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玉蝉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

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 ,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蝉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玉蝉极其简单,一端方或圆,一端尖,双眼处理各一刀,蝉背颈下一刀单撤,成为三角形斜坡状,仅见三刀。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第二种玉蝉是采用“汉八刀”琢雕数道阴线来表现头、翅和皮纹(图1-2)。其头型一种为平头,一种圆头。蝉纹布局特点是阴刻线采用粗细结合的手法,由象形转变为写实,既使蝉纹富于图案化,又颇有写实风格,形象较为生动逼真。双眼位置布于头部两侧,几乎与头部等平。口部出现较细线条组成的三角状,并在其中刻有纤细的阴刻线。双翼线条多数是起脊,微有坡度,向两侧倾斜。腹下常见5-8道刻纹,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图3-6)。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第三种玉蝉琢雕更加精致,纹饰写实,异常逼真。玉蝉第一种少,第二种较多,第三种更少。

1988年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白玉蝉就是蝉中杰作。它长5.7厘米、宽2.9厘米,是用和阗上等白玉琢雕而成。其造型准确,写实性强。身部厚实,边缘渐落。腹下皮纹横线条冲破竖线条,线头见锋。皮纹有12道,属汉蝉皮纹之最。雕工也极其规整,线条凝练挺拔,推磨技巧颇见功底,蝉身平洁,光可鉴人。其玉质滋润,琢雕精良,无论从玉质,还是从琢工和抛光来说,实属在众多汉蝉中出类拔萃的稀见品,凡见过此蝉的中外考古学者或文物鉴定专家们无不异口同声赞美称绝,称之为“蝉王”,绝非溢美之辞(图7)。



除以上三种类型玉蝉之外,还有一种是利用旧玉器经过改制而成的玉蝉,为数少见。它仅求其形似,背部仍保留原来的纹饰,呈不对称。其原纹饰又与蝉翼纹饰有异,别有一番风味(图8)。

关注“益运居”微信公众号: yyj13420723888 快速关注。更多精彩内容与您共分享!




1982年扬州市高邮天山乡神居山2号汉墓为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的玉蝉背部纹饰与众迥然不同,颇为稀见,又具一种特色(图9)。



  玻璃蝉颜色有灰白色(图10)、涅白(图12)和蓝色(图11)三种。

它是在制作好的模具中灌注溶液,经冷却、脱模,即获实心器。这种采用模铸法制作成的蝉形器一般较为简单。涅白和蓝色蝉少。值得重点介绍的是少见的包银箔玻璃蝉和嵌贴银箔玻璃蝉。早年出土而新发现的三件玻璃蝉,去年扬州市文物考古队在发掘汉代墓葬时又出土了一件,装饰别出心裁,风格独特。



在众多无装饰的玻璃蝉中,嵌贴银箔玻璃蝉尤显突出。它高5.2厘米、宽2.9厘米,为灰白色玻璃质地,背部突出,腹部低凹明显。平头,头颈之间以一道浅阴线分隔。身部双翼有阴槽加以分隔。头颈中部和双翼上均分别贴有大菱形纹饰一组。每组纹饰均用正方形小银箔5片均匀规律地分贴组合而成。银箔的每一个菱角皆统一向上,整体组合形成一个大菱形纹。所贴银箔略高于平面。在肩和身部阴槽内则分别嵌贴条形银箔。蝉眼处留有贴银箔的明显痕迹。此蝉1988年出土于扬州市发电厂汉墓男棺内(图12)。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另一件嵌贴银箔玻璃蝉,1979年出土于扬州市东风砖瓦厂汉墓,高5.4厘米、宽3.1厘米,其纹饰及工艺装饰与前件相似(图13)。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这两件嵌贴银箔玻璃蝉头形的区别是一为平头,一为圆头。其表层颜色一为灰白色,一为黑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还有一件包银箔玻璃蝉也很为人关注。它长5.6厘米、宽2.7厘米,为半透明涅白色玻璃。其银箔由于受腐蚀,部分严重氧化,部分轻度氧化,但仍牢牢地贴附于蝉面。玻璃由于受到银箔的保护,而未受到腐蚀,色呈涅白,如初出新品。这件蝉1988年出土于邗江西湖胡场6号汉墓(图14)。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玻璃蝉嵌贴银箔和包银箔的装饰工艺,无疑是受古代铜器和漆器等镶嵌、嵌贴工艺的影响和启发。这两种玻璃装饰工艺是汉代新出现的玻璃装饰,这在其它地区未见发现,是扬州玻璃饰品的一大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玉蝉与玻璃蝉的区别和特征

