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大构造,应该收藏在口袋的院士大作

许志琴(2010):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

引用格式:

许志琴,杨经绥,嵇少丞,张泽明,李海兵,刘福来,张建新,吴才来,李忠海,梁凤华.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J].地质学报,2010,84(01):1-29.

主要观点:

中国大陆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的构架:地震层析资料揭示西太平洋板片向西俯冲到东亚大陆之下,其倾角逐渐减小,最后近水平地插进400~600km深度的地幔过渡带中,成为箕状几何形态的超深俯冲板片。印度岩石圈板片超深俯冲至青藏高原之下~800km的深度,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部位发生双向不对称深俯冲,印度岩石圈板片向东俯冲至东构造结东侧之下300~500km的深度。
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深俯冲-折返机制:中国及邻区含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HP/UHP)变质带有洋壳(深)俯冲和陆壳(深)俯冲之分。青藏高原中,大部分洋壳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与原-古特提斯洋盆中诸多微陆块之间的小洋盆的汇聚碰撞有关,陆壳深俯冲作用有两种机制,它们分别是大陆块之间剪式碰撞和撕裂式岩石圈舌形板片的深俯冲。

许志琴(2011):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引用格式: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嵇少丞,张泽明,刘焰.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J].地质学报,2011,85(01):1-33.

主要内容:

本文探讨了青藏高原各构造单元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例如:楔形印度小板块与亚洲大板块的碰撞以及印度大陆东西拐角的构造作用,主碰撞和斜向碰撞的影响,大型走滑与侧向挤出地体的形成关系,挤压与走滑并重的挤压转换机制对整个青藏高原和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制约,碰撞大地构造单元的特性以及与前碰撞大地构造的区别和叠置或改造的关系等等。
最后,本文还基于青藏高原地幔结构探讨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学及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意义

许志琴(2012):青藏高原南部与东南部重要成矿带的
大地构造定格与找矿前景

引用格式:

许志琴,杨经绥,李文昌,曾令森,许翠萍.青藏高原南部与东南部重要成矿带的大地构造定格与找矿前景[J].地质学报,2012,86(12):1857-1868.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四大成矿带的大地构造定格讨论了与资源前景相关的科学问题,提出'冈底斯成矿带'中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具有找矿的重大潜力、重视藏东—滇西地区的俯冲-碰撞型岩浆成矿专属性研究;提出扩大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集区的开发规模,以及在西部阿里地区的大型超基性岩体中寻找新的铬铁矿远景地的思路.
在三江多阶段成矿作用的叠合型矿床中,集中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成矿类型,关注与斜向碰撞有关的走滑剪切带对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需进一步确定特提斯喜马拉雅矿化带与藏南拆离系关系和重视始—中新世高Sr/Y花岗(斑)岩的成矿专属性及找矿前景。 

许志琴(2012)中国大陆印支碰撞造山系及其造山机制

引用格式:

许志琴,杨经绥,李化启,王瑞瑞,蔡志慧.中国大陆印支碰撞造山系及其造山机制[J].岩石学报,2012,28(06):1697-1709.

主要观点:

古特提斯洋盆的闭合导致了诸多的微块体于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T3-J2)碰撞,形成东亚大陆南部巨型印支造山系。中国大陆的印支碰撞造山系呈现巨大的'T'型复合造山系,位于西部的印支造山系(巴颜喀拉-北羌塘-南羌塘-拉萨印支造山带)形成于'多洋盆、多地体、多岛弧'的古特提斯的构造背景,伴随古特提斯多洋盆的俯冲和闭合,产生广泛的岛弧、增生楔和高压变质带的增生造山,以及多地体的碰撞造山作用,形成大型造山拼贴体,伴随以紧闭同劈理褶皱和逆冲、走滑断裂为特征的地壳变形。


许志琴(2013):青藏高原中的古特提斯体制与增生造山作用 

引用格式:

许志琴,杨经绥,李文昌,李化启,蔡志慧,闫臻,马昌前.青藏高原中的古特提斯体制与增生造山作用[J].岩石学报,2013,29(06):1847-1860.

主要观点:

古特提斯洋盆的俯冲增生造山作用普遍存在于青藏高原古特提斯复合造山体中,构成与多条古特提斯蛇绿岩带(缝合带)相伴随的俯冲增生杂岩带(链)。

古特提斯俯冲增生杂岩带包括由弧前强烈变形的沉积增生楔、以及高压变质岩、岛弧岩浆岩、蛇绿岩和外来岩块组成的混杂体,代表在洋盆俯冲过程中的活动陆缘的地壳增生。 

许志琴(2016):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

引用格式:

许志琴,王勤,李忠海,李化启,蔡志慧,梁凤华,董汉文,曹汇,陈希节,黄学猛,吴婵,许翠萍.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J].地质学报,2016,90(01):1-23.

本文通过总结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东南缘~55Ma以来的构造、变质、岩浆记录,发现高喜马拉雅的挤出起始于始新世加厚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受控于渐新世以来同期发育的向南逆冲和平行造山带的韧性伸展,并建立了高喜马拉雅'三维挤出'构造模式。
晚始新世以来,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的物质通过'岩石圈横弯褶皱和壳内解耦'的运动学机制,围绕东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并向青藏高原东南缘逃逸。结合东南亚板块重建的资料,我们认为:印度-亚洲的'陆-陆碰撞'到印度洋板块-亚洲东南大陆的'洋-陆俯冲'的转换是导致从印度-亚洲主碰撞带的挤压到青藏东南缘走滑转换的根本原因。 

许志琴(2016)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

引用格式:

许志琴,杨经绥,侯增谦,张泽明,曾令森,李海兵,张建新,李忠海,马绪宣.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J].中国地质,2016,43(01):1-42.

