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暴雨来袭!多个城市开启“看海模式”,困局咋解?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个城市重启“看海模式”。半月谈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发现,在数轮强降雨袭击下,一些城市旧涝点未除,新涝点频现。基层干部和专家指出,频频刷屏的城市内涝,既有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暴露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等环节存在诸多短板。



新特点:
旧涝点未除 新涝点频现
    
  “汽车变‘潜艇’,马路成‘河道’”“滴滴打船,能来接下我吗”……暴雨来袭,互联网上戏谑城市内涝的段子不断出现。记者梳理发现,在数轮强降雨袭击下,大中城市、新老城区内涝屡见不鲜,并呈现“旧涝点未除,新涝点频现”的特点。

  老城区逢雨必涝,新城区也来添堵。老城区历来是城市内涝的重灾区。从6月1日下午开始,江西多地遭遇新一轮强降雨袭击。6月2日上午,记者在南昌老城区的朝阳水厂门口看到,这一路段积水近30公分,过往车辆开足马力冲水而过,水中弥漫着浓烈的下水道臭味。

    
  值得关注的是,逢雨必涝已不再是老城区的“专利”。6月2日上午,记者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丰和立交桥附近看到,一辆小轿车几乎被积水淹没,一辆市政洒水车横在积水前方路面,防止行人、车辆误入水中。除此之外,红谷滩新区丰和北大道口与香江路交界处、锦江路友邦公馆处等多个路段也出现严重积水。


    
  “以往内涝上不了街,现在内涝出不了门”。近年来,严重的城市内涝波及学校和小区等人群密集场所。今年6月2日,受强降雨影响,在南昌城东的江西科技学院,学生食堂变成了一片泽国,积水没过脚踝,全校近两千名学生用餐、出行及上课受到影响。
    
  南昌部分居民小区也出现积水积涝,致使部分群众受困。6月2日7时,南昌市新建区一处居民小区积水,已经快淹没一楼楼梯口,停靠在宿舍区围墙旁的小车被淹没一大半,小区出口也有大量积水,消防官兵紧急转运受困群众。
    

  近年来,大城市遭遇暴雨积水积涝的报道屡见不鲜。事实上,很多中小城市也难逃“内涝病”。住建部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


成因:
重建设轻管护 城市水生态削弱
    


  每年雨季来临,从沿海到内陆,从北方到南方,不少城市饱受内涝之困、积水之患。梳理内涝成灾原因,可以说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既有历史旧账,也有现实制约。 
    
  极端天气多发,城市水生态削弱。2015年底我国发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我国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9至1.5摄氏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年降水日数减少,但暴雨日数增加10%,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短历时暴雨增多增强,且成灾强度升高。
    
  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硬质路面迅速扩大,大量沟渠湖泊被填平开发,城市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胜辉指出,绿地、水体等天然排涝系统的减少,使城市缺少蓄存多余雨水的地方。
    
  历史欠账较多,现实投入不够。国家防办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全国65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的防洪标准不达标,其中70%以上城市排涝能力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90%的老城区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下限。
    
  有专家指出,国内城市公共设施的地下和地上投入比例通常在3∶7到4∶6之间,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几乎达到1∶1。投入不足、标准较低造成城市排水不畅。


    
  重建设轻管护,应急管理存短板。近年来,一些城市为解决内涝问题,投入不少。以南方某市为例,早在2003年,便投入14亿余元启动五大排水系统工程,以及几条市内大河的综合改造工程,涉及整个老城区汇水面积的80%。2005年,该市又投入10多亿元启动1000多条小街小巷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与多年前相比,内涝情形整体有所改善,但由于重建设轻管护,生活垃圾堵塞下水道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内涝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上求快、求大,圈地盖房,陷入“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城市管网系统负担越来越重。城市防洪防涝应急预案体系粗放、预测预警机制不全、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暴雨一来就暴露出应急反应的短板。


治理:
建设海绵城 涵养水生态
    
  为打破城市内涝困局,我国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4月初,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包含16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目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建设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江西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林伟说,“海绵城市”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为载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需要时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江西省萍乡市是16个试点城市之一。去年以来,萍乡市把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分为六大项目包,协调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与此同时,加强河湖湿地建设,因地制宜改良城市水文环境。
    
  在老城区改造中,萍乡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在有条件的地方按海绵城市要求予以改造,避免大拆大建;在新城区建设中,从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突出海绵城市标准,科学布局管廊设施建设,控制开发强度,注重绿地系统的建设、管理及与周边雨水系统的协调衔接,实现径流控制的总体目标,避免新城再现内涝。
    
  萍乡市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把田中湿地公园内的10多处溪流、20多处坑塘以及湿地、低洼地和1200亩湖面串联起来,建设生态驳岸、下沉式绿地、渗透型植草沟,组成多个海绵体系,构建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虽然目前项目尚未完成,但成效已开始显现。今年4月9日,萍乡市主城区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平均降雨量超过28毫米,超过规划中制订的“日降雨量不大于22.8毫米时不产生径流”的设计标准和目标,然而经过海绵体改造地段的周边百姓并没有见到此前“逢雨看海”的景象。
    
  但各地“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一些难题。以萍乡为例,技术问题仍比较突出。“规划设计是建设海绵城市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萍乡作为一个地级市,技术力量和水平有限,以现有技术力量支撑庞杂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萍乡市海绵办副主任、市建设局副局长赖清说。
    
  专家表示,建设“海绵城市”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总结经验、大力推广。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管理者要认准目标、久久为功,把“良心工程”真正抓实,把城市水生态建设好。

来源:半月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原发力打造海绵城市(图)
你知道“海绵城市”吗?海口探索建设改变逢雨常淹问题
这些有关“水”的解读,他花了几十年去研究
【盘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进展一览
暴雨袭城,路面如何“清爽”应对夏天?
【局长观察】探秘!来看看萍乡市2008-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跟着规划走,才能赶上时代的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