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鉴赏与研究(上)

一、引言:《烧香》诗与南宋香道文化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素馨忽闻茉莉折,低处龙麝和沉檀。

平生饱识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烹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烧香》诗。杨万里,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江西吉水人,与陆游、范成大齐名,为南宋四家之一。这首《烧香》诗,是诗人杨万里借平日焚香消闲之举以明心志,向往山林,蔑视权贵,表明自己品鉴香道的“鼻观”之作。

      焚香作为先民祭祀天地、神灵、先祖的一种仪式,以及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淋浴香汤等美化洁身的一种日常生活方法,可追溯至远古。中国香文化发展一直以祭祀用香和生活用香这两条并行线索为轨迹随着时代生活发展而发展。著名香学大家傅京亮在《中国香文化》一书中总结道:中国香文化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关于文人焚香就目前研究资料而言,大约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熏香逐渐在文人仕大夫贵族阶层中流行并成为时尚。入唐到宋之后焚香之雅事则成为古人读书消闲生活的一部分。正基于此,古代文人留下了大量记述描绘吟唱焚香之举的诗文,为我们研究古代香道文化制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鼻观”这一词汇就是古代文人在品鉴香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很富有中国人文特色的特殊文化概念。“鼻观”最初源自佛教修行参禅的法门,后被喜好焚香品鉴香道的文人雅士用来表达人生态度和生活情怀的一个热门话题。如宋代诗人苏轼在《和黄鲁直烧香》诗中就言:“不是闻思所直,且令鼻观先参。”黄庭坚在《题海首座壁》诗中亦云:“香寒明鼻观,日永称头陀。”宋理学家朱熹亦云:“鼻观残香里,心期昨梦中。”关于宋代文人的鼻观概念这里不作展开讨论,而主要是为了便于我们下文鉴赏研究讨论南宋龙泉窑精品经典香具之代表作——青瓷鬲式炉,因此,借分析点评宋代诗人杨万里《烧香》诗对南宋香道文化制度作一介绍和铺垫。

     《烧香》诗是一首为表明诗人杨万里对富贵、名利态度,借鉴香表明“鼻观”标准而作的诗歌。在这首诗里,诗人极其详细真实地描述了自炷香品的过程,有对香具的选择、取香方法的介绍,以及对品香环境的要求与营造等等重要的细节描述与介绍。


      “琢瓷作鼎碧于水”,指的就是诗人所选择与喜好的香具——香炉,是碧绿如水的梅子青龙泉青瓷鼎式炉,一种以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为模本的,由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青瓷鬲式香炉。图1,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杭州江干排灌站出土,杭州历史博物馆藏。“削银为叶轻如纸”,所描绘与介绍的就是宋人以薄银片或云母片作为隔火炷香的一种熏香方法。“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动”则是诗人炷香时对起炉炷香的火候与火力以及品鉴香品时的“闭阁下帘”的无风环境的要求。“诗人自炷龙涎香,但令有香不见烟”,这是诗人对采用隔火炷香的神奇效果的描写。“素馨忽闻茉莉折,低处龙麝和沉檀。”这是诗人所罗列的流行于南宋时期来自于海外异域的“素馨、茉莉、龙涎、麝香、沉香、檀香”等价值万金代表富贵的名香名品。“平生饱识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所介绍的是诗人为了品鉴领略来自异域海外的名香“龙涎”的感想与反应,对于崇尚自然、饱识山林之味的诗人而言,“龙涎”之名贵香品太妩媚冲鼻,自然有违于他鉴香品香的“鼻观”标准。“呼儿急取烹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面对妩媚的富贵名香“龙涎”诗人作了否定,因而急呼儿子速取家常自制的普通“烹木犀”,一种普通香品——桂花香。最后点题提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个悠游山林无心功名的读书之人才是人生的“真富贵”之大境界。“烹木犀”是一种什么样的香呢?据有关书籍介绍,“木犀”香是当时流行于贫民阶层,普通读书人当中的一款来自山林、产自本土的自制桂花香。其法是在金秋之际,桂花绽放而未盛开,其香气正处于最浓烈之时,将其摘下,与经过去蜡、榨汁、晒干、破碎之后的冬青树籽混合后,再放入一密闭的瓷罐中下锅蒸煮而成。炷香时,用香匙挖取少许放置于银叶之上烤炙,其香气自然散淡,而富有自然的田园山林的气息。

