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兴隆洼文化(前红山文化)玉玦及其特征

兴隆洼文化(前红山文化)玉玦及其特征

径7.2-7.7cm  孔径1.3cm  高3.8cm

   

   此玉玦的柱体高而扁,柱体直径不等,扁体直径2.2-2.9cm。玦口不像红山文化玦口那样平直,两侧壁面上无有红山文化玦面平整的特征,而是从各个方向向玦口深处施加横磨(或竖磨)的沟槽,以加宽玦口,玦口的壁面上有明显的宽窄深浅不一的沟槽,多达二、三十条。可见,在兴隆洼文化时期加工玉器,横磨工具与技术运用较为普遍。中孔外侧稍阔,内侧稍狭,可见是红山文化外大内小的喇叭孔形成之前的早期状态。玦体表面上的原始刮磨痕迹均已消失。

   兴隆洼文化玉玦开口的豁口上下较宽,往往口内侧比口外侧的边缘宽,因而豁口颇似龙兽之唇状。令人想到,玦口两侧(上下),应是最原始最抽象最模糊的龙首与龙尾,而玦身则是龙身,它应是红山文化玉玦的祖先或雏形。

   从此器的造型,参照出土文物的造型(1989年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黄玉玉玦,见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红山玉器》),可以总结兴隆洼文化玉玦的基本特征:1.柱形玉玦的玦身较粗,即柱体的直径较长。2.玉玦的中孔较小,喇叭孔的外缘不甚开阔。3.玦口较宽,口的边缘不直,口内壁不平,有反复加工钻磨的叠圧痕迹。4.玦体的柱面不规整,比之红山文化明显原始而古老。5.玉表面的磨痕显然粗于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磨痕。这样的造型明显比细柱形大孔玉玦简易而原始。

此玦为白玉,其状是经过七、八千年自然侵蚀之后的遗容。侵蚀状态深重,沁孔大面积为蜂巢状,深阔麻密。中孔壁面与玦口壁面上均有硕大深阔的自然沁孔,足见受蚀时间较之红山文化更为悠久。受侵的大面积紫红色与青灰色的衔接处,有十分深浓而清晰的黑色沁带。沁花、沁沟、沁坑、沁孔,沿原始瑕裂自然分部与延展,并且包浆,为一种典型的天然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玉居说玉:20件红山文化玉器钻孔细研
来自远方的生日礼物和贺词---红山文化玉*龟壳*。
第1108篇  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3
收藏玉璧这么多年的你,会区分玉璧的具体年代以及特征?值得收藏
神秘的红山文化马蹄形器
【每天美玉】——红山文化时期、商代勾云形器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