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传免费课程之伤寒论类编补遗428--434条

大家好,今天安排我跟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条文428-434条 第十四章 辨刺灸宜忌脉证并治(428~453条)

428、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宋24)

后人在整理仲景条文的时候,就注解过,仲景虽然用方药,但是,他也用针灸。针灸的问题,涉及到经脉问题,而经脉的命名,也是以三阴三阳的名词为主。这样的话,就必然造成概念问题的混淆,乃至于后人只认经脉,以经脉的三阴三阳概念误解六纲方剂辨证。实际来说,经脉的三阴三阳名词,和六纲的三阴三阳名词,是有绝对区别的。比如说,经脉理论提到太阳一词,人家指的是太阳经脉,凡是此经脉循行部位的毛病,都叫太阳经脉病。而六纲的太阳病,可是绝对不同于经脉的疾病分类。六纲,涵盖的很广,包含了它经脉的一些病。六纲,是疾病的规律性的分类,经脉,则是另一个辨证体系的东西。六纲涵盖一切,有综合的代表性,而经脉理论,只能服务于针灸,属于六纲框架之下的分支体系。

有人想用六经去解读六纲,那是以偏概全,是错误的。六经,严格说,该叫六经脉。经是经,脉是脉。这个,将来在针灸经脉的书中要细论。六条经脉,名词叫做太阳经脉、少阳经脉、阳明经脉、少阴经脉、厥阴经脉、太阳经脉。大家看看,名词都和六纲病的名词相同。但是,它们不是一回事,仲景书中没有说,太阳经脉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人家仲景呢,叫做“太阳之为病”,或者叫“太阳病”。

后人啊,为什么要用经脉的概念去解六纲呢?乃至于后来的温病书籍,也搞出了“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糊涂论述来。“在手太阴”,是指的经络呢,还是说的上焦的肺?温病,就是从肺而入吗?温病,就是开始于手太阴经脉吗?或者是两者同时受了温热病邪?很是混乱。说这些,就是为了告诉大家,经脉理论,是独立的针灸辨证体系,六纲体系,是独立的,涵盖了脏腑解剖的生理病理和经脉辨证的一种泛盖理论。二者不可混同!因此,我们也是先讲六纲方证,最后讲六经经脉针灸,要分清谁大谁小来。

六纲,是三阴三阳的原始的、本质的分类学说,经脉,也要在其指导下去进一步分类,从而形成它独特的辨证体系。也就是我涵盖你,还是你涵盖我的的意思。拿阳明病来说,它涵盖了阳明经脉的一些病,也涵盖了时方派说的胃腑的一些病。它六纲辨证,具有抽象性、综合性。你不要用经脉理论和脏腑理论去以偏概全的研究理解它。我说的这些,都理解了没有?

医家治病,内用药物,外用针灸,这是必然的。孙思邈说过,病在外,用针灸,病在内,用汤液。两大辨证治疗,要互补。汉传经方学术,也有经脉针灸,与《灵枢》理论不同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细讲。真正的经脉,只论六经,没有什么手足的详细分法。比如说太阳经脉,包括手足太阳经脉。只要是它循行的部位出问题,就都是要从它来找穴位论治。

现在我们来看这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太阳病,服桂枝汤,这是说,太阳中风,要吃桂枝汤来解决。但是呢,病人反复服后,就是病不解。桂枝汤服法我们来看一下:“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用好了桂枝汤,不但不解,还增加了烦躁不安。这个问题,有两解。第一,这是太阳病的伤寒证,你用桂枝汤,当然表寒不解。因此,病人还是头痛项强,不汗出。这个时候,你要针对这个问题,去局部针刺风池、风府,开泻肌表,这种办法,就是张子和说的“汗法”,等同于麻黄汤的发汗,也同时解决了头痛项强和发热恶寒。然后,就是汗后不解的桂枝汤证了,就可以用桂枝汤解决了。风池和风府,对于感冒头痛发热等,效果很好的,尤其是古代的针,都是很粗的,泻的厉害。现代的那个毫针,多数不管用,太细。风池,可以认为是太阳经脉穴位,风府,是督脉穴位。我们不能因为风池是太阳经脉穴位,就认为太阳经脉的病,就是“太阳病”,如果这样认为,那么,因为风府是督脉穴位,你也认定督脉的病,也是“太阳病”?第二解,就是太阳中风,服了对证的桂枝汤,可是还是不好。这是因为风邪偏盛,服药帮助去风邪,力量不足。这个时候,也是用刺风池风府的办法,把上焦的邪气发泄出去,然后服用桂枝汤,得以彻底解决。

