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道德经》(63)—— 第五十二章(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读《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先来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意思是说我们所见的天地万物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而是另有一个源头,这个源头生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天地万物,因而这个源头可以称其为天地万物之“母”。

那究竟这个源头是什么呢?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因此这个源头就是道,也就是说道就是天地万物之“母”。

既然道为天地万物之“母”,当然也是人类的“母”,人正是秉受道这一股气而生,所以道若为“母”,人则是道母之“子”。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意思是说,人既然得了(秉受)道这一股气而生,以此就应该知道人身不仅仅是我们所见的肉体,人身其实还包含了我们看不见的那股气(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法身)。

这里的“以知其子”的内在含义应该有二:

第一,“以知其子”不是叫我们以此来知天、知地,或者知其它万物,而是要以此来知人类自己,知自己的源头,知自己的主宰;第二,人类只有真正知了人类自己的真相,才可以合天地之道,所以老子接着说: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意思是说,既然知道人身的源头或者主宰是身中的那股气,那就应该返回身中去守住那股气,不要让祂日益凋敝,如此,肉身虽然会灭,但法身,也就是主宰人身的那股气却会永生。

本章开头老子一直在作铺垫,直到这里,老子才说出了本章的重点——“复守其母”。

什么是“复”?

《易经证释》中有段话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复”这个字的深层含义,他说:“复者返也,行而自归曰复。言人之行远而不忘其本始,往而来归,去而仍返,则不失其宗,不离其原,循环往复,以合于天地之道,故曰复。”

比如人身中的那股气,源于道,秉受于天地,祂又会在人身中发生许许多多的造化,生成许许多多的“物”,这就可以看作是“行远”,而这些生出来的“物”始终不离开长养身中那股气的根本,就叫“归”,就“返”,就“不失其宗”,就“不离其原”,就合于“天地之道”。

因此什么是“复”?一切的一切皆回归到长养身中那股气这一根本上来就是“复”。

比如我们的五脏六腑每天一刻也不停的工作着,不停的生产各种“物”,也不停的消耗各种“物”,其目的就是为了长养我们身中的那股气,所以我们的五脏六腑皆能做到“复”。

因此我们的身体,除心之外,其它每一部分皆能做到“复”,而唯一不能做到“复”的,就是我们的心。

因为心有所贪嗔,因而被“物”所绑,被“物”所累,往而不归,去而不返,离开了长养身中之气的主轴,不仅不能长养我们身中的气,反而在加速溃散我们身中的气,所以老子才说应“复归其母”。

因此,“复归其母”既是本章的主旨,也是修行的根本,修行的根本就在于修气,让内在的气重新回归本来的刚正,回归本来的浩然充沛。

比如儒家的礼,佛家的念经、烧香、拜佛等,其背后的根本其实都是为了正身中的那股气,人若是不明白这一点,注重再多的礼,念再多的经,烧再多的香,拜再多的佛,都无法真正地、改自己的命。唯有在“复归其母”上下功夫,才是改命的唯一方法。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兑”,本义是口的意思,后来被引申为说。

所以这里的“兑”与“门”都有口的意思,即出入之口,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

因此“塞其兑,闭其门”是指把容易让我们溃散精气神的出入口都关上的意思,比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不过关上不是说真的什么都不看不闻不想,而是如《论语》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什么是“非礼”?能使我们精气神溃散的人事物,以及内心的意念等都叫“非礼”。

因此,与什么样的人结交朋友,做什么样的事,拥有什么样的物,以及内心的各种念头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戒慎恐惧的,而非为所欲为,如此就是塞其兑,闭其门”所要表达的意思。

终身不勤”,“不勤”不是说外在什么都不做,而是说内心的贪嗔痴爱歇下来,不要整天的追逐好的感受,抗拒不好的感受。

如果我们对内有比较深入的观照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在忙,随时都要想制造一些好的感受,以此抗拒不好感受的产生。

所以我们才抽烟、喝酒、打游戏、刷视频等,所以我们内心才会上演各种的戏码,比如抱怨、评判等,所以我们才会追逐钱财、名声,所以我们在一切的希望被打破时选择了各种励志、禅修等课程,或者选择做各种慈善等等,这些行为的背后,无不是制造好的感受,抗拒逃避不好的感受。

我们的心几乎一刻没停的忙碌着,而这样的忙碌,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们身中的那股气,也就是我们的“母”。所以老子才让我们要“终身不勤”。

也许有人会说做慈善,上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课程不是好事吗?难道做这样的事也会溃散我们的精气神?

其实衡量任何一件事的好与不好,是要以长养身中的那股气为标准的,做慈善长养他人或他物的精气神,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能够在长养他人他物的同时,兼顾长养自己的精气神不是更好吗?

同样,上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课程,其目的是要长养自己的精气神,但如果始终抱着追逐好的感受的目的上课而不自知,也许越上课精气神越溃散。

所以如果在做这样一些事的时候,时时保持对内的观照,把那个制造好的感受的心慢慢地歇下来,如此,他人、他物与我们自己都能有所兼顾,这样才能“殁身不殆”,也才是“终身不勤”的根本目的。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济”,这里有成就的意思。

因此这段话是说,为了成就我们的“事功”,而让身中的精气神不断向外溃散,如此的结果也许在“事功”上有所成就,但从道母上来讲,也就是我们的法身来讲,最终就只有越来越凋敝。

为何说“终身不救”?因为“开其兑,济其事”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放纵我们的欲望,为了追逐外在的东西,不惜耗散内在的精气神,而精气神耗散越多,内在的匮乏感越强,对外在的东西就越依赖,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老子说“终身不救”。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接着分享本章的后面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德经·第五十二章
59、第五十二章 了悟生死大事→安心自在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五十二章 归元
《道德经》里揭示的人生成败法则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5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