曾国藩一向谨慎,本来带重兵在外,怕有权臣干政嫌疑,就没有回复,因此后来政变中肃顺等人因为有军力支撑,一败涂地。当然,这样很正常,在没有肃顺集团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曾国藩不可能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当时王闿运想深一步,直接给肃顺和曾国藩搭线,这还有可能成功,但是政变突然,谁都没想到。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太平天国灭亡,王闿运前往南京谒见曾国藩,企图劝曾国藩挟大胜之势,据东南半壁谋反。但是曾国藩并没有亲自接见他,而是随便就把他打发走了。这个其实也很清楚,曾国藩永远都不可能谋反,就算他反了,也不可能成功,他本来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忠君报国的思想太根深蒂固了,并且曾国藩一生谨慎,他不会把自己一家老小的脑袋勒裤腰带上去博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因此,王闿运的理想和残酷现实存在极大的差距,更多的,他还是有点知识分子的投机想法,成功了就做功勋贵戚、公侯万代,不成就一了百了。

毁誉人生,一为秉笔直言一为老妈子

因此在清楚的事实摆在他的面前时,王闿运只能向命运低头,我干不了辅政治国的大事,那就读书育人,治学教化吧,因此凭借因材施教、治学严谨,反而让他门生满天下,著作等身。当然,文人总有那么一点胸中的意气,王闿运就凭着自己心中的意气,做了很多事。

一是編撰《湘軍志》

光绪元年(1875年),曾国藩长子曾纪泽邀请王闿运主持纂修《湘军志》,记录湘军为满清作出的巨大功绩。王闿运作为一个学者,那完成这个任务肯定是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他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还多次混进了军机处查阅相关资料,反正是呕心沥血,花费了7年时间终于把书编好了。秉笔直书,成一家之言,他自己很是满意,认为能与《史记》、《后汉书》媲美,当然可能有点过了,但是确实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文笔高朗,为我国近千年来杂史中第一声色文学”。

但是,他根本没搞明白人家请他编书的初衷,湘军集团请他编书,不就是想让他为湘军扬名么,和编什么史书根本没有半毛钱关系。因此书中很多如实记录初期湘军屡战屡败的事实、后期曾国荃破天京烧杀抢掠的事情就让湘军几个大佬不爽了,合着我花钱让你编书来骂我们啊,因此已经督抚半天下的湘军将领集体反制,逼迫王闿运教出原版给郭嵩涛销毁,他自己也被驱除出湖南两年。

二是任职国史馆

等到清朝灭亡,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成了大总统,他也想着修史,因此成立了国史馆,准备修民国史,袁世凯就想到了王闿运,让他当国史馆第一任馆长。

不管王闿运想不想干,他反正去上任了,并且还不是一个人去的,他带去了一个人,一个女人,非妻非妾的女人,他家的女佣,周妈。这个周妈也是老妈子界的一代传奇。

王闿运上京途中,人家湖北督军请吃饭,他要带着周妈赴宴,到了北京袁世凯请吃饭,他还要带着周妈,搞得人家极其尴尬,赴宴集见过带老婆的,带小三的也见过,但是带老妈子是什么鬼?吃饭什么的也就算了,王闿运就职后,国史馆的内政被周妈搞得乌烟瘴气,肆意安插人员,收受贿赂,名片上都写着“王氏侍佣周妈”,那不是和你开玩笑,在京城这场子,谁不给周妈几分薄面。就算后来周妈事情败露,王闿运也无可奈何,最后竟然不经请示,就带着周妈回老家了。

王闿运也可称得上一代名士,但是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当老路走不通时,他没有走上新路,却是走了一条小路,只能说是成为了旧时代的标签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晚清狂人王闿运吗?
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
民国最“重口味”名士,不爱美人爱老妪,为了烧火老妈子终生不娶
“晚清狂人”王闿运,有多狂?怼左宗棠、呛曾国藩,私生活更辣眼
王闿运的妻妾都相继离世后,他没有再纳妾,反而跟家里的一个老妈子走到了一起。
国史演义:不可复制的曾国藩 第8集 一雪前耻铸湘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