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痛经集1

【痛经案】患者 女22岁 月经期小腹疼痛8年

       患者自14岁初潮,8年来每次经期小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时重时轻,月经持续5天左右,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伴小腹发凉,热水袋捂后疼痛减轻,痛甚时脸色泛青色,恶心,吃大剂量止痛药后缓解。在三甲医院治疗,怀疑子宫内膜移位,做相关检查,结果不支持。多次请住家附近中医治疗,月经期间服药后可减轻,但下一次来月经依旧疼痛。

     2008年3月来我处就诊,就诊时月经刚净,患者身体消瘦,面色偏白,自述除痛经外,冬天手脚发凉,大便5、6天一次,干结,无其他不适,舌质淡,舌根白厚。切脉:六脉细弱,右尺沉紧。

      诊断:痛经(寒凝胞宫,气滞血瘀)

   治疗:温肾暖宫,活血通脉。

   处方:附子20(先煎) 肉桂8 干姜15   艾 叶10   酒炒小茴20   紫石英30(先煎)香附子12    延胡索20   归尾15   川芎15   黄 芪30  鸡血藤20   大芸15   甘草10   

               七剂 水煎服 日一剂 另每餐用汤药送服硫磺黄豆大小一粒。

  疗效:患者服药七天后,大便两日一次,小腹有发热感。

           停药后18天来月经,小腹轻微疼痛,量大,色黑,成块状。经尽后,出现腰酸。嘱平时尽量少吃凉性食物,经气勿动冷水,服乌鸡白凤丸加桂附地黄丸15天巩固疗效。三个月后介绍新病人来,诉三次月经均已正常。

【田淑霄---四物汤】酌情加金铃子散、失笑散,亦加三七粉、血竭粉、乳香、没药、乌药等。

四物汤养血活血,补中有行,活中有养,通治血证百病。血竭行瘀止痛,亦有止血作用,其性偏于行,三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性能行亦能止,二药合用,加强行瘀定痛之功。现代研究表明二药均有抗血栓作用,常用于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瘤所致的重症痛经者。乌药性温,可温固下焦元气,善行三焦气机,对寒凝气滞而致的痛经兼见溲频清长,大便溏薄者最有效果。对乳香、没药善治女子行经腹痛,产后瘀血作疼。”现代研究表明二者对胃有较强刺激,故不宜多服,田淑霄用此二药常加入小半夏汤以防病人恶心呕吐。 

1. 痛经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吴培生 

【组成】制香附10~15克,丹参5~30克,大安桂6~12克,川芎5克,泽兰15克,广木香、延胡索、赤芍、红花各10克。煎服。
【主治】痛经。
【加减】小腹冷痛,经色淡褐,加炮姜6克,乌药12克;小腹两侧刺痛,血色鲜红,加丹皮、焦山栀各10克,去大安桂;血量多,加艾叶炭,去红花;有紫块,加莪术;经色淡,加制附片;经后隐痛,量少质淡,加炙黄芪、补骨脂各12克;空痛腰酸,加巴戟天、菟丝子各10克;经血淋漓不畅,加桃仁12克;胁痛乳胀,加川郁金10克,柴胡8克,路路通12克。
【疗效】经反复实践检验,临床应用,每每得心应手,效果甚佳。
【附记】临床观察,痛经一证,多见于未婚女青年,已婚者少;瘀证、实证、热证多,虚证、寒证少。又在痛经发作期服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 治寒凝痛经方---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陈泽霖 

【组成】肉桂3~6克,小茴香6克,制香附、当归各9克,川芎6克,赤白芍各15克,青陈皮各9克,阿胶、艾叶各9克,益母草30克,乳香、没药各4.5克。煎温服。
【主治】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临床应用,屡收佳效。
【附记】另据陈氏介绍:用王不留行籽放在香桂活血膏上,贴三阴交、关元、气海穴上,每天换1次,并经常用手按压,在月经前二三天感到略有不适即贴,对部分痛经患者有预防发作的效果。
3. 桂香琥珀散   钱伯煊  肉桂、沉香各1.8克,琥珀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次用温开水冲服1~1.5克,日服2~3次。痛剧可临时加重分量服用,止痛效果很好。如用于产后癃闭,分量加倍,自可奏效。
【功用】温经调血,通脉化瘀。
【主治】妇人痛经,产后癃闭等证。产后因寒、因瘀而致的小腹疼痛,亦可用之。
【加减】如无琥珀,可用延胡索末代之,疗效亦佳。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捷。
4. 化膜汤   朱南荪
【组成】蒲黄、赤芍各12克,三棱、莪术、青皮、生山楂各9克,乳香、没药各6克,血竭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如经量过多者,在月经期间起服,连服10剂。
【功用】活血化膜,理气止痛,祛瘀止血。
【主治】脱膜痛经。此证多发于未婚女性青年,其痛甚剧,起于月经初潮期,在行经的第二、三天产生剧烈腹痛,有大小不等的瘀血块及膜状块物随同经血脱落而出。待块状物流出后,腹痛渐减,已婚者多不孕。
【加减】预防经量过多,去三棱、莪术,加三七粉、炮姜炭;出血经久,气血耗损,则于行经后调补气血。如此调治2~3个月,使膜消不复作祟为止,则痼疾荡然,气血安和。多年应用,确有良效。
5. 活血祛瘀化癥汤---
活血祛瘀,软坚化癥。   裘笑梅

【组成】三棱9克,红花、五灵脂各6克,生蒲黄、苏木屑、当归各9克,川芎3克,赤芍9克,花蕊石12克,乳香、没药各3克,炙鳖甲12克,台乌药、木香各9克。煎服。
【主治】痛经(膜样痛经)、癥瘕积聚。临床屡用,颇见效验。
6. 热性痛经方   沈仲理
【组成】当归、川芎各10克,赤芍、大生地各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20克,金铃子10克,炒五灵脂12克,炙乳没各5克。煎服。
【功用】活血散瘀,清热解郁。
【主治】热郁痛经,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1次腹痛甚剧,或见血块流出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加减】如证见膜样痛经,腹痛剧烈兼见呕吐者,加服辅助方:川连5克,川贝母粉10克,公丁香5克,肉桂3克。共研细末,分成5包。每日1包,分2次冲服,吐止即停服。平日可加服逍遥丸,每服6克,日服2次。
本方于经行前腹痛开始服用,连服7剂。服用三个月,痛经必愈。
【疗效】临床屡用,服后痛减,连用三个月痛经即愈。效佳。
7. 散瘀见喜汤----
行气活血,化瘀通经   言庚孚   【组成】制香附、五灵脂、延胡索各10克,春砂仁6克,晨童便1盅(兑服)。煎服。

【主治】原发性痛经并不孕症。
【疗效】多年使用,屡见效验。曾验证数例,经初潮始痛经,婚后2~5年不孕,使用本方,守方30余剂,自后月经正常,多次年后陆续受孕,足见本方之奇功矣。
8. 加味活血理气止痛饮---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单健民

【组成】蜀羊泉12克,蒲公英25克,赤芍15克,丹参、淮红花、当归、延胡索、五灵脂、桂枝、山皂刺各10克。煎服。经期来前,连进数剂。
【主治】膜性痛经。证见经前、经期小腹坠痛,经量少,经色紫,夹有白色片状膜。舌边有散在紫斑或伴乳房胀痛。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证略作加减。
【疗效】临床屡用,一般初服(经前一周)数剂痛经即明显减轻而渐止,后嘱“经周期”服数剂,连用五个月经周期,可收痊愈之效。
9. 益肾通经汤---
滋肾疏肝,行血止痛。  于荣 

【组成】山药20~30克,巴戟天、香附、当归、熟地各9~15克,柴胡12~15克,白芍12~18克,郁金9~12克,丹参15~21克。煎服。
【主治】功能性痛经,尤以经痛伴有腰酸神疲等肾虚者尤宜。
【加减】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黄芪、阿胶;寒湿内盛者加肉桂、吴茱萸、木通。
【疗效】8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药后3个周期行经无腹痛,伴随症状消失)63例(占71.59%);好转(经期腹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好转)21例(占23.86%);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45%。
10. 痛经饮----
行气活血,温经止痛    杨承先

【组成】当归、炒川楝子、醋炒元胡、炒小茴香各10克,川芎、乌药各6克,益母草、炒白芍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主治】功能性痛经而证偏气滞寒凝者。
【加减】行经前痛,加青皮6克;行经期痛,加炮姜6克;行经后痛,加党参、熟地各15克。
【疗效】治疗92例,并随访半年以上,服1~3个月经周期后,经行痛止者76例,经行痛减者16例,总有效率达100%。
11. 温经散寒汤----
温经化瘀,散寒止痛     蔡小荪

【组成】当归、川芎各10克,赤芍、白术各12克,紫石英20克,葫芦巴6克,五灵脂12克,金铃子、延胡索各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艾叶各6克。
【用法】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主治】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加减】如受寒重者,可加吴茱萸、桂枝之品;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临证应用,贵在化裁。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服3~5剂见效,10~15剂可愈。
12. 养血和血汤     黄绳武
【组成】当归10克,白芍20克,枸杞子15克,川芎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煎服。
【功用】养血和血,缓急止痛。
【主治】痛经。
【加减】若见经期或经前小腹疼痛,经行量少,血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脉沉弦,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者,属气滞血瘀,加柴胡、丹参、益母草;血瘀偏重,加生蒲黄、血竭;若见经期或经前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细者,证属阳虚寒凝,加泽兰、鸡血藤、巴戟天;若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月经先期,经行不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脉细数者,证属阴虚血滞型,可去香附、加生地、丹皮、麦冬、川楝子;若见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月经多后期,经量涩少,多伴子宫发育不良,腰酸,爪甲不荣,倦怠乏力,舌质淡,脉细者,证属肝肾亏损型,加熟地、山萸肉、川断;若见便溏,加土炒白术、茯苓;若见呕吐,畏寒肢冷,加吴茱萸;若见口苦心烦,加竹茹。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临床应用本方更应注意,服药一般从经前7天开始,直至月经来潮。若有条件,或肝肾亏损较重,平时亦应服药,当以调补肝肾为主。若挟血瘀,应视血瘀之轻重,慎用桃仁、血竭、三棱、莪术,多选用川芎、丹参、泽兰、鸡血藤之类为宜。笔者验之临床,用本方为主,并随证加减,每收佳效。
13.【经行腹痛】----陈某,29岁,2003年5月12日初诊。患者月经初潮时曾有经行腹痛史,结婚生育后自行缓解。近半年来因家庭不睦,情怀不畅又出现经行腹痛。经潮前1灭腹痛始作,痛甚时辗转不安,难以忍受,伴恶心欲吐,每次持续时间约2~3天,来诊时正值经潮第1天。诊见:心烦,急躁易怒,恶心欲吐,小腹胀痛,连及腰骶部酸痛,经血涩滞不爽、央紫暗色血块,血块下后疼痛稍减,伴乳房、胸胁胀闷、疼痛,舌暗淡、苔薄白,脉沉涩。
中医诊断:经行腹痛。证属气滞血瘀,瘀阻冲任,绎不畅。治以理气活血,通经止痛,方用治闭经方合四逆散加减。
处方:蚕砂、海螵蛸、茜草、柴胡、白芍、枳实、乌药、当归各10g,王小留行、牛膝、香附各15g,益母草30g,甘草6g。3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患者于次月经潮前5天复诊。6月5Et=诊:诉上月服药后当晚小腹胀痛减轻,经行顺畅,余症好转。守二方再进5剂。6月21日三诊:奉月l1日行经未出现腹痛,诸症亦消失。嘱以乌鸡白凤丸、逍遥丸交替服用11月,以善其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14.【月经痛验方】 
  1、棉籽一把,新瓦片上焙干碾粉,每次服3钱,立即见效。 
  2、用韭菜汁一杯,加一两红糖,温热服下,服后卧床30分钟,即愈。 
  3、取月月红3克,川牛膝15克,赤砂糖一汤匙约30克,加适量清水煎服,于经期服用,每日一剂,连服三个经期。
  4、将枸杞洗净,放入瓶中1/3,加入2/3黄酒(古越龙山牌为佳),泡3—5天便饮用,八钱一杯,热后趁热饮。 5、红糖、红枣各100克,姜15克,都加水煎汤,去渣取汤,每日一剂。治疗痛经、闭经。 
  6、将茴香籽捡干净,用锅炒黄后研面,早晚空腹温水服用,每次2小酒盅左右,根据病情增减。 
  7、白面、红糖和鲜姜各150克,放一起捣碎调匀,揉成丸状,用香油炸熟吃,每天服3次,可服3—5天,轻者1—2个经期,重者3个经期。 
  8、红糖500克和鲜姜150克为一副,姜洗净研末与红糖500克拌匀,(不放水)放锅内蒸20分钟,每月月经前3—4天服用,每天早晚各一勺,用温开水冲服,连服两服必好。
1.【气滞血瘀--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五灵脂(炒) ,当归 ,川芎, 桃仁(研泥) ,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 枳壳,等。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温经暖宫止痛】 吴茱萸三两,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寒湿凝滞--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小茴香(炒),干姜(炒), 延胡索,没药(研),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炒)等需加味。

  3.【湿热下注---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黄连、香附、桃仁、红花、延胡索、牡丹皮、蓬莪术等。 

  4.【气血虚弱---益气补血止痛】生地, 熟地, 川芎 ,人参, 当归,黄耆等。

  5.【肝肾亏虚---益肾养肝止痛】山药,(炒) 阿胶,(白面炒)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山萸肉,(蒸熟) ,巴戟(盐水浸),甘草等。