考古界认为玻璃器是玉器的替代品,从扬州汉墓出土模仿玉蝉、塞、、剑饰、衣片、串饰等众多的玻璃品就足以证明。或是由于当时扬州和田玉材的贵重,或是由于玉材的缺乏,而选用玻璃品来替代,从而用玻璃蝉来替代玉蝉。故在扬州大型和中型汉墓中出土玉质蝉多,而在一般庶民汉墓中出土玻璃质蝉多。这是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有关联,因而有所区别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在文物报道中,国内外有人将铅钡玻璃蝉误为玉石质地是常有的事,这是因为它貌似玉质。我曾经在文物市场的地摊上代人以低价买了一件西汉玻璃蝉,就是摊主误认为普通石蝉的实例。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玉与玻璃是有区别的,玉硬度高,比重大。玻璃硬度低,比重小。玉有光泽,无气泡,不易被腐蚀。铅钡玻璃年久表面易腐蚀,极少数内芯半透明,有气泡。玉蝉是琢雕而成,阴刻线深浅粗细不一,边缘有棱角,而玻璃蝉是模铸成的,阴线一般较粗,深浅一致,粗细基本相同,无棱角。铅钡玻璃在全世界只有在中国能够见到,这是中国创造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汉代玉蝉特征

全国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张永昌老师曾经总结过汉代玉蝉特征既概括,又贴切,更准确:

  1、西汉玉蝉刀法虽然简单,但都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因此有汉八刀之称;蝉形比战国时期薄而大,重视选材,白玉大量使用,玉色以白为上。《后汉书·舆服志》记载:“至孝明帝,乃为六佩,冲牙,双,璜,皆以白玉”。由此说明古代人不但喜用玉,而且又十分注重玉的颜色,因此佩玉的颜色,表示佩者的等级,其等级分明,等级最高多是佩白玉者。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2、西汉玉蝉主要特点是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其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蝉王”尾部的尖锋和双翼尖端均有扎手的感觉就是实物例证。宋代、明代的尖锋没有扎手的感觉,因翼端稍稍圆形,这是区别真假的主要特点。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3、线条以直线为多,有的虽呈弧形线,但都是有两线交锋而成,最精致的地方就是推磨。两翼都是光整、平滑。

  4、一般说玉蝉呈平头形的,以西汉早中期为多。圆头形以西汉中晚期为多。西汉中晚期眼珠多跳出廓外。

  5、尾部的横线是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一般以4-7条为多见。但是最多的有12道,即扬州博物馆珍藏的“蝉王”。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6、有的玉蝉颈下呈“︶”,光整平滑,不起波状,这也是鉴别真假的主要特点。

  7、抛光技术非常进步,打磨光滑,像玻璃一样闪闪发光。我馆珍藏的“蝉王”抛光如新,即是实例证明。

汉代玉蝉四件介绍如下:



白玉蝉 汉 长7.6厘米

  蝉作扁平状,以简练挺劲的“汉八刀”勾勒出高额、突眼、宽颈、翅翼等,形象写实。这种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多用作敛葬中含玉,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



玉蝉 汉 长9.3厘米

  玉表皮带沁,沁色斑驳自然,圆眼长翼,雕琢有力,器形美观。顶有穿孔,可以配挂。



黄玉蝉 宋 长5.5厘米

  玉质呈黄色,按照汉代的风格来做,阴刻线深而粗,边缘稍稍磨一点,看起来边薄,实际只是稍有一点薄,宋代玉蝉与汉代的区别于此。



白玉蝉 明 高6.5厘米

  白玉质地,纹饰雕工流畅有力,尤其蝉衣雕刻得细腻逼真。整体造型生动,立体感强。



白玉蝉 明 5×2厘米

  此件玉蝉,依玉材的形质而做,通体带沁,尾部颜色加深,纽形双眼圆鼓凸于顶端,两侧顶部有对穿斜钻孔。构思巧妙奇特,生动传神。



白玉蝉 清 7×0.5厘米

  玉质细腻润洁,似有“汉八刀”的遗风,但已没有了翅翼底部的挺劲和翼端的尖锐,线条的深浅和弯度生硬。

玉含蝉,是汉代普遍流行的作为用于丧葬的一个种类,以为它能为生者避邪,为死者护尸,甚至食之可以成仙得道。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促使玉器的防治、宗教意义为之大增,方士又竭力提倡玉的神秘和力量,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过程,同时不可避免地掺入了包括避邪在内的封建迷信的内容。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因有这些原因的存在,于是盛行用玉雕琢的具有护符意义的玉含蝉,即被看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实体,成为“人与神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结”,也就是说,死人含蝉,亦表示其肉身虽死,但只是外壳脱离尘世,心灵未必死去,不过作为一种蜕变而已。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 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玉蝉是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以下为故宫战汉代玉蝉:


