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与道家

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一、  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
    虽都论“道”,其意义和内容却有根本的差异
    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孔子则偏重于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伦理学。
    冯友兰先生他在评论孔、孟时认为:“他们于高明方面,尚未达到最高标准”,在评论老、庄时认为其哲学“极高明”,然于“道中庸”则不足。在冯先生看来,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于伦理道德的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形而上哲学领域。
    诸家之“道”皆为政治、伦理范畴,唯有道家之“道”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在儒家学说中,“仁”、“义”、“礼”等都是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道”则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泛指儒家的最高追求,或曰儒家的真理、主义。
    不论是孔子的“杀身成仁”还是孟子的“舍生取义”,都是“以身殉道”。道家的“道”以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为主,儒家的“道”则为伦理、政治的范畴。
    价值观念的不同
    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在儒家看来,个人的价值必须置于社会群体中才可以实现,人生只有投身社会事业才有意义,他们主张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主张个人应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在老子看来,人性的真朴永远应该是人生进取的出发点,社会发展和人生进取都不应以丧失自然和谐和真朴之性为代价。
    首先,从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其实并不尽然。事实上,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庄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只不过孔、孟更为用世些而老、庄更为超然些罢了。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要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结果。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无事”的方式去“事”。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就需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老子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里的“生”、“为”、“功成”显然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老子“为而不争”的名言,是要人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这样反而能“不争而善胜”,达到最佳的效果。可见,老子道家学说就其实质来看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与众不同而已。同那种直截了当的直线思维相比,老子的逆向思维方式颇具启发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同时 儒家式的忧患意识更多的是关注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老、庄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在于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敏锐地看到了文明发展的负面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对策,那就是用自然主义来矫正和补救人类行为的偏差和失误。老、庄这种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是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来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了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们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往往更为具有普遍性。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演进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孔子问礼于老聃,儒道两家的第一次对话,就已经预示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内容与方向。还在儒道两家的初创时期,道家思想就以其独特的学术宗旨、文化理念和哲学思辨,显示了向儒家思想的顽强渗透。
    儒道两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
    早期儒家作为一种系统的学说,其主要缺遗表现在自然观、宇宙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哲学思维方面,长于伦理而疏于哲理,难以从思辨的高度和深度上给人以理性的满足。而在先秦时期,百家之学同儒学一样,多为政治伦理学说,唯独道家既重政治伦理,又长于哲学思维,以其深邃的哲理、缜密的思辨、新奇的道论、卓异的境界说、高超的辩证法倾倒了诸子百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是道家教会了人们如何进行哲学思维,道家学说在当时起到了哲学启蒙的作用。
    儒道互补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宋明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引进和吸取,对于重建儒学新体系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宋代以后,儒学复兴,与此同时,道家思想在更深的层面上融入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中,成为儒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家思想融入理学,对于儒家学说有重要的意义,使儒学在哲学思维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并由此建立起完备、深邃而庞大的新儒学体系。宋儒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极”、“极”、“无”、“有”、“道”、“器”、“动”、“静”、“虚”、“实”、“常”、“变”、“天”、“理”、“气”、“性”、“命”、
“心”、“情”、“欲”等,大都来自于道家的传统或吸收了道家的理念。这些重要概念,不仅是构成新儒学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构架之主体,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儒家接受了道家所确立的思维方式。
   早期的儒家和道家主要是在互相批评中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互补的味道较浓。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和主导,道家思想则主要在民间和在野的士人中开辟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后期的儒道互补可以说主要是以道补儒,道家思想主要发挥着对儒家思想的补充、调节的作用。若以儒观之,即以儒家为思考的本位,则道家之长正可补儒家之短;若反过来以道观之,则儒家之长亦可补道家之短。
    三、   儒道互补与士人文化心态
    在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塑造下,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不单是熟读儒家圣贤之书以作为晋身的阶梯,许多人也都十分欣赏道家思想。老庄的智慧为他们提供了适应社会、涵泳人生的另一类有效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保持头脑的清醒和调节心理的平衡,增强了他们对仕途之坎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付能力。这些都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所难以提供的。
    儒家可以说是“有见于伸,无见于屈”,“蔽于刚而不知柔”。道家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见解,提倡顺其自然、柔弱、无为、知足、谦下,崇尚“不争之德”。道家对人生的这种见解,可以说是对人生进行了持久的观察,并对儒家式的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得出的。
    道家提供了从反面入手的竞争方式,往往可获得奇效,“守柔曰强”、“不争而善胜”、“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道家哲学中诸如自然、柔弱、无为、知足、知止、淡泊、居下、处顺、静观、谦让、取后、不争等观念都体现了高度的人生智慧,在社会实践中常用常新,自古及今永远不失其新鲜感。
    儒家看待各种人际关系,皆贯穿着以对方、他人为重的原则,似乎每个人皆为了他人而存在,推而广之,即为了社会而存在,社会实即他人之广称。儒家式的人生,其精神生活虽然丰富,但却没有留下多少真正属于个人的空间,其精神世界淹没在群体性之中了。
    道家较为注重人的个体性,倡导“自然”、“自在”、“自性”、“自尔”、“自爱”、“自适”、“自得”、“自乐”、“自美”、“自事其心”。他们善于站在大道的立场上,以超越的态度观察人生与社会,主张人不应被世俗的价值和规则所拘锁,应该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始终保持内心的超脱、自在与宁静,并提出不落俗套的见解。道家在传统和世俗面前保持了独立的意志和清醒的头脑,其社会批判精神便表现了对个体独立性的张扬。道家对个体生命的处境予以了更多、更深切的关注,其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自在、自适自得的卓异主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
    总之,儒道两家的互补,是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互补,各有特色,和而不同。自古及今,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选择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具体到每一个问题上,中国人都习惯于或是以儒家的方式来处理,或是以道家的方式来处理,可谓逃儒则归道,逃道则归儒,出老庄则入孔孟,出孔孟则入老庄。儒道两家思想的这种互动互补的内在机制,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呈现出丰富、生动并趋于完善的面貌。离开了儒道互补,就难以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
老子思想与儒道互补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白奚】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
《阮籍评传》在线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徐小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