【偏方】;
1.延胡索片、云南白药,益母草浸膏、月月舒冲剂,可任选一种,按说明服用。
2.山楂(去核)50克,向日葵子(不去壳)25克。上药烤干,粉碎,过筛,制成散剂。以上为1剂量,每天分2次服用。经前1日开始服,连进2~3剂,服时可加红糖或白糖少许,温开水送下。适用于瘀血痛经。
3.陈艾叶10克,生姜12克。沸水浸泡,加红糖适量,代茶饮服。适用于虚寒痛经。
4.向日葵子去壳20克,落地杨梅10克,益母草20克,山楂15~20克。诸药共捣烂,调入蜂蜜适量,每日3次,于每次行经前2~3天开始服,连服7天为1个疗程,可服3~4个疗程。
5.大黄500克,醋500克,大黄炒焦,用醋喷,研粉。每于经前7~10天开始服用,每服10克,每日3次。
6.荞麦根50克,每于经前3~5天煎服,每日1剂,每天2次,连服2剂为1个疗程,可服2~3个疗程。适用于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如用鲜品70克,效果更佳。
7.艾叶10克(或用30克益母草也可),生姜15克,鸡蛋1个,共入锅中煮,煮至鸡蛋半熟时,将蛋壳敲碎,继续煮至蛋熟透,饮汁吃蛋。每日1~2次,连服2~3天,每于经前1~2天服用。方中艾叶用量不可过大,否则对胃肠道刺激大。
8.黄花金龟60克,羊肉60克(若无亦可用瘦肉代),米酒250克,加适量水炖,吃肉喝汤,每日1剂,连服数剂。此方为祖传秘方,适用于经来量少、色淡、腹痛、喜温喜按者。
9.野蔷薇根45克,七叶莲10克,鸡蛋2个,共煮至蛋半熟,将鸡蛋壳敲碎,再煮至蛋熟,去药渣,加入少量酒,饮汤吃蛋。每于经前1~2天服用,每日2次,连服2~4天。
10.干丝瓜1条,加水适量,煎汤服用。每天1条,经前服用至月经通畅痛减则停。适用于行经小腹坠胀疼痛。
11.没药适量研细末,每次服用3克,白酒送下。适用于行经小腹胀痛。
12.丹参60克,加入白酒500克浸泡7天后即可服用。每次1小盅,经前服用。
13.小茴香10克,茶树根、凌霄花根各15~20克,红糖10克,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用。适用于行经小腹胀痛。
14.干姜、大枣、红糖各20克,水煎分3次服用。每天1剂。适用于小腹冷痛者。
15.桂枝5克,山楂肉10克,红糖20~30克,水煎或滚开水冲泡服用。适用于小腹冷痛者。
16.益母草30克,丝瓜络20克,艾叶10克,红糖20~30克,水煎分3次服用。适用于肝肾亏虚,素体虚弱者。
17.生姜20~30克,吴茱萸10克,大枣6枚,甘草5克。水煎服。于月经来潮的前1~2天服用,至月经通畅痛减则停。适用于行经腹痛,手足发冷,恶心,呕吐,头晕,头顶痛者。
18.枳实15克,白术10克,莱菔子10克,香附10克,厚朴15克。水煎服。适用于行经小腹或胃脘胀满,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腹泻等。
二、【外 治】
1.肉桂、公丁香、樟脑(亦可用冰片)各30克。上药压碎,以酒500毫升浸泡,1个月后去渣,置眼药或滴鼻液瓶中备用,用时将药5~10滴点舌面,先含后咽。适用于寒性痛经,用药3~15分钟即缓解。
2.乌药、砂仁、木香、玄胡、香附、甘草各等量,用酒炒,包煎熨小腹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见小腹或胃脘胀痛,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腹泻等。
3.当归、玄胡、红花、胡椒、蚕沙各等量,用醋炒布包,熨下腹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4.乳香、没药各15克,混合研为细末备用。于月经前取药5克,调黄酒制成药饼,贴在脐孔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方一]
血瘀痛经   山楂30克,向日葵籽15克,红糖30克。先将山楂、向日葵籽一齐放在锅内炒,以葵花籽炒香熟为度。再加水,熬成浓汁后,将红糖放入熬化即成。每次于经前1-2天,连服2-3剂,正痛时亦可服用。 

[方二]气滞痛经   荔枝核、香附、黄酒各30克。将荔枝核、香附研成细末,混合成装入瓷瓶密封保存,每个痛经发生之前一天开始服用,每次服6克,以黄酒适量调服,1日3次。 

  益母止痛汤治疗痛经 经十余年临床实践, 屡用屡效。

  益母草20g、当归12g、赤芍15g、香附9g、元胡9g、乌药9g、甘草9g组成。水煎服,每月服3剂, 经前一周开始服, 连服3天。共服3个月。
  典型病例----张某,22岁,未婚,1996年12月3日就诊。患者14岁月经初潮, 周期正常, 但每次经前 3~5天小腹拘挛, 胁肋胀痛, 头痛恶心, 面白肢冷, 经色紫暗有血块。舌质淡红有瘀 点, 脉弦细。每次痛经时自服止痛药可暂缓, 下次经行时又发如故。予益母止痛汤3剂 服后经水适来, 腹痛及诸证明显减轻。连调3个月后痛经消失。

【痛经膏敷脐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效果良好】

  治疗方法  丹参9g、延胡索9g共研为末,生姜3片切为细末。于行经前1日或行经当日取少许与益母草膏混合搅拌成糊状,敷于脐部,外加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每剂药可用4~5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   全部获效,其中经1疗程治疗痛经完全缓解者87例,2疗程治疗完全缓解者6例,余27例好转,经期仅偶感小腹隐痛或有轻型痛经。
  本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简便易行,疗效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例痛经的临床治验】

病例1 苏X,女,25岁,未婚。

患者15岁月经初潮,即行经腹痛,月经后期,常三、四十天方止。周期愈长疼痛愈甚,痛时辗转不宁。曾有3次痛至晕厥。本次月经来潮,口唇青紫,四肢厥冷,少腹拒按,经量中等,色暗红。脉沉弱,舌质淡,边有齿印。

证属: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药:吴萸6g,当归10g,赤药9g,元胡10g,细辛3g,蒲黄9g,肉桂3g,姜炭10g,没药6g,五灵脂10g,小茴香10g。

眼药3剂,疼痛即止。行经5天净。尚感头晕,要求继续服药,以根除痛经。嘱上方3剂下次经前l周开始服。

病例2  秦X X,女,23岁。

月经先期,每次行经小腹痛甚。

本次月经来潮,小腹胀痛剧烈,量多,色紫黑,有血块。经期口干喜冷饮,纳差,舌红苔薄黄,脉沉弦。

证属:血瘀兼热。活血祛瘀,佐以清热。方药: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鸡血藤15g,牛膝10g,蒲黄9g,香附10g,川楝子10g,五灵脂9g,益母草15g,红花10g,枳壳9g。

患者诉服药4剂后,腹痛大减。继服3剂,诸症除。

病例3  全X X,女,32岁,已婚。

痛经10余年,近年来加剧。

16岁月经初潮,25岁结婚。至今未孕。性情抑郁,经候愆期,经量偏少,色紫黑,有血块,行经第一日腹痛剧烈;经前胸闷,烦躁,乳房胀痛,舌红苔白腻,脉细弦。

证属:肝郁血滞。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药: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0g,香附10g,橘叶9g,枳壳9g,元胡10g,木香6g,青皮9g,陈皮6g。

服药3剂后,上症缓解。守上方加乌药、砂仁健脾醒胃,理气消胀。经后,投以养阴柔肝,少佐疏导气机之剂。调治3个月,月经周期准,痛经治愈。

   1.田七痛经胶囊蒲黄0.275g,醋炒五灵脂、田七末、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各0.3g,木香0。2g,冰片0.025g。每小瓶2g药粉或每克药粉分装胶囊3粒。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散寒止痛。
   主治:对各种证型的痛经均有效,对痛经中最常见的气滞血瘀型疗效尤为显著。
   用法:按痛经程度不同,药量有轻重之别。①轻、中度:一般经前3—5天开始服用或痛经发作时服至月经来潮之1—2天。散剂每次半瓶,胶囊每次3—6粒,1天2—3次。②重度患者平时也服用,可按上述剂量服至经前3—5天,此后加重药量,一般每次1瓶或6粒,1天2—3次。
   2.痛经通效法(经验方)香附、桃仁、元胡、干姜、生蒲黄、赤芍、陈皮各9g,当归、白芍各12g,川芎、肉桂、小茴香、炙甘草各6g。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
   用法:原发性痛经,月经来潮前每日服用1剂,连服3剂。若月经未至,则加服1—2剂,一般需连服3个月经周期。继发性痛经,月经前后均需服药。
   3.化膜汤(朱南孙经验方)血竭末3g(另吞),生蒲黄15g(包煎),五灵脂lOg,生山楂9g,刘寄奴12g,青皮6g,赤芍9g,熟军炭、炮姜炭各4.5g,参三七末3g(另吞)。
   功效:化膜行滞,散瘀止痛。
   主治:膜样痛经。
   膜样痛经治当逐瘀脱膜为主,使用本方加梭罗子、路路通、丝瓜络。
   用法:每月经前连服7—10剂。一般半个月至两个月痛经缓解,内膜呈碎片状脱落而告治愈。
   [急症处理]
   2.痛经发作时可用  阿托品、654.2等解痉剂肌注,亦可用抗前列腺素药如阿司匹林0.3g或消炎痛25~50mg口服,1日3次。严重者给可待因0.03g口服,1 日3次。
  2.止痛药物---延胡索乙素50~100毫克. 4~6小时一次。
   一、外治法---麝香痛经膏:穴位外贴。取气海、子宫、三阴交或腹部痛点。痛经发作时或经前3—7天将膏贴在上述部位,1—3天更换1次,痛经消失后除去,以行经时敷贴效果最好。

   四、饮食疗法
   1.马鞭草炖猪蹄   将马鞭草30g,猪蹄脚2只洗净。猪蹄每只切为4块。炒锅放在旺火上,下生油烧热,翻炒马鞭草,再加入黄酒稍炒一下,起锅装入陶罐内加入猪蹄和冷水1碗半,隔水用文火炖至猪蹄熟透即可。温热食。适用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证。
   2.元胡益母草煮鸡蛋  鸡蛋2个,元胡20g,益母草50g。上各味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即可。吃蛋饮汤,月经前,每日1次,连服5—7天。适用于气血虚弱证。
   3.吴茱萸粥  将吴茱萸2g研为细末,用粳米50g先煮粥,待米熟后下吴茱萸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用量不要过大,宜从小剂量开始。3—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寒湿凝滞证。
   4.郁金鸭  嫩鸭半只(约500g),洗净后剁成五六块,用料酒、盐、胡椒粉适量涂擦,然后静置2小时;郁金lOg浸软,洗净:把腌浸的鸭人锅,上放郁金、山楂lOg,金针菜9g,并加盐少量以及清汤,放旺火上蒸约90分钟,鸭熟时稍加味精调味食用。佐餐食。适用于湿热证。

  一、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 
  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6g,桃仁9g,丹皮6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3g,甘草9g,香附4。5g,红花9g,枳壳4.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症见胸胁及少腹胀甚者,为气滞偏重,加青皮、醋柴胡等,以增疏肝解郁止痛之功。
  2。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长,经色紫黯,经质稠粘,为肝郁化热之象,加栀子、夏枯草,以清泄肝热。
  3。若胸闷、食少者,为肝郁伐脾,加炒白术、茯苓、陈皮,以健脾疏肝。
  4.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夹冲气犯胃,加吴茱萸、黄连、生姜,以和胃降逆。
  5.若见烂肉样血块者,为瘀血较重,加三棱、莪术,以破血行瘀。
   [按语]

  1.本方用于气滞血瘀型,属实证,需在经前3—5天始服,至疼痛缓解后止。一般每一月经周期服用5—7剂,连用3个月经周期效佳。
  2.用本方应注意温服,可助药力,调畅气血。
  3.据报道:以本方去川芎、桃仁、乌药、甘草,加益母草、黑胡椒,治疗486例痛经,于经期服用,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及生殖器异常,辨证属气滞血瘀证。结果:痊愈290例,好转162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93%。
    [参用方]
  1.通经止痛汤
:酒丹参、白芍各30g,醋柴胡、当归尾各9g,酒川芎6g,鸡血藤15g,延胡索12g,乌药、香附、青皮、陈皮各9g,紫苏梗、桔梗各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通经止痛。主治:气滞血瘀痛经偏于气滞,而见经行量少,下血不畅者。
  2.当归止痛汤当归30g,延胡索20g,川芎20g,白芍20g,甘草9go水煎服。功用:活血通经,行气止痛。主治:女子初潮后即发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
  3.田七痛经散蒲黄0.275g,炒五灵脂、田七末、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各O.3g,木香O.2g,冰片0.025g。上为细末,每28药粉装一小瓶或每克药物分装胶囊3粒。服法:①轻中度:一般经前3—5天开始服用或痛发作时服至月经来潮后1—2天,散剂每次0,5—1瓶,或胶囊每次3—6粒,每天2—3次。②重度患者:平时也服用,可按上述剂量服至经前3N5天,此后加重药量,一般每次1瓶或每次6粒,每El 2—3次。功用:理气化瘀止痛。主治:治疗痛经属气滞血瘀者。
    二、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1.5g,干姜3g,延胡索3g,没药3g,川芎3g,官桂3g,当归、蒲黄各9g,赤芍、五灵脂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形寒肢冷,少腹冷痛较甚者,加艾叶、乌药,以增加温经散寒之力。
  2。若经量较少,疼痛剧烈,舌有瘀斑者,加三棱、莪术、茺蔚子以化瘀通经。
  3.痛甚而厥,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之象,宜于方中加附子,以温壮阳气而运血行。
   [按语]
  1.经前一周开始服至痛止而停用。
  2.据报道:本方加味治疗痛经137例,每次经前1—2天或月经期服用,连用2—3
月。结果:痊愈103例,好转3工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8%。
   [参用方]

  1.茱萸汤: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制半夏、麦冬各6g,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散寒止痛。主治:妇人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经行腹痛。
  2。川楝汤:炒川栋子、大茴香、小茴香、猪苓、泽泻、白术各3g,炒乌药、槟榔、乳香、延胡索各2.5g,木香工.5g,麻黄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散寒化湿,温经止痛。主治:寒湿困遏肝经之经期吊阴痛,症见经来时自觉有两条筋从阴部吊至两乳,痛不可忍,身上发热。
  3.温经汤吴茱萸5g,当归、白芍、党参lOg,生姜3片,麦门冬log,半夏lOg,牡丹皮lOg,桂枝lOg,阿胶(烊化冲服)lOg,甘草5g,川芎6g。水煎服,每日工剂。功用:温经暖宫止痛。主治:阳虚内寒痛经,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喜按,腰腿酸软者。
   三、湿热蕴结证---清热调血汤
  牡丹皮、生地黄、当归、白芍、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各lOg,黄连5g,川芎6g。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酌加槐花、地榆、马齿苋以加强止血之力。
  2.带下量多者,酌加黄柏、椿根白皮以增燥湿止带之功。
   [按语]
  本方用于湿热型痛经,此型痛经患者平时见有小腹疼痛者,本方亦可用之。若加入红藤、败酱草、生薏苡仁以加强清热解毒,除湿消瘀之力,效果更佳。
   [参用方] .
  1.三元汤
:柴胡、当归、白芍、川芎各6g,熟地黄15g,人参、青皮、黄芩、乌梅、升麻各3g,滑石12g,木通4.5g,灯心草1束。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疏肝解郁,清热利湿。主治:妇人经行小腹急痛,下血如茄片,小便不
利,口干微热,胁痛。 .
  2.涤热瘀逐汤丹参15g,丹皮、生地黄各9g,三棱、莪术、延胡索、通草、香附、槟榔各6g,大黄3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清热祛瘀,行气定痛。主治:血热气滞,经前腹痛,拒按,痛时如刺,有时引及两侧,经血紫黑,时有热气上冲之感,大便燥结。
  3.三圣丸当归、干漆各30g,大黄15g。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当归酒送服下。每日2—3次。功用:清热攻瘀。主治:妇人月经不利,小腹急痛。
  4。三军丸酒大黄120g,血竭(研)、没药各15g。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80丸,每日2—3次,以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各3g,煎汤送下。如大便泄泻1—2次,经脉自通。功用:荡涤瘀热,调和经络。主治:妇人气血盛实,热结血闭,脐腹疼痛,手不可近者。
    四、气血虚弱证---圣愈汤
  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各9g,当归身、黄芪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形寒肢冷,小腹冷痛者,加鹿角胶、益母草、艾叶等,以温经散寒通络。
  2。神疲乏力,食少气短者,重用人参、黄芪,酌加白术、陈皮、茯苓以健脾益气。
  3.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者,重用当归、白芍,酌加阿胶、酸枣仁,以养血安神。
[按语]
本方不仅痛时可以服用,平时亦可服用,而且重在平时服用,气充血足,疼痛自愈。
    [参用方]
  1.三才大补丸
:人参、白术、杜仲、川芎、香附、补骨脂各6g,熟地黄、山药各12g,当归、黄芪、白芍、阿胶各lOg,熟艾3g。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每日2次。功用:补气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经行后腹痛。
  2。归芍饮当归、白芍、川芎各lOg,白术、人参、生地黄、香附、陈皮各12g,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养血,缓急止痛。主治:病后体虚未复所致的痛经。
    五、肝肾亏损证---调肝汤
  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炒山药、阿胶(烊化冲服)各lOg,甘草5g。水煎服。
    [辨证加减]
  1.痛及腰骶加续断、杜仲以补肾强腰。