二、商周时期青铜鬲与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

      被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烧香》诗中称作“琢瓷作鼎碧于水”的鼎就是南宋时期由龙泉窑烧制的青瓷香炉之一——鬲式炉。如图2所示就是一只由四川省遂宁市博物馆珍藏的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青釉鬲式炉。此炉,高16.3厘米,口径19.8厘米。圆口,直颈,平唇微外斜,扁圆腹,乳形三足。腹与足背饰三角形凸背脊,肩部饰凸弦纹一周。胎灰白,施粉青色厚釉,釉面开冰裂纹,足无釉处呈朱红色。该炉制作工整,造型优美,器型之大,釉色之美,属同类产品之冠(朱伯谦语)。


    《中国古陶瓷图典》鬲式炉条说:鬲式炉,炉式之一,流行于宋至明。以龙泉窑、景德镇窑烧制为多。鬲式炉仿照商周时期青铜礼器而作,南宋时期龙泉窑所烧制的基本样式为敞口,束颈,圆腹,三足微外撇。图3,南宋·龙泉窑鬲式炉标本,龙泉李生和青瓷传习所藏。


     鬲是商、周时期著名青铜器。鬲与鼎其基本用途相同。凡是遇到祭祀天地、礼敬鬼神、招待宾客和烹制珍异佳馔时,必须使用鼎器鬲,上古时期作为炊具,最初为陶质,商代之后出现青铜。其基本造型是敞口、袋足、圆腹,青铜鬲主要流行于商代与春秋时期。由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鬲式炉的标准样式出自宋王黼撰《宣和博古图》。

     《宣和博古图》,亦称《宣和博古图录》,简称《博古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集古器物图录大成的专书,也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金石学著作。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系以青铜为原料,经冶铸而成的生活、生产用具及兵器。青铜器的铸造,结合了雕刻、镶嵌等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神奇而富有东方特色的古老青铜艺术。早在古代,青铜器便是珍贵之物,自汉始,人们就已将青铜古器视作珍宝,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的两宋,已出现专门收藏研究著述青铜古器物的专门学问——金石学。由此,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收藏、

        鉴赏、研究青铜器的高峰。中国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欧阳修所编撰的《集古录跋尾》,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古器物图录专著——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皆产生于这一时期。由宋徽宗敕令撰修并题名《宣和博古

图》——中国现存最早的集古器物之大成的专著,也是诞生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该书共三十卷,著录了当时宋廷皇室在宣和殿等御府所藏,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共二十类839件,集中展示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

      《宣和博古图》的影响与作用,不仅表现在宋代对宫廷所藏古器之大成的官修图录总结,使大量的传至上古三代名器之图形、铭文托赖《宣和博古图》得以传世,为今人留下了十分珍贵难得的研究资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作为我国第一部由官方考证编写的集古代器物之大成的专书,在中国后世的考古学、工艺制作传承与发展等领域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宋代重视国家朝廷的祭祀礼仪,并将此视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和宣示中央权威的一项国策来推动与执行。宋代又是理学发展与鼎盛的时期,在生活上倡导节约,在美学上推崇简约素雅的审美观念。宋代之陶瓷发展也已进入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鼎盛时期,并出现了代表当时制瓷艺术最高成就的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这五大名窑承担着提供朝廷、皇家以及贵族仕大夫生活日用的陶瓷器皿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根据宋代各级官府执行祭祀礼仪所需的祭祀用瓷的生产。由朝廷主导,官方执行的祭祀活动——如春、夏、秋、冬四时之祭均有严格的标准和仪规。其中由汝、官、哥、钧、定名窑生产烧制的祭器供皿,均不是窑工臆想的随便制作的产品,而是严格按《宣和博古图》等“朝廷制样需索”统一规定标准款式设计来模仿烧制上古三代之古青铜器以示庄严和庄重。

