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道德经》(76)—— 第六十二章(1):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大家好,本期我们接着来读《道德经》的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奥”,其本义是指房屋的西南角,是古人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的地方。因而一方面有幽深隐秘之意,另一方面也有主宰和庇护之意。

因此“道者万物之奥”含有二层意思:

其一,道主宰着万物,因而万物以道为依归;

其二,道与万物的这种关系,很难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

比如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不能回答人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的问题;回答不了人与天地以及其它万物的关系问题;回答不了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的问题……。

道既然是万物的奥妙所在,当然也是人身的奥妙所在,因此只要能悟透人身就是悟道,就能明白人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就明白人与天地以及其它万物的关系;就明白生命的意义等等问题。

而能真正明白这些问题的人,就是老子这里所说的“善人”,即善于认识了解自己内在本性(人身中之道)的人,善于以内在本性为依归的人。所以老子接着言道: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善人”因为认识和了解自己内在的本性,因而时时处处皆以内在的本性为依归,将内在的本性视为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就像佛家劝人皈依佛、法、僧三宝,并非是让人皈依外面的、法、僧,而是让人皈依自己内在的、法、僧。而内在的、法、僧其实就是指我们的内在本性,即本性中的不同面向。

因此佛家的皈依三宝的“宝”与老子所说的善人之宝”的“宝”的意义是相通的,都是在讲我们内在的那个本自圆满俱足的本性。

因此,真正的得道之人,并非是要从外面去获得一个什么道,而得道也不是真的要得到什么东西。

真正的得道是指心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安住于内在本性这个无比珍贵的宝贝上,因而内在的本性没有了人为的造作与干涉,使得本性的造化回归本自的圆满与俱足。

所以老子说“善人之宝”,因为唯有“善人”才识得真正的宝,才会时时刻刻都不离宝。

不善人之所保”,意思说对不善之人而言,虽说尚不明白自身中本性的圆满与俱足,不能够将内在的本性视为自己最珍贵的宝贝,甚至常常忤逆祂、伤害祂,但是,不善之人却依然能够享有本性生生不息之造化的法益。

就像我们这些“不善”之人,内心常常不停地追逐着各种能给自己带来好的感受的东西,而不是像“善人”那样安住在内在的本性上。因而玩手机上瘾,吃美食上瘾,……得各种各样的上瘾症。

所以老子在第十二章时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丧失、失去的意思)。

说到这,大家会不会有个疑问:我们的本性不是圆满俱足吗?老子不是说不善人之所保”吗?保的什么呢?什么都没保住啊!

这样的问题其实也困惑我好久,直到有一天我凝视着窗前的的大树,正值秋天,树叶已全部掉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丫,看着看着内心就升起一种凄凉之意来。

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觉得好笑,突然想起庄子在其妻子死后“鼓盆而歌”,被好友惠施一顿指责,庄子就告诉惠施说: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 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意思说人本来就是由气而生,其生生死死,就如春夏秋冬四时之交替,形体的死亡不过是那股气回归天地宇宙而已。

想到此才恍然有悟,原来老子所说的保不是指保我们这个有形的色身,而是保无形的法身。因为色身存在的意义就是给人们提供淬炼法身的机会,就是为利益法身而生的。

如此才知道老子说道是“不善人之所保”的意义,我们这些不善之人虽然常常忤逆、伤害我们的本性,可我们的本性会通过各种有形有相东西的生灭变化来纠正我们的作为,就像病毒会通过不断的变异来适应当前环境一样。

所以尽管我们今生今世不善,还不懂得珍惜我们内在无比珍贵的宝,但圆满俱足的本性永远不会放弃我们,祂会给我们出很多的考题,让我们去历练,直到我们成为善人为止。

不是吗?难怪有很多的修行之人,之前大都历尽人生的挫折和苦难,而正是因为历尽了人生的挫折和苦难,才最终促使他们选择了修行这条路来走。

这就是“不善人之所保”的意义所在。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意思说美好的言语可以收买人的心(“美言”指能够打动人心的言语。“市”,买的意思

比如战国时期的张仪,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其连横破了苏秦的合纵,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仅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奔走于各国之间,逐个地收买、分化、威胁、利诱,使得六国之间相互猜忌,最后终于达成彻底瓦解六国合纵关系的目的。

究其原因就在于人心是非常容易被“美言”所打动的,而人心又是决定万事万物走向的根本,所以叫“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意思说令人尊从的作为可以拉拢他人跟随其一起干(“尊行”,获得人们尊从的作为。“加人”,加入的意思)。

比如汉高祖刘邦,既不喜读书,又不喜种庄稼,而且按他自己所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如此的一个人,却可以被那么多的能人所拥戴,为什么?

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四方的郦食其曾这样评价过刘邦:“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可见刘邦之所以能成功建立大汉王朝,其关键就在于懂得如何得人之心,所以叫尊行可以加人

因此“美言”也好,“尊行”也罢,不过都是在比喻人的外在功夫,重注外在的功夫,而忽视内在的本性,就是“不善”,所以老子又言: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言下之意说仅仅是“美言”、“尊行”这些外在的功夫,都可以发挥其好的作用,道哪里曾有遗弃过呢?

仅仅只有“美言”、“尊行”的外在功夫,只懂得往外求,而不懂得往内求其“宝”,所以叫“人之不善”,不善往内求其“宝”的意思。

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虽然只是外在功夫,但道仍然时时刻刻不停的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造化着,所以道从来不曾遗弃过任何的万事万物。

只不过在道的“眼”中,没有任何的好与不好,善与不善等差别,因此好的、善的,道会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去造化,而不好的、不善的,道也会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去造化。

所以,对大自然来说,没有好与坏,善与不善的分别,因为自然界的万物无不顺应道的自然造化。

可对人而言就不一样了,人的作为顺应道的自然造化就是善,反之则是不善。因此,当人的作为善时,结出的就是善果,当人的作为是不善时,结出的就是不善之果。

总之,无论善与不善都会结出果实,道不会因为人的不善而放弃生生不息的造化,所以叫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老子之道的几个问题
道德经圣解(七十六)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62
道德经第62章解读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的王道
《道德经》杂谈:善与不善皆需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