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化白瓷断代(全)

 一、宋元青白瓷

  宋元德化窑的瓷业状况,最为确切的记载见诸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著述,《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写道:繁荣的刺桐(泉州)港附近,“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到八个瓷杯”。考古发掘方面,盖德碗坪仑窑址与浔中屈斗宫窑址经过科学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并编写成报告《德化窑》。根据发掘资料,前后可划三期。

  一期,以碗坪仑窑址下层为代表,相当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

  这一时期的产品以纯白釉和青白釉瓷器为主。胎体质地细致,薄而坚致,胎骨多呈白色。釉层较薄,晶莹润泽。纯白釉釉色洁白,青白釉白中泛青或青中泛白,色调深浅不一,深青呈淡绿色,浅者近白色。瓷器品种的盒类居多,其次是盘、碗、钵、洗、碟、炉、执壶、注子、瓶等。

  器物造型的特点是圈足器与平底器并重,卧足器较少,未见实足器,底足切削较为规整。其中,圆形、八棱形、菊瓣形的果盒造型饱满精致;碗类形体高大,俗称大海碗;执壶、注子、瓶类器腹部圆鼓,极富时代特色。器类的形制作风多与景德镇窑关系密切,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器物的装饰是刻划与模印并重。刻划主要施作于碗、盘内里,盛行卷草、篦纹,还有扎菜团花、莲瓣、莲花、牡丹等图案。模印图案以盒类最为丰富多彩,盖面中心为主题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菊花、萱草、兰花、马兰花、茶花、海棠花、缠枝卷草、芦苇、浮萍草花与芦雁、蜜蜂、游鱼等。有的盖面印有“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林立”等文字。周边点缀以卷草、卷云、水渡、联珠、连弧、弦纹。构图疏密有致,既富于变化又层次清楚,十分细腻,造型之别致,装饰之华丽,在江南地区首屈一指。

  器物利用龙窑装烧。装烧工艺以托座叠烧为主,匣钵与支圈少见。其中托盘与托柱组成的塔式伞状窑具是专门放置盒类器物的窑具,尤具地方特色。

  二期,以碗坪仑窑址上层为代表,年代相当于南宋晚期至元代初年。

  这一时期产品以青灰釉为主,青白釉次之,还有酱褐釉等。青灰釉是在青白釉的基础上,釉药成分略加变化或窑炉温度气氛差异所致,与通常的青瓷相比,颜色偏浅淡。酱褐釉系仿建瓷黑釉,胎釉与建窑迥然区别。瓷器胎釉均较前期略为粗糙。器物品种有盘、碗、碟、钵、炉、执壶、注子、军持、瓶等。

  器物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种类有所增加,圈足器逐渐趋于宽矮,并出现实足器,足墙外侧普遍向内斜切。其中多数器形与前期具有一脉相承的沿袭或演变关系,还由于受到同时代的龙泉窑与建窑工艺影响,因而表现类似的形制作风。

  装饰花纹在该时期趋于简单草率呈衰退现象。刻划与模印的花纹中,卷草篦纹、莲花、缠枝图案仍有所见,莲瓣纹较前期瘦长,压印的菊瓣纹是这一时期装饰的崭新风格。

  器物仍利用龙窑焙烧。装烧窑具有托座、垫钵、匣钵、支圈及垫圈、垫饼等。装烧方法继续前期作风,仍以托座叠烧为主流。

  三期,以屈斗宫窑址为代表,相当于元代早期至晚期。

  产品皆白釉和青白釉器。胎质洁白细致而坚硬。白釉温润细腻,有的呈现乳白色,已开明代建白瓷的先河。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处呈淡绿色,光泽较强,淡雅美观,瓷器品种有盘、碗、洗、钵、碟、炉、盒、执壶、军持、瓶、盅、杯等。

