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季羡林百年人生经验:实事求是,坦荡、清醒、真实,才能万事逍遥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被尊称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中国的国宝”。荣誉满身的季羡林,既不是世家子弟、也并不出自于书香世家。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一个农民家庭。

因家境清贫,他上不起私塾。6岁以前,他一直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直到1917年,他离家投奔济南的叔父,才得以进入私塾接受正规的教育。

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能获得后人的敬仰尊崇,除了因为他渊博的学识,最重要的,是他的品格。季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自己:

“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一、低调谦和,质朴纯真

季羡林任北大副校长期间,曾多次走在校园里,看学生年轻的面容。

一年开学,一位新生到北京大学报到。炎炎九月,这名学生提着繁重的行李,满脸通红、汗如雨下,眼见报到处新生扎推,实在不便。

正不知所措时,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往他的方向走来。学生以为是学校里巡逻的大爷,便走向前委托他帮忙照看一下行李,自己报完名就回来。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报名手续复杂繁多,需辗转几个地方办理手续,等一切处置妥当,时间已过正午。

这名新生心想,自己的行李会不会已经被人拾了去?他急忙跑回去,没想到,老人头顶烈日,捧着一本书在行李旁入神地看着。

第二天开学典礼上,他看到昨日帮自己收行李的那个老人正端坐在主席台上,才得知其竟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其实,季羡林一直低调谦逊,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高追求。

他吃穿一切从简,早晨一片烤面包,午晚两餐素材为多,一家人一月的伙食费不过500元;穿着上,有一件雨衣是他从德国回上海时买的,一穿便是五十年。

北大教授薪资不低,可见他何其低调勤俭。

二、心系祖国,坚韧好学

二战时期,国内政治局面一片混乱,人们生活窘困。

学业有成的季羡林,不顾加过战火和混乱,几经辗转取道,终于重回故土。在他心中,他有国才有家,才有根,落叶总要归根。

回国后,季羡林经陈寅格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并任东方语文学系主任。

季羡林曾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曾赴南京参加抗日的请愿行列,并积极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在德国求学的日子里,季羡林在德国法西斯的黑暗下忍饥挨饿,却仍然发奋学习吐火鲁文、梵文等多门语言。

《人生自在》这本书中,季羡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一生中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真实。

三、不完满才是人生,唯有顺应自己的本心,才能自在逍遥万事休。

有人这样评价季羡林:“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95岁那年,季羡林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赞词是:

“智者勇,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

这段话实为季羡林一生的总括。

季羡林的心思只在学问上,既不攀附权贵,也不追求名利,他执着于学术创新,在学术园地辛勤耕耘,每日清晨4点起床,伏案工作,十年如一日。

上世纪90年代里,三位亲人接连病逝,季羡林自己也疾病缠身,一面是失亲之痛,一面是病魔折虐,这样的双重夹击下季羡林坚持创作完成了《糖史》等巨作,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中华发展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年老时,曾被年轻后生请教何为人生?季羡林告诉他: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通俗易懂,却鲜少有人能真的看破。人们相信遗憾,却不能接纳遗憾。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看待万物并无区别,没有那一个人的欲望得以满足,唯有顺应自己的本心,才能自在逍遥万事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向军:季羡林看行李——拟题训练一则
读季羡林的经典人生箴言,品人生心酸百味
每日推荐一本好书:《痛并快乐着》
人生三低!(说的真好)
低调,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北大新生请老人帮看行李,老人含笑答应,后来发现,这是副校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