  2.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乃夹肝郁所致,宜佐以调气,加川楝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郁金等。
    [按语]
  1.本方从经前半月始服至月经来潮痛止而止。
  2。本方药味厚,煎沸后宜用文火煎煮。
   [参用方]
  1.
后调汤:阿胶(烊化)、荆芥、白芍、当归、山茱萸各9g,巴戟天3g,山药5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工剂。功用:舒肝补肾。主治:妇人经后小腹作痛。
  2.小营煎当归、酒白芍、炒山药、枸杞子各6g,熟地黄6—9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真阴,益气血。主治:精血不足所致的经后腹痛。

   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①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丹皮、甘草。
   痛甚,加血竭末或另冲服田七末。肝郁化热,症见口苦,苔黄,行经时间延长,经色紫黯,经质粘稠者,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清肝泄热。肝郁伐脾,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肝气夹冲气犯胃,痛而见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法半夏、生姜。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加柴胡、枳壳。膜样痛经,酌加莪术、山楂、血竭末、益母草、水蛭。
   ②痛经方当归、川芎、生蒲黄、生五灵脂、枳壳、制香附、益母草各lOg。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之效。
   子宫后倾加生艾叶5g。宫颈狭小加柞木枝15g。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者加血竭3g、三七粉3g。膜样痛经加丹参20g,廑虫lOg。夹寒加肉桂心5g。体弱加党参15g。

  ③元胡止痛片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等。
   用法:每次4—6片,口服,每日3次。
   2.寒湿凝滞证:散寒除湿,温经止痛。
   ①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原方治“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全方活血化瘀之品配合温经止痛之小茴香、官桂、干姜,其效益彰。实验证明有镇静镇痛及改善血液流变的作用。全方以温经活血止痛见功,但除湿之力不足,湿气重者,加苍术燥湿化浊,茯苓健脾渗湿。胀甚于痛者加台乌药、香附、九香虫。兼腰痛者,加杜仲、川断、狗脊。若寒邪凝闭,阳气失宣,痛甚而厥,症见手足发凉,冷汗淋漓,加附片、干姜、艾叶。
  温经散寒汤当归lOg,川芎lOg,赤芍12g,白术12g,紫石英20g,葫芦巴6g,五灵脂12g,金铃子lOg,延胡索lOg,制香附12g,小茴香6g,艾叶6g。受寒重者,可加吴茱萸、桂枝之品。血瘀甚者,加桃仁、红花之类。
   ③痛经丸
   功效:活血散寒,调经止痛。
   主治:寒凝血滞,经来腹痛。
   用法:每次6—9g,口服,每日1—2次,临经时服用。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①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元胡、莪术、香附。
   清热祛湿,宜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车前仁。腰痛甚者,加川断、狗脊、秦艽。有盆腔炎症者,平时可用败酱草、苦参、连翘、黄柏煎液,或用毛冬青甲素液作保留灌肠。
   ②银甲丸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红藤、大青叶、升麻、茵陈、椿根皮、鳖甲、生蒲黄、琥珀、桔梗。
   ③囊妇炎净胶
   功效:清热祛湿,行气止痛。
   主治:湿热带下,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用法:每次工.2g,口服,每日3次。
   4.气血虚弱证:益气补血,调经止痛。
   ①圣愈汤人参、黄芪、熟地、当归、川芎、生地。
   血虚甚者,加鸡血藤、阿胶。血虚肝郁,症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加柴胡、丹参、香附、乌药。兼腰酸痛不适,加菟丝子、杜仲、桑寄生以强腰补肾。小腹痛喜热熨,酌加艾叶、小茴香、吴茱萸。
   ②养血和血汤当归10g,白芍20g,枸杞子15g,川I芎10g,香附12g,甘草6g。
   气滞血瘀型加柴胡、丹参、益母草;血瘀偏重加蒲黄、血竭。阳虚寒凝型加泽兰、鸡血藤、巴戟天。阴虚血滞型去香附,加生地、牡丹皮、麦冬、川楝子。肝肾亏损型加熟地、山茱萸、续断。便溏加土炒白术、茯苓。呕吐兼畏寒肢冷加吴茱萸。兼口苦心烦加竹茹。经前7天开始服药,直至月经来潮。若有条件或肝肾亏损较重,平时服药以调补肝肾为主,大多服用2—3个月经周期。
   ③八珍益母丸
   功效:补气血,调月经。
   主治: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用法:每次9g,口服,每日2次。
   5.肝肾虚损证:补养肝肾,调经止痛。
  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阿胶、山药、甘草。
   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疼,乃夹肝郁之候,加川楝子、香附、郁金。腰骶酸痛不适者,加续断、菟丝子、杜仲。伴肢冷畏寒等肾阳不足征象者,酌加仙茅、补骨脂、艾叶、肉桂。夜尿多而小便清长者,加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潮热者酌加鳖甲、青蒿、地骨皮。肝阴不足者,加女贞子、枸杞子。
   ②益肾调经汤:巴戟天、熟地、续断、杜仲、当归、白芍、台乌药、焦艾叶、益母草。
   ③乌鸡白凤丸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主治: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用法:每次9g,口服,每日2次。

   【朱英用内外配合治顽固性痛经】①内服方:于经前5—7.天开始服活血通络汤,由当归lOg、蒲黄8g、五灵脂8g、乳香8g、没药8g、青皮lOg、香附lOg、三棱12—15g、莪术12—15g,延胡索lOg组成。恶心呕吐加姜半夏lOg,吴茱萸4g;大便溏泻加焦山楂15g,焦神曲15g;月经量多加三七粉冲服,每天2—3次,每次5~10g、精神不振加黄芪20一30g。②外敷方:温消拈痛散(细辛、荜茇、干姜、肉桂按1:2:1:1比例研粉,装密封茶色玻璃瓶内备用)用蜜或饴糖调匀,经期外敷下腹部子宫、附件区域,一般外敷4—8小时。子宫内膜散(三七粉、血竭粉、琥珀粉、土鳖虫粉按1:2:2;2比例装入0.25g胶囊),每天3次,每次4—5粒。以上用药7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占90.5%,好转占9。4%。

【刘寄奴治痛经效佳】笔者近来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刘寄奴治疗痛经,效果满意。:

米某,女,32岁。患痛经2年,每于月经前小腹坠胀疼痛,脘腹怕凉,如敷冰感,四肢不温,面黄,靠口服或肌注止痛药物止痛,每月发作,十分痛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紧。证属:瘀阻冲任,寒客厥阴。治宜祛瘀通络,温经散寒。处方:刘寄奴20克,肉桂6克,桂枝9克,灸甘草6克,饴糖15克,白芍20克,炒灵脂12克,生蒲黄2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服上方15剂症状消失,并于下次月经前再进7服加以巩固,4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黎清婵妙用芍药甘草汤治痛经】

气滞重者加枳壳香附佛手等药;血瘀重者加乳没、桃红等物;寒凝重者可加肉桂干姜等。

案例 患者张某,女,26岁,下腹痛3小时来诊。坐立不安,面色无华,面容痛楚,俯仰不得。诉下腹部疼痛剧烈难忍,胀痛为主,月经适至,夹有血块。平素月经规则,间夹血块,量多。情绪抑郁不疏,每至月经则下腹疼痛胀闷不适,病史多年。舌质晦暗青紫,边有瘀紫,苔薄而黄,脉沉涩。

辨证分析 患者月经量多,耗伤阴血,阴血不足,肝经失养,从而抑郁寡欢,肝气不疏,厥阴气滞,胞宫气血不足加以瘀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阴血不足则见面色无华。月经夹有血块,舌象、脉象均为阴血不足、血瘀气滞之外象。

治以柔肝养阴、散瘀理气之法。方拟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药、炙甘草各50g,丹参20g,吴茱萸5g。服药一服痛减,连服6服,诸证消除。以后诸月更无复发。

体会 芍药甘草汤,两药等量配伍,相辅相成,能柔肝养阴,缓急止痛,对于阴血不足引起的痛经一症,效果明显,随症加味,起效明显。

 1

陈某,13岁,原发性痛经一年多,伴呕吐、出冷汗,月经后期,经量不多,每次需服用镇痛药物治疗。末次经期31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和气血。                    

方剂:鹿参汤(经验方)加减。

鹿衔草15  丹参20  当归10  川芎10  蒲黄10  五灵脂10  延胡索10  川楝子10  九香虫10  香附10  益母草20  半夏15  炒栀子20克,5剂。

月月舒每次1包,每日3次冲服。

末次经期42日来潮,无痛经,经量正常,倦怠。舌脉如上。

圣愈汤加益母草12克、香附6克、仙鹤草15克、阿胶(烊冲)10克,3剂。

按语:鹿参汤系先师吴国栋主任创制的治疗痛经的方剂,药有鹿衔草、丹参、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川楝子、香附、益母草。《得配本草》称栀子“得良姜,治寒热腹痛”,近人单味栀子外用治疗扭挫伤疼痛,可见栀子是可以治疗痛症的。重用炒栀子3050克对多种证型的痛经有良效,但胃寒便溏者忌用。                                                 

 2

林某,29岁,痛经12年未愈,经量时多时少,有血块,伴恶心呕吐,出冷汗,甚时晕厥。月经后期720天,7天净,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无异味。平时怕冷,纳少,夜尿频。生育史:1-0-0-1。末次经期225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活动,质中,无压痛,右附件压痛,左侧(-)。

治法:温经化瘀止痛。               

方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蒲黄10  五灵脂10  乌药6  当归9  川芎9  小茴香4  桂枝6  延胡索10  制没药5  干姜5克,26剂。

月经320日来潮,无痛经,末次经期419日来潮,也无痛经,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28剂,以巩固疗效。

 

 3

(子宫腺肌症)

郑某,34岁,3年前药物流产胎物残留行清宫术后,出现经行腹痛较剧,伴腰坠,便意频,经量中,色暗紫夹块,月经周期定。经前小腹胀坠,白带量中。6个月前B超检查:子宫肌层回声增粗不均匀,提示子宫腺肌症。CA 125检测:121.6u/ml。生育史:1-0-4-1。末次经期827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偏左,活动,质中,无压痛,二附件无压痛。

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症。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散结。          

方剂:消癥汤(经验方)。

半枝莲15  白花蛇舌草15  制乳香4  制没药4  皂角刺15  石见穿15  荔枝核12 橘核12  牡蛎(先入)20  海藻20  三棱10  莪术10克,21剂。

2004923

月经今日来潮,经量不多,痛经较前减轻。舌脉如上。

治法:和血调经止痛。                

方剂:鹿参汤(经验方)加减。

鹿衔草15  丹参20  当归10  川芎10  蒲黄10  五灵脂10  延胡索10  川楝子10 九香虫10  香附10  益母草20克,5剂。 

2004927

月经已净,无不适,舌脉如上。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散结。

消癥汤10剂。

接近月经中期,无明显不适。舌脉如上。

治法:补益肝肾。                    

方剂:助孕汤(经验方)。

菟丝子15  枸杞子15  覆盆子15  巴戟天12  淫羊藿10  鹿角片10  续断10  杜仲12  桑椹子15  何首乌10  紫石英(先入)30  当归6克,4剂。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散结。

消癥汤10剂。

月经1023日来潮,无痛经。舌脉如上。

以后仿照以上的周期调整药物治疗,连续观察4个月,痛经消失。

1.化膜汤

[主治]行气活血,化瘀散膜。膜性痛经(经痛剧烈、经血中夹有膜片状瘀块)。

[处方]蒲黄15克、五灵脂12克、山楂12克、青皮4.5克、血竭粉3克,水煎服。

[加减]偏热者加红藤、熟军,偏寒者加小茴香、炮姜。

[疗效]30例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全疗程治疗,痊愈(痛经及经血中瘀块消失,停药3月无复发)13例,占43.33%,显效(痛经消失或微作,经血中有少量碎屑块瘀块,停药3月无反复)10例,占33.33%;有效(痛经减轻,瘀块减小,停药后尚不稳定)3例,占1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4例,占13.33%。总有效率为86.67%。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朱南孙。

[备注]本方由朱氏学生徐斌超整理发表。朱氏发现膜性痛经患者在整体上有血E2水平异常升高和血液粘滞性增高的病变,以及局部微观上的子宫内膜的病理、组化改变,可认为是气滞血瘀之重症。本方集破气行滞、活血化瘀于一身,具有降低异常升高的E2的水平,改善机体的血液粘滞性及子宫瘀血状况等作用,促进子宫内经血的流畅,使患者获得膜化痛止,接近向愈的结果。

2.葵楂散

[主治]散滞行气,化瘀止痛。主治功能性痛经。

[处方]山楂(去核)50克、向日葵籽(不去皮)25克,烤干研粉,每日1剂,分2次服。经前1日起连服2剂为1疗程。服时酌加红糖少许,温开水送下。

[疗效]9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服药2~3个疗程,停药后连续3个月无痛经)24例,占26.67%;好转(服药2~3个疗程,停药后痛经程度减轻,或服药时改善,停药后复发)50例,占55.55%,无效(服药后症状无改善)16例,占17.78%。总有效率为82.22%。

[来源]解放军二○二医院妇产科。

[备注]痛经多为血瘀寒凝所致,或因肝气郁结,以致经行不畅;或因感受寒湿,致使经血凝涩。山楂味酸甘,性微温,能化瘀活血行血;向日葵籽平淡而能散滞行气;红糖有健脾暖胃,散寒行血,缓解疼痛之功。故本方于经前服之,能使气血流通,通则不痛。尤宜于伴有乳胀胁痛及寒畏肢冷者。用Rb85示踪法证明,山楂对子宫肌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

3.痛经饮

[主治]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主治功能性痛经中偏于气滞寒凝者。

[处方]当归10克、炒川楝子10克、醋炒元胡10克、炒小茴香10克、川芎6克、乌药6克、益母草30克、炒白芍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行经前痛者加青皮6克;行经期痛者加炮姜6克,行经后痛者加党参、熟地各15克

[疗效]92例患者,并随访半年以上,服1-3个月经周期后,经行痛止者76例,经行痛减者16例。

[来源]安徽省五河县人民医院杨承先等。

[备注]功能性痛经以未婚室女最为多见,而室女每易伤于情志变化,或感冒风寒。方中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川楝子舒肝现气;元胡活血止痛,小茴香、乌药行气敝寒;益母草养血祛瘀;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诸药相伍共奏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之效。

4.当归止痛汤---行血理气,缓急止痛。原发性痛经。

[处方]当归30克、元胡20克、川芎20克、白芍20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经前5天服至经净。

[加减]气滞血瘀者加香附、乌药、五灵脂、桃仁;寒凝血瘀者加吴茱萸、桂枝、五灵脂、桃仁,血瘀挟热者加生地、丹皮,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党参、生熟地:肾虚加熟地、杜仲、肉苁蓉、巴戟天;颈痛加白芷、全虫:乳房胀痛加王不留行、麦芽。

[疗效]治疗86例患者,痊愈(症状完全消失)62例,占72.l%;显效(症状基本消失)18例,占20.9%;无效(症状稍有好转或无改善)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

[来源]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刘孟安。

[备注]刘氏认为本病病机不外乎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因胞宫失于濡养,以致不荣而痛。本方以当归、元胡、川芎行气和血,调经止痛;白芷、甘草缓急止痛,继以辨证加减,疗效稳定可靠