          如由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鬲式炉就是严格按《宣和博古图》第十九卷(上)鬲、鍑篇所编录的周帛女鬲、周师鬲、周仲夫鬲、周京姜鬲、周饕餮鬲等样式标准来烧制的。

     以周京姜鬲为例将其形制大小及铭文分析如下:图4,周京姜鬲,高三寸四分,深二寸二分,口径三寸四分;容量为九合;重为一斤九两;有三器足;铸有11字铭文:京姜庚仲作尊鬲其永宝用。


          京姜为何人?《诗经·大雅·思齐》中说:“思齐大任,齐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微音,则百斯男。”由此可见“京姜”就是周太王的妃子——太姜。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追尊历代先祖先考,尊古公为大王,尊季历为王季。用京来称呼国都,所以称为京姜。

        何以以鬲作为代表朝廷国家祭祀礼仪制度的样式?其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家国情怀。《字说》中将“鼎”、“鬲”归为一类。鼎,取其鼎盛之义;鬲,意指负责日常食物的烹饪。《尔雅》认为,器足中空的鼎器,就称为鬲。《汉书·郊祀志》中说:“鬲器有三中空的器足,用以象征三德。”三德,即《尚书》所谓:正直、刚克、柔克;《史记》载:知、仁、勇;《周礼》载:至德、敏德、寿德。图5,西周·仲耕父鬲。


         综上所述,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经典代表之作——鬲式炉,是一款根据朝廷官样《宣和博古图》等所规定的商、周青铜器鬲的款式标准烧制,提供给朝廷官府及贵族士大夫使用——文化积淀的名炉重器。

三、南宋时期用香制度与龙泉青瓷鬲式炉


        从目前各大博物馆收藏及公开出版物所出版标注的数据以及笔者在龙泉考察调查所采录的标本资料而言,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不管其具体烧造的窑口是金村大窑、溪口窑还是小梅窑、瓦窑垟窑,其基本造型统一而一致,均为敞口、折沿、束颈、扁鼓腹、三锥形足,但是大小差异很大,最小者不足10厘米,最大者达33厘米。图6,南宋龙泉瓦窑垟窑铁胎鬲式炉。为了便于分析与讨论,笔者将所采录的具体数据列表如下: 



        从表格具体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南宋时期龙泉窑所烧造的鬲式炉口径在10厘米以下,占所统计总数的30%;口径在10-15厘米之间的占44%;口径在15-33之间的占26%。这一组数据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鬲式炉的生产制作可划分为小、中、大三个型号规格。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形制规格生产标准呢?这三种规格的鬲式炉是如何使用的呢?反映了什么样的用香制度及社会生活文化背景呢?

        关于艺术作品及其风格特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法国著名的艺术鉴赏与批评家丹纳在其美学名著《艺术哲学》中这样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因此,要解释和回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南宋时期的用香制度和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

        我国的先民用香历史发端于上古先秦时期,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没落式微于清。我国的用香制度以及对焚香所用的炉制规格要求各个时代均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风格特征。