主要内容:

(1)'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理念的提出;(2)青藏高原特提斯体制和构造格架的再造;(3)新特提斯蛇绿岩中原位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群的重大发现;(4)新特提斯洋盆俯冲新机制的揭示;(5)印度/亚洲碰撞的早期岩浆和喜马拉雅折返中的作用;(6)喜马拉雅三维碰撞造山机制和折返全过程的初步建立;(7)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逃逸的新机制——'弯曲与地壳解耦'的提出;(8)青藏高原俯冲型、碰撞型及陆内型片麻岩穹窿;(9)青藏高原东缘汶川强震的构造背景和强震机制;(10)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模式;(11)印度/亚洲碰撞过程的数值模拟.

许志琴(2016
论“造山的高原“ 

引用格式:

许志琴,赵中宝,彭淼,马绪宣,李化启,赵俊猛.论“造山的高原”[J].岩石学报,2016,32(12):3557-3571.

主要内容:

地球上的高原依照其组成及形成过程差异分为两大类:克拉通高原与造山高原。克拉通高原是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和稳定的克拉通的基础上构筑的高原,具有简单的、均一的、稳定的、冷的地壳以及刚性古老硬基底,如巴西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非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德干高原等。
造山的高原是以造山单元作为主体的高原,分为俯冲型高原和碰撞型高原。前者如'中安第斯高原'与东太平洋的向东俯冲密切相关;后者如青藏高原,具有相对复杂、不均一、多地体拼贴、多期造山、相对热的巨厚地壳组成的造山软基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初始高原在白垩纪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闭合(120~140Ma)有关。而印度-亚洲碰撞(60~50Ma)和印度岩石圈板片平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促使青藏高原整体的抬升至4000~5000m的高度。 

许志琴(2018)
:试论中国大陆“硬岩型”大型锂矿带的构造背景

引用格式:

许志琴,王汝成,赵中宝,付小方.试论中国大陆“硬岩型”大型锂矿带的构造背景[J].地质学报,2018,92(06):1091-1106.

中国大陆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矿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的横贯2800km的松潘-甘孜-甜水海地体中,为古特提斯大洋闭合、地体汇聚碰撞形成的巨型印支碰撞造山带;以马尔康、甲基卡和大红柳滩伟晶岩型的锂矿床为代表的锂矿带的形成,与具有时空上相关联的印支造山期花岗岩浆作用、局部熔融的花岗伟晶脉侵位以及三叠纪复理石地层的高温巴罗式变质作用的'片麻岩穹窿'构造有关。
中亚造山系的阿尔泰增生造山带为古亚洲洋形成过程中大陆边缘增生的结果,具有在古生代造山过程中'岩浆-深熔-变质-成矿'四位一体的'片麻岩穹窿'构造背景,以及与古生代花岗岩成因无关的三叠纪含稀土伟晶岩脉的发育。
作者认为松潘-甘孜-甜水海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具有战略意义、最有远景的巨型硬岩型锂矿带,查明三叠纪'片麻岩穹隆'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四位一体的'岩浆-熔融-变质-变形'在造山过程中的时空关系和自组织行为,以及对成矿的制约;查明含矿伟晶岩脉与花岗岩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关系以及锂元素迁移、富集熔浆的就位过程;追寻锂、铍、铌、钽等稀土元素的物源,实施重点锂矿集区的科学钻探工程,建立片麻岩穹隆的'构造-岩性-成矿'科学剖面,开展大型锂矿带构造背景与大陆动力学的多学科地学基础研究,是找矿突破的科学途径。 

许志琴(2019
):
从安第斯到冈底斯:从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

引用格式:

许志琴,赵中宝,马绪宣,陈希节,马元.从安第斯到冈底斯:从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J].地质学报,2019,93(01):1-11.

位于亚洲大陆内部的冈底斯造山系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盆向北俯冲、消减和洋盆闭合以及印度-亚洲碰撞的两重阶段,具体包括早中生代开始的新特提斯'多洋岛'形成和向拉萨地体的多阶段俯冲汇聚,致使洋岛-地体增生碰撞形成冈底斯岩浆弧,继而铸造了晚白垩世的'安第斯型'俯冲增生造山系。
在俯冲和碰撞转换阶段发生了岩浆大爆发并形成冈底斯初始高原;而后才进入印度-亚洲陆陆碰撞阶段,形成大规模的E-W向逆冲断裂、走滑断裂和S-N向裂谷系。因此,安第斯是冈底斯的前半生,冈底斯的今天是安第斯的未来。研究冈底斯的构造演化,特别是早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必须与安第斯俯冲增生的历史进行对比。 

本文作者:锅 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磅】全球成矿域和成矿区带
特提斯造山带斑岩成矿作用
对比安第斯山脉,为什么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很少发现大矿藏?
青藏高原,那些高引论文大盘点
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 |《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
许志琴院士:青藏高原十大关键地学科学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