5.化瘀定痛汤---行血化瘀,理气止痛。原发性痛经。

[处方]柴胡4.5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6克、当归9克、川芎4.5克、牛膝9克、枳壳上5克、甘草4.5克,水煎服。

[加减]气滞血瘀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失笑散;寒凝血瘀者加附块、干姜、肉桂、淡吴萸,血热夹瘀者加丹皮、山栀、黄芩,气虚夹瘀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疗效]7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腹痛及伴有症状消失)34例,占48.57%;好转(腹痛程度减轻,时间缩短,伴随症状缓解)31例,占44.29%;无效(腹痛及伴随症状均无改善)5例,占7.14%。总有效率为92.86%。

[来源]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田立中等。

[备注]血瘀为本病主要病机,治疗时需抓住这一关健随症加减,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和而通之。药证相合,遂获良效。

6.益肾通经汤---育肾疏肝,行血止痛。功能性痛经。

[处方]山药20~30克、巴戟天、香附、当归、熟地各9-15克、柴胡12~15克、白芍12~18克、郁金9~12克、丹参15~21克,水煎服。 

[加减]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黄芪、阿胶,寒湿内盛者加肉桂、吴茱萸、木通。

[疗效]8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药后3个周期行经无腹痛,伴随症状消失)63例,占71.59%;  好转(经期腹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好转)21例,占23.86%;无效(症状未改善)4例,占4.55%。总有效率力95.45%。

[处方]河南省遂乎县医院于荣。

[备注]本方以山药、巴戟天、熟地滋肾补肾,促使天癸的成熟及冲任的通盛;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调肝,理气解郁: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全方共奏养肝肾,调冲任,行血止痛之功。尤以经痛伴有腰竣神疲等肾虚者为宜

7.痛经宁方---行血调经,理气止痛。功能性痛经。

[处方]炒当归9克、炒川芎6克、紫丹参9克、制香附9克、炒延胡索9克、炒金铃子9克、红花6克、炙甘草4.5克,水煎服

[疗效]118例患者经治疗,显效(腹痛显著减轻或基本消失)70例,占59.3%,有效(腹痛相对减轻)36例,占30.5%;无效(腹痛无改善)12例,占10.2%。总有效率为91.5%。

[来源]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陈尚志。

[备注]本方验证118例患者,均以未婚者为主,并排除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本方验证时采用双盲法,随机分组,并分血瘀、气滞血瘀、宫寒、宫寒血瘀四型进行观察,118例为服药组,其疗效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按中医分型观察,血瘀型疗效最佳,气滞血瘀型次之。在临床观察电作者还发现月经周期异常的痛经患者服本药后,周期有恢复正常的趋势。

【定坤丹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30例】人参、鹿茸、番红花、鸡血藤膏、白芍、香附、茺蔚子、延胡索五灵脂茯苓砂仁杜仲、干姜、川牛膝、三七当归红花白术枸杞子、炙甘草川芎熟地黄、阿胶益母草柴胡、乌药、肉桂、细辛、鹿角霜、黄芩。蜜丸,每丸重10.8g。每天2次,每次半丸。自经前2天开始服用,6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对照组用消炎痛50rag,每日3次.自经起第一天开始服用.6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3 治疗结果---3O例中,痊愈9例.显效9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0.0 ;对照组3o例中.显效1 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66.67 。经统汁学分析,两组远期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

【庞泮池经验】   

⒈审证求因固其本

临床常用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黄精、生地熟地白芍。胞宫虚寒者加桂心、吴茱萸;气血失畅者加当归川芎、香附、青皮。或以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血肉有情之品,经后连服至下次月经前。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女性,治本关键在理气活血,清热化瘀,软坚散结,疏通冲任,使癥化气顺血畅,痛经自愈。临床常用炙鳖甲、石见穿、夏枯草、生牡蛎、炙乳香、炙没药、薏苡仁、桃仁丹皮丹参、败酱草、红藤、血竭。如肝气郁结可加柴胡郁金

⒉寓补于通治其标

必须“寓补于通”,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合用温经汤加减。下血不畅者加泽兰叶、茺蔚子活血祛痰不伤正;乳房胀痛者加制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兼调经;膜样痛经者加花蕊石促进子宫内膜脱落。又如内有癥瘕索疾之患,治疗应攻补兼施,特别是经期用药应注意扶正,用四物汤加炙鳖甲、炙乳香、炙没药、生茜草、艾叶、延胡索、徐长卿共奏补血滋阴、软坚消癥、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尤应重用徐长卿(30g),以镇静止痛。情志不畅加柴胡郁金;下血块多加桃仁红花、牛膝、失笑散;便秘加瓜蒌仁、制大黄,后者泄热通腑,具有清热消炎之功。

⒊守常达变求其功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盆腔炎的顽固痛经,临症见经行小腹疼痛抽紧,出冷汗,月经量多,下血有块,舌黯红,脉弦紧或细数,庞氏认为,此证除有血瘀之外,另有寒邪作祟,取活血化瘀佐以温通阳气之法,驱散阴霾,用吴茱萸、桂心、艾叶、小茴香。如腹痛喜温,口干舌红之下寒上热之证,以吴茱萸、桂心、艾叶、丹皮赤芍生地

【哈荔田经验】

⒈温而通之: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为主,温化瘀血;后者属虚,恒用理中汤、小温经汤为主,温阳通经。

⒉清而通之:丹桅逍遥散或陆九芝清热调经汤加减,兼夹湿热者,则伍用苦寒燥湿之品。临床尚有因湿热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痛经者。治疗则需以清热燥湿为主,配合滋阴凉血化瘀之昧,多用龙胆泻肝汤或八正散加减。

热性痛经:多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类加减。

⒊行而通之:气滞者宜调气定痛,多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偏于血滞者,需行瘀定痛,多用膈下逐瘀汤或琥珀散加减。

⒋补而通之:虚性痈经尚有气虚及血、血虚及气的不同情况,前者多有气短无力,心悸少寐,纳呆便溏之类症状,治从心脾,兼予行气化瘀。

【罗元恺经验】

⒈气滞血瘀证⑴膈下逐瘀汤:延胡索、乌药、枳壳、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五灵脂红花丹皮甘草

加减法,经量过多者可加益母草山楂炭;经量过少者,可加牛膝、丹参

⑵田七痛经胶囊,田七末、醋炒五灵脂蒲黄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广木香、冰片。

用法:每日3次,每次3~6粒

⑶失笑散:五灵脂(酒研)、蒲黄(炒香)等分为末。每服6g,先用醋调成膏,再用水煎,食前热服。

⒉寒凝血瘀证⑴少腹逐瘀汤:干姜、肉桂、小茴香、五灵脂蒲黄、没药、延胡索川芎当归赤芍

加减法:恶心呕吐者,去没药加半夏、吴茱萸;昏厥者先针刺人中,灸足三里三阴交

⑵良方温经汤:肉桂、牛膝、莪术、当归川芎、芍药、丹皮人参甘草

加减法:疼痛明显者,可加入延胡索,并用田七末冲服;恶心呕吐者,可加入生姜、半夏;包块明显者,加入三棱。

⒊血热壅阻证⑴血府逐瘀汤;生地柴胡、牛膝、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枳壳、桔梗、甘草

加减法:月经过多者,可去川芎加入益母草、地榆;月经过少者,加入丹参丹皮

⑵清化饮生地、芍药、黄芩丹皮麦冬石斛

加减法:为了增强其止痛作用,可加入香附行气以止痛,或冲服田七末。

⒋精血亏损证⑴归肾丸当归熟地枸杞、山萸肉、淮山药杜仲、菟丝子、茯苓

⑵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加减法:为了避免熟地之滋腻及加强止痛作用,可加入砂仁木香以行气醒脾止痛。

⑶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药、山萸肉、巴戟天、阿胶甘草

⒌阴虚夹瘀证⑴六味地黄汤:地黄、山萸肉、淮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⑵二至九:女贞子、旱莲草。

⑶失笑散

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二至丸养育肝阴,失笑散化瘀止痛,三方配合,有标本并治之妙。

【裘笑梅经验】

⒈实证----⑴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之类。作者应用氏传秘方调经定痛散效果卓著。若配合针刺合谷、关元、三阴交,方法简便,取效更快。

⑵寒凝型:温经散寒。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内桂.防风.细辛.当归.艾叶.川芎.干姜)

⒉虚证----⑴气虚血少型:补气养血。胶艾八珍汤、圣愈汤之类。

⑵虚寒型:温经补虚。温经汤、当归建中汤之类。

⑶肝肾阴亏型:调肝汤、一贯煎之类。

要点:即气滞为主者,胀甚于痛,常感时痛时止;血瘀为主者,痛甚于胀,多持续作用。以虚、实而言,经前或经行作痛多为实证,经后作痛多属虚证;喜按为虚,拒按为实;绞痛为寒,刺痛为热;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重为热。本病之治疗原则,以调畅气血为主,所谓“通则不痛”,虚则补而通之,实则行而通之,寒则温而通之,热则清而通之。间有纯虚无滞者,且补养气血,使气血充足,痛经自愈。

【蔡小荪经验】

“通法”基本方----当归、牛膝、香附、延胡索、丹参、白芍各9g,川芎红花各4.5g。

加减:如寒凝瘀滞者,加温通之木香、小茴香、吴茱萸、肉桂、煨姜等;如肝郁气滞血瘀者,加行气活血之乳香、乌药、苏木、金铃子;如宿瘀内结之膜样痛经者,用川牛膝、土牛膝、没药、失笑散,另加花蕊石、桂心、桃仁。古谓花蕊石可下胞衣死胎。在此,蔡氏强调指出:痛经之证病虽在血分,但调血诸法,皆当以调气为先导、为枢纽。故对痛经之治,常用香附、乌药、延胡索郁金、路路通、川楝子等以理气通达。

【杨家林经验】

⒈疾病繁多,病机相通

⒉分型论治,四逆散加减

⑴肝郁气滞型:四逆散加制香附、郁金、姜黄、青藤香、广木香等疏肝行气止痛。若疼痛偏热、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者合金铃子散加牡丹皮黄柏栀子等疏肝清热,组成金铃丹栀或金铃丹柏四逆散。疼痛偏寒者证见少腹疼痛有冷感,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脉弦紧,酌加乌药、艾叶、小茴香等温经散寒;寒甚者加吴茱萸、桂枝、炮姜。

⑵肝郁血瘀型:四逆散合失笑散加益母草、鸡血藤、山楂、乳香、没补阴血,气血足则痛自止。

⑶肝郁血虚型:四逆散合四物汤加减,具疏肝行气,养血调经止痛之效。氏强调重在培补阴血,气血足则痛自止。

⑷肝郁阴虚型:四逆散合一贯煎化裁,具疏肝理气、滋水涵木之效。

(5)肝郁脾虚型:四逆散加健脾药化裁成逍遥散,肝脾同治。

⑹肝肾不足型:四逆散合左归饮加减,滋养肝肾,调气止痛。偏虚寒者加巴戟天、补骨脂等温补肾阳。

⑺肝郁湿热型:四逆散加四妙丸清热利湿,加炒贯众、炒地榆、茜草、益母草等清利湿热,凉血止血。若月经过多去川牛膝。

肝经湿毒型: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调气止痛,方用银翘四逆四妙散加败酱、红藤、蒲公英、炒贯众、丹参桃仁之类,或四逆四妙五味消毒饮加减。若瘀积成癥则加蒲黄鳖甲、土鳖虫等软坚散结之品。

【孙宁铨经验】

【对于功能性痛经,孙氏治以温通化淤,行气活血】上肉桂(后下)6g或安桂粉1.5g(包吞),红花10g或藏红花1.5~2g,丹参当归延胡索、制香附、枳壳桂枝山楂五灵脂(包)、川牛膝、泽泻各10g,葛根12g,乌药、木香陈皮各6g,小茴香、吴茱萸各3g。以上诸药,孙氏常按气血失调之程度及疼痛之轻重,而选用其中9~11味组成药方。

【李振华经验】

【自拟活血止痛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元胡、灵脂通经活血、祛瘀止痛;香附、西茴、乌药、木香疏理肝气;牛膝引血下行。宜在预期经前三至五天,当冲任脉动,气血将行而见少腹及乳房出现胀痛之时,服药三至五剂,理气和血,因势利导,如此调治数个行经周期,则经血可调,腹痛可消。偏于气滞而见少腹胀痛,病位游窜不定者,重用香附、西茴、乌药、青皮、木香等疏肝理气之品;偏于血瘀而见少腹刺痛,痛位不移者,重用元胡、灵脂、桃仁红花、乳香等活血化瘀之品。病由病久体虚,气血虚弱,或产育过多,冲任损伤,胞脉充养失司而见经后少腹隐痛或空痛,按则痛减,月经量少,色淡质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细者,治宜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之法。气血亏虚之轻证以十全大补汤加减治之。肾气亏损之重证,用《傅青主女科》调肝汤加减以滋肾水补肾气,则肾气得充,气血渐运,痛经可愈。

(2)温经祛湿、理气活血之术、木香甘草健脾醒脾、理气燥湿;当归、川芍、赤芍配桂枝温通经血。如寒湿之象偏重而见少腹剧痛难忍,手足不温,脉象沉迟,舌质淡暗者,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温经通阳散寒之力。病由素性抑郁或忿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热,兼有血瘀而见经前少腹疼痛,伴有五心烦热,头晕头痛,口干口苦,心急烦躁,脉弦数者,治宜清热平肝、凉血活血,方用自拟活血止痛汤去桂枝、吴萸子加丹皮、桅子、地骨皮、天麻治之。病由气血不足,血海不充,胞脉失养,而见经后腹痛者,治宜益气养血,佐以理气活血调经,方用八珍汤加黄芪以补元气,养血调经;乌药理下焦之气;丹参活血止痛。如此补消兼施,则血行得活,瘀血不生,气血得充,胞脉得养,则痛经自愈。

【蔡小荪经验】

蔡氏认为,痛经乃本虚标实证,治法不可独取活血化瘀,宜养血和血,拟四物汤加味。女子以血为本,以通为用,治疗先顾护精血,一味攻伐,必伤精血,虽取效一时,但气机失畅,瘀血不去。遵《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之法则,经行时以通为贵,常用方药物组成:当归、怀牛膝、延胡索、丹参、香附、白芍生地黄各10g,川芎红花各5g,桂枝3g。方中以四物汤温经养血,通血中之结,血得温则行;怀牛膝、香附、丹参红花活血理气通络,使瘀血去而新血生;酌加桂枝辛温通散以增药力;香附为气中血药,合延胡索理气行血止痛,以通气分之郁。临证治疗痛经,可随症加减:寒凝瘀滞者加木香、小茴香、肉桂各3g,吴茱萸2.5g,煨姜2片,也可用炮姜3g温经止痛;肝郁气滞血瘀者加乳香4.5g,乌药、川楝子、苏木各10g行气活血止痛;宿瘀内结之膜样痛经者,易怀牛膝为川牛膝,加花蕊石、失笑散各15g,没药6g,肉桂2.5g,桃仁10g化瘀定痛;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者,加失笑散15g;没药6g,肉桂2.5g,桃仁、苏木各10g化瘀定痛;伴月经量多如注,腹痛甚者,去川芎红花,加血竭3g,花蕊石15g,生蒲黄30g,震灵丹12g缓崩止痛,必要时可吞服三七粉2g。炎症引起经痛者,宜用当归赤芍、牡丹皮延胡索、制香附各10g,败酱草、红藤各30g,柴胡5g,川芎4.5g,桂枝2.5g,生甘草3g消瘀止痛。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经痛者,以八珍汤为主,加香附10g补气养血。

