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份信仰,一段悠远的光阴丨读点经济史

上古时期,君王以玉器彰显礼制,社会上形成了重礼、崇玉的风尚。于是,各种玉器应运而生,古朴的形态中凝聚着悠远的光阴和人们的信仰。




一般为玉制,也有用琉璃制的。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呈环状。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最早出于良渚文化墓葬,沿袭至清,汉代最为盛行。按文献记载,“肉倍于好谓之璧”,也就是小孔环形器的意思。




玉璧是古代汉族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可用于祭天、瑞信、聘礼、馈赠、殓尸等等,其功能多种多样。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史前玉璧光素无纹,体量较大,孔小。商代璧多饰弦纹。殷妇好墓出土12件玉璧中仅一件饰同心圆阴线,共三区,每区三道阴线。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春秋之后玉璧变化迭起、层出不穷,如饰涡汶、云纹。战国出现卧蚕纹、蒲纹,二区、三区饰龙凤纹及谷纹;蒲谷纹始见于西汉后期。汉璧锦上添花,附出廓饰,繁华精巧,令人目不暇接。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隋唐以后璧进入衰落期,难有建树。





琮是中国古代汉族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琮也有祀神灵、瑞信、殓尸等多种功能。




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




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玉璋是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也有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也就是说,玉璋是玉圭从上端尖锋处垂直切下之一半者物。玉璋出土的地域范围在各种礼制性玉器中是最广泛的,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东起山东,北至陕北,西南达四川,南及香港、越南等地,都有这种样式的玉璋出土。




文献记载,“以赤璋礼南方”,还有天子巡狩时祭祀山川以及发兵所用之符,即用玉璋。从发掘出土玉璋来看,应是殓尸所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边璋上所刻的图象中,也有插牙璋祭山的场面。在栏部饰有牙齿者称牙璋,出于陕西神木县遗址。





玉有缺则为玦,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块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蟠螭纹、蟠虺纹等。红山文化有猪龙玦,商周时期玉玦呈片状,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玉玦形体较小,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宋以后普遍为仿古玉玦 。





来源:“经济日报出版社”微信(ID:edpbook_com_cn),内容摘自《中国经济通史》,弦歌整理

编辑:王琳、王咏倩


感谢你的阅读,晚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
浅说“六器”与“璧”
玉圭的分类与发展,玉器爱好者看过来
玉石名词术语
[转载]六器说玉璧
古玉器礼仪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