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玉界:中华玉器仰鬼斧—玉从琢磨来

千古玉从琢磨来,这一琢、一磨在漫长的几千年里演绎出了无数巧夺天工之玉。自古就说“鬼斧神工”,以形容工艺之精妙,但这借以成神工的“鬼斧”到底是什么呢?此事当得仔细一说。现代琢刻机不在本书范围之内,从民国往前看,这个“鬼斧”在历史上有三个:离我们最近的是水凳;再往前是铊具;而追溯到最初的“鬼斧”却只是人的双手,是远古玉工的一双巧手。玉器的制作脱胎于磨制石器。所谓磨制,实质就是一种“减料成型”: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设计磨掉一部分石头,让剩下的石头呈现想要的模样。但玉毕竟要比石头坚硬得多,就如同比武,只有武艺更高的才能把武艺高的打倒,要找到比它还硬的物质才能在玉上实现减料成型。这个物质一经选定,几千年来未再改变,一直使用到几十年前,这个东西就是砂,被形象地称为“解玉砂”。

       一、玉与砂

       砂砾是细小而易滑动的,只有让它在玉料上滑动的速度下降,它为了前进才能认真去对付玉料杀开一条道路。这个道路杀开的结果就是磨掉了它面前的玉料,自然就留下了一道痕迹,这些痕迹最终能实现减料成型。因此就要加大它和玉料之间的摩擦力,以让它降速,方法是加水让解玉砂变湿。加了水的解玉砂具备了在玉料上开路的战斗力,问题是它自己是不会动起来的,而且一旦动起来也将是无规则流动,因此需要有给它提供动能和约束它行进路线的力量。于是,最早由人手使用简单工具来给它提供动能,并规定它怎么运动。后来有了用手提供动能的铊具,再后来有了用脚来提供动能的水凳。这就是所谓制玉工艺的本质,以及中华制玉神工所仰仗的“鬼斧”。

       二、远古的神工

       史前时代制作玉器,最基本的就是三种工艺:片切割、线切割和管钻。当然这都是按照现代工艺学给古代工艺命的名,不过上古玉器的工艺确实没有文字记载可资考证,也只能依靠对实物上所留的加工痕迹进行复原、鉴定了。

       所谓片切割就是使用刃部平直的工具,如石刀、竹刀等,加上蘸水的解玉砂来切割玉料。这样的切割痕,多半是直直长长的,待器物成型后会将其磨去。比如玉管这种物件,唐宋以后的玉管是规矩的圆柱体,放在桌子上是会滚动的。而高古玉管,比如某些兴隆洼或红山的玉管,外壁上隐约留着宽条形的平面,使得整个玉管的外表略带方形,放在桌子上甚至都不会滚来滚去。这就说明它们的制作,最初是采用片切割将玉料剖成长条形,钻孔后再滚磨外表,但不可能滚得浑圆,于是就会留下“方”的感觉。良渚文化也用片切割制作器形,常在玉钺的柄端看到两面片切,接合处再经敲击掰断的痕迹。

 

史前时代玉料片切割示意图


       线切割是用麻绳或者皮条压在蘸水的解玉砂上,用手来回拉动带动解玉砂磨去玉料。可以把这种组合想象成一种原始线锯,只要坚持不懈,它自然可以在玉料上磨出一个口子,如同被锯开一样。当然这种“锯口”就不会是平整的,最著名的就是兴隆洼文化的耳饰玦,它的缺口部分明显就是七八千年前的先民使用线切割技术制作的。这样的缺口,两边的器表就略作凹凸对应,一面凹进去的地方,它的对面就相应地凸出来,这也成了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玉玦的重要鉴定特征。

 

兴隆洼文化耳饰玦


       从有玉器那天起,孔洞就是玉器的标配。不管是玉璧正中的大孔,还是玉琮中间的大洞,还是穿系丝绳的小孔,甚至是某些玉人的眼睛、臂弯都是使用管钻工艺来完成的。它最原始的方式是:直接用手捏着石头或骨头做的实心的圆棒,或空心的小竹管,压在蘸水的解玉砂上,交替地从玉坯的两面钻动以磨去玉料,最终从两面各磨出一个洞然后打通,形成一个通孔。随着弓箭的诞生和应用,也开始采用弓弦套住钻孔的圆棒,再来回拉弓带动圆棒旋转来钻孔。不管是使用石棒、骨棒还是竹管,它们的硬度与解玉砂相比总是相差太远,因此很容易被磨薄,反之,玉上的孔反映出来就是越深则越小,因此,高古玉的孔被形象地称为“喇叭孔”。

 

红山文化双联璧 此器两大孔为最典型的原始管钻“喇叭孔”

 