(2)配伍对药

常用生蒲黄五灵脂活血行瘀止痛;生蒲黄、花蕊石化瘀下膜;生蒲黄、血竭散瘀止痛止血;木香、小茴香行气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香附、延胡索理气散瘀;苏木、延胡索祛瘀通络;丹参郁金祛瘀止痛;赤芍、牡丹皮凉血散瘀止痛;香附、乳香、没药理气化瘀;香附、乌药理气调经;香附、苏木理气祛瘀;乳香、没药行气散血。

(3)用药疗程

蔡氏强调服药时间,应在行经前3天即开始服用,直至月经来潮。使血块不易形成而使经血畅通,否则效果不显,尚需连续服3月以巩固疗效。虚性痛经平时可常服八珍丸或乌鸡白凤丸,经行时再改服汤剂。因体虚不可速补,临时服药不能立即奏功,故须经常调养,方能见效。

【杨鉴冰经验】

2 在治疗上重在温通---【自拟止痛快--治疗功能性痛经当归12g,川芎10g,元胡12g,蒲黄(包)12g,五灵脂12g,乌药10g,小茴香6g,乳没各9g,全方由活血化瘀,温经通脉,行气止痛之品相配伍,使瘀血祛,新血生,冲任血流畅通,故通则不痛。于经前一周及适值经期用药疗效最为显著,经后主要以治本为主。

【自拟刘氏痛消饮治疗痛经,疗效满意】:当归延胡索各30g,五灵脂、巴戟天各12g,香附18g,甘草6g。水煎早晚温服。于月经来潮前5~3天开始服药,连服7~10剂为一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刺激,生活起居有规律。经期不游泳、涉水。

3  治疗结果--痊愈613例,有效64例,无效 3例。治愈率为90115% ,总有效率为99156%。其中1个疗程痊愈84例, 2个疗程痊愈249例, 3个疗程痊愈280例;有效患者亦均在3个疗程内显现疗效。

4  病案举例
郑某, 18岁,学生, 1999年11月8日就诊。诉经行腹痛,经净痛止4年余。月经14岁初潮,量时多时少,色黯夹少量血块,周期28~40天,经期3~8天,每于经血来潮时即出现小腹胀痛,痛甚则伴恶心汗出。初服消炎痛、阿司匹林、元胡止痛片等能缓解疼痛,久则效减,须肌注阿托品、强痛定方可止痛。此次经来腹痛难忍,疼痛向腰骶部放射,拱腰屈膝,面色苍白,汗出淋漓。肌注杜冷丁100mg后,暂止。B超示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无异常。诊见舌紫黯边有淤点、苔薄,脉弦涩。诊为原发性痛经。证属气滞血淤、冲任不通。予刘氏痛消饮,服3剂疼痛消失。原方加减调理2个月经周期痊愈。停药观察3个月,疼痛未作。

治痛经方组成:香附15克,木香18克,白芷12克,延胡索24克。

用法:共研为末分6包,每次一包,每日2次,早晚温开水送服。见经开始服用,连服3天。

  徐经印桂辛香草汤治原发性痛经】 桂枝10克.细辛6~20克.香附10~20克.乳香10克.小茴香10克,益母草2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泽兰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10克。

  功能  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  原发性痛经。

  用法  于经前7日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7日。

  加减  有热象者加丹皮赤芍;月经量少痛甚加红花;月经量少色淡,经后腹痛者加黄芪;寒凝湿重加吴茱萸、茯苓;兼肾虚者加菟丝子、桑寄生。

  临床运用  临床一般要求服药3个月经周期,痛经重症可连服4~5个月经周期,在治疗期间还应避免寒湿侵袭,忌食生冷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痛经患者由于惧痛精神紧张,肝气素郁以致“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

【药物外敷治痛经】寒凝血瘀证:用吴茱萸药包热敷于下腹部。先将吴茱萸(150~300克)研成细末,以瓶封装备用。痛经发作时,取药末约30克,与适量凡士林一同放入微波炉或其他可加热器皿内加热,待凡士林熔化后,将吴茱萸粉末与凡士林充分搅拌混匀成膏状。然后取两块适当大小的卫生纱布,将混匀的吴茱萸凡士林药膏夹于两块纱布中,做成夹心面包状,外以塑料袋或保鲜膜包装。待吴茱萸药包温度适宜后,敷于小腹部,以疼痛最明显处效果尤佳。热敷时间以疼痛有所缓解为适度。另外,也可以用干姜粉或艾叶粉制成药包外敷,制作及热敷方法同上。

气滞血瘀证:云南白药膏贴脐治疗。取适量的云南白药粉剂,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填在肚脐处,再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敷料,敷料上加放热水袋,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一换,连续3~5天。此法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老中医坐堂绝招---痛经】当归12克,醋白芍15-30克,丹参15-30克,炒川芎6-10克,乌药6-10克,陈皮6-12克,醋香附10克,醋延胡10克,柴胡10克。
    *腹痛喜热喜按者,加干姜6克,吴荣萸6克,紫苏9克。
    *腹痛拒按伴有血块者,加五灵脂10克,炒蒲黄10克,丹皮10克。
    *腹剧痛者,加川牛膝15克.乳香10克。
    *月经量多者,加阿胶(烊化)1O克,黑地榆30克,乌梅炭30克,去丹参、川芎。
    *月经量少者,加益母草20克,鸡血藤20克。
    *带下量多色白者,加山药30克,焦白术20克。
    *带下量多色黄,加龙胆草10克,黄柏10克。
    *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0克,藿香10克。
    *腰痛者,加黑杜仲30克,桑寄生24克,川断10克。
    *胃纳差者,加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炒山楂10克。
    *头晕头痛者,加熟地20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2克,黄精24克。
    *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10克,焦白术10克,黄芪15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每日1剂。
    有哪些单验方?
    1.鲜姜15克,红糖15克,焦山楂15克,加水煎煮片刻,饮服,每日2次。
    2.益母草30-60克,元胡20克,鸡蛋2个,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饮汤,经前每日1次,连服5-7天。
    3.石见穿50克,生姜2片,红枣适量, 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棍合均匀,分2次服,每日1剂。
    戴慧芬痛经治疗经验】
  (1)加味逍遥散:当归15g、杭芍10g、茯苓15g、香附l0g、佛手l0g、薄荷6g、柴胡l0g、甘草6g、煨姜3片。属肝气郁滞、气机不利或肝脾血虚所引起的痛经,症见经前或经中小腹胀痛,连及胸胁,伴乳房作胀或乳房胀痛,甚至痛不能触,烦躁易怒,经量多少不一,色暗红或夹血块。若舌红脉数,经血有灼热感,为肝郁化火,可加丹皮、栀子以凉血止痛;若小腹疼痛剧烈,口唇青暗、肢冷出汗、脉沉紧,舌淡苔白、为寒凝气滞,肝气不舒,宜去薄荷,加肉桂、炒吴萸、小茴香之类,煨姜易炮姜,以加强温经止痛之功;若经后疼痛,去薄荷加熟地,名“黑逍遥散”,能加强养血之功而止痛。
  (2)当归调经汤(戴氏家传方):当归15g、杭芍10g、柴胡10g、白术10g、砂仁6g、肉桂10g、没药6g、香附10g、乌药10g、续断10g、炮姜10g、甘草6g。功能:养血疏肝,温经止痛。主要用于二经来腹痛或经来小腹胀坠而痛、量少不畅或色黑成块;或血虚经冷,经来色淡,小腹冷痛者。若经寒或子宫冷,腹冷痛明显者加炒吴茱萸、炒小茴;若经期伴胸胁疼痛加佛手。
  (3)温经汤
炒吴茱萸6g、当归15g、川芍6g,丹皮6g、桂枝10g、杭芍10g、法半夏10g、党参15g、麦冬10g、阿胶15g、炙甘草6g、生姜3片。此方适应症较多。用于痛经,主要针对冲任虚寒,阴血亏损,兼痪血内阻所致者。症见小腹冷痛,行经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过期不止,或1月再行,唇口干燥,手心烦热等症。若疲血明显,可加延胡索、桃仁;若下寒甚,加炒艾叶、炒小茴香。
  (4)和经止痛汤(戴氏家传方):熟地黄15g、当归 15g、怀山药15g、茯苓15g、炒杭芍10g、肉桂10g、香附10g、延胡索10g、柴胡6g、青皮6g、炒艾叶6g、炮姜10g、甘草6g。本方养血疏肝、和经止痛,用于月经过期,经前或经后腹痛,或经来不畅,腹痛经少色淡者。
  (5)当归芍药散:当归15g、杭芍10g、川芍6g、白术12g、茯苓l5g、泽泻10g。本方养血疏肝,健脾利湿。用于肝脾不和,血虚湿滞所引起的经期或经后腹痛,更适于有贫血倾向,手足冷、浮肿者。若气滞者加香附、炒小茴香;血瘀者加失笑散(蒲黄、五灵脂);血热者加丹皮、黄芩;寒凝者加炒艾叶、炮姜;肝郁者加柴胡、炒川楝子;肾虚腰痛加杜仲、续断、莬丝子。
  (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15g、桂枝12g、杭芍12g、炒吴茱萸6g,通草6g、甘草6g、大枣5枚、生姜5片。本方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用于血虚寒凝所致痛经,症见经来时腹痛,得热痛减,喜温喜按,经行不畅,经色淡红,手足厥冷,脉细紧或细涩者。
  (7)血府逐瘀汤:当归15g、赤芍10g、生地黄l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l0g、枳壳6g、桔梗10g、牛膝10g、甘草6g。此方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适用于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重坠疼痛,经行不畅,色紫黑有块,胸胁作胀,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者。
  【虚性痛经辨治】属气血亏虚者,症见经色淡红,面色不华,神倦乏力,少腹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沉细。可用人参养荣汤加香附、益母草。属肝肾亏虚者,症见经期少腹作痛,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淡红苔白,脉细,可用归芍六君汤加杜仲、续断、巴戟、山药、山茱萸,或用六味地黄汤加黄芪、人参、麦冬。
  2、验案举例
  例1:解某,女,42岁,已婚,1998年6月13日初诊。患者发现近1月来面部起黄褐斑,月经不调和痛经,已2月余。每次月经提前两天,至时小腹胀痛,连及两胁及乳房胀痛。经期爱发脾气,
饮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症属肝郁气滞、气血不调。治宜疏肝健脾、调和气血之剂,方用上述之加味逍遥散加乌药10g、川芎6g、益母草15g,服3剂。
  6月18日二诊:服上方后各种疼痛消失,面部黄褐斑未退,治宜养血疏肝、益颜退斑之剂,逍遥散加生地黄15g、白芷10g、僵蚕10g、莬丝子15g。嘱服10-20剂。
  例2:李某,女,23岁,未婚,1999年2月25日初诊。有痛经病史3年余,每次经来小腹疼痛,经量中等,小腹喜温,用热水袋热熨后疼痛缓解,面色青暗,腰酸腿痛,四肢冰凉,舌淡苔白,脉细涩,诊为血虚寒凝、胞宫虚寒。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剂,用上述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服3剂后,各症均减,经来无腹痛。
  3、
体会
  痛经虽有多种分型,但不外“寒热虚实”四字尽之。寒者多见绞痛、冷痛、得热痛减;热者,多见刺痛、灼痛、跳痛、得热痛增;虚者,空坠作痛,或绵绵作痛,喜揉喜按,多痛在经后;实者,下坠性痛,或胀坠而痛,拒揉拒按,以经前和经期疼痛为主。另有气滞血瘀者,经前、经期持续性作痛,阵发性加剧;气滞重者,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痛在经前;血瘀者,痛甚于胀,多痛在经期,持续作痛;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者,多痛在经后,兼见精神倦怠、头晕、心慌、耳鸣、腰膝酸软等症。
  月经期是调经止痛的最好时机,应因势利导用药,一般于经前一周开始服对症之剂,经既行则宜养血和血之剂。如此治疗数个周期,多数可以治愈。 
   【沈仲理的热性痛经方】 当归10克 川芎12克 赤芍12克 大生地12克红藤30克 败酱草20克 金铃子10克 炒五灵脂12克 炙乳没各5克
[功效] 清热消肿,行瘀止痛。
[主治] 经行腹痛,往往於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用法] 先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二次。经行腹痛开始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症见膜样痛经,腹痛剧烈兼见呕吐者,加服辅助方:川连5克、川贝母粉10克、公丁香5克、肉桂3克,四味共研细末,分成五包,每日一包,分二次冲服,吐止即停服。平日可加服逍遥丸,每服6克、日服二次。 3.避免精神刺激,尤其不要生闷气。
    【痛经丸】当归、炮姜、肉桂、香附(醋制)、木香、青皮、丹参、红花、山楂(炭)、益母草、茺蔚子、延胡索(醋制)、五灵脂(酯制)、白芍、川芎、熟地黄。水丸。每袋重6克。
    【功效】活血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寒凝血滞,经来腹痛。
    【应用】多用于月经前或经期中小腹冷痛或胀痛、得热稍减,经血量少、行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或伴胸胁胀痛、形寒畏冷等症。西医诊断的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子宫位置不正、子宫痉挛性收缩等见以上表现者可用本方治疗。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临经时服,温开水送下。气虚无瘀滞者、孕妇忌服。
    【七制香附丸】香附、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白术、陈皮、砂仁、黄芩。水丸,每袋18克;蜜丸,每丸9克。
    【功效】开郁顺气,调经养血。
    【主治】经行腹痛,胸胁胀痛。
    【应用】多用于痛经、胁痛、郁证和恶阻所致的烦躁不安、经量时多时少、胸闷不舒、胸胁胀痛、精神抑郁、脘腹胀满、妊娠呕吐等症。口服,水丸每次6克;蜜丸每次服1丸,均每日2次。外感实热或阴虚发热者慎用。
    【三神丸】橘红60克,延胡索30克。研为细末,黄酒煮米饭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活血理气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应用】治疗行经腹痛,血少色暗,月经不调等症。每次服70粒约9克。空腹用艾叶汤或米汤送服。
    【黑豆红花饮】黑豆30克,红糖30克,红花6克。加水煮沸。30~40分钟即成,取汤。
    【功效】活血化瘀。
    【主治】痛经。
    【应用】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

【痛经辨证治疗的体会】平时调理以温经汤为主;经前经期调理以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再加失笑散。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五味药组成。是祛瘀化癥之剂,仲景用来治疗妊娠腹中癥块所致之经血漏下不止。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六味药组成。仲景用来治“妇人腹中诸疾痛”,是治疗痛经肝郁脾虚、血滞湿郁的代表方剂。

 在治痛经时我喜欢再加入失笑散更为周全。(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以这个混合方为主,治疗痛经寒者加艾叶.小茴,热者加丹皮.栀子,气滞者加乌药.香附,血实者加红藤.鸡血藤,虚者加菟丝子.鹿角霜.阿胶等。

“加味乌药散”(乌药,砂仁,木香,延胡索,香附,槟榔,甘草。主治:经前腹痛偏腹胀者,为气滞所致。)   '琥珀散”(三棱,莪术,赤芍,当归,刘寄奴,丹皮,熟地,官桂,乌药,延胡索。主治:经前腹痛,痛过于胀者,为血瘀凝结不行所致。)余验证多年,其效甚优,汝可一试。”

本人验案:藏某,女,22岁,某重点大学在校生,患痛经多年,某母为西医生,为此,携其看遍本市著名西医妇科,各种止痛药用遍,还是治愈不了。又寻访老中医治疗亦不效,所服方药不详,经人介绍求治于吾。

