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

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二、三世纪,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形成早期越窑青瓷体系。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据朱伯谦《龙泉窑青瓷》所述,龙泉及周围地区陆续发现的一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墓内出土的瓷器与越窑、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的产品有些差别,具有自己的特色,可能属于龙泉窑早期产品,由此推测龙泉窑可能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现有考古发现表明,龙泉及周围地区有几处唐代的青瓷窑业遗迹,如现今庆元县竹口镇黄坛村、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青田县腊口镇石帆村、莲都区吕步坑村,其中庆元在当时属于龙泉管辖范围。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产业规模不大,属于就近销售模式。

五代时期,龙泉窑青瓷得到了快速发展,博得了世人的关注。据宋?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龙泉窑青瓷的文献。由此可见,早在吴越国时期,龙泉窑已经从众多窑场脱颖而出,成为吴越钱王纳贡所需秘色瓷的生产地。从龙泉东区安福等五代时期窑址产品来看,釉色淡青,青中泛黄,基本形成龙泉早期产品淡清釉的特征。



东晋龙泉窑青瓷四系壶
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


南朝龙泉窑青瓷平底碗
高4.8cm,口径10.8cm,底径6.2cm


唐代龙泉窑青瓷撇口碗
高4.8cm,口径13.6cm,底径6.4cm


唐代龙泉窑青瓷四系罐
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


五代龙泉窑青瓷双系瓶
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

宋代龙泉窑


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逐步实现釉层加厚,色泽更青,在制瓷工艺和文化审美上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基本保持一致。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常见产品有碗、盏、盘、梅瓶、执壶、罐、盒、多管瓶、盘口壶等,胎质较白,釉色淡青,装饰以刻划花为主要手法,线条娴熟纤细,花纹有莲瓣、牡丹、菊花、梅花、水草、蕉叶、鱼、龙、弦纹等,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北宋中晚期龙泉窑青瓷主要产品有各式各样的碗、盏、盘、碟、壶、瓶、炉、罐、多罐瓶等。其中碗有单面刻花碗、双面刻花碗、斗笠碗、葵口出筋碗、花口碗等,盘有莲瓣盘、刻花盘等, 碟有刻花碟、兽面碟等,瓶有五管瓶(多管瓶)、盘口瓶、梅瓶、四方瓶、八棱瓶等,炉有鳌足鼎炉、四足印花方炉、六足印花六角炉、素面鼎炉、六角八卦鼎炉、熏炉等。胎骨多为灰白,釉色普遍青绿,也有青中泛黄或泛灰,釉层不是很厚,具有一定的玻化程度。装饰以刻划花为主,构图简练,刀法娴熟,往往一刀为一茎,两刀为一叶,四刀为一蕾,刻划时刀锋倾斜,刻划线条一面深一面浅,俗称“半刀泥”,并常穿插长短曲直的篦纹,刻划与篦纹深浅相间,越发形象生动,表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这是北宋时期龙泉窑刻划花艺术的一大特色。纹饰题材常见团花、卷草、折扇、荷花、莲瓣、蕉叶、松涛等。碗、盘、碟等敞口器物则盛行双面刻花。



北宋龙泉窑青瓷五管瓶
高42cm(残39.5cm),腹径20.5cm,口径8.2cm,底径9.5cm


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在胎釉配方等制瓷技艺上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起初,龙泉窑坯料用泥为瓷石一元配方,而龙泉大窑等地的瓷石普遍属于高硅低铝原料,其高温强度较低,所以生产的瓷器胎壁较厚;后来,坯料改用瓷石与紫金土二元配方,紫金土氧化铝含量较高,胎内铝含量的增加,能提高胎体耐高温强度,可以做成更为精致的薄胎瓷器。早期龙泉窑青瓷釉层中钙、镁含量较高,釉的高温流动性大,釉薄而透;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釉层中钙、镁含量降低,钾、钠含量提高,从而增加了釉的高温粘稠度和熔融温度范围,龙泉窑这种釉被当今陶瓷界、学术界称为石灰碱釉。此外,素烧与多次上釉工艺,以及窑炉与烧成等技术的成熟,也是龙泉窑成为青瓷集大成者的必要条件。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三足炉 高11.3厘米,口径14.4厘米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元代龙泉窑


元代龙泉窑青瓷胎釉配方继续改进,胎中铁含量明显降低,白度进一步提高;釉中钙、镁含量进一步降低,而钾、钠含量进一步提高,使得釉在高温下黏稠度继续提高,烧成温度范围继续拓宽。元代龙泉窑青瓷的烧制工艺整体不如宋代讲究,瓷胎逐渐变厚,釉层逐渐变薄,玉质感有所降低,至元代末期,多次施釉工艺已很少使用;再者,装烧方法也发生改变,垫托常放在坯件的外底,碗、盘等瓷器的外底一圈无釉,更有甚者,为增加装烧量,一个匣钵内垒装二三件同类的碗、盘,因此内底无釉或一圈无釉,影响瓷器的品质。



