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道德经》(68)—— 第五十五章(2):知和曰常…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大家好,本期我们继续读《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的后面部分。

知和曰常

“和”,上期我们已经说过,阴阳二气之此消彼长的变化没有受到任何的人为干扰、扭曲,因而生生不息的造化就此产生,这一过程就叫作“和”。因此,对除人而外的其它万物而言,皆能“和”,唯一不能“和”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所以《中庸》才在首章告诉我们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略意思是说:

七情未发时,身中阴阳二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种相对静止状态,就称之为“中”。

七情已发时,身中阴阳二气的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动没有受到任何的人为干扰、扭曲,因而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就此发生,这种状态就称之为“和”。

“中”,为天下万物之根本(就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就是“中”,即气处于阴阳未判也就是相对静止的状态)。

“和”,为天下万物达至生生不息而必须要走的道(也就是说,气要动才会产生生生不息的造化,气不动生机就无法发挥其功用)。

阴阳二气的静止与变动只有达致中和,天地之气才能回归到自己的分位上发挥其作用,万物也因此才有机会获得应有的长养与化育。

如此我们才知道,老子为何要以赤子的“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来阐释无为。老子的“和之至”与《中庸》的“致中和”,其内在的含义都具有无为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只有无为,天地所赋予的那股生机才能回归其正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生不息的功效,而赤子的“终日号而不嗄”则正是其身中本性造化之生生不息的具体体现。

而对成人而言,之所以不能像赤子那样“和之至”或“致中和”,是因为我们对阴阳二气在身中的变化,也就是胸中气机的起伏动荡的感受有好恶分别。说具体点就是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宣泄,我们要好的感受,不要不好的感受,因此当胸中气机一有动荡,我们就开始人为地造作祂,让祂无法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造化,因而“常”就没办法在我们的身中显现。

“常”,恒常不变的意思。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唯一不变的就只有道,也就是说对人类而言,唯一不变的就只有身中的那股天地所赋予的气。

“知”,不是头脑的知,而是身体的知。就像某种感觉一上来人立马或笑或哭或或怒等,这些情绪的发生根本不受头脑所控制,而是由身体的某种感受所引起,因此古人常将这样的知称为觉知,即知即是行,行便是知,这也是阳明先生为何说知行合一的由来。

因此,知和”不能解释为头脑知道什么是和,因为仅仅是头脑知道往往产生了不了行,比如我们头脑明明知道不熬夜多运动对身体好,可我们大多数时候仍然控制不了自己,产生不了不熬夜多运动的行为。

所以老子说的知和是指体悟到了身中气机的动静真相,因而放下了对气机的人为造作,即知与行是合一的。而曰常”则是说因为放下了有为,所以本性的造化回归到了生生不息的本位

也就是说,“知和曰常”说的不是指头脑的事,而是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复归于婴儿”。

知常曰明

明白了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的意思也就很好懂了。

知常”,指本性的造化回归生生不息的本位,从而发挥其生生不息的功效。“明”,天理不再被人欲所遮蔽、障碍就叫做“明”。而生生不息的造化就是天理,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长养身中的生生不息之机叫“益生”。怎样才能长养呢?那就是无为,也就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

一旦达至中和,天地之气就回归本位,就开始长养万物,化育万物,万物就因此而生生不已,而这种生生不已才是真正的吉祥。所以老子说“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心使气”,即人为的造作身中的那股气。比如贪爱要的感受时,势必要留住胸中刹那的那股气机变化的形态,不允许它朝消失的方向变化,如此才能抓住好的感受。而对不要的感受时,则势必要消除胸中刹那的那股气机变化的形态,如此才可以发泄掉不好的感受。

而这种对胸中气机的人为造作,制约了本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本性造化,使其发挥不出长养万物、养育万物的功效,即用人为的方式强行改变并替代了本性造化的主导地位,所以老子说“心使气曰强”。

而在这个世界里,无论什么东西都会变,都有生有灭,我们傻傻的用有生有灭的东西来替代永恒的存在的东西,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说: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段话意思是说我们的人为造作再强也有变化直至消失的那一天,因此用这样人为造作来替代本性的造化,其实是丧失了道的生生不息的生机,因此还是早早地停止这样的人为造作吧(“已”止的意思,既可理解为停止人为造作,也可理解为生机的停止,即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因被阻扰而停止的意思)

老子曾在第二十三章中就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都无法让大风一直刮,大雨一直下,更何况我们人呢?

气机的生灭、动静有其本来的规则,如果人为造作的将其固定于生、灭、静、动中的某一个状态,就像天地让大风一直刮、大雨一直下一样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如果执意这样做的话,“物壮则老”,失掉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机,所以老子说还是早点停止这样的不道吧。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衣养万物——《道德经》与生态文化(第五章)
4-上阳子金丹大要卷之三
道德经注解【八】
老子论气
元气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