刻诊:中等偏上个子,面白稍胖,舌诊质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尺尤显不足。自述,每次来月经都是痛得死去活来,抱腹嚎啕,恨不得跳楼一死了之。经血少,略黑,平时爱吃冰其淋,饮食二便正常。辨证:子宫虚寒。

处方:月经净后开始服温经汤加鹿角霜仙灵脾,月经前一周开始服下列方子:

桂枝15g  肉桂10g  茯苓12g  桃仁12g  丹皮10g  赤芍15g  当归15g  川芎12g  泽泻18g  白术12g  艾叶15g  小茴香10g  干姜10g  蒲黄15g  五灵脂15g  鸡血藤30g  吴茱萸10g  生姜10片  红糖30g,服至经净。

来经当天加服独一味胶囊。服后第一个月,月经来时,腹痛大减,巳能忍受,女孩高兴不已。第二个月,再来月经已不痛了。第三个月归于正常,痊愈。停服上述之药,以成药坤宝丸善后,追访未再复发。

按:此案即是根据上述认识来治疗的,平时治本,温经汤;痛时治标,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失笑散,再结合病机,虚实寒热加减用药,治疗痛经一般是不困难的。关键在于把住主方,万变不离其宗,灵活加减,治病易耳。

1  维生素B6治痛经----行经前痛经者,于经前连续7天服VB6,每次20毫克,重者每次40毫克,每日三次服;行经后痛者,于行经初,立即服VB6  40毫克,4小时后再服一次,共服2次,为一个周期治疗。共治5个周期。
         疗效:治150例中、重度痛经者,治愈148例,治愈率98.6%
2 维生素E 痛经----每次200毫克,每日三次服,经期服。
         疗效:治痛经显效。
3  维生素K治痛经----经前3天开始服VK4,每次4--8毫克,每日三次服,服
                     7天,重者用VK3 ,10毫克肌肉注射,临时一次。显效率97%。
4  吲哚美辛治痛经----每次25毫克,每日三次服,服1--2天。
         疗效:一般服后30--60分钟痛经完全缓解,治500多例,显效率98%。 
5  硝苯地平治痛经---疼痛时,舌下含服10--20毫克;预防痛经发作,经前3天,每次10毫克,每日三次服,连服7天。治108例,5--10分钟疼痛消失93例,30分钟内疼痛消失15例,治愈率100%。预防成功率100%。
6  速效救心丸治痛经
  (1)痛经时,口服10--15粒,缓解后,每次服5粒,每日服二次。
  (2)用8--10粒研细,放在伤湿止痛膏中央,贴在关元、气海穴上 ,每日换一次。
    疗效:(1)服一次疼痛缓解。

  (2)贴后10--20分钟疼痛缓解。 

[赵明锐痛经----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 苏某,女,40岁。自21岁结婚以后未生育,于月经初次来潮时,即患痛经。经期小腹胀满,气憋,易怒烦躁,善悲,小腹疼痛难忍。每到经期日夜呼号,不能起床,经行不畅有血块,经期不规律。20多年一直如此,虽屡经治疗,但症状无明显改善。

   诊断为气滞血瘀,给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治疗。
   汤剂、丸剂并用,共治半年之久,诸症痊愈。
2年后随访,概未发作,但仍未生育。  

[曹颖甫痛经(经行腹痛)---当归建中汤】全当归 四钱(12g),川桂枝 三钱(9g),赤、白芍 各三钱(9g),生甘草 钱半(4.5g),生姜 3片,红枣 7枚,饴糖 二两(30g,冲服)。

【刘渡舟痛经(经行腹痛)--- 桂枝茯苓丸】女,27岁。月经前后不定期。每逢月经来潮,腹痛如锥刺,腰痛如折,舌质紫暗。此气血失和,宜通而忌补。

      桂枝 10g,茯苓 24g,桃仁 12g,赤芍 10g,丹皮 10g。3贴痛止。

   【痛经汤(艾家才)---原发性痛经】当归、熟地各15克,川芎、苍术、白芍各8克,香附、五灵脂各lo克。 实证痛经----①气滞瘀型:若偏气滞者,重用香附;偏血瘀者,重用五脂灵,酌用红花、桃仁;若滞而兼热者,方中熟地改生地,加丹皮;兼寒者加艾叶。②寒湿凝滞型:若满腹疼痛,二便坠胀便溏者,加巴戟;腰痛加川断。③ 湿热瘀阻型:此证熟地改生地,白芍改赤芍;清利湿热、祛瘀止痛加瞿麦、栀子。虚证痛经----①经行时 加桂枝、生姜,经后用肉桂、炮姜,食差加山楂,兼寒加艾叶。②肝肾亏损型:去五灵脂、香附,苍术易白术或加山药,若腰骶痛甚者加杜仲、川断;夜尿频数加益智;两胁痛加川楝子、郁金;小腹两侧痛加小茴香。 上药煎15~20分钟取汁,约200毫升。日服3次,以月经来潮前2~3天服用为宜。 (疗效] 本组105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24岁。主要症状:经行不畅,周期性腹痛,或月经不调,2~3个月32例,4~ 6个月49例,7~12个月24例,病发最短2天,最长11天,其中2-4天48例,5~7天29例,8~10天26例,11天以上2例,均疗效满意。 

 4.【调冲痛经方(吴培生)】制香附10~15克丹参15~30克大安桂6~ 12克川芎5克泽兰15克广木香10克延胡索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 (功效] 调气行血,疏达冲任。 [主治] 各型痛经症。 (用法] 日服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在痛经发作期服药,坚持服用3~5个月经周期。[加减] (1)小腹冷痛,经色淡褐,加炮姜6克,乌药12 克。(2)小腹两侧刺痛,经色鲜红加丹皮10克、焦山栀10克,除大安桂。(3)血量多加艾叶片炭,去红花。(4)有紫块加莪术。 (5)经色淡加制附片。(6)经后隐痛,量少质淡,加炙黄芪12克,补骨脂12克。(7)空腹腰酸加巴戟天lo克、菟丝子10克。(8) 经血淋漓不畅加桃仁12克。(9)胁痛乳胀加川郁金10克、柴胡 8克、路路通12克。 (按语] 痛经一证,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未婚者多,已婚者少;瘀证、实证、热证多,虚证、寒证少。本方能使气顺血行,冲任调达,瘀行痛解。经反复实践检验,结合辨证加减,临床应用,得心应手。 [典型病例] 章××,19岁,学生。 月经将行前3~5日,小腹持续绞痛,血色淡褐而带秽浊,寒热交作,胸中胀痛,舌苔白厚,脉象沉涩、左关微弦。此系肝气郁滞,夹杂寒湿下阻,导致胞宫瘀滞。拟本方加炮姜10克,桃仁 10克,乌药12克,服1剂。褐色血下甚多,绞痛减轻,寒热尚作,改用本方加乌药10克,柴胡6克,服2剂,诸症渐除。后取本方加柴胡6克,于每月经行前服四剂,按法坚持4个月经周期而愈。  

   自拟清经导滞汤】川楝子、玄胡索、炒当归各9克,飞滑石(包)、八月札各12克,软柴胡、广郁金各6克,生甘草3克。

    适应证:痛经,不孕带下。凡属附件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均可。

    点评:主治妇女慢性炎症疾病引起的痛经、不孕、带下等证。以经前或经行小腹胀或吊痛,脉弦数,舌红为辨证要点。如乳房结块加皂角刺、小金丹;带多色黄加椿根皮、白槿花、车前草;月经量多加侧柏炭、陈棕炭。服用该方需忌辛辣刺激之品,还应调摄情志,保证药效。,屡起沉疴。

    【自拟逐寒一笑散】川楝子10克,小茴香9克,桃仁10克,红花6克,香附9克,元胡9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官桂6-9克。

    适应证:痛经。寒凝气滞,经来肚腹拧痛难忍,甚则滚来滚去无休止。

    点 评:若寒甚加炮姜5克,艾附暖宫丸1粒,早晚各服半粒;血滞加泽兰叶9克;经前腹痛用生蒲黄;经后痛用炒蒲黄。

    【盆腔炎所致痛经---四逆散金铃子散合剂】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实12克,生甘草6克,川楝子10克,醋元胡10克,丹参15克,丹皮10克,败酱草15克,广木香6克。

    适应证:盆腔炎所致痛经。证见经前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伴腰骶胀痛,或有低热起伏,月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气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加减:腹痛甚加制乳没各10克;带下多,色黄、气秽者加生苡仁15克,土茯苓15克;腰痛甚者,加淮牛膝10克;发热加银花15克,红藤15克,野菊花10克;大便燥结加川军10克(后下)

    家传验方泽兰汤】泽兰14克,红花2克,香附14克,当归10克,续断14克,柏子仁2克,赤芍12克,牛膝3克,元胡8克。

    适应证:痛经。证见经前或经期腰、小腹胀痛、刺痛,胁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量或多或少,色黯夹有血块等。

    点评:治痛经,颇觉应手。若经血中血块较大且多者,宜增加当归、牛膝的用量;月经量多,血虚明显者,加荆芥炭、阿胶珠(另烊兑服);五心烦热或午后夜间发热者,加丹皮、地骨皮;肢面发胀者,加茯苓。本方治病的基本原则是以平性药和之。只要属守热慎用桂附,寒慎用硝黄,临证加减适宜,对痛经的寒热虚实证皆可应用。

    【夏桂成----逐瘀调经汤】:当归10克,赤芍10克,五灵脂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益母草15-30克,肉桂3克(后下)。 

    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经,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在行经的初期(1-2天)或行经的中期(2-3天)最为适宜。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克、杜仲10克、狗脊10克,必要时亦可加入制附片6-9克,艾叶10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进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煨木香5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亦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痛剧烈,胀痛拒按者,加入延胡10克、炙乳没各6克、景天三七10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炒蒲黄6克(包煎)、血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者,加入制苍术10克、炒柴胡5克、炒丹皮10克、钩藤15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燥者,可加枳壳10克、大黄6克(后下),以增强逐瘀脱膜的功能,达到迅速缓解病情之目的。

黄某,女,17岁,08年10月10日。 痛经十来天,有泻下血块,手脚冰冷,脉象沉弱,舌淡苔白腻,证属血淤寒凝,阻滞胞宫,发为痛经。大黄附子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大黄10  附子12  细辛5  当归15  芍药15   
                  白术10  川芎10  茯苓12 干姜10  桂枝10 
                  吴萸8   半夏10  益母草20 
           三剂后,泻下大量血块,痛经消失,第四天就到信阳市内上班了。患者在电话里很惊奇地说,前医说需要一个月的服药疗程,为何你三剂就好了?我说,你就感谢大黄,附子吧,要不是它们,我也无计可施。患者笑了。 

        痛经用药经验介绍】 1,艾叶,小茴香,经期冒雨或贪凉,使寒客胞中,另外,阳虚体质,阴寒内盛,这些都可导致血行凝滞,而致痛经,西医认为有的女性子宫受前列腺素等刺激而过度收缩,压迫血管导致缺血,即发生痛经,这与寒主收引,主痛的认识基本一致,艾叶,小茴香可以入下焦,暖肝肾,散宫寒,效果比较稳捷,我多加用肉桂,紫石英等增强散寒之力。 

2,黄芪,当归,各种原因引起了气血不足,行经之后,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故痛经,另外,气虚运血无力,亦可至淤,黄芪补气助血行,当归补血活血,故多用之。 e P@#I^_  
3,菟丝子,肝肾不足故精血亏虚,经后精血更虚,胞宫失养,发生痛经,菟丝子补肝肾善填精,阴阳并补,偏于补阳,为我治疗女科肾虚证的常用药。其实针对虚性痛经,我一般都是气血肝肾同补的,因为气血精可以相互化生,临证根据病情,所补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贫血引起痛经,加用阿胶重补血等等等等。 
4,柴胡,元胡,肝以血为本,气为用,藏血养其体,疏泄遂其用,若情志郁闷导致肝失疏泄,势必导致气血瘀滞冲任,发生痛经,疏肝理气,我首选柴胡,元胡,柴胡为疏肝要药,元胡更善理气活血止痛,常与香附,川芎等伍用。 
5,乳没,全蝎,所谓不通则痛,不论从疼痛性质,还是月经血块上看,瘀血指证再明显不过,故活血化瘀成了众所周知的治疗方法,乳没2药相需为用,善行气血,用于此病,颇为适合,全蝎善于攻凝通络,祛风止痛,此处用全蝎的另一用意是取其善解痉挛之意,它可以使子宫过度收缩的现象快速得以缓解。 

寒凝痛经良方---镇痛笑颜丹】五灵脂炭200克,延胡索、蒲黄炭、乳香、没药、香附、当归各20克,木通10克,大枣15克,甘草10克。共研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克,每日服2次,黄酒或白开水送下。  

 【王绵之教授治疗痛经的经验】痛经病的辨证分型

2. 1 肝郁血虚证: 柴胡3 g、炒白芍18 g、当归18 g、制香附12 g、桑寄生18 g、怀牛膝10 g、川续断6 g、杜仲9 g、茺蔚子12 g、川楝子9 g、制半夏12 g、生姜5片。

2. 2 寒凝血瘀证: 黄芪25 g、艾叶10 g、炒小茴香6 g、桂枝10 g、炒杜仲12 g、桑寄生10 g、怀牛膝10 g、炒白芍15 g、炒白术12 g、制香附12 g、当归20 g。

2. 3 气滞血瘀证: 制香附10 g、红花6 g、桃仁10 g、茺蔚子15g、木香6 g、炒小茴6 g、生黄芪25 g、当归20 g、皂角刺12 g、熟地12 g、炒白芍20 g。

2. 4 肝肾虚损证:黄芪25 g、怀牛膝10g、炒杜仲10 g、当归20 g、菟丝子12 g、制香附10 g、炒白芍20 g、桑寄生15 g、炒小茴香6 g、生晒参6 g、麦冬15 g、五味子3 g。每月行经前5 d开始服用,直到月经结束, 每天1剂。

3 典型病案---案1 贺某, 女, 21岁, 2011年2月1日初诊。患者痛经数载。经前2天即出现心烦易怒, 胸胁胀满, 乳房胀痛; 月经来潮的第1~ 2 天, 经行不畅, 腹痛难忍, 经色暗红有块, 痛剧则伴呕吐, 腹泻, 并伴腰痛, 每次均需服用止痛片方能略缓解。曾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效不显, 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细而弦。诊断为肝郁血虚型痛经, 治宜养血疏肝, 调经止痛, 方用: 柴胡3 g、炒白芍18 g、当归18 g、制香附12 g、桑寄生18 g、怀牛膝10 g、川续断6 g、杜仲9 g、茺蔚子12 g、川楝子9 g、制半夏12 g、生姜5片。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品。患者服药第6天, 月经来潮, 经行通畅, 未见腹痛, 原方再进5剂, 嘱患者继续服用至经期结束。患者自此以后, 痛经消失, 随访至今未复发。

案2 陈某, 女, 34岁, 2011年10月5 日初诊。患者经行一二日时小腹冷痛难忍, 受凉后更甚, 得热则舒, 经量少, 色紫黯, 血块较多。腰膝酸冷疼痛, 怕冷, 四肢不温, 小便清长, 舌暗苔白, 脉沉细。诊断为寒凝血瘀型痛经, 治宜温经散寒, 祛瘀止痛。方用:生黄芪25 g、艾叶10 g、炒小茴香6 g、桂枝10 g、炒杜仲12 g、桑寄生10 g、怀牛膝10 g、炒白芍15 g、炒白术12 g、制香附12 g、当归20 g。7剂, 水煎服, 每日1 剂, 服药期间忌服生冷、辛辣之品, 注意保暖。患者服药后月经已至, 小腹仍疼痛但疼痛较前明显减轻, 血块减少, 喜温喜按, 四肢渐温暖。舌淡苔白,脉细。故在上方基础上去掉桑寄生、怀牛膝, 加入丹参12g、炒枳壳10g, 炒杜仲改为生杜仲12g, 5剂, 水煎服; 嘱咐患者慎用凉水, 尽量注意保温。此后患者只要没有受凉, 经行无腹痛, 受凉后小腹疼痛不甚,再服上方即无碍。