  与前期相比较,产品的数量、品种、造型都更加丰富,盘、碗、钵、碟、洗类圈足器普遍变得宽矮,而且流行实足。盒、军持、瓶、水注、执壶等器物形体普遍变得瘦削起来。其中折腰的枢府式碗、高足杯、墩子式碗、镗锣式盘、吉字形的净瓶,均是新出现的独特造型,与景德镇窑的形制作风都有所雷同。

  装饰上的显著变化,是大量使用器外模印方法,以瘦长的莲瓣纹和缠枝卷草纹最为盛行,还有蝴蝶、飞凤、菊瓣、折枝花、牡丹等。盒类器物上的装饰极具时代与地方特色,盒盖中心主题图案有缠枝卷草、莲花、牡丹、梅花、葵花、菊花、飞凤、婴戏、狮球、钱纹与“福”、“寿”、“般”、“金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长寿新船”等吉祥语,周边一般满饰缠枝卷草纹,整体构图不如以前生动活泼,显得繁琐呆板。

  窑炉由龙窑改进为分室龙窑。出土窑具有支圈组合窑具、匣钵、垫钵、托座、三足或圆形垫饼、垫圈等。窑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化,制作更加规范化。装烧方法以支圈组合窑具覆烧和匣钵正置仰烧为主,利用托座叠烧已退居次要地位。覆烧器皆芒口。

  总之,宋元德化瓷业,均以青白瓷为主流,包括白釉器,还有青瓷、黑釉等。其发展脉络大略是:北宋晚期为迅速崛起期,持续至宋,宋元之交工艺略有衰退。入元以后渐趋鼎盛,元末则衰。

  二、明清白瓷

  明清时代的德化窑址,虽未经科学发掘,但通过考古调查获得了大量实物资料,方志与著述中也多所见载,传世品种更为常见。因此能够梳理出其发展脉络,其中白瓷的生产也大略可划分为三期。

  一期,相当明代中叶至清代初年。

  弘治二年闽人黄仲昭编撰《八闽通志》已经提到“白瓷器,出德化县”。万历十四年《泉州府志》载:“白瓷器,出德化程田寺后山中,洁白可爱”。明晚期泉州人陈懋仁《泉南杂志》称:德化白瓷“流播甚多”。崇祯年间宋应星作《天工开物》云:“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清郭柏苍《闽产录异》亦说:“顺治以前,老窑所制。”由这些文献记载情形看,德化白瓷约在明代成、弘之际复兴,嘉、万时期达到鼎盛,延续至清顺治朝。传世或出土作品中的纪年器有正德六年作品、“嘉靖三十八年”青花铭白釉墓志、“万历二十二年”青花铭乳白釉双耳瓶、万历三十八年作品、万历年间白釉花觚、“天启四年”青花铭白釉铺首瓶、“天启年”刻铭白釉坐式观音造像、“隆武元年”墓出土乳白釉墓志铭、棺垫、臼、灯盏、烛台、炉与雕塑狮、人物造像等。

  据各类实物观察,本期产品胎体洁白细腻,厚薄因器而异,釉色以乳白为大宗,还有纯自、白釉泛青或闪灰等。乳白釉器,胎体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剔透,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质地坚实,敲击时声音清脆悠扬。乳白呈色又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白中晕泛粉红,俗称“孩儿红”。一种白微闪黄,俗称“猪油白”。根据呈色深浅变化的差异,又被类比为“奶油白”、“葱根白”、“象牙白”、“鹅绒白”、“鸭绒白”等,明清陶瓷文献中又称“建之粉定”、“类(景德镇窑)永、宣之甜白”,现代工艺界一般称作“建白釉”。

  产品的品种有各种人物雕塑造像,陈设供器瓶、炉、尊、垒、觚、匜、水盂、花盆,文房用器洗、盒、砚、滴、水注、灯盏、烛台、印玺、箫笛、案屏、笔筒,饮食器皿、杯、盏、执壶、碗、盘、碟、羹匙,还有随葬坟墓用的棺垫、墓志铭等。

