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在豆瓣网上,有这样一个“反父母小组”,他们如此宣称。


  这个小组中的成员,其父母多为小学老师。在他们眼中,父母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


  对“反父母小组”的成员而言,家庭不是温暖的港湾,父母只是给自己带来无限痛苦的人。对于父母,他们只有逃离,只有反抗。当然,“反父母小组”也宣称:“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


她根本不懂我对独立的需求


  这个成立于2008年的豆瓣小组,聚集了一批对父母不满的子女,他们自称“小白菜”,从“50后”到“90后”皆有。每条帖子都有一个成员的辛酸故事,每个伤心的故事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的赞同。


  小组成员“旬公子”和父母的矛盾,来源于妈妈的控制欲。小学时不算富裕的家境,使得“旬公子”一直以来都和父母住在同一个房间里,但随着家境的好转,一家人搬进了大房子,“旬公子”和母亲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尽管有了自己的房间,但一向和孩子住在一起的母亲仍“随意翻看我的橱柜抽屉,这在她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偷翻我的皮包钱包、私拆我的信件,她也认为合情合理”。与母亲之间的不愉快,“旬公子”在小组中通通倾诉出来。


  “旬公子”的倾诉引来了一众成员的理解、安慰。“这就是我的写照,大学四年,哪个星期没回家,家里就急上了。我大学毕业前跟我妈提出工作后出去租房住,因为我需要独立。她神色很黯然,觉得我不爱这个家了,她根本不懂我对独立的需求。”“当初就是为了躲避他们,18岁就从最北面跑到了最南面读书。他们希望我回去,可这压根儿不可能,我只会越走越远的,怎么可能又回那个笼子里?”在一道道回帖中,也不乏有伙伴为“旬公子”提出建议:“我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很多年了,人也比以前更加自信,觉得生活更有意义了。因此,一定要独立!”


  就这样,这个小组以“吐槽”、“探讨”的形式在豆瓣生根、发芽,开始只有几千人的小组,在2010年经过媒体报道后,人数直线上升。在当时,他们被炮轰为“离经叛道”、“不孝子”。在这种压力下,部分成员开始“挪窝”,新建了一个非公开的副组。尽管遭受着种种质疑,但并不妨碍小组成员的不断增加,目前,不算副组的成员,也已有9万多人。


  在讨伐过后,他们同样会对自己进行反思,讨论为人子女应当遵守的“路规”:“读大学就应该选择离开家乡去另外的地方,这是成长必须的断奶期。”“成年之后就尽量不要跟父母要钱了。他们给你钱是心疼你,当礼物收下,要知道感激,但不能靠它过日子。”……


  “我在生活中看起来普通极了,有可能就是路过你身边的一个普通女孩,但在这里,我可以释放自己的阴暗面。”一位成员在帖子中如是自白。



父母的这些行为对我们造成了严重伤害


  2010年,小组成员“AT”在汇总了伙伴们的经历后,建立了一个帖子——《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归类》,对于父母的各类伤害进行了列举,声明:“本帖不试图讨论任何家庭问题的成因,仅仅试图对本组中各型各色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予以分类。”


  在这个被标记为“入组必读”的帖子当中,主要分成了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等4类伤害。每类伤害都有相关的概念说明以及成员的亲身例子。在小组成员眼中,“父母的这些行为对我们造成了严重伤害”。


  直接肉体伤害,最好理解也最为清楚,“在本组中,体罚严重程度从皮开肉绽到送进医院都有”,让成员们不满的除了施暴的父母外,还有法律的不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他们质疑,为什么“竟然没有针对父母体罚的条款,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是法律观念的落后。”


  间接人格伤害囊括的内容则相对宽泛,但主要是以“辱骂孩子、侵犯孩子隐私权为主”。比起直接肉体伤害,这种伤害的影响要深远得多,“故意的人格侮辱、刺探隐私,会更集中地对孩子尚不牢固的自我认知、世界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则是指“父母间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在紧张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在这里对自己的父母“指指点点”:“你爸爸是我妈妈的翻版,如果他们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生活该多么精彩。”“我妈还有一个法宝就是她身体不好,稍微一着急就会说自己这里痛那里痛。”


  对于试图控制孩子人生这类伤害,小组是这样表述的:“对尚在就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一般表现为粗暴干涉就学选择;对进入工作或社会生活阶段的‘小白菜’来说,表现为逼婚,强制其工作地点、类型,甚至试图控制其经济。”这种伤害,被成员们视为父母单方面满足自身经济、情感需要的方法之一。


85%的家长承认自己对孩子造成过伤害


  与2010年那次报道引起的风波不同,一些父母开始认同“父母皆祸害”这个带有偏激的说法。在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有85%的家长都选择了“部分认同”或者“比较认同”。并且这些父母对这个小组多了一些宽容,32%的家长认为这个小组可以让孩子们“相互倾诉,减轻痛苦”,42%的家长认为这可以唤起社会的关注,还有85%的家长承认自己对孩子造成过伤害。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父母“祸害”了孩子呢?


  20%的家长认为是“父母对孩子的感情表达不当”导致,19%的家长归结于“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沟通不畅”,18%的家长则认为“部分父母行为过于偏激,缺乏对孩子基本的爱”。还有8%的家长认为是由代际间差异导致,仅有13%的父母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


  “现在的父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管得太多了。替孩子就等于害孩子,你什么都替他做了之后,他一点成就感都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心里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他就会把这些爱都变成恨了。”“知心姐姐”卢勤说。



很多年轻人把父母的问题放大了


  “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小组曾经的管理员“南国”这样描述自己入组的初衷。“大家都在尝试着走出去,非常努力”,但在“南国”看来,这很难。“从小开始,孩子的世界就是父母,多年来受到控制、打骂,精神创伤在所难免,如果能够超脱地生活,就是正常思维。但是就是因为受到了创伤,不被父母疼爱,被拔掉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


  “古越君”多年前就加入了“父母皆祸害”这个小组,父母的控制欲让曾经的“古越君”很是苦恼


  让矛盾得以淡化的最终是时间。“我不是很确定究竟是从哪一刻发现父母已经老了这件事,但是从他们开始找我拿主意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再也不能责怪他们,他们已经老了,而我正年富力强。所有的伤害再不能成形,所有的过往必须一笔勾销。我才意识到,和亲人缠斗了十几年,就这样一页翻过了。”“古越君”说。


  “这个组里有很多年轻人的问题只是因为他们身在叛逆期,把父母的问题放大了。”“古越君”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的心理素质与家庭的关系
家长孩子互换角色 亲密关系在乎沟通谅解
Family 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素质
曾有12万人认同“父母皆祸害”!如何理性看待原生家庭的伤害?
======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归类——入组必读==8.23.更新=...
“父母皆祸害”小组10年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