元代 龙泉窑青釉划花执壶 口径8.7cm,足径11.5cm,高32.7cm



元代龙泉窑青瓷瓷塑文殊菩萨像 高24厘米



元代龙泉窑 拱花大瓶


明代龙泉窑


明代早期的龙泉窑继承前代的制瓷工艺,胎釉特征变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釉色较深,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少见,说明烧窑时,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好,烧窑技术高。多数产品施一次釉,釉层较薄;少数产品釉层较厚,多次施釉,有玉质感。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执壶、盒、罐、瓶、炉、砚、砚屏、烛台、凳和雕塑等。明代早期的龙泉窑,花纹装饰仍旧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纹饰有弦纹、回纹、S纹、竹节、鼓钉、瓜棱、菱花、莲瓣、菊瓣、菊花、梅花、牡丹、蕉叶纹、缠枝花、八宝、八卦、云纹、十字杵纹等;龙、凤、鱼、以及吉祥动物纹罕见。装饰方式主要有刻划、模印、镂雕等,元代常用的贴花和露胎贴花的装饰方法已不多见。


明初 龙泉窑划花龙纹碗



明初 龙泉窑龙纹匜


明代中晚期开始,窑口减少,质量下降,龙泉窑瓷业逐渐衰落。据清乾隆《龙泉县志》卷三“物产”记载:“青瓷窑……明正统时顾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远甚,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难充雅玩矣。”在龙泉大窑和庆元枫堂的明代窑址中,发现有内底印“顾氏”铭文的碗、盘,器型粗壮厚重,铭文“顾氏”可能是文献记载的“顾仕成”。成化弘治以后,龙泉窑瓷器的胎体更加厚重,釉层更薄更透,刻划花及挖足工艺更粗更草,质量显著下降,已基本处于衰落状态。



明 龙泉窑 划花牡丹玉壶春瓶





明 龙泉窑 划花带盖执壶


清代龙泉窑


清代龙泉窑为数不多,仅剩下大窑、孙坑等地瓷窑烧制青瓷,胎骨粗硬,呈灰或灰白色,釉层薄透呈青灰或青黄色。产品主要有碗、盘、盞、盒、罐、瓶、笔筒和花盆等;纹饰主要有梅、兰、竹、菊、牡丹、荷叶、莲瓣、龙、鱼、八卦、鼓钉、宝珠、几何纹等;装饰方式多为刻划,也有镂空。



清代龙泉窑青瓷凤尾大瓶
二级文物
高46.8cm,腹径21.6cm,口径22cm,底径14.5cm


清代龙泉窑青瓷凤尾大瓶
三级文物
高27cm,腹径11.5cm,口径13cm,底径9cm


清代龙泉窑青瓷梅花盘
三级文物
高3.4cm,口径22.8cm,底径10.4cm


清代龙泉窑青瓷鼓罐
三级文物
高11.5cm,腹径12cm,口径11cm,底径10cm


清代龙泉窑青瓷八卦炉
三级文物
高9.2cm,口径17.7cm,底径10.2cm


清代龙泉窑青瓷八卦长筒瓶
三级文物
高36.8cm,腹径11.9cm,口径8.6cm,底径11cm


清代龙泉窑青瓷灯
三级文物
高5.5cm,口径9.2cm,底径5.8cm


民国时期龙泉窑


民国初期,龙泉窑业从大窑、孙坑转移到宝溪溪头一带,主要以烧制日用青花瓷器为主,同时还坚持烧造传统龙泉青瓷,并以家族和师徒方式传承青瓷烧制技艺。其中, “李生(三)和”、 “张义(贰)昌”、 “龚三兴” 等瓷坊是龙泉窑青瓷薪火传承的典范。有识之志徐渊若、陈佐汉为龙泉青瓷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对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为解放以后的恢复大规模生产和走向中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民国时期龙泉窑青瓷大龟
高16.8cm,长36cm,宽20.8cm


民国时期龙泉窑青瓷鼓罐
二级文物
高15.8cm,腹径14cm,口径11.6cm,底径11.2c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硬”
168美图欣赏|佳士得秋拍宋瓷珍品,一览66件宋代名窑瓷器
* 千年龙泉窑
天下龙泉:那些大维德爵士藏过的宋元青瓷
广东省博物馆藏龙泉青瓷青瓷鉴赏
瓷言片语(九十九)明龙泉窑刻花二十四孝人物纹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