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之洞的幕府

         我国的幕府制度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私养门客之风甚盛,社会上就出现了一批辗转游说的“游士”或“食客”,他们利用自己的才能智慧或一技之长,替主人出谋划策或承办差事。这可以看作是幕府制度的开始。张之洞幕府是晚清继曾国藩幕府之后,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幕府。幕府中精英荟萃、中外杂糅,可谓人才济济。张之洞一生事业的成功以及在官场政治风云中的应变,与这些堪称社会精英的幕僚为之筹划、参谋和顾问是密不可分的。

        张之洞幕府的兴衰历程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封建官僚、洋务派首领之一。他自科举入仕后,由京官至封疆大吏,到最后入阁拜相,先后经历了47年的仕宦生涯。他曾在浙江、湖北、四川当过十年学官,所到之处,建书院,育英才,收录闲士、门生,著书立说,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张之洞踏上仕途后至擢升封疆大吏之前,他身边虽有少数临时性辅佐办事人员,但尚未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幕府,直到外放为封疆太吏后,才正式建立起比较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的幕府。综观其幕府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幕府的建立时期。18 8 1年底,张之洞奉命外放担任山西巡抚。当时,他尚无幕友,为履行职责的需要,他和其他封疆大吏一样,开始招聘幕府人员,协助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事务。此外,为整顿吏治和发展经济,他在山西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如设立清源局,负责分门别类清核库款,整顿财政;设立总运局等整顿盐务积弊的机构,在太原,汾州两府试销潞盐。一系列机构的设立,均需聘幕友辅佐经办,于是,张的幕府就逐渐建立起来了。与此同时,张之洞还采纳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提出的一些西化方案。为招聘人才,18835月,他在山西设立了洋务局,向全国各地分发《延访洋务人才启》,公开面向全国开阁延宾。张之洞入主山西巡抚衙门仅两年多时间,其幕府人员已达40多人。幕府的发展时期。18845月,清政府调张之洞任两广总督。由于清廷有规定,督抚等官员调动,不得多带幕友,故张之洞仅带杨锐等少数亲信赴粤。两广海防前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中法战争的繁忙,使张之洞不得不重新广招幕府人员。与此同时,张之洞为办洋务外交,还留心察访洋务人才。1885年,张之洞延聘了在外洋出生的归国学人辜鸿铭入幕,担任翻译及涉外顾问。在这些幕府人物的协助下,他在广东开展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张之洞认为,“广东岭海名区,人文荟萃”,于是,大力网罗人才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其幕府人员也大大扩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张之洞已经开始重视聘用外籍专门人才,除延聘外籍军事教官外,还聘请洋人在广东水陆5年多的时间内,由于筹备战争和办洋务的需要,不断吸收幕府人员,至1889年卸任两广总督时,其幕府成员已有100多人。

        幕府的鼎盛时期。18898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总督两湖和两江时期,是张之洞大举兴办洋务实业、文化教育事业、近代化军队及从事城市近代化建设的时期,也是他全面铺开、大量吸纳幕府人员的时期。他抵鄂不久,便锐意结纳幕府人才。这一时期是张之洞幕府的鼎盛时期。

        张之洞的幕府人员,除了在督署任事者外,更多的是在他设立的各种机构中任职。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幕府人员:

        一是各洋务实业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张之洞调往湖北后,将在广州筹办的炼铁厂、枪炮厂及织布局等机器设备运往湖北,重新择址建厂。他还承担了筹办京汉铁路南段以及筹办粤汉铁路的任务。以各项洋务、实业工程为核心,一大批新设的机构应运而生,这些新的洋务实业机构的设立,势必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专门人才。

        二是书院、学堂和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研究人员、编辑人员等。他在湖北创办了很多书院、学堂,需要幕府人员充当监督、教习等,一大批文人学者、科技精英便汇集于书院、学堂中。此外,还有一些文化教育机构,诸如学务处、官报局、《正学报》等,也要由幕僚主持。

        三是军事、社会、治安等有关机构中的参谋和教练人员。如营务处等,特别是编练新式军队,如广胜军、自强军、湖北新军等,也收纳了许多幕府人员。

        在上述各种机构、学堂任职的重要幕宾,往往一人身兼多任,有的既在督署任事,又在其他机构任职或充当教习。总的看来,张之洞幕府随着其设立的机构、学堂的增加而不断膨胀。据统计,张之洞督鄂的鼎盛时期,其幕府人员多达400余人。

