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章摘句”学习月经病
中医书友会第113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昔年河畔,曾叨君子之风。今日囊中,复照圣人之典。关于“月经病”的那些格言,求补充!(编辑/张亚娟)
月经病
编写/华北东北八所中医院校
“经不调有三,一脾虚,二冲任损伤,三痰脂凝塞。”——清·沈金鳌《妇科玉尺·月经》
按:妇女以血为本,脾主生血,又主统血,脾虚血之化源不足,轻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月经错后、量少,重则渐至经闭不行,导致血枯经闭;脾气健旺,血循常道,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又可致月经提前,甚则气虚下陷,造成崩中漏下。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说明月经的行止是与冲任二脉息息相关的。冲任损伤既可失其固守之力,使血妄行,出现经水不断乃至崩漏,也可导致冲脉不盛,血海不充,月经涩少,以致经闭不行。
痰脂凝寒,亦是月经不调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肥胖之人,多湿多痰,痰湿壅滞,血海之血不流,可导致经期错后或经闭不行。沈氏总括了月经不调的三大病因,为临床分析病因,求得疾病的本质提供了思路,可供临床参考。
“妇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按:月经不调病因多端,若因多思妄想,欲念不遂或房室不节,早婚多产而致冲任不固月经不调者,当责之于肾。治疗此种月经不调,不能单靠药物,更应告诫病人:节制房事,心胸开畅,保持乐观。正如张氏所说:“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房室不慎致病者,使非勇于节欲,亦难全恃药饵也。”
“凡经行之际,大忌寒凉等药,饮食亦然。”——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按: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经行之际,即便有热证亦不要过服凉药或过食生冷食物,勿使阳气受损,血行不畅,以致瘀血内停,易生诸病,此当切记。
“治妇人之疾,先须调经。”——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
按:月经不调往往是导致妇科诸病的重要因素,诸如癥瘕积聚、经闭不孕、崩漏腹痛等妇科疾病,无不因月经不调,气血失乖所致。因此,陈氏强调“治妇人之疾,先须调经”,月事正常,气血和畅,诸病自愈。
“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厥阴;天癸既绝,乃属太阴。”——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按:妇人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如在青春前期,由于“天癸”的产生,是以肾气充足为先决条件,故此时月经不调,多责之于肾。妇人以血为用,中年时期,尤为突出,即受孕,则胎靠血养,乳靠血生,加上临产又易损伤阴血,血伤则肝失所养,故经、带、胎、产诸病很容易发生。妇人又易郁怒,常易引起气郁、气滞、气乱等病症,故治疗中年妇女疾病应以养肝血,调肝气为主。妇女断经以后,天癸已竭肾气渐衰,气血俱虚,此时全赖后天脾胃水谷之气以养,若脾胄虚弱,则气血益热,诸病易生,故治疗又当健脾胃以资化源为主。王氏根据妇女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分別对肾、肝、脾三经的作用,与年龄的关系作了论述,对临床分析病机,拟定治则颇有指导意义。
“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按:此言补养先后二天是调经之要。妇人以血为用。脾胃为后天之本,为血的生化之源,冲脉又隶于阳阴,故补脾胃滋其源,冲脉盛,血海满,月事才能以时下。肾为先天之本而藏精,又为冲任之本,胞脉系于肾,经由肾水所施化,肾阳不足或肾阴亏损,皆可导致冲任虚损,精血失养,月经不调。因此,滋肾补肾可以使冲任固、血室安。景岳强调调经贵在补先后二天,正是抓往了月经不调的根本原因。只有脾旺肾足,气血和畅,月经才能按时而至,因此,补脾胃养肾气是调经的重要法则。
“调经莫先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清·程杏轩《医述·月经门·引汪石山语》
按:妇人经、胎、产、乳,皆以血为用,所以阴血常不足,且以血病居多,如阴血一虚,则月经或先或后,或多或少,或经闭不行,虽应分因而治,但均当养血为先。然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升则血逆而上升,气陷则血随而下崩,气热则血热,气寒则血寒,况且,百病皆生于气,妇人尤甚也。所以汪氏指出“养血莫先于调气”,符合病机之要,为调经之要法,气机调顺,阴血循经而行,月经自调,诸病不生。