  人物雕塑品极富艺术神韵,以佛教人物居多,如观音、达摩、如来、文殊、普贤、弥勒、罗汉之类。还有民间宗教诸神八仙、西王母、福德正神、文昌帝君、真武帝君、天妃、关帝、寿星以及历史名人朱熹、李白等。

  这一时期,德化民间涌现出一批从事雕塑瓷艺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其中又以何朝宗的成就最高,从其传世的渡海观音、渡海达摩、文昌帝君等作品工艺风格看,大体具备几个基本特征:

  1、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构思造型,整体比例准确,骨骼肌肤匀称大方。2、擅长人物头脸五官刻划,由表及里细腻、生动、传神。3、注意衣着纹理皱褶变化,刀法犀利,洗炼流畅。4、往往物勤工名,以考其诚,黔印葫芦形、方形等姓名篆文。这些风格代表了德化窑工高度的创作水平,并形成独特的艺术流派,成为后世风范。

  雕塑人物以外,将各种瓷器与堆贴、模印刻划、镂空等装饰技法有肌地结合成型,是德化白瓷造型艺术的又一大特点,这种风格大量地体现于式样精好的器用文玩作品。其成型具有一定的规律:

  1、仿照青铜等金属器皿,常见鼎、簋、觚、斝、斛、匜、爵等造型,多装饰以模印的云雷、饕餮、窃曲、龙凤等图案,古朴稳重,格调典雅。其中香炉,极力模仿名重一时的宣德铜炉,耳、足、身要式刻意制作,加上胎釉的珠光玉气,堪称彩质兼似。有的器底还刻铭“大明宣德年制”、“周伯香彝”、“子孙永宝”等备臻精巧。仿照青铜爵并加以改造的爵形杯也是佼佼者,因其器身往往堆贴梅花故民间俗称梅花杯。梅枝围成脚架,缠绕器身,枝条苍劲挺拔,花朵怒放或含苞吐蕾,有的以仙鹤、斑鹿、龙虎相间,格外生机盎然。

  2、普遍使用堆塑技法,将人物、动物形象与器皿融合为一体,构造新奇,配制巧妙。如童子骑象、童子捧葫芦水注,堆塑虾、蟹洗,獬易、球象、蟠龙烛台、鹅颈瓶、八角梅花酒令柘、三螭执壶等。

  3、摹拟瓜果花叶仿生成型。如葫芦形、梨形、瓜形执壶、海棠叶、叶、玉兰花叶、梧桐叶洗等。这种方法不是简单机械地套用模式,而是据原物的形态,采用借鉴与抽象手法,以简练洒脱的线条构造成立体式,使人产生自然活泼的联想效果。

  4、匠心独运别有韵味的造型。此类器物多属文房用具,如透雕薰炉镂空笔筒、堆贴达摩渡江案屏、狮纽、蟠虎、双獾、九龙纽印章、箫笛等。

  这时期装烧窑炉有阶级窑,以匣钵正烧与托座支烧兼用。

  二期,相当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这一时期的白瓷质量仍具有上乘水平,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殷式《瑶台陶烟》诗赞:“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生产数量上有一定规模,乾嘉年间邑廪生连士荃《龙浔竹枝词》犹称“白瓷声价通海”,当然这里所称的白瓷还可能包含部分青花瓷器产品。传世白瓷品中的纪年器所见有:康熙十四年作品、“康熙十七年”青花铭象牙釉双耳瓶、“康熙十七年”青花铭白釉筒瓶、“康熙三十年”刻铭乳釉水盂、“雍正七年”青花铭白釉筒瓶、“乾隆三十八年”青花铭白水盂等。

  从产品特征看,这期德化白瓷,胎质较前期略为粗疏,但质量坚实,釉水以白泛淡青为主流,质量较好的乳白釉、纯白釉多见于康熙朝。其中纯白有的呈米浆色,类似于景德镇窑的浆自釉。

