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界:河南考古2021:汉魏洛阳城宫城显阳殿遗址的发掘

显阳殿遗址发掘区

显阳殿殿基发掘区

显阳殿殿基夯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莫阳的报告题目是《汉魏洛阳城宫城显阳殿遗址的发掘》。汉魏洛阳城显阳殿遗址位于宫城正殿太极殿北侧,2020年的发掘区位于显阳殿遗址的东半部,揭露出了显阳殿遗址夯土台基东半部和台基外侧地面;同时在台基外侧还发现了台基包砖、白灰墙皮、脚手架坑、铺砖散水、晚期沟槽等遗迹。2021年的发掘工作集中于显阳殿遗址周边的附属建筑遗址,尤其是其宫院建筑遗迹进行了勘察,初步勾勒出了显阳殿宫院的大致轮廓和建筑结构。对台基夯土的解剖则不仅确定了显阳殿始建于魏晋时期、历经北魏、北周改建沿用的沿革历史,也更具体地了解到台基夯土的建筑结构和构筑次序等信息。对北魏显阳殿遗址的发掘,不仅具体地了解到了北魏宫城显阳殿的建筑布局和保存状况,更进一步丰富了对北魏宫城形制布局和文化内涵的认识。
【该报告发表于2021年12月18日上午在河南南阳举办的“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

扩展资料:

汉魏洛阳故城考古取得新发现确认宫城显阳殿等遗址位置
 2022-01-19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韶萌文受访者供图

昨天下午,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向公众公布2021年世界文化遗产——汉魏洛阳城考古新发现,确认宫城显阳殿、显阳殿宫院、永巷等遗址位置。

从2020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对显阳殿及其周边附属建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先后发掘并确认了宫城显阳殿、显阳殿宫院、永巷等遗址的位置、形制和保存状况,进一步深化了对宫城内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认识,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显阳殿台基外侧包砖局部(西-东)。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供图

遗址现场出土的北魏时期的筒瓦。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供图

显阳殿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金村南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队长刘涛介绍,显阳殿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金村南,是一座处于太极殿正北侧、汉魏洛阳城宫城轴线上的大型夯土台基建筑。考古发掘表明,显阳殿夯土殿基平面呈“凸”字形,东西宽约70米,南北约35米,台基南侧残高约1米,台基外侧残存有部分包砖和包砖沟槽等。
对显阳殿及其周边附属建筑遗址的解剖表明,该区域内至少存在不晚于东汉、魏晋、北魏和北周等四个时期的夯土建筑。但曹魏至西晋始建的宫室建筑结构多为北魏所继承。北周时期大规模的营建并未完工。这也与此前在太极殿及太极殿宫院的相关发现和认识一致。
在显阳殿殿基的周边,还有大量的廊房、排房、水道等遗迹,共同构成了一座以显阳殿为核心的宫院建筑。显阳殿殿基北侧有一道东西向的廊房和一组保存较好的排房建筑,不仅是宫院内的附属建筑,更是宫城内一处重要的屏障式建筑。
依据相关考古发现复原可知,显阳殿宫院东西宽约80米,南北进深约130米,显阳殿殿基居于中部偏北处,宫院南侧连通太极殿宫院。

永巷全长约700米
在显阳殿宫院北侧,还发现有一条南北宽约6米的东西向道路。道路保存较好,路面残存有车辙,两侧有铺砖散水和排水沟等设施。道路西连千秋门。考古人员依据其位置和文献记载推测,道路东至万岁门,全长约700米,为文献记载宫城中的“永巷”。
永巷是魏晋和北魏时期城内唯一一条东西穿越宫城的通道,更是宫城内功能布局的南北分界线:永巷以南,是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朝殿区,又被称为“南宫”;永巷以北,主要是以华林园为中心的池苑区,又被称为“北宫”。而千秋门作为永巷西侧的出入口,具有重要的地位。
初步发掘表明,千秋门遗址与宫城正门阊阖门、宫城神虎门等建筑格局相似,均为门外建阙的殿堂式门址。而对千秋门的准确定位,也进一步认识到,永巷与建春门-阊阖门道路宫城东西两侧的部分并不处于同一直线上,而是在宫城内有明显的转折。
文献记载,显阳殿,魏晋时期称为昭阳殿。显阳殿建于北魏宣武帝时期,与太极殿、洛阳宫城大致同时修筑而成,是永巷南侧的宫城南部仅次于太极殿的一座重要建筑,其在宫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依据相关文献记载,显阳殿在北魏时期,或作为皇帝宴请宗室子弟的场所,或作为皇帝接待归降纳贡的使节,或作为皇帝登基前的居所等,功能与太极殿有所不同。
从建筑布局上看,显阳殿宫院东西两侧,还各有一组宫院,而显阳殿宫院与其东西两侧院落,共同形成了一个东西总宽约370米、以显阳殿以及附属的宫院为核心的建筑空间。这一组宫院,居于太极殿北侧,与太极殿宫院东西等宽,但其空间排布密集,显示出与太极殿宫院在建筑布局上的较大区别。

此次新发现深化了对宫城形制布局的认识
刘涛告诉记者,通过对显阳殿、显阳殿宫院、千秋门、永巷的发掘,不仅具体地了解到了这两座遗址的建筑结构,订正了此前依据文献记载的有关认识,明确了这一区域内建筑的分布和特点,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宫城形制布局的认识。
据介绍,在显阳殿北排房内发现的大量建筑倒塌堆积,不仅数量大,种类丰富,尤为难得的是,其作为原生倒塌堆积,保存了丰富、准确的位置信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为北魏时期建筑,尤其是瓦作制度的复原提供难得的资料。
作为国家首批大遗址保护项目,近年来,汉魏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为准则,以遗址公园规划为指导,采取地面模拟、植物标识、露明覆罩等方式,先后完成了北魏永宁寺塔基、宫城正门阊阖门、二号宫门止车门、三号宫门端门、铜驼大街、西阳门内大街、内城东北城墙、西城墙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遗址公园初具规模,影响后世城市规划、深埋地下1500年的汉魏城市格局和宫城轴线基本显现,使人们领略到千年前赫赫帝都昔日的繁华和历史巨变的沧桑。

转载于考古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新发现”交流报告会 会议纪要(三)
试论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的性质|都城|金代|平城|北魏|辽代
荐书 |《中国古代宫殿》傅熹年 著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太极殿
汉魏洛阳城:古代都城之典型代表
朱岩石:北朝都城考古学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