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眩晕头痛血压高,
自测指标
1. 最初症状为疲乏、失眠、烦闷、耳鸣、眼花,时有头晕、心悸、记忆力减退,休息后可消失。血压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头晕加重,头痛,甚至恶心、呕吐。在劳累或情绪激动等引起血压迅速升高时,症状尤其明显。
2. 多数患者没有症状,仅仅在体检或发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时,才发现高血压。
3. 在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且持续存在时,可确诊为高血压。
高血压病与中医里的“头痛”、“眩晕”、“中风”的病症相关。
1. 眩晕。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属虚症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都容易导致眩晕。其次,疾浊壅遏或化火上蒙,也可能导致眩晕。
2. 头痛。
头痛的病因很多,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疾病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也可能发生头痛。
3. 中风。
【刘教授提醒】下面四种人,要格外留意血压变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饮食口味偏重,肉类食物偏多,导致盐分、脂肪摄入量过大。加上生活习惯也不好,多食少动,使得肥胖人群不断增加,这些都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所以,下面四种人,应该格外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
一是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高血压;
二是日常饮食口味偏咸;
三是有嗜烟、嗜酒习惯者;
泻内火,补体虚,舒服降血压
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医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经过不断研究,近年来国内医学界也推出了不少降压中药和降压穴。针对痰、火、虚、瘀等高血压的发病因素,我们利用药物外用和穴位刺激等方法,通过腿疗泻火祛痰、补虚和络,从而达到降血压的目的。
(一)平肝泻火降血压
中医认为,高血压在很大程度上是肝阳上亢造成。所以,中老年人、经常喝酒的人以及平时脾气不好的人,往往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平肝泻火的降压方法。
药物:钩藤30克,荔枝核30克,夏枯草30克,野蒺藜30克。煮水20分钟后,维持药液温度40℃左右,洗泡双腿30分钟,以背部微微出汗为宜。
穴位:太冲、水泉、内庭
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位于人体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足背侧,第1、2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指、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即是此穴。可用拇指或中指按揉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宜。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肝经的水湿风气由行间穴传来,至太冲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太冲。
水泉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的郄穴,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直下1寸,大概2横指,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可用拇指或中指按揉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宜。水,水液也。泉,水潭也。该穴的意思是肾经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经水因本穴所处位置低下而为聚集之状,只有极少的满溢之水外传照海穴的高位,经水的运行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肾经郄穴。
内庭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它的去热、去肝火、去胃火作用非常好,相当于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丸。可用拇指或中指按揉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