         宋代奉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科技领先,文化繁荣,经济空前发达,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就香文化发展而言,宋代的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香文化已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宫廷,下至百姓,香可谓成为日常生活的“酱、醋、油、盐、茶、酒”之外的第七件大事——“香”。就宋代文人生活而言,“焚香”是读书、赏画、插花之外的日常必修功课之一。考察宋代文人用香制度,可谓:写诗、填词、作画、赏花、宴客、会友均要焚香,焚香已成为宋代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从香具生产与使用而言,宋代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为适应宋代用香制度的变化,宋代开始制作大量造型简约、风格素雅、具有宋代理学文化特征的瓷质香炉。宋代非常重视香的品质的研发与提高,所以其合香的炮制以及配方的水平已达到了一个历史空前的高度。就其香品的种类而言,宋代除了隋唐以来的香炷、香丸、香粉之外,还流行“印香”,甚至开始出现“线香”的雏形。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鬲式炉的生产与制作正是迎合南宋这一用香制度的变化才出现上面所提及的小、中、大三种形制规模格局。结合南宋时期的用香制度特点,综合时代社会生活的实际,笔者就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炉具经典代表鬲式炉小、中、大三类炉的使用功能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口径在10厘米以下可一手把握的鬲炉,是为提供南宋时期文人流行的品香之用的“品香炉”;口径在双手一捧10-15厘米之间的鬲炉应为提供当时广为流行的焚烧“印香”所用的香炉——即“篆香炉”;口径超过15厘米的超大型鬲炉则是为方便礼佛、敬祖所用的祭祀炉——“承香炉”。

        (一)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之“品香炉”

       唐宋之文人品香对焚炷香品的方式、环境、程序均有特殊的要求。宋人陈敬编撰《新纂香谱》录《香史》云: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或云母,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

气。本文开题引言所及宋人杨庭秀之《烧香》诗就详细介绍了宋时文人采用这种隔火“熏香”的过程及细节,在此不再展开介绍。宋时友人雅集时品鉴香品之时的具体场景以及过程程序要求怎样,今已不得考。但有幸今东瀛日本至今尚保存传自中国,由唐时鉴真东渡带入日本的香道品香完整仪规程序,今将东瀛香道品香教学过程介绍如下,以便读者了解香道之中品香的具体细节及其品香炉的具体使用的要求:

     香房设置:香室需无风通气,在铺设榻榻米的室内悬挂“和、敬、清寂”、“静妙求真”等书法条幅,以衬托香道的主题和文化氛围。主人需在每位香友前摆放上每人一份的香道道具。香室里不得布置鲜花,以免花香影响品香效果。

       整理香具:香道活动开始需先整理打开香包,里面有香筷、灰拍、香镊、香匙及白羽毛制成的香帚等。还有一个小纸包包着一片云母片、两块香材。

     发炉理灰:香道老师将准备好的三足香炉发给每个人。香炉很小,如茶杯一般,刚好一手可把握,摸上去微烫,里已置燃烧的一粒香炭,炭上覆盖着厚厚的香灰,老师手拿灰拍,从6点钟方向开始顺时针轻拍香灰,使其逐渐聚拢成尖尖的山形。香灰成形之后,再用香帚沿着炉壁轻扫粘在炉壁的香灰,以使山形更完美,最后,用香筷在山形的中心扎一个洞,不能太深,以碰到香炭为止。抽出筷子后,以能见到红炭火为准。

       置设云母,放置香材,开始品香:老师指导大家用香镊夹起云母片,轻轻放到香灰山出气孔之正上方,再把香材夹到云母片上。品鉴香品之时,老师让大家一手托起香炉,一手轻拢香气,然后用鼻子凑近吸闻,但觉一股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有种飘然若仙的感觉。

       见图7,这是一只有明确出土地点和墓葬纪年的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该炉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德清市城关镇,墓主为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吴奥,现藏德清市博物馆。此炉,平沿微外卷,颈较高,扁圆腹,肩部有一圈凸棱,三袋足较靠近,腹部与足面有三角形凸棱,袋足内面有钻一孔。胎灰白,施深青色釉。足底无釉,呈灰色。鬲炉肩、腹部的三角凸棱,通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独特的装饰。