案3 宋某, 女, 27岁, 1998年6月12日初诊。患者痛经数年, 四处延医未见明显疗效。患者经前一二日小腹胀痛剧烈, 拒按, 伴乳房胀痛。月经量少, 经行不畅, 多血块, 色紫黑, 块下痛减轻, 平素脾气急躁。舌质紫黯, 边尖有瘀点, 脉涩。诊断为气滞血瘀型痛经, 治宜行气化瘀, 止痛养血。用方: 制香附10 g、红花6 g、桃仁10 g、茺蔚子15 g、木香6 g、炒小茴香6 g、生黄芪25 g、当归20 g、皂角刺12 g、熟地12 g、炒白芍20 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服药后患者行经, 腹痛较前明显减轻, 血量增多, 血色转红, 血块仍有但减少。舌质暗, 舌尖有瘀点, 脉涩。在原方基础上去皂角刺, 加鸡血藤12 g,炒白术10 g, 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即服用, 停经后仍继续服用。并忌生冷、辛辣。此后, 患者又按第2方服用2月余, 痛经消失, 随访未再复发。

案4 闫某, 女, 28岁。1999年8月15日初诊。患者痛经多年, 结婚8年未孕。初诊患者月经周期尚正, 经期时小腹一直绵绵下坠作痛, 月经量少, 色暗红无血块。平素体质较弱, 面色晦暗,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患者结婚近8年, 曾怀孕5次, 皆3月余即胎停不长, 现已2年未避孕而未怀孕。舌淡红, 苔薄, 脉细弦。诊断为肝肾虚损型痛经, 治宜补益肝肾, 滋补阴血。用方: 生黄芪25 g、怀牛膝10 g、炒杜仲12 g、当归20 g、菟丝子15 g、制香附10 g、炒白芍20 g、桑寄生15 g、炒小茴香6 g、生晒参6 g、麦冬15g、五味子3 g, 14剂, 水煎服, 每日1 剂; 于经前5 d开始服用。患者5 d前来月经, 现已经净。除第1天小腹坠胀不舒外, 其余几天未见明显不适, 月经量明显增多, 血色较前转鲜, 面色略有好转, 仍腰膝酸软, 时有头晕耳鸣。舌淡红, 苔薄, 脉细弦。二诊: 上方去当归, 加巴戟天15 g、陈皮10 g、茯苓12 g。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并忌生冷、辛辣, 注意休息, 放松精神。三诊: 患者服完上14剂药, 自觉精力好转,因现已是经前1周, 想调方巩固疗效。上方去巴戟天、川续断加生地20 g、炒白术12 g。7剂, 水煎服,每日1剂。嘱咐患者以后每次经前5 d开始服初诊用药; 经停后可继续服用二诊方。此后, 患者行经时几乎无任何不适, 半年后怀孕, 一直经王老中药调理保胎, 顺利产下一子。 

【桂枝紫鹿汤】桂枝8g,紫石英(先煎)30g,鹿角胶(烊化)10g,生白芍12g,炙甘草10g,生姜5g,当归12g,川芎10g,红花10g,菟丝子10g组成。腹痛甚者加蒲黄、五灵脂;乳房胀痛者加柴胡、香附;有呕吐腹泻作对症处理。经前5天开始,每日1剂。连服10天为1疗程;下一周期前5天开始继续第2疗程治疗,连服5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3 治疗结果:治愈38例,占62%;有效24例,占38%。总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例---患者,女,19岁,反复行经腹痛5年,发作3日,于1999年2月5日初诊。患者月经14(5-7)/(27-31),经前3天常有腹胀,腰酸,腹痛,经行1~3天后腹痛加剧,伴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乳房胀痛等,得温稍舒,经期后疼痛逐渐缓解。平时经量少,色黯,多血块。初诊见面色苍白,脉沉弦迟,舌质淡,苔薄白。B超检查示子宫偏小。诊断为原发性痛经。辨证分型属寒凝气滞,血瘀。治以补肾助阳、行气活血。处方:桂枝8g,紫石英(先煎)30g,鹿角胶(烊化)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生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5g,当归20g,川芎10g,红花10g,柴胡10g,香附10g。服药5天后诸症基本消失,嘱在行经前5天继续服药,每次10天,连服5个周期。诸症消失,B超示子宫较原发育增大。停药观察至今无复发。

【现代医学认为】痛经一方面是由于子宫发育异常,盆腔充血,并与精神紧张、经期受寒等因素有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角所含卵泡激素“雌酮”,蛋白质对人体有强壮作用;紫石英具有兴奋性腺作用,可促成发育不良性卵巢成熟排卵,促使子宫发育作用;桂枝所含桂皮油、桂皮醛可解痉、镇痛;柴胡中柴胡皂甙,川芎中的阿魏酸可镇静、镇痛;香附中香附烯能提高人体痛阈;白芍中芍药甙有减低中枢性疼痛作用;配甘草止痛可起协调作用;菟丝子中的树脂甙;红花中的红花素可提高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和收缩力;而当归对子宫平滑肌原有“双相性调节”作用,由于子宫收缩的改变,促进了经血排出,减少了盆腔充血。62例患者应用纯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减少了服用甾体类镇痛等长期服药造成的副作用,具有标本同治,副作用少等优点。

 93.【痛经】 茜草12克,丹参9克。 煎服,每天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十分有效。

【自拟“活血化瘀”治疗痛经30例】

基本方:当归9g,丹参9g,川芎6g,赤芍9g,蒲黄9g,五灵脂9g,红花9g,桃仁9g,玄胡索9g。每日一剂,水煎,日服二次。三个月为一疗程。最长服药四个疗程,经行量多时停服。
    随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柴胡、制香附;寒湿凝滞型,加炙艾叶、肉桂;热郁血瘀型加丹皮、红藤、败酱草;气虚血瘀型加黄芪、党参;症瘕包块者加三棱、莪术;肝肾亏损而不孕者加仙灵脾、仙茅、菟丝子。
    3治疗结果---30例中,痊愈(痛经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14例,有效(痛经明显缓解,按痛经分级标准,疼痛减轻Ⅰ~Ⅱ度)13例,无效(痛经无改善)3例。总有效率90%。
    4典型病例---女性,43岁,已婚。
    痛经已有二年,近半年来疼痛加剧。每月经期愆期5~7天,经量中等,色紫有小血块。来潮少腹疼痛难忍,甚则伴有呕吐,拒按,得热则松,经常用止痛针方能缓解。B超提示:子宫内膜异位。苔白腻、舌紫暗、脉涩。此乃寒湿凝滞于胞宫,冲任失调。治法:温经活血化瘀。基本方加炙艾叶9g,肉桂6g。
    服药三个疗程,行经腹痛缓解,月经周期,色、量正常。

【哭来笑去痛经方】肉桂5g(后下) 当归9g 川穹9g 白芍9g 醋五灵脂6g 延胡索15g 玫瑰花9g 香附9g 小茴香6g   水煎服,一日一剂

功效:温经散寒、散瘀止痛

病案举例---何月婷,女,24岁,双手捧腹,面色惨白,自诉痛经多年,痛苦不堪。我见此状急忙为其施针,十七椎温针灸,又予上方一剂水冲服,服药后不足十五分钟,病人面色转红润,疼痛若失。连呼神奇!又疏本方在经期服用,连用两个月经周期后完全康复,至今未发。

1.姜附四物汤  元·《医垒元戎》

【组成】干姜3克,附子6克,当归9克,川芎9克,熟地黄9克,白芍药9克。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止痛。

【主治】冲任虚寒、痛经、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淡有块、腹冷痛、四肢不温、关节冷痛、剧痛、舌暗淡、脉沉迟涩。可用于痛经、闭经、不孕症、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下、痹证、痿证、癃闭、骨质增生、重症肌无力、肩周炎等病症。

【加减】若见寒甚,加桂枝、细辛、乌头;瘀甚,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痛甚,加蒲黄、五灵脂、全蝎、蜈蚣;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血虚,加鸡血藤、丹参、阿胶;阳虚,加仙灵脾、仙茅、补骨脂、鹿角片。

【附记】凡属舌红、苔黄、脉数、出血量多等热性病症忌用。 

2妇科调经片    现代·《上海药品标准》

【组成】香附50克,当归18克,川芎2克,白术3克,生白芍15克,赤芍15克,延胡索4克,熟地6克,红枣10克,甘草15克。共研细末,制成片剂。每服4片,日服3次。

【功效】养血调经,疏肝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经量少、经色黯黑有血块、舌暗红有瘀点。可用于痛经、闭经、经量过少、月经后期等病症。

3镇痛笑颜丹    杜怀棠 

【组成】五灵脂炭200克,元胡20克,蒲黄炭20克,乳香15克,没药20克,香附20克,当归20克,木通10克,大枣15克,甘草6克。共研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克或30~50粒,每日2次,白开水送下。经期腹痛绵绵者,可用黄酒或白开水送下,每日3次。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痛经(寒凝血瘀型),症见行经前后少腹疼痛如绞、周身不适、寒热往来、四肢厥逆、呕吐不休、甚则昏厥。

4桃仁散唐·孙思邈

【组成】桃仁50枚,虫20枚,桂心15克,茯苓15克,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薏苡仁30克,大黄120克。共研细末。每服2克,日服3次,用温酒调下。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主治】经来腹痛、量少有块、或癥瘕结块、或往来寒热、舌暗、脉细涩。可用于痛经、闭经、子宫肌瘤、不孕症、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下、产后小便不通、卵巢囊肿、盆腔炎、跌打损伤、慢性肾炎、肝脾肿大、前列腺肥大等病症。

【加减】若见寒证明显,去大黄,加重桂心剂量;虚证明显,去虫,加黄芪、当归;气滞,加香附、郁金、柴胡;疼痛剧烈,加没药、乳香、失笑散、全蝎、蜈蚣;肿块明显,加穿山甲、刘寄奴、象贝、鸡内金。

【附记】凡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

5加味当归芍药散龚志贤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泽泻12克,陈艾叶10克,炒小茴10克,佛手片10克,白通草6克,制香附12克。煎服。

【功效】健脾利水,行瘀导滞。

【主治】痛经。妇人经水将至之前,先现腰腹胀痛,或少腹胀而腹不痛,或先下黑色血块,或先有黄白带下。待经水行,则诸痛渐渐停息。

【加减】大便畅去,去佛手片;气虚弱者,去艾叶,可酌加广木香;若有其他见症,可随症加减。

【痛经的神奇妙方】:益母草30克,元胡15克,红花10克。煎服。经前1~2天开始服,每日1剂,连服5天为一疗程。连续服三个周期,痛经即可以治愈。

    【逐瘀调经汤】当归 10 克,赤芍 10 克,五灵脂 10 克,三棱 10 克,莪术 10 克,益母草 15 —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  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 10 克,杜仲 10 克,狗脊 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 10 克,黄芪 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 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 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 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 6 克,〈包煎〉、雪竭粉 6克分吞,花蕊石 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 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 10 克、勾藤 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 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青春期痛经方---本方无论经前经后,月中月末,只服三剂,从此断根】。

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炒白芍12克,制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木香1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周慕丹--寒凝型痛经验方】:吴萸3克,肉桂3克,当归10克,制香附12克。水煎分2次服。

【痛经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0g 白芍10g 桃仁10g 红花10g 香附10g 元胡10~12g 乌药10g 柴胡10g 益母草30g 艾叶10g 甘草5g

加减:偏寒加吴茱萸3g、肉桂3g。 

【何任--当归芍药散】当归9克,芍药18克,茯苓12 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芎9克。

【用法】上六味,杵为散。每服6克,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功效】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虚者加黄芪、川断,实者加木香、川楝子、川芎,寒者加木香、小茴、苏梗,热者加丹皮,白芍易赤芍,血淤者加蒲黄、五灵脂。

另外,对于血淤明显而喜热的痛经患者,何老多用少腹逐淤汤。对于比较轻的痛经,或因学习工作服煎剂不方便的患者,何老建议冲服益母膏止痛。

【痛经---张迿邦】当归9克炒赤白芍各9克炒川芎3克生地9克延胡索9克桃仁9克红花4.5克制香附9克泽兰9克

加减:1 此方青年妇女痛经时最易,为顺水推舟方法,桃红四物汤加行气活血药。

      2 夹肝气者加柴胡,夹寒滞分别选用艾叶、炮姜、吴茱萸、毕澄茄、肉桂、寒盛者少腹痛甚,附子粳米汤也可选用。

【痛经---彭坚】只要月经周期尚准,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每次来月经之时,提前两、三天服用佛手蛋【1】,每天一次,共服五天,连续服两三个周期。此方对于未婚妇女原发性痛经效果很好。

如果痛经属于热证,即月经周期正常或前后不准,小腹疼痛较为严重,且有烦躁、、乳房胀痛、口苦、舌苔黄、脉弦数等热象,宜用用宣郁通经汤【2】。缓解后,用生龙活虎丹【3】为丸,连服数月以善后。

如果痛经属于寒证,往往经行错后,经色暗淡或紫暗夹有血块,经将行小腹疼痛剧烈,唇面发青,汗出肢冷,甚至呕吐,舌胖淡,脉弦紧者,当用温经散寒、补血化瘀之法,虚证宜用《金匮要略》温经汤【4】,实证宜用《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5】。

如果患者体质肥胖,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稀,以致痰温郁滞胞宫,经行不畅而小腹胀疼者,常用温肾健脾、养血舒肝之法,以附子汤合当归芍药散【6】治之。

如果每次痛经伴随有大量白带,颜色偏于黑褐色,腹中绞痛,多为经期淋雨、受寒、误食生冷所致,属于寒湿凝聚,宜用温脐化湿汤【7】。

如果月经干净后,小腹绵绵而痛,脉虚细者,此属经后血空虚,筋脉失养之故,宜用调肝汤【8】。

此外,有一种“脱膜痛经”,疼痛十分剧烈,以未婚青年女性为多,皆起于月经初潮期,腹痛多发于行经的第二、三天,有大小不等的瘀血块及膜状物随同经血脱落而出,待块物落出后,腹痛渐减,已婚者则多不孕。脱落之膜经病理检验为异常增生的子宫内膜,遂有“脱膜痛经”或“膜样痛经”之称。当治以活血化膜、理气止痛或祛瘀止血止痛,可用朱南荪化膜汤【9】。

案例一:原发性痛经

成某,女,17岁,长沙某中学高三学生, 2001年4月25日初诊。患者自13岁来月经,每次均在第一天疼痛不已,无法上课,须卧床休息,月经周期尚准,经期五天,有少量血块。西医检查有子宫发育不良,曾经吃过数十剂中药,不见疗效。患者厌倦服药,勉强来就诊。察其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每次月经来时,即便秘严重。处以佛手蛋,嘱其来月经时,提前四、五天服,平常不服。