“调经不宜过用大辛热药……中病即止,不宜过剂。”——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
按:因寒所致月经不调者,固然可用辛温之剂以温经散寒,使血运行,但用之要得当,中病即止,否则,用之太过,反伤阴血,甚则有致崩漏、吐衄之虞。
“先病而后致经不调者……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因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矣。”——清·肖慎斋《女科经纶·月经门》
按:肖氏本着《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指出了治疗月经不调的原则,实为临床治疗月经不调之规范。
“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调经》
“血热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阴气之虚实。”——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按:此三条言其月经先期多属火热。月经先期虽火热居多,然有虚实之分。实热者,邪热亢盛而肾水不虚;虚热者,肾水不足,水不制火。其虚实之证,虽从月经量之多少可分辨,但亦应注意从其他兼症加以鉴别。
“(月经不调)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按:月经先期固然以火热居多,但亦有中气不足,脾失统摄,或命门火衰,冲任不固先期而来者,故不能一见月经先期,一概以火热论之,要注意察脉审证,例如,月经量多,色紫稠粘,心烦苔黄,脉滑数有力者,为血热先期;量多色淡,质清稀,体倦无力,心悸气短舌淡脉虚大无力者,为气虚先期。
“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调经》
“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过期而来,乃总血虚。”——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
按:上三条言月经后期而至之由也。气血温和则血安于经,月事以时下,遇热则沸溢,得寒则凝滞。然寒有虚实不同,实寒者,由寒邪所致;虚寒者,阳气不足所由。虚实之分不应拘泥于经量之多少,当脉证合参而辨之。例如:前者色黯红,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紧;后者经色淡白,腰酸无力,面色?白,舌淡脉沉迟无力。另外,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亦可致月经后期而至。
“先期有火,后期火衰,是固有之,然持其一端耳。如虚不能摄,则虽无火,亦必先期;或血液渐枯,则虽有火,亦必后期。”——近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月事不调》
按:月经先期而至,多属热证,月经后期而至,多属寒证,此仅概而言之,临床不能执一不变。先期并非皆为火热,后期并非皆为寒凝,当全面审证,不应以一症定论。
“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壅凝经坠。”“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明·万全《妇人秘科·过多过少治法》
按:此两句以望形体之肥瘦,推测经水不调之病理机转。肥人多湿多痰,湿痰下注经脉壅滞,月经量少;瘦人多虚,阴血不足,故月经涩少,责其血虚。
“血色有辨,固可以察虚实,亦可以察寒热。”——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火旺则红,火衰则淡,火太旺则紫,火太衰则白。”——近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辨色及痛》
按:月经的异常颜色,也是月经不调征象之一,故可以通过月经的颜色,为辨别寒热提供一定的依据。大抵“火旺则红,火衰则淡,火不旺则紫,火太衰则白”。至于经色黑者,有属热者,亦有属寒者,除应结合脉证辨别外,应注意经质和月经之气味。一般色黑而质稠有臭味者多为热证;色黑而质清稀无味者多为寒证。
“热化稠粘臭必秽,寒化清彻臭则腥。”——清·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
按:此言从经质和气味辨别寒热。月经经质的稠粘、清稀,及有无秽臭之气味,是诊断月经不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辨别寒热的主要依据。