  器形方面,有仿效明代的样式,也有与同期青花器相同的造型。器物成型以及装饰工艺不如明代精细雅致,作风比较粗犷。日用饮食器皿数量趋多,陈设供器、文房用器已不如明代丰富。产品的突出成就,是受西洋工艺影响或根据外商提供的式样与蓝本,大量制造适合欧洲人饮食咖啡、牛奶等器皿,还有表现欧洲人生活题材的雕塑造像、玩具等,充满了异域情调。人物雕塑作品释道题材仍占相当比例,著名工匠有何朝宗、林希宗、许良西等。窑炉装烧以阶级窑与龙窑兼用,装烧方法以匣钵正置仰烧为主,摒弃了明代的托座支钉叠烧方法。

  三期,相当清代嘉道以后,有的延及民国,瓷器质量渐趋粗糙,釉色强青白、灰白多见,技术缺乏创新,雕塑工艺趋于衰落。清道光年问郭柏苍《闽产录异》记载:“德化窑,皆白瓷器,出德化县。顺治以前,龙窑所制佛像、尊、垒、瓶、盘、盏皆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粉红,至今价翔矣。然佛像不及荷台瓶,盘不及南北定。近胎地厚而粗,釉水莹而薄,渐不足贵”,足证德化白瓷的衰落之势。这种衰落之势约始于乾嘉之际,殆处在极盛而衰的过渡阶段。由于窑火的兴旺,致使用于烧窑燃料的森林资源在乾隆时期被伐殆尽。《德化县志》说:“德化素号林区。迩来人稠用杂,旦旦斧斤;铁冶瓷窑,广需柴炭,几并万株而赭之,贾木者于是不入矣”。嘉庆三年邑元郑兼才《窑工》诗犹称:“……骈肩某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但此种状况巳近乎竭泽而渔的历史回光返照气象了。

  总之,明清德化白瓷的发展,约兴起于明中叶,以明嘉、万,清康熙朝成就最高,清晚期趋于衰落。

  三、明清青花瓷

  德化青花瓷窑,分布范围广,产品数量之多,超越历代白瓷的生产水平,是德化瓷业全盛的重要标志。青花瓷窑址,目前未经正式科学发掘,但通过历年考古调查所获标本甚巨,传世作品也有普遍发现。在断代方面,除了青花铭白釉器的纪年款作品以外,还有一些纪年款的青花器和非纪年的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产品,可资断代标准。其中,纪年款器除前列白釉作品外,还有乾隆四十一年青花人物灯笼瓶、乾隆四十六年青花山水筒炉、道光元年青花山水灯钵、同治十三年青花铭烛台、光绪三十年青花山水碗等。通过综合排比分析,大体推测前后发展的三期。

  一期,初创期,相当于明中叶至清代初年。

  此期产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白釉瓷器上书写青花铭文或用青料点缀渲染。白胎,胎体较坚致,白釉多呈肥厚滋润的乳白色。青花龟泽较浅淡,一般作蓝中闪灰或蓝色晦暗,或者呈现不稳定的黑褐色。器形常见墓志铭、双耳瓶等墓葬随葬品。一类是以青花作为主题装饰的瓷器。胎体呈白色较粗糙,釉面白中闪青或微泛灰,釉层较厚。青花色泽灰暗,浓重处呈现黑色斑点但不深入胎骨。装饰主题图案有花卉、缠枝莲、丹风朝阳、变体夔龙等,边饰有方胜、朵莲等,勾勒手涂并举,画风比较粗犷。器形为日用生活器皿,如侈口碗、敛口盘等,与同时期的乳白釉器作风一致,形体较敦厚。烧成工艺也与白瓷一致。

  二期,繁荣期,相当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本期青花瓷已代替白瓷成为德化瓷业生产的主流。三朝瓷器,依产品的基本特征,又有所发展变化。