玉蝉辨伪的三种方法

一、谨防带有欺诈性的经营手法。某些商贩为了兜售,往往编造生动的故事,讲述他的玉蝉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或是从老祖宗坟里挖出来的,讲得有板有眼,活灵活现。一些没有经验的人经不住他们的花言巧语,很容易受骗上当。



二、谨防造假者在材料上做手脚。造假者常用类似玉质的材料冒充玉料,改头换面,以假乱真,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3种情况:

1、以石蝉充玉蝉。如用寿山石、马蹄筋、艾叶绿等质地细腻的石材来冒充玉料。检验玉与石的最简单的办法,是用小刀在其边缘处轻轻刻划一下,如有明显切刀痕迹的是石质材料。真的玉料质地坚硬,硬度达6至6.5级,一般金属刀具无法刻划。



2、以玻璃蝉充玉蝉。如用玻璃石英之类冒充翡翠白玉、水晶等。对这类玻璃仿制品,用肉眼能观察到里面有料泡,在花纹边缘处有磨沙细粒,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质的致密性和坚韧性。



3、以高分子材料压模替代玉蝉。这类假玉蝉不经过科学仪器的测试一般难以识别,关键看器表有无天然玉纹和玉筋。



三、谨防造假者在色质上玩花样。他们采用各种手法,对仿制的玉蝉“乔装打扮”,使之达到与真玉蝉表面一样的色质效果,蒙骗外行。

真的古玉不外乎两种,即“出土古玉”和“传世古玉”。古董行业以“传世古玉”有无“包浆”“出土古玉”有无“沁色”,作为鉴别玉器的重要依据。



1、出土古玉蝉长期受地下各种物质的侵蚀,受地气的熏蒸,玉蝉内在物质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出现“土斑”“土锈”等各种颜色,俗称“沁色”。造假者为了使仿品上有沁色,把仿制的玉蝉先是蒸、闷、烧及煎炸,然后用动物血液染或用硝酸进行腐蚀,再把其掩埋在土里一段时间,取出时也会产生“沁色”,但造假的沁包不自然,感觉像是涂上去的,颜色比较醒目。真正出上的古玉蝉,因经过千百年的腐蚀渗透,沁色比较自然均匀,带有旧气。



2、一股传世玉蝉经过长期的空气侵蚀及把玩时人的汗液、分泌物的浸润,表面会产生一层光洁润泽的汕蜡,俗称“包浆”。仿制者为了仿做包浆效果,在其表面涂油擦拭,再经过人工手盘汗擦,这样也会产生“包浆”,但其浅薄而不浓厚,与真玉蝉表面古朴浓厚的老包浆完全不同。


盘玉

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 因此需要养玉。如果得到一块古玉

1:用干净毛巾搓古玉表面作用其实是去掉表面脏色以及进行再抛光.每天2-3小时。不要直接用手搓这样汗油浸入会出现破相,价值自然就低了。

2:一星期后表面会有浅亮痕迹这都是渐渐形成包浆底层,随时间古玉会整体变的晶亮。

3:自然放置一个星期. 让古玉自然干燥.同时表面均匀的和空气接触形成细密均匀的氧化保护层.

4:开始手盘.这时的手一定是要刚刚洗过并且已经干透.汗手请不要直接盘. 一天可以盘30分钟左右.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后,可以感觉古玉有粘阻感,其实这是的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包浆重复5到6遍也就是3个月的时间,会看到古玉很有灵气的光泽.包浆好的古玉会呈现较强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如果古玉脏了可以用微微湿润的棉布擦拭几遍就好了.然后放置一段时间再盘玩.盘的时候古玉所有区域都尽量盘到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来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来,随着古玉的变化也可以同时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古玉鉴定方法《东洋见闻录》记载“八察”

1、察织物纤维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2、察昆虫的虫卵 、残体  多在古玉的缝隙中。

3、察水渍  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4、察植物根茎印痕  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5、察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6、察“驱邪矿物”残留(古代葬俗)  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

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



7、察缝隙、孔洞内充填的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

8、察钻痕  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



总之,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个细微处假的可能性,进而归纳、演绎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思考和判断,才能获得最大的真实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蝉
古代玉蝉 ,冰清玉洁下的时空召唤!
[转载]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扳指欣赏
古代玉鸡
台北故宫馆藏玉蝉大赏
古玉上的竹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