“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血去而痛益甚。”——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按:总括痛经之因,不外虚实实者,或因寒湿,或因热壅,或因气滞,或因血瘀,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其痛于经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或因气血不足,或因肝肾亏损,使精血不能濡养胞脉,不荣则痛,故经行而痛不止,或痛益甚。
“痛在经前,诚是气滞。”——近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辨色及痛》
按:气色二者,犹形与影,气行血行,气滞而血亦滞,故经前腹痛,以气滞居多。经前腹痛,张氏主张“香附、青皮与桃仁并用,然能行血中之滞”。若气滞因肝郁所致者,则以“玄胡,金铃子,尤为捷验”。
“经水不通,有属积痰。”——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
按: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无以生化水谷精微,反聚湿生痰,痰湿阻滞,经闭不行,此肥胖之体居多。陈氏拟四物汤合二陈汤导痰行血治之。
“(经闭)无少腹胀痛等证,必不可妄投攻破。”——近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月事不来》
按:经闭有虚实,其中鉴别要点之一,是察其少腹有无胀痛感,实则多因气滞血瘀,冲任不通,故有少腹胀痛,虚则多属气血虚弱,血海空虚,故少腹无胀痛之感。因此,对于无少腹痛之血虚经闭,不可妄投攻破之药,否则必犯“虚虚”之戒。
“(血枯经闭)欲其不枯,无如养营;欲以通之,无如充之。”——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按:血枯经闭,为阴血亏损,血海空虚,经血枯竭,张氏曰:“枯之为义,无血而然。”治疗之法当以补脾胃,滋其化源,补肝肾,益精养血为主,使精血足,月经自至。血枯经闭不可妄用攻破之通法,因血源已枯,复用通法,必犯“虚虚”之戒,则枯者愈枯。然而血枯得之于渐,故久虚必瘀,虽治以养血益冲,亦宜少佐化瘀之品,则补益见功。
“须知淋漓之延久,即是崩漏之先机。”——近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淋漓不断》
按:此言漏下日久不愈,为崩证之先兆。《济生方》云:“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若久漏不止,病势日进,易由漏成崩,因此,要注意提早医治,以防由漏转崩,危及生命。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清·肖慎斋《女科经纶·崩漏》
按:此言崩证初、中、末期的治疗法则。崩证出血多,病情急,如不迅速止血,可危及生命,故“初用止血以塞其流”治其标。虽以止血为主,但不宜单用止血之品,当与治本之药配伍合用。澄源,即探求病因,澄清本源,治病求本,这是治疗崩证的中心环节。依据不同的病因,拟定不同的治本方法,如因血热而致崩者,当清热凉血;因气虚不摄而致崩者,当补气固摄。切勿认为惟清热凉血,才为澄源之法。崩证后期,多为气血俱虚,当用益气养血之法收功,既能补已失之血,又能养血以生新,使气血调和,月事以时下。治崩三法,是相辅而行,相得益彰,若只塞流而不澄源则为治标弃本,崩漏不可遏,只澄源不复旧,易致孤阳上浮,则血无以上。
“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血崩》
按:俗医治疗崩证,常以止血药为主,虽能取效于一时,但总不是治本之法,往往随止随发,不能根除病因,甚则瘀血内蓄,反使病情加剧。若把止血药物与治本药物配伍合用,以治本为主,止血为辅,标本同治,相辅相成往往效果更为理想。
“(崩漏)阴血大下,阳不能维,固当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清·肖慎斋《女科经纶·崩带门》
按:阴阳相互为根,血崩不止,阳无所附,则有血脱气亦脱之虞。肖氏取阳生阴长之理,治以补气为先,阳气足既能生血,又能摄血止血。此法对于虚证血崩,实为治本之法。
“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明·陈文昭《阵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
按:妇人行经期间,大便泄泻,经净即止,称为“经行泄泻”。脾主统血运化水湿,脾胃素虚,经行之时,脾气益虚,不能运化其湿,水湿下注而为泄泻。
I
I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中医朱南孙医疗经验
[穴位]经穴代药集(附详细图解)5
《景岳全书-妇人规》月经病论治
妇科中医用药精髓+妇科病应多从湿治+中医妇科心诀+蔡氏妇科良方四宝
【引用】朱南孙治疗妇科顽症医案
浅谈《景岳全书·妇人规》月经病论治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