红山文化双猪首三孔器


       此物三个大“喇叭孔”,亦是原始管钻的精心之作,依稀可直接看到管钻痕

       我们可以相象,不管是片切割、线切割,还是管钻,几千年前的先民制作一块玉器会是多么的艰难。一个玉璧从整块玉料上用片切割开出一个片状的坯子恐怕就要花上几十天的时间,用管钻钻通中央的大孔只怕又是数月,这个光素无纹的上古玉璧从开坯到完成很可能耗去一个玉工一年的光阴。在远古那个平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年的时代,一个玉工一生又能琢出几个玉璧呢。没有对神灵的深深敬畏和无限膜拜,又有多少人能忍受这枯燥而烦闷的劳作。这确实是在用生命琢玉,更遑论红山玉人、良渚玉琮那些远古的煌煌巨制。因此,高古玉器,虽然它们和今天的玉器比,工艺算不上精到,但总能让人感受到灵性四射。在这些上古神器里,每一个都不知道负载着多少玉工的生命之光。

       三、铊具带来的飞跃

       在上古玉器上还有一类纹饰,它们是一种广义的浅凹槽,被称为“阴线”。最富盛名的就是良渚玉器上的阴线,特别是良渚大神徽上的细阴线,刻画得神人须发毕现,精细如丝。这些细阴线在当代琢玉机下,在用电机驱动的转速达5000~6000 转/分钟的合金铊具下,刻画出来都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更不要说在史前时代。现在,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些细阴线是良渚人手捏小金刚石类的东西在玉器上直接划刻出来的,委实叹为观止。另外一些较粗的阴线,也就是那些更像浅凹槽的阴线,学者们则认为是用原始砣具琢制的。


良渚神徽细阴线图


       砣,石字旁,顾名思义为一种石器,它是一种圆盘形的工具,周身是刃、可薄可厚。最原始时,可能是玉工用手拿着厚砣推磨瓦沟纹,或者拿着薄砣刻绘线纹。后来,人们在砣的圆心上垂直地加装一根木轴,只要设法让木轴旋转就会带动砣旋转,这样只要用砣压住蘸水解玉砂,旋转木轴就可以琢玉了。于是,砣与木轴就组合成了一种划时代的琢玉工具——原始砣具。叫它原始砣具是因为它还是石器,硬度不够,自然磨损较快,效率还达不到一种飞跃式的提高。由此也可知,原始砣具的产生时间必然和玉璧同步,因为它的形状分明就是一个石制的薄刃璧。这种琢玉工具真正给玉器制作带来质的飞跃要等到金属时代到来,这种薄刃璧的材质从石头变为金属,“砣”字也就变成“铊”字,于是使用至今的主要制玉工具才正式诞生,就是铊具。

 

铊具示意图


       金属铊具出现于何时至今尚存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最晚于商代就已经出现,也就是青铜铸造技术出现,它就应该出现;另一种观点认为商代和西周都应该还未出现金属铊具,是在春秋后期才产生的。总的说来,本人比较倾向后一种说法,因为在中国玉器史上,战国确乎是一个形成了飞跃的时代。虽然西周、东周皆属周,但西周、战国之玉器比对就犹如陕北窑洞比之苏州园林,如果没有一种技术上的突破存在似乎很难解释。金属铊具产生给制玉工艺带来了极大的提升,因为它的硬度更大,可以更小更薄,也就意味着可以将玉器的纹饰琢刻得更为细腻;也意味着可以实现镂雕、出廓、透雕等一系列更为精巧的艺术设计。可以说,金属铊具的出现,是琢玉成为顶级手艺的必要条件。不过,带动金属铊具转动的动能,在很长的时间里依然是人手。这就必然造成铊具的转速极慢,极慢的转速就意味着效率低下,以及某些更精密的工艺还无法实现,或者即使可以实现但废品率极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留待制玉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工具出现——水凳。

       四、划时代的水凳

       水凳,是用圆转钢刀安上轮子,以绳牵引,脚蹬使其旋转,来开玉石。因开玉石必须用解玉砂加水,所以称水凳。它的准确产生年代尚不可考,但因为最早记载它的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而宋应星是明末人,因此理论上此物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中期。水凳的结构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架子,上面有一根水平纵向安装的卧杆。卧杆下安有接水槽,旁边可插一木杆,上挂水桶,用于磨玉时冷却。卧杆前端有圆孔,可用热塑性的紫胶将砣子粘在其上。卧杆的后部是有粗细变化,其上有皮革条缠绕二三周,皮革条两端接踏板。工作时,人用双腿蹬动踏板,扯动皮条转动就会带动卧杆转动,同时也带动砣子转动。玉工用双手握玉料,在砣子的下端进行研磨。移动皮条在卧杆后部的位置,可利用卧杆后部粗细不同来改变传速比,但转速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如此,则水凳的动能原理与脚踏式缝纫机相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艺辨伪系列】古玉的切割工艺——史前时期篇
新石器晚期制玉工艺发展简述——王建泉
张友来谈古玉(3)——“新石器时期玉器制作工艺”(上)
一枚玉琮的故事
通过古代玉器制作工艺鉴别古玉器(之一)
作为我国古代一部科技百科全书,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玉料产地及琢玉方法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并附录了4张采玉和3张琢玉图,是我国古代琢玉工具和设备的最早样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