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八章 处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本章是德篇的开始,道篇、德篇是后人的划分,代表后人对《道德经》的理解,我们不用太在意,还是直接进入原文吧: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先来了解什么是“德”,简单地说:道之用谓之“德”。落实到人的身上是指:将道的规则运用于日用平常而不违背,就是“德”。

那什么又是“上德”和“下德”呢?

“上德”与“下德”有点像黄金的分类,24K代表足金,含金量为99.9%22K18K代表含金量仅为91.6%75%。因此“上德”代表德性很纯净,不含任何杂质;“下德”代表德性还不够纯净,含有杂质,还需要淬炼提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具有很纯净德性的人,从不以为自己有德,从不执着于德的相,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德。而一个人若所具有的德性不是那么纯净,而是时时刻刻很努力地让自己显得很有德性,被德的相所捆绑,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具备真正的德。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老子接着又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一个具有“上德”的人,做人做事总是依循人事本身的规则,一切行为在自己看来都是应该的,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说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令其有为的了。

就像大自然的阳光、雨露,还有空气一样,除了按照大道所赋予的法则运行,因此而孕育了万物而外,还有什么可以令其有为的呢?没有了,这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意思。

“下德为之”是说具有“下德”的人,做人做事背后总有一个我字,一个德字在里面,总是期望自己的德性能因此而得到很好的彰显,“而有以为”因此是带着很强的个人目的,是为了这个人的目的而为之的。

就像普通人的我们做善事,在潜意识中,受方的需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做这件善事会有怎样的功德,或者会有怎样关于德性的名声等,带着这个我或者德,或者是其它目的来做人做事,就是“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的意思。

接着老子又顺着德往下谈,谈德的用——“仁”、“义”、“礼”。

这里道是德的源头,德是仁的源头,仁是义的源头,义是礼的源头,如此往外延伸,因此到了礼时已经是很末端了,离道已经很远了。但老子的意思并不是末端不重要,而是由于末端往往比源头更容易吸引人,使得人们常常是忘本逐末,而最终走上离道越来越远的路,因此不得不在此提醒有志于修道的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一个具有“上仁”的人,虽然是为了“仁”而行仁,并未怀着个人目的,一心只是为了他人,所以叫“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就像德蕾莎修女,虽然是为了仁爱而行仁爱,但是其行为却无私、无我,难怪德蕾莎修女是霍金斯博士关于人类情绪振动频率研究中出现最高最快频率的人,高达700,这是具有开悟正觉(700--1000)的人才具有的频率,不过与“上德”还是有一段距离,“上德”是完全的无为,估计频率可达1000吧。

一个具有“上义”的人内心充满对义的执着,所以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但好大喜功,因此与“上仁”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关羽、张飞等这一类人,侠肝义胆,挺身而出,义勇双全。

一个具有“上礼”的人内心充满对礼的执着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便会与对方发生争执,一定要争一个是非对错才肯罢休。“攘臂而仍之”卷起衣袖伸开臂膀拽着对方的意思

这里的“礼”不仅仅指外在的礼貌、礼节等,它还包括各种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普通人大都属于这一类人,能够自觉的遵守各种礼与法,可一旦有矛盾产生的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是遵守规则的一方,自己是对的,不遵守规则的是对方,对方是有错的,有时虽然嘴巴没说出来,袖子没卷起来,但是内心却有很多的“言”发生。因此无论内心冲突,还是外在冲突,大都由此产生,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把礼或法这个道的末端当着本来追逐了,完全忘记守礼尊法的目的其实不在礼与法的本身,而是在于通过守礼尊道而体道、悟道,所以针对这一现象老子说: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当“道”被人遗失了,人们才会重视“德”,当“德”被遗失了,人们才会重视“仁”,当“仁”再被遗失了,人们才会重视“义”,当“义”也遗失了,人们最后只有重视“礼”了。

当人们只重视礼这个末端时,也就预示着乱世即将开始,所以老子说: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礼已经是忠信的末端了,也就是忠信已经开始逐渐丧失了,忠信一旦丧失,礼也将不存,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就只有以武力解决问题,所以叫“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乱之首,即乱世的开端。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什么叫做"前识者"?简单地说就是指有智慧的人,只不过这样智慧并非有道之人的大智大慧,而是凡人的世智辩聪。正因为是世智辩聪,所以以礼为本,舍本求末,被道表面的枝叶的荣华所吸引,忘记了道内在朴实的根本,从而离道越来越远,所以叫“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像央视前主持人芮成钢,才华、学识、外表都算得上优秀,所以在人生这个舞台上也曾红极一时,有过对数百名国际商业界、经济学术界及政界的领袖人物进行过专访的辉煌成就,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曾说:“芮成钢是一位并非每个国家都拥有的世界级的记者和主持人。”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对芮成钢这样评价:“我为亚洲能有他这样优秀的媒体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我对他的经历和思想都非常感兴趣。”获得这样的成就让芮成钢真的以为自己的才华、智慧,可以与世界各界大佬们比肩了,所以他说:“达沃斯论坛期间,我和我的好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起吃饭,并讨论了全世界如何携手战胜全球金融危机……”正是这样的自我骄纵,迷失在“道之华”中,失掉本应该持守的本心本性,最后被沦为阶下囚。或许这就是对“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最现实的解读吧。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什么是大丈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

什么是厚?上德为厚。

什么是薄?丧失道德根本的礼为薄。

什么是实?道之根本为实。

什么是华?离开道之根本的智为华。

什么是彼?丧失道德根本的礼,离开道之根本的智。

什么是此?上德,也即道之根本。

因此这句话是说,作为大丈夫,应持守好本性中的德,勿让其受到私欲的污染,不要被外在的各种道德仁义礼智等名相所诱惑,而忘记大道自然朴实的根本,所以应舍弃外在的浮华,而回归内在的本真。

本章通过世降道衰的现象来告诉我们仁义礼智只是道之用,是道的末端,当有道作根基时,仁义礼智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若无道作根基,仁义礼智只会让人离道越来越远,因此持守内在本性的清真,舍弃外在浮华的德相、仁相、义相、礼相、智相……,各种外相,才是我们修行的正道。

正如《金刚经》所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背熟领会《道德经》这段绕口令,帮你读懂社会人心的“所以然”
是以大夫丈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章成·德经三八章·上德不德篇
【道德经】&智慧人生 第三十八章
老子德道经 第一章 论德
「38」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