  康熙朝。瓷胎淘炼精致,洁白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比较肥厚莹润。底釉为三类:一是白釉,承袭建白瓷传统,多偏乳白色或微泛青,或出现混浊现象,此类釉色仍占一定比例。二是纯白釉,釉水莹净,类似景德镇窑的亮青釉,数量不多。三是青白釉,白釉泛青,有的闪灰,接近景德镇窑的亮青釉,此类釉色比较普遍。

  青花呈色富于层次鲜明的变化,是康熙朝瓷器的重要特征。基本有两类:一类比较鲜艳,色彩浓重聚黑斑点,有晕散现象,发色深沉稳定。一类比较淡雅,有的浅蓝或蓝中泛灰,色稍浓处有的带有黑色斑点。

  装饰图案布局多丰满,疏朗者较少。主题取材山水、舟楫人物、福禄寿三星、张骞乘槎、渔樵、花鸟、鱼藻、葡萄、寿桃、花篮、石榴、山石竹菊、秋叶、草虫、花卉等。

  器类典型作品有撇口碗、侈口深腹碗、敛口深腹碗、折腹盘、直口平底盘、凤尾尊、花觚、筒式三足炉、折沿圆腹三足炉、梅瓶、棒槌式瓶、水盂、直口深腹罐、撇口杯碟等。造型丰富多式样,稳重敦厚,规整形体,线条柔和。

  雍正朝。瓷器胎釉承袭前朝作风,但乳白釉已少见,多白泛青,有的呈云雾状或亮青釉。青花蓝色较浓重,或泛紫,深沉,有晕散现象。

  装饰图案有山水、携琴访友图、白蛇传故事人物、松鹤、云龙、夔龙、寿字套贯莲、缠枝莲、团菊、松竹梅、百寿过墙花、过墙龙等。

  造型除前朝外,新出现撇口盘、仰钟式杯、筒瓶等,造型作风较挺拔。

  乾隆朝。瓷器胎釉青白,或泛灰。青花多呈黑蓝色,还有青灰、浅蓝,着色沉着,凝聚釉厚处往往呈现黑斑曲折线条形状,俗称蚯蚓走泥纹。

  装饰图案布局较前朝疏朗,画面比较生动活泼,趋向写意效果。题材以读书人物最流行,还有竹林七贤、高士图、庭院栏杆、花篮、夔龙、松鹤、梅鹊、城楼题铭、灵兰、牵牛花、荷花、福字、兰石等。典型器物有撇口浅腹碗、撇口浅腹盘、钵式炉、水盂、执壶、方盆、灯笼式瓶、灯架等。造型进一步趋向规范化。

  三期,衰落期,相当嘉庆至宣统朝。具体又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嘉庆、道光、成丰朝。前期的强盛之势有所延续,但瓷器品种缺乏创新,质量也有所下降。胎体不如前期精致。釉色多呈粉白状。白中偏灰的也占相当比例,釉面厚薄不匀现象较为严重。青花色泽渐趋于鲜蓝或泛灰,深沉不足,但一般也还有稳定感,聚釉厚处仍见黑色斑点。

  装饰图案布局比较繁琐呆板,缺乏生气。题材为山水、人物、仕女、云龙、火珠龙,鹭莲、博古图、莲花、团菊、圈点纹、书生童仆、缠枝喜字或缠枝蝶等。其中缠枝蝶、喜应用广泛。

  器物造型,碗、盘器多撇口浅腹,新出现折腰碗、碟。形体线条较为生硬,无圆润秀美的感觉。

  第二阶段在同治、光绪、宣统朝。

  品种质量进一步衰退。釉面比较刺眼,青花料出现洋蓝,或颇灰暗,具飘浮感,釉层较薄。

  器物造型多为圆器,琢器显著减少,大器罕见。典型器有提梁罐、壶、鼓钉纹罐、小梅瓶、碟、杯、汤匙、烛台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安东溪窑和“漳窑”传世品
中国瓷器发展史-写作素材
千年瓷窑文化,德化瓷器特征鉴定概述!
漳窑:海上丝路的奇葩
瓷器鉴定要领
陕西珍藏的瓷器精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