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工人,编辑到收藏家 铲屎官:这是曾经”马未都”职业


玩收藏我帮忙  您有疑我解惑

想出售我推介  收藏事找我们

欢迎关注加入 收藏界最受欢迎的交易平台



在“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70年代,他是工人;在当代文坛群星诞生的80年代,他是编辑;迷上文物时,遍地官窑都是白菜价。怕人笑话不好意思卖东西,却捂来了“全民收藏热”。


粉丝经济时代,他成了媒体的宠儿,红遍全国,妙语连珠。当下,他是跨界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商人”。他是马未都。从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大器晚成”的他,以每一次的蜕变和成长,上演着一出收视热剧。

推荐关注公众号:收藏讲座

长按图片快速识别关注!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推荐关注公众号:收藏大智慧

长按图片快速识别关注!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


“苏童的文章,我看了第一句就知道他不一般。当时全都在写红旗红日艳阳天,他写‘我们白洋湖的男人无论走到哪儿,都会让女人牵肠挂肚’,就这一句话,我就觉得这人是天才。”马未都说。





著名作家苏童

马未都不喜欢别人说他“大器晚成”,“那是他们不知道我年轻时怎么回事。”马未都说,“1981年的冬天,中国青年报举行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作品讨论会,讨论两个人的作品,小说是我的,诗歌是顾城的。顾城后来自杀了,所以名声在外,我要自杀了,估计也有名了,只不过我心胸宽广,明白得好好活着。”

 

现在的马未都,已很少谈文学,用他的话说,他在每个领域逗留的时间都不长,却都歪打正着,赶上了最好的时候。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推荐关注公众号:收藏有话说

长按图片快速识别关注!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潘家园旧货市场,形成于1992年,北京最著名的古玩艺术品市场之一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百家讲坛上的马未都

推荐关注公众号:收藏大事件

长按图片快速识别关注!


和一众科班出身的鉴定家比起来,上学只上到四年级、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马未都,更懂得如何让人快速信服。在他看来,正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才使得他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跳出了框架和约束,有了另一维度的敏锐和细致。


马未都的与众不同是他不仅热爱收藏,更喜欢研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皇帝大婚都用什么瓷器?清朝皇帝不同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一勺、一鼎、一碗如何透露漏出古代“舌尖上的中国”?他将研究多年的门道悉数整理出来汇集成书,以小看大,见微知著,宝物与文化交相辉映,尽显我们历史长河中温情感性的一面。


1997年,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面积400平米。这是内陆第一家私立博物馆,马未都又多了一个身份——“博物馆馆长”。



观复博物馆之金器馆

后来,他陆续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建了地方馆。他打算在中国建立10座“观复”,“让展览如推磨盘一样转起来”。






观复博物馆之门窗馆



观复博物馆之东西


坊间流传:“马未都玩什么,什么就涨”。所以,虽然门儿清,他却从不对文物估价。他做《百家讲坛》主讲人,做脱口秀,都以普及收藏文化为目标。


马未都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屡次成功转身,实现传奇人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凭借对时事的精准判断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珍贵特质, 使马未都成为诸多文化领域的带头人。




 “我是能看清未来的人。”马未都说,“因为我读史书,历史是有节点的。文物其实是表达历史节点的一个成就而已。


一个人,对历史了解越多,对所有的变革就看得越清楚,对社会走向的判断就越明晰。从工人,到编辑,再到收藏家,马未都的“三十六变”总是能给我们一次次的惊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工人、编辑到收藏家 铲屎官,马未都的人生从没有“大器晚成”
从工人、编辑到收藏家,马未都的人生从没有“大器晚成”
珍品宋瓷 ——官窑(下)
马未都的收藏之路(二)
京城玩家—马未都
马未都的文物鉴别水平怎么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