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道德经》(22)——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本章继续就无为而为的意义作进一步的阐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要绝、弃的“圣”与“智”、“仁”与“义”、“巧”与“利”不是文字本身的含义,而是特指人内心的净相,即对那些自以为高尚的、善的、好的、要的等东西的贪爱与执着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在古代,上层社会的人往往以追求成圣成贤的美名为目标,以拥有非凡的聪明才智为荣耀,因而往往注重的是“圣”与“智”的名,即注重的是“圣”与“智”所带给自己的好的感受,而忽略掉了“圣”与“智”其实是真心服务于人民大众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这一真正的本质,离开真心服务于人民大众这一根本,而人为造作的“圣”和“智”,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置人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而不顾,因而很容易给人民大众带来深重灾难,这就是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意义所在。因此,这里绝弃的并非是圣和智本身,绝弃的是对“圣”和“智”的贪爱与执着。

就像今年春晚的小品《坑》所刻画的郝主任,墙上挂满了“圣”与“智”的“软装饰”,其实却是一个不干实事而向下属“实事”的领导干部,以这样的领导干部当政,难道不是百姓的灾难吗!所以唯有去掉这种“圣”与“智”的种种“软装饰”,脚踏实地的多干实事,百姓才能从种种灾难中走出,所以叫“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仁”与“义”本身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在本来就具备的德,只不过因为受我们贪嗔痴爱的污染、遮蔽而不能显现。其实只要能拿掉内心的贪嗔痴爱,“仁”与“义”就可以自然显现出来,所以佛家强调要明心见性。

但是,由于我们总是习惯于向外而求,以为“仁”,以为“义”都是在外,因此拼命在外面求“仁”、求“义”,所以我们明明内心有许多的贪嗔痴爱,却又拼命要在外面表现出所谓的“仁”和“义”,无非是为了获得外在的认可和褒奖,即获得因外在认可和褒奖所带来的好的感受。如此一来,我们因为表里不能如一,内心会产生许多纠结,烦恼和罣碍,产生很多不好的感受,为了逃避、抗拒这些不好的感受,我们更要追逐那些能带给我们好感受的东西,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致使我们内在本自俱足的仁义越来越隐微,就如儒家所云“人心惟,道心惟微”。

如何才能让道心显现出来呢?老子说“绝仁弃义”,去除内心对“仁”和“义”的贪爱执着,“民复孝慈”,孝慈是仁义的用,当内在的仁义得以显现,自然而然孝慈也就有了,所以叫“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巧”,技术技能出众称为巧,“利”,利益,好处。以拥有他人不曾拥有的技术技能,或者好处利益为傲,贪爱执着于“巧”与“利”所带来的好的感受,那么为了追逐这种好的感受,就会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巧”或“利”,就像前面说的郝主任向下属借“实事”一样,抢劫下属的功劳,这样的作为与盗贼又有何区别呢,所以老子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上面所说的圣与智、仁与义、巧与利这三者,其实仅仅是众多净相当中一部分,这里没有办法用文字将它们一一罗列出来,而要想一一去掉这样的净相,并不需要一一的把它们罗列出来,而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即: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素”与“朴”,都是指本来的样貌,未经修饰和雕琢的意思。“见”,显现的意思,“抱”,不分离的意思。不在任何的内在感受上添加分别好恶知见,让感受的实相自然呈现,不要让好恶分别的知见遮蔽这一实相,就是“见素抱朴”所要表达的意思。

“少私寡欲”,这句话是在点明本章的主旨,即本章所说的三绝三弃,并非真的是要绝、弃圣与智、仁与义、巧与利,要绝、弃的只是对此三者的贪爱与执着,所以叫“少私寡欲”。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九章:四绝之谜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见素抱朴
怎么看道德经第十九章?
【道德经】&智慧人生 第十九章
高明的领导不耍小聪明
什么是为民之道?什么是巧心利心、素心朴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