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之心得

第五十四章 善建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之心得。

上章老子谈了众生的有为之害,本章则谈圣人如何筑基守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一个善于建立的人,其所建不会倾覆;一个善于抱持的人,其所抱不会失去,其子子孙孙也会因此而敬拜不止。

这里的善建者善抱者指圣人。那么圣人如何做到不拔不脱不辍的呢?

老子在第五十一章就告诉我们“道生之,德畜之”,即天地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为有道生、有德养,接着又在第五十二章告诉我们“复守其母,殁身不殆”,教导我们谨守身中的道,以德养身,我们真正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

由此可见圣人是因为懂得筑基(善建),即以德筑基,懂得守本(善抱),即谨守道母,所以可以做到不拔不脱不辍

而最近娱乐圈的明星们频频跌下神坛的事例恰恰成了我们学习本章的反面教材,众多明星的跌落,究其根本还在于明星们不懂得以德筑基,不懂得如何恪守正道,将人生的基业建立在沙滩之上,“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倾覆只是迟早而已。

因此下面老子将告诉我们德从何而来,基应如何筑。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于身”就是将筑基、守本应用于修身,同理“修之于家”将筑基、守本应用于齐家;“修之于乡”将筑基、守本应用于睦乡;“修之于国”将筑基、守本应用于治国;“修之于天下”将筑基、守本应用于平天下。

“其德乃真”是说通过筑基、守本的修习,身中的德得以淬炼,这种经过淬炼之后的德才是真正的德。

而后面的“余”、“长”、“丰”、“普”则是说一步一步增长的过程。

因此老子这里是在告诉我们德是一切外在功业的基础,修身、齐家、睦乡、治国、平天下无不以德为基,无不是对德的一种淬炼,只有通过了这般种种淬炼,我们德的基石才会牢固,在此之上建立的功业才不至于倾覆。这是其一。

其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取决于人们内在的德性,取决于内在德性的多寡和精粗。德越多越精粹格局越大,担当也越大;德越寡越粗杂格局越小,担当也就越小。所以老子总结说: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所以修身的时候就观照身的实相,齐家的时候就观照家的实相,睦乡的时候就观照乡的实相,治国的时候就观国的实相,平天下的时候就观天下的实相。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德,德就是在各种的应对进退中没有“我”的存在,没有我觉得应该这样,我觉得应该那样,我觉得这样是错的,那样才是正确的……,一切的一切都依循身、家、乡、国、天下本来的发展、变化的规则而作为。

而要做到这一切,内在的贪嗔好恶便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所以筑基、守本,淬炼德性才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只有真正拿掉内心的贪嗔好恶,我们才可以如实认识人事物的本来面目,才可以真正做到修身、齐家、睦乡、治国、平天下。

因为我们有怎样的德性,才有怎样的格局,有怎样的格局才能做出怎样的事情。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这是在说:我如何能知天下呢?是因为我能够以德筑基,能够谨守道母,我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淬炼我的德性,所以我能拿掉贪嗔好恶的遮蔽,所以我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天下之真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可以知天下。

这是老子对本章的一个总结。这也帮我们诠释佛家所说的大智慧,真正的智慧不是头脑的聪明,而是能看清人事物变化、发展规则。而要看清外在人事物变化、发展规则,则首先要能拿掉内心的贪嗔好恶,只有在不贪不嗔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如实看到人事物的本来面目,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大智慧。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54章 善建.善抱 原文和翻译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绝知此事要躬行
200.《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老子释微》——第五十四章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