传统的经脉针灸,多是就近取穴,病在哪里,就在哪里选穴。古人很实在,不像现代人,什么远端取穴,神乎其神的乱说。并且,选的都是阿是穴。远端取穴有没有?有的,那是辅助选穴,也是注重阿是穴。为什么叫经脉?经者,行气也,脉者,行血也。二者不可概念混淆。经和脉常并行,络脉,有经络,有脉络,经和脉之间的联络,叫大络。刺经者引气,刺脉者绝血,刺大络者,协阴阳。按照现代医学讲,经,属于神经,脉,属于血管,经络,末梢神经,脉络,毛细血管,大络,就是神经和血管之间的联络等等。大络,脾之大络也!!脾者,中土啊,交合阴阳四旁啊!到这里吧。

429、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宋142)

太阳与少阳并病,实际就是属于少阳中风,可以用小柴胡汤解决。这种病,是津液不足,“血弱气尽腠理开,病邪因入”。症状当然是太阳症状与少阳症状并存。

“110、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宋264)”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宋99)”

“11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指的就是少阳的胸胁苦满。要是不服药,或者是服药效果欠佳时,可以针刺治疗。针刺,注意一点,就是不要用火针劫伤在表的津液正气。他说,可以针刺大椎、肺俞、肝俞。为什么要配合针刺治疗,这里有个问题要说。他要是太阳中风合并少阳呢,直接用小柴胡其实可以解决的。但是这条啊,一定是太阳伤寒合并少阳,不发汗表邪难解,发汗要劫津液,了不得。先师来了个巧妙办法,用到了针法。

大椎,泻三阳上焦邪热,解表。感冒高烧,刺大椎,马上退热,这是确实的。肺俞,肺主胸中,这个穴位可以条畅胸中之气,泻胸中邪热。肝俞,在于中焦,畅通中焦之结气。这样就解决了,不要给发汗。还要说明的是,太阳经腧穴,多主病位在表的一些疾病。而腹部的腧穴,多主病位很深的,在里的一些疾病。实热的,用针法开泄,虚寒的,用灸法温通。

所谓的五脏六腑的腧穴命名,是从解剖的脏腑定位来命名的,但是,这些穴位的真正主治,绝不是针对某个实际脏腑的。比如,心俞、肺俞等,都是主治上焦的。要按部位去理解。《内经》里面也提过,叫“焦”,如:“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所谓的多少“焦”,是“三焦”的细化。是按照部位讲的,哪个腧穴主三焦中的哪个部位。千万不要把某个腧穴理解为主治哪个脏腑。这个迷障破开了,你才能学好经脉针灸这个理论体系。那么,病在太阳和少阳,与阳明病位相比,他们都是表位,还属于阳证,就要在背部按部位取穴而用针逐邪。

“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发汗,会解决了表证,但是,那就伤了津液了,会出现阳明里实的,会出现阳明的邪热谵语。脉弦,指的是还有少阳不解,成了少阳阳明合病。五日,说的是个大概的时间规律,不要被束缚住,没到五日出现症状,也要这样辨。这个时候,可以用大柴胡的,他用了期门穴。期门,《灵枢》归属厥阴经,肝之募穴。它可以泻中焦以及两胁这个部位的结气邪气。它是保阴泻热的。这个针灸治疗,有两种方法,针是泻,灸是补。穴位治疗,最实在的是病在哪里,在哪里取穴。而那个辨证取穴,什么近病远取,被无限放大了疗效,近病远取,最有效的多是下合穴,这个是事实,别的不要乱搞神秘。