当归、黑豆、桑椹子各30克,生姜、川芎、枸杞子各15克,大枣10个,红糖30克,鸡蛋一个,煎好药后,兑蜂蜜30克,每天1剂,服5天。

另外,乳香、没药、花蕊石、血竭、三七各2克,研匀,装胶囊,分5天以药汁送服,每次5粒。

5剂药服完后,疼痛大减,可以去上课,血块极少,大便亦通畅。嘱第二个月经周期仍然照原方服。第三个月经周期即去胶囊,只服佛手蛋,半年后,痛经完全消除,且容光焕发,子宫发育不良已被排除。

评述痛经发生率系妇科病证之首,而中医治疗之疗效敢称一绝。本患为痛经所困,体弱便秘影响上学,痛苦可知。作者以佛手蛋(可视为药疗加食疗)、汤剂、胶囊三箭齐发,一诊痛减便畅,照常上课,三诊仅服佛手蛋,半年后证除体丰,足可令人叹为观止。

案例二:痛经,卵巢囊肿

刘某,32岁,湖南郴州人,营业员,已婚,小孩五岁,2001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月经紊乱已经三年,每次月经均错后一周左右,来时小腹胀痛,量少,颜色黯淡,时有血块,手足不温,面色晦暗,头晕,舌淡,脉沉涩,2001年9月,B超检查左侧有卵巢囊肿,约4.2×3.0×2.8cm。处以温经汤加减:

当归15克,白芍、川芎、丹皮、阿胶(蒸兑)、  麦冬、桂枝、党参、生姜、半夏、炙甘草、三棱、莪术各10克,吴茱萸5克,7剂。

患者因为路途较远,复诊不便,连服本方50余剂,中间两次来月经,均只有轻微疼痛,手足转温,精神较以前好,两次月经中间的间距为31天,2002年3月4日,B超检查已不见卵巢囊肿。

评述月经紊乱,量少色黯有块,伴少腹胀痛,舌淡脉沉而手足不温,温经汤本为的对之方,守方恒治月余,经期复常,腹痛微,手足温,更可喜的是卵巢囊肿已销声匿迹。本案告诉我们,中医不仅善于治疗功能性疾病,对某些器质性病变也能逆转,其奥秘何在?那就是—“方证相应”。 

    【痛经---麻瑞亭】经前腹痛: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简肉桂5克,广橘红9克,炒桃仁儿12克,法半夏9克,苏泽兰30克,延胡索9克,草蔻仁6克,赤丹参12克

    [加减]脉稍弦,经血稍后错,去简肉桂,加全当归9克;脉弦,经血后错,去简肉桂,加老川芎9克;下寒,加炒干姜6克;夜热烦躁,舌苔厚腻,去简肉桂,加软柴胡9克、生荒炭9克,或者加大熟地9克;脾湿,小便倒霉,加车前草12克;胃热呕恶,去肉桂,加淡竹茹9克、煨新姜6克。

    [加减]行经口臭,胸膈烦热或者五心烦热,加软柴胡6克或者黄芩炭9克,或者径用丹栀逍遥散;经来量少,结涩倒霉,白带多,加海蛎子粉12克;经来量少,时停,腹痛又来,时通时塞,加补骨脂9克;行经腰痛,加炒杜仲12克,甚则加骨碎补9克;输卵管欠亨,加石菖蒲9克。

    经后腹痛: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15克,贡阿胶(烊化)9克,石菖蒲9克,苏泽兰15克,炒干姜6克

    [加减]食积,加草蔻仁6克;经血量过多,去苏泽兰,加炒莲房15克、棕树炭9克;经血量多,紫黑成块,加刘寄奴6克;经色昏暗稀薄,加炒蒲黄12克;肾寒腰痛,加炒杜仲12克,或者加骨碎补9克;宫寒不孕,加石楠叶10克,或者径用大温经汤加减化裁以治之;腹泻,加罂粟壳5克;痛重,加延胡索9克;气虚不敛,经血量多,假山萸肉12-15克,或者加生黄芪15克。

 治痛经验方秘方】 [通治方]蔡小荪:痛经多数是经血排出困难,瘀滞疼痛,治法以通为主。当归9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香附9克 元胡9克 丹参9克 红花4.5克 白芍9克水煎服。服药时间应在行经前三天即开始服用,特别是膜样痛经、及内膜异位症等,否则效果不显。
  [辨证方]
  1、寒 证
  韩百灵:温肾扶阳汤,治胞中虚寒型痛经,妇女经期小腹隐痛,喜温喜按,经色清稀,腰酸腿软,四肢不温,尿频,白带下注,面色淡白,舌质淡润,脉象沉缓无力。人参9克 山药9克 熟地9克 山萸肉6克 吴茱萸6克 菟丝子9克 肉桂6克 附子6克 补骨脂9克 白术9克《百灵妇科》
  颜德馨:治疗之法,以通为主,多用温经逐寒,祛瘀止痛,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汤独擅胜场,每于经前投此,多应手而效。曾以治痛经达十余年缠绵不愈者,或痛甚则厥,或剧痛需以度冷丁方得小安等顽固病例,亦有殊效。
  小茴香7粒(炒) 干姜0.6克(炒) 元胡3克 没药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黄9克(生) 灵脂6克(炒)水煎服。每次月经来潮前连服5~7剂,一般连续治疗3个月即获痊愈。
  陈泽霖:临床所见以寒凝血瘀为多见,治宜温通为主。我曾以下方为主加减治愈了不少痛经病人。肉桂3~9克 小茴香6克 制香附9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赤白芍各15克 青陈皮各9克 阿胶9克 艾叶9克 益母草30克 乳没各4.5克
  2、热 证
  傅山: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方用宣郁通经汤。白芍15克(酒炒) 当归15克(酒洗) 丹皮15克 山栀子9克(炒) 白芥子6克(炒研) 柴胡3克 香附3克(酒炒) 川郁金3克(醋炒) 黄芩3克(酒炒) 生甘草3克水煎,连服4剂,下月断不先腹疼而后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3、虚 证
  卓雨农:肾虚肝郁的,经来色淡而少,经后腹痛腰酸,肢软无力,益肾调经汤主之。
  杜仲 续断 熟地各9克 当归6克 白芍(炒)9克 益母草12克 焦艾 巴戟 乌药各9克水煎服。
  朱承汉:经行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舒适,经水色淡质清,面色苍白,精神萎弱。炒党参12克 炒白术9克 全当归9克 东白芍9克 炒川芎4.5克 炙甘草4.5克 大熟地12克 茺蔚子9克 制香附9克
  4、实 证
  刘赤选:妇女月经将来一两小时,因子宫后屈,瘀滞经血,阻其排出,以致小腹发生疼痛,必候经水排出一两天内,才能逐渐缓解,宜用失笑散合逍遥散,在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每天服1剂,连服3~6剂可经通痛除,照法再服3~6月,可以根治。蒲黄6克 五灵脂12克 当归9克 白芍12克 柴胡9克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炙甘草4.5克
  卓雨农:瘀血阻滞的,经来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块,排出则痛减,加味失笑散主之。蒲黄 五灵脂各6克 延胡 丹皮各9克 桃仁6克 香附9克 台乌6克,水煎服。疼痛引及少腹两侧痛剧者,加姜黄6克、乳香6克;大便燥结,加大黄6克。
  冉小峰:乳胀散,治月经前乳房胀满。当归9克 红花9克 白术6克 王不留行9克 橘叶9克 陈皮3克,上6味,研为粗末,以水200毫升,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滤过;残渣再加水150毫升,煮沸10分钟,滤过,合并两次滤出液备用。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李维芳:痛经一号方系青岛已故名老中医傅乃杰所传,余用于临床20余年,收效甚为满意。丹参30克 乌药10克 枳壳10克 香附12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月经前服。有热者,方中丹参改为丹皮10克。
  [食疗方]
  陈修园:猪肚胡椒汤,治妇人经寒,往来时有痛。猪肚1个,洗净,入胡椒24克,装入肚内,炖烂食。(寒证)
  朱承汉:治疗痛经简便方。(寒证)鲜姜 红糖各15克 焦山楂12克水煎服。
  (一)气滞血瘀。行气活血。
二香饮。广木香3克,当归3克,香附3克,川芎3克,青皮3.6克,牡丹皮3.6克,枳壳3. 6克,生地3.6克,蓬莪术3.6克。加生姜8片,水煎,空腹服。
(二)气滞血瘀。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泽兰汤。
泽兰14克,香附14克,续断14克,红花2克,当归12克,柏子仁12克,赤芍12克,牛膝6克,延胡索8克。水煎服,每日1剂,甜酒为引。
(三)冲任虚寒,营血不足。温经脉,调冲任,止疼痛。
石英汤紫石英9克,全当归9克,桑寄生9克,炒杜仲9克,丝瓜络9克,麦冬9克,肉桂1.5克,吴茱萸2.4克,川椒2.4克,乌药3克,橘叶4.5克,橘核12克,白芍6克。煎服
(四)气滞血瘀。破瘀活血,调经止痛。
红花当归汤。
红花3克,当归3克,怀牛膝3克,苏木3克,川芎1.5克,麸炒枳壳1.8克,莪术2.4克,赤芍2.4克,三棱2.4克,芫花2.4克。水煎,临卧服。
(五)寒湿凝滞。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吴茱萸汤。
当归6克,肉桂6克,丹皮6克,吴茱萸6克,麦冬6克,防风3克,细辛3克,制半夏6克,藁本3克,干姜3克,茯苓3克,木香3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六)湿热瘀结。清热祛瘀,行气定痛。
涤热逐瘀汤。
丹参15克,丹皮9克,生地9克,三棱6克,莪术6克,延胡索6克,通草6克,香附6克,通草6克,槟榔6克,大黄3克。水煎温服。
(七)气血虚弱,虚中有滞。健脾养血,行气解郁。
加减八物汤。
人参3克,白术3克,当归身3克,茯苓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生地3克,炙甘草1.5克,木香1.5克,青皮2.1克,醋炒香附3克,生姜3片,大枣2枚。煎服。

【独一味治痛经有妙用---王幸福】独一味: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一般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后的刀口疼痛、出血,外伤骨折,筋骨扭伤。是一味治疗妇女痛经的良药,我在临床上运用多年,即方便又有效,深受痛经患者的喜爱。其方法为:口服藏药独一味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疗程1周,经前7天服用,或必要时服。连服3次,即3个月即愈。

验案举例:祁某,女,18岁,自十四岁初潮以来,每次来月经都小腹剧痛,坐卧不宁,痛不欲生。经妇科检查已排除器质性疾病,认为系内分泌失调所为,西医予以各种止痛药不效,求中医治疗多年也是未能治愈,且不愿服汤药。其母亦是西医和我是熟人,求我给予想办法,鉴于该女孩不愿服中药汤剂,且又要上大学,思之片刻,为其开了三个疗程的独一味胶囊,第一次就减轻了痛苦,连着三个月,服三次即治愈多年痼疾。

按:临床上我治疗妇女痛经一症,多用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获苓丸加减,但对于一些单纯性的痛经亦爱用些中西成药治疗,效果亦佳。独一味胶囊就是其中的一种,故此荐之。需要说明的是复杂性的痛经,还是要综合治疗。

【逍遥散加减治疗痛经】例1:患者,女,18岁。月经来潮疼痛两年,每次发作必须止痛药。面色白,体倦乏力,经色暗红,量少有块,心烦急躁,胸胁、乳房胀痛,腹痛拒按,口渴喜冷饮,头痛,舌红,苔白滑有瘀点,脉弦滑微数。西医诊断:痛经。中医辨证:肝郁气滞,瘀阻胞中。治法: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处方:柴胡6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炒白术10g,炙茯苓15g,烧生姜3g,薄荷3g,赤芍10g,牛膝6g,炒栀子6g,青皮10g,陈皮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其症大减。续服10剂,诸证消失。随访,经行疼痛已愈。

例2:患者,女,35岁。每月经期前二三日腹痛。近日因淋雨、食冷,疼痛加剧,得热稍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时热,体胖,乏力,面色苍白,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脉沉紧而滑。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肝脾失和,寒凝胞中。治法:疏肝健脾,散寒祛湿,温经止痛。处方:柴胡6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炒白术10g,炙甘草15g,烧生姜6g,薄荷6g,苍术6g,桃仁6g,红花6g,艾叶10g,焦三仙各10g,砂仁6g。服药3剂,诸证好转。续服14剂,诸证消失,随访未发。

例3:患者,女,45岁。每月经期腹痛,经后二三日疼痛加剧,痛及腰骶、阴部和肛门;揉按痛减,经量少,色淡质薄。近日与人发生口角,其症加剧,痛甚昏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时有汗出畏寒;咽干口燥,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胸胁、双乳胀痛,便干,溲黄,舌红,苔少,脉弦细弱。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肝郁脾虚,气血不足,冲任不调,胞宫失养。治法:柔肝健脾,益气养血止痛。处方: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5g,炒白术10g,炙甘草15g,浮小麦30g,大枣5枚,黄芪6g,生地10g,熟地10g,山药10g,川楝子6g,元胡6g,佛手10g,丹参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诸证好转。续服20剂,痛止。

【较剧痛经的对治——夏桂成】 1  膜样血瘀痛经---逐瘀脱膜汤: 肉桂(后下)6克 五灵脂 三棱 莪术 炒当归 赤白芍各10克 益母草15-30克 广木香6—10克 元胡12克 续断15克 或加蒲黄6克 三七粉6克 炒枳壳6-9克  服法;行经期 第日一剂 水煎分2次分服。

疼甚者加炙乳没各6克 如头昏疼,体弱汗出者 可加入党参20-30克 黄芪15克。 腰酸明显加杜仲 寄生 制狗脊各10克 甚则可加骨碎补 补骨脂各6-10克 ; 小腹冷疼明显者 可加入紫石英(先煎)10克 制附片6-10克 艾叶6-9克 炙桂枝10克 温阳祛寒; 神疲乏力 小腹作坠,大便或溏者 可加入炒白术10克 黄芪12克 党参15克 煨木香10克 ; 如腹疼剧烈 甚则昏厥 四肢冰冷 可加入 琥珀粉3-5克 制止乳没各5克,景天三七10克控制疼 七 乳没 还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如、月经过多者 可加入炒蒲黄(包煎)9克 血竭粉 三七粉各3-6克(分吞)。。。若瘀结较轻者 应减棱 莪量, 减为6克 腰酸明显者 断 仲 各改为12-15克  疼颇剧者 元胡 灵脂改为12-15克。。。阵发性剧疼者 有时还须加入全蝎以止痉挛

2  功能性痛经---痛经汤 :  钩藤15 丹皮 丹参 赤芍 五灵脂各10 肉桂后下5 木香6-9 元胡12-15  川断 杜仲各10 益母草15 茯苓10.。由于本病属于属于功能性疼经, 而且又属于不孕症,所以在治疗上抓住两个关键时期, 行经期服痛经汤,经间排卵期服补肾促排卵汤 如是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基本上控制疼痛,继则再治疗3个月经周期,基本上控制了疼痛,继则再治疗3个月经周期而受孕。

【邓铁涛教授家传验方----五灵止痛散】失笑散合冰片(梅片更加)组成。加入冰片,取其气味芳香走窜,行气通络,辟秽开窍,增强止痛效力。分量按1:1:1比例,研细为末。临床上可用于因气滞,血瘀,邪闭所致的各种痛症。如头痛,牙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月经痛等,每次0.3--1克,若心绞痛时于舌上含服,也可作常规口服,每次1克,每日三次,皆有良好疗效。

据临床观察,本散剂对于胸腹部位的庝痛疗效较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痛经分五型 防治结合效果好
“每日一偏方,有病不用慌”——痛经
痛 经
痛经
痛经治疗
治疗痛经奇效病案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