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正学术 | 7-10世纪克什米尔艺术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西北部,东面与中国交界,南面是印度,西面是巴基斯坦,北面与阿富汗接壤。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与中国交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克什米尔历史悠久,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汇场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发展。公元前三世纪,河谷一代成为孔雀王朝的一部分,阿育王在位期间,佛教开始传入大克什米尔山区,佛教艺术也在此处得到发展。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克什米尔,1339年建立了解信奉伊斯兰教的赛义德王朝。




公元7-10世纪是克什米尔佛造像艺术的发展、成熟期,一方面,这时候的克什米尔艺术融合了多种文化和艺术成分的混合形式,总体而言,犍陀罗艺术仍是其艺术的主流,同时又吸收了较多的笈多艺术形式和手法,此外,中亚地区的波斯萨珊文化在造像身上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另一方面,克什米尔本地区丰富的金属矿、发达的冶炼技术以及独特的工艺也在造像上有所运用和体现。多重的文化艺术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一地区的独特的造像风格。


克什米尔佛像艺术特征可以归纳为:


面部:脸庞丰圆,双目平直,眼大无神,眉似弯月,眉间饰白毫,鼻梁扁平,大耳垂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造像的眼睛,双目睁视,形同鱼肚,为克什米尔造像的重要标志。




头饰:佛像一般头饰不规则螺发,头顶的肉髻硕大平缓,为典型的犍陀罗样式。菩萨的冠式除传统的犍陀罗式扇形发髻冠外,又出现了花冠正面装饰半月的冠式。据国外的专家考证,它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王冠上移植过来的。从现存的造像实物看,这种头冠最早出现于8世纪,约于10世纪时传到尼泊尔,后来又经尼泊尔传达西藏。在不断的流传过程中,半月的形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克什米尔造像上的半月形象写实、逼真,而到尼泊尔、西藏就完全艺术化了。另外,菩萨耳际垂下的发辫,或称为宝缯,形制颇为古朴,也可看出是继承犍陀罗的样式。



服饰:佛像着偏袒右肩袈裟或通肩袈裟,表现手法主要采取笈多晚期风格,即仅在领口、袖口和小腿部位刻划些袈裟的衣褶,以示身上着衣。



菩萨像是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衣纹表现与佛像相同。不过,犍陀罗式的写实衣纹偶尔也可见于佛菩萨像的局部:或大腿上;或手臂上。佛像无饰物,菩萨像装饰亦很朴素,装饰风格基本为笈多风格,古朴写实。



造型:躯体深厚,肢体壮硕,保持了犍陀罗造像古朴浑厚之风。佛像或坐或立,习惯右手结说法印,手势自然亲切。菩萨身姿略带扭曲,但女性特征不明显。



工艺特色:克什米尔造像多为黄铜制作,质地莹润光亮,一般不鎏金,有时仅在面部漆金。造像是整体铸就,铸完后进行抛光处理,看上去光润圆滑,没有一点棱角,远效果很好,但近看五官及其他细部均十分模糊。抛光后,还有一道重要工序,那就是嵌活。从现存实物看,一般是眼睛嵌银,白毫及大腿衣裙上用菱形块红铜镶嵌。这种镶嵌工艺是克什米尔地区特有的,后来影响到西藏古格王朝的佛教造像上。西藏流传的“古格银眼”,指的就是古格的佛像眼睛上嵌有白银。这些工艺特征对鉴别克什米尔和古格佛教造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座式:多为方形台座,有的有二、三层,上面刻双狮、力士、联珠纹;佛座上习惯加坐垫。斯瓦特造像的佛座一般为台座上施莲花瓣,这一作风在克什米尔造像上偶尔也可以看到,但常见的是在台座之下。莲瓣亦为犍陀罗式宽扁叶片形,古朴大方。



当然,克什米尔造像在艺术风格上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时代的差异。上面归纳的主要是8世纪至10世纪克什米尔的造像艺术特征。


到11世纪时,克什米尔造像在风格上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整体造型由浑厚变得瘦削,躯体修长,手臂和两腿尤为突出;腰部较细,菩萨像呈三曲姿势,乳房隆起,开始显示出女性的特征;装饰趋向繁褥,饰物风格偏向世俗化,与尼泊尔造像大体一致;本地区独特的工艺在造像上有更明显的体现。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特征,此时的造像开始追求肌肉的组织,在造像的小腹部,明显可见肌肉鼓涨,形成几个小圆包,显得劲健有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喜马拉雅山-克什米尔造像艺术
世界馆藏级佛像惊现翰海2008秋拍
佛教造像风格与流派
一文搞清古印度佛造像的不同风格及特点
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图集(上)
西藏铜佛像艺术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