        幕府的衰落时期。19077月,清廷调张之洞进京充体仁阁大学士,补授军机大臣,旋又奉旨管理学部事务。9月,张之洞离开湖北之前,曾连续上了三个折子,第一折是请奖励学堂毕业生、教员、管理人员,另两折是为杨守敬等幕僚请奖。所谓请奖,实际上是请朝廷授予官职或对其做出妥善的工作安排。临走前的这一举措,体现了他对长期跟随自己的幕僚的关爱与眷恋。他清楚自己一旦离开湖北,庞大的幕府就将分解或转入继任者之手,幕府的衰落在所难免。张之洞进京就职时,原有幕府人员大多留在湖北,除黎元洪等继续其军事、学堂、企事业等工作外,有相当一部分转入他人幕府。

        幕府成员的构成与特点

        张之洞的幕府成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总督衙署内任事的幕员,包括总文案、文案、参事委员、翻译委员及工书人员等。这部分人常在幕主身边工作,交往比较密切,充当顾问为之出谋划策者大多是这些人。另一部分是在督署外设立的各局、厂、书院、学堂或军队中任职,他都是担负专责的具体工作者;还包括一些充当临时差遣赴各地查勘、办理交涉或经办各种事务的人员,在督署外任职的人员占幕府人员的大多数。但这两部分人又非决然分开,在衙署内任事同时在各局、厂、学堂等机构任职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许多重要的幕僚往往身兼数任,而且所任职事也如职官一样常有变动。

        张之洞幕府机构之庞大、人员之多,比之曾国藩、李鸿章幕府毫不逊色。据统计,先后加入张之洞幕府,有姓名可考的华员398人.外籍人员239人,两者合计高达637人。

        张之洞幕府的发展与其事业的发展和声望地位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他从广东调往湖北时,正是冉冉上升的洋务新秀,极富政声和时望。到湖北后,其创业之魄力和恢弘气度得到社会的赞誉,也为官僚士大夫所景仰。张之洞的地位、声望、事业和思想品行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投身到他的门下,其幕府之盛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张之洞幕府人员的职业身份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人员:其一,已经取得一定科举功名的士子和候补待缺人员。其二,丁忧、致仕或遭降调、贬革的官员。其三,旧日门生。其四,留学归国人员及新式学堂毕业生。其五,外籍人员。他的幕府不仅体现了晚清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他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其个人的情趣爱好。

        首先.张之洞幕府不是以血缘、地缘关系而构建,而是以一定的学缘关系为纽带。张之洞幕府有着明显的学缘关系,其幕府的发展与兴学育才密不可分,幕府成员以书生、学者型居多,有着较浓郁的文化氛围。张之洞一生兴学育才成效卓著,造就之才难以胜数。众多的门生弟子,为其选择幕府人员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基础,而创建书院、学堂,又为幕府人员提供了用武之地。张之洞是一位官僚兼学者的两栖人物,当官仍不失学者风范。反映到幕府中便是对学者的尊重与厚爱。因而,他网罗了大批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这些人云集在幕府中,大大提升了幕府的档次和文化氛围。

        其次,张之洞幕府成员新旧杂糅、中外并用,力求体用兼备,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原则。他的幕府经历了洋务、维新和预备立宪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在选择幕府人员时,坚持政治思想上新旧杂糅,学术上汉宋兼收,科技方面则中外并用。因而在他的幕府中,既有思想比较守旧的人物,如梁鼎芬等,又有思想趋新、力主改革的人物,如黄遵宪等;既有对传统文化有精深研究的章太炎等人,又有科技专家詹天佑等,更有一批外籍人员。真可谓新旧兼收、中西合璧。但张之洞以恪守封建名教纲常、忠君卫道为己任,不允许幕僚中有离经叛道的言行,晚年还煞费苦心创办存古学堂,这就体现了他坚持的“中学为体”。与此同时,他又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才,先后聘请了一大批外籍人员在其属下工作,这就是他的“西学为用”。