        这是一只典型的可以见证南宋时期士大夫贵族品香时所用的品香炉。当为墓主吴奥生前常用于品香的心爱之物,去世后家人将其随葬入土陪伴主人。其造型设计符合南宋时期品香制度与方便使用的生理特点:束颈较高,口径不大,便于品香时一手可把握;其扁腹亦便于蓄灰取火;其束口以便聚拢香气以便吸闻。

       (二)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之“篆香炉”

     篆香又称“印香”、“百刻香”,以镂空的山梨或楠樟木制成的模具将香粉压制成连笔的图案或文字,即成篆香。篆香炉是古时人们以焚香计时的计时器,也是美化环境清新空气的清新器,更是夏秋之季的驱蚊器,在民间流传很广,使用历史悠久。关于篆香,宋人洪刍在其《香谱》中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宋人陈敬编《新纂香谱》辑录有专章介绍“印香”百刻篆图及多种适合于“印香”使用的诸香,如定州云库印香、和州公库印香、资善堂印香等等。图8,明高谦撰《遵生八笺》所录篆香印图。


     “篆香”在宋代文人中亦十分流行,宋代文豪苏轼曾专门合制了一种“印香”香粉,并准备了制作印香的模具、檀木雕刻的观音像,送给苏辙作为寿礼,并赠诗《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

      宋代市井生活中亦可随处见到使用“印香”的影子。宋代大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场景,其中尚可见其为一香铺门前立牌上题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字样。

      《东京梦华录》亦载:(在北宋汴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东京梦华录》还专门记载日供打香印者:“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印施佛像等。”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

      “印香”需专用的印香模,称香印或香印模,亦需专用的印香炉。适合于印香的香炉之器,其造型有专门的要求:即印香炉需炉口开阔平展,炉腹较浅以便铺灰压印香粉。由此可见: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广口(口径在10—15厘米)之间的鬲式炉无疑是为了当时人们使用印香而专门烧制的“印香炉”之一种。

       (三)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之“承香炉”

      在南宋时期,龙泉窑所烧制的一类口径超过15厘米,最大者近一市尺的巨型鬲式炉则是为便于礼佛、敬祖祭祀、时焚烧香品时以承纳香灰所用的“承香炉”。图9,南宋龙泉窑青瓷鬲式承香炉。


      据著名香学大师傅京亮考证;“约自宋代开始(尤其是元代之后),较多使用能独立燃香的香品(印香、线香、签香、塔香等,不必用炭火)。焚烧这类香品时需要的香炉具备‘承托、容纳’香品(及香灰)的功能。”

      在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巨型广口鬲式炉,无疑是为了适应这一时期香品使用的变化而烧制的一种“承香炉”的新款式。由四川遂宁市博物馆收藏,1991年出土于该市南强镇金鱼村窖藏的这只高达16.3厘米,口径19.8厘米的巨型鬲式炉,应该就是这样一只典型的祭祀时用以承纳焚烧香品及香灰的“承香炉”。与该炉一起出土的一只龙泉青瓷琮式瓶就是南宋时期祭祀时所用的祭祀天地的礼器,亦可算是表明这只巨形广口鬲式炉使用性质的有力的旁证实物。据傅京亮考证:“宋元时期已出现有线香,但不普遍,这种线香常以模具压制而成。”如北宋初期,苏洵即有诗《香》写到线香的制作:“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柱烧成玉箸粗。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由此可见,宋初之线香是经由范模压制而成,并由道士作为敬神占经而用。但是“线香”一词作为香品正式使用,并得以普遍流行使用的时间还是较迟的。关于线香的使用和产生的时间较为复杂,这里笔者暂不展开讨论,只此略提,以备参考。

典藏拍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炉起真香,南宋官样龙泉鬲式炉
最全龙泉窑介绍
【王帆讲坛】闻香识龙泉,但今有香不见烟
龙泉各窑口标本赏读:经典的鬲式炉
走进龙泉青瓷博物馆:各时期龙泉窑瓷器大赏(四)
走进龙泉青瓷博物馆:各时期龙泉窑瓷器大赏(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