其实,期门这个穴,在最原始的经脉归属上,该是划归阳明经脉里面。《灵枢》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这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取穴,当取阿是穴,不要被固定的一些有名的穴位束缚。还有,他更说,五脏腧穴,“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这就不对了,是很明显的错谬!不可刺,《伤寒》的这条,怎么可以刺?临床上,背部的五脏腧穴,也没有不可刺的道理!病人有偏于表的实热,只可以灸,不可以刺?灸了可就麻烦了。灸了,可就大伤津液,火邪入里的!暂时不让大家去读《内经》,原因就在这里,里面类似的问题到处都是,很难搞清正确和错误。

430、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脉经无穴位)(宋171)

这条,《脉经》的记载是:“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勿下之。”大概是王叔和二次整理的时候,加入了穴位,也可能是后人整理的时候加入的。这条和上条合并起来理解,就是太阳少阳并病,不可汗,不可攻下,可以针刺,也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汗了,伤津液,造成少阳阳明病,下了,会造成表邪内陷的。

431、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宋 216)

有了阳明里实了,还下血,是为热入血室。血室,在少腹中。后天的精血都聚集在这里。阳明热邪也聚集在这,大便硬而气机不通,血也就流通不畅,热的严重了,要伤下焦血络的,出现下血,这叫热入血室。血室这个概念,以前讲过,广义的,是说太阴血分,狭义的说,专指妇人胞宫。

“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但头汗出,说明热邪上涌逼迫,津液尚存,只有头部汗出。又说明上焦也有了实热。期门,可以泻胸腹邪热,可以散瘀热。瘀热互结,泻期门得除,津液得回,营卫调和,濈然汗出则愈。温病多属阳明,有气分、有血分的分别。见到温病高热,先辨阳明,之后看气血,最后辨六纲合并系属。他这条要是用药呢,可以桃核承气汤解决。

432、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宋143)

妇人得了太阳中风,发热恶寒了,正赶上来了月经了,到了七八天时候,表证没有了,不发热了,身凉,还脉迟了。接着出现了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他说,这是病传变了,热入了血室。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这该是少阳证。谵语呢,是阳明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搞清:1、为什么热入血室? 有表证,还来了月经,大概本身就里面虚的,加上月经下血,类似下法的,把邪引进去了。2、为什么热入血室,谵语了,还身凉脉迟?一个道理,热入血室,就要下瘀血才行,她自己用排经血的方式给下了,所以这个阳明的血热互结就自然解决了,这个谵语也一定是一过性的,不重的。这样一来呢,阳明血热互结就不要去管它了,只管这个少阳“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就行了。这个时候,用小柴胡可以的。书上用针法,更直接,就是刺期门,解决这个它管辖的胸胁中焦的气机。

参考这条去理解:“236、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宋144)”胃气因和,谵语就解除了。小柴胡汤也能解轻度的谵语。

433、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宋308)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用药的,可以用桃花汤治疗。“28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宋306)”

那么,他条文说,也可以针刺治疗。可刺,刺什么穴位?他没说。我查了一下《甲乙经》,该是“腹哀穴”。你们查查。可以治疗腹痛下利下血,腹哀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这个刺法,建议用火针。为什么?因为是虚寒的原因。针能通瘀,火能驱寒。个人理解,用温灸是最好的。

434、伤寒,喉痹,刺手少阴。少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病可刺篇)

手少阴脉,在出土的木人经脉上,是和足阳明脉在咽喉部交汇而上头。因此,凡是哪条经脉循行的部位有病,都可以考虑用这条经脉的腧穴去主治。伤寒造成的喉痹咽痛,除了用药,也可以针刺,他这条说,首选手少阴脉。少阴脉,包括足少阴和手少阴。病在膈下者,多选足脉,在膈上者,多选手脉,这是一般法则。喉痹,在膈上,又是手少阴脉循行,因此首选它。

那么,他说,这个穴位在腕部,当小指后动脉这个部位,还要针三分,要用补法。我怀疑啊,这句话,是后人的注解。这句话,典型的就是《内经》一类书的语法。我的看法,就是在此经脉循行部位找阿是穴,可以就近取穴,热证明显的,也可以在小指头上放血。不必拘泥于什么固定穴位。古经脉针灸,注重循经脉取阿是穴,没有谈什么固定的穴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 总结
伤寒论纲目(13)
金匮诵读20丨栝楼桂枝汤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学习笔记231
中医人必备:「伤寒论」蕴藏的针灸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