        第三,张之洞用人不拘一格,不避嫌怨,幕中收纳了一批奇才怪杰。他主张用人宜破格,不管出身和经历如何,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招至幕中。先后吸纳了遭朝廷贬斥的官员粱鼎芬、言行乖张的辜鸿铭等一批狂生怪杰,并予以重用。

        张之洞与幕府人员的关系

        张之洞幕府中人数众多,入幕方式各不相同,主幕关系也相当复杂。张之洞是如何处理与众多幕府人员的关系的呢?在与幕府人员的关系上,张之洞既有封疆大吏的高傲,又有文人学者的风雅与谦和,还有作为人师对门生的呵护。具体来说,他对幕府人员是分不同层次区别对待的。

        张之洞对幕府中少数学有专长、才名卓著的社会名士,虽然在职分上是上下级从属关系,但基本上仍以幕宾的礼遇来对待,如辜鸿铭、章太炎、郑孝胥等人就属于这一类。而对大多数中下层的幕府人员,张之洞是把他们看作僚属的。对于他们,张之洞是以官场的上下级或主仆关系对待的。

        学缘、师生关系是张之洞幕府中的一层重要关系,张之洞对入幕的弟子门生有特殊的偏爱。由于张之洞相当看重师生关系,入幕的门生都称张之洞为“师”或“老师”,而不称官衔。对一些才学优长的入幕者,张之洞往往主动示意其具门生帖,修门生座主之礼。

        张之洞还十分注意与重要幕府人员联络感情,对重要幕僚及门生给予了许多生活上、事业上的关照。甚至在张之洞调入军机离开湖北后,也仍然关照旧日幕僚的生计,原湖北存古学堂总教习杨守敬因年老辞职后,张之洞为使其能安度晚年,特致电湖北提学使高凌蔚,令其照旧发给杨守敬薪金,这些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照,更体现了他们的交谊与友情。赠送诗书、对联、字画是张之洞联络幕僚感情的又一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给幕府内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他常将自撰自书的诗词、对联、字画或书籍赠给幕僚,用这种方法,使他与幕府内外的众多文人学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到各局、厂、书院、学堂巡视、走访,或邀请幕僚前来同餐共游,也是张之洞与幕府人员沟通、增进感情和议事问策的又一种方式。张之洞对幕府人员给予经济上关怀和加强情感联络的同时,还不忘表彰他们的业绩,积极协助谋划他们的发展升迁,其主要举措有:

        其一,张之洞效法曾国藩,利用一切机会向清廷保荐幕僚为官。张之洞自山西巡抚时期建立幕府以来,先后向清廷直接或间接保荐幕僚才堪任官或送部引见者约五六十人次,有的被连续二至三次保荐,其中被保荐后任道府以上实职官员的有二十余人。

        其二,表彰业绩卓著幕僚,为他们请奖、抚恤。查阅张之洞的奏章,为其幕府人员和属官请奖的事屡见不鲜。中法战争期间,他起用冯子材统军,1885年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的重大胜利后,他上专折为在中法战争中担当重任、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冯子材和李秉衡请奖。

        此外,张之洞还尽力协助幕僚建功立业。张之洞对幕府人员关怀、扶持和帮助的同时,也有严格的管理与约束。他除了严格规定幕僚应完成自己所担负的职责外,曾下令各衙门幕友一概不准荐引人员充当司事、巡丁,以防止徇私舞弊。为了节省经费,他令各属尽量减省宴会应酬。正是由于张之洞对幕僚在政治上关心、在经济上和行政事物上严格管理,才使其幕府长盛不衰和更具生命力。张之洞本人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一些重要幕僚确实起到了参谋顾问和智囊的作用,为其仕途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幕府中群星荟萃,才使张之洞成为晚清的所谓“中兴之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晚清幕府专题四——从幕府制度看晚清重臣张之洞的政治贡献与地位
钟天纬为何能出入张之洞、李鸿章、盛宣怀之幕府?
满清治世贤臣,死后遭人挖坟鞭尸,凶人还是自己曾经的门生
大揭秘《张之洞与汉阳造之初办洋务》
张之洞:一个想做事的人
传说中一书顶万书的书:《曾国藩